qihaitao 发表于 2003-7-4 10:01:00

《赢周刊》:灰色经济“从良”混局

--------------------------------------------------------------------------------



  “经济”,不是教科书上那两个骨骼清奇的油墨字。

  因为天长日久地与诸多利益方面相勾联,真实的“经济”不免沉淀下各种颜色。

  比如晦涩暧昧的“灰色”。在合法与非法之间,悄然群生着一类苟且偷生的经济体,它们的存在与当初经济环境的整体混沌有关,如今,游戏规则逐渐清朗,“灰色经济”何去
何从?

  比如威仪灼人的“红色”。红顶商人的“红”,浓烈过头就燃成了舔伤自己的火舌,民营企业与政治、政府之间那根微妙震颤的钢丝,拉近到怎样的距离才合适?

  又比如隐秘沉重的“黑色”。腐败溃烂的经济疮疤触目浓黑,但它们依然在包围企业的各种组织、团体中,乃至企业内部存在着,有时它们是企业求发展不得已而为之的交易成本,有时它们成为一把划出规则之下“潜规则”的黑色匕首,被某些人挥舞得得心应手……

  清醒地正视这些颜色,就是正视企业客观的生存环境。谨以此“灰色”开篇的“三色”系列,敬献于当下中国现实经济环境中真实生存着的中小企业,包括那些在各种颜色旋涡中心或边缘奋力上游的努力者。

                         --《赢周刊》编辑部

  赢周刊记者李刚/文谭伟山/图

  一种“灰色经济”病毒其实一直在腐蚀着中国的经济肌体。从早年的“温州货”到后来的“河南货”、“潮汕货”,在不同时期,这些地方货品几乎与“假冒伪劣”产品划上了等号,不仅使得该地产品没有信誉,就连当地人和企业的道德水准也受到普遍怀疑,他们几乎成了“坑蒙拐骗者”的代名词。

  然而到九十年代中期,温州就已经迅速完成了从“灰色”到“白色”的洗刷,并成为国内知名品牌最密集的地区之一;今天,我们又注意到盗版光盘占全国半数以上的潮汕地区正在筹建国内最大的正版光盘定点生产基地;而从曾经号称潮汕“四大灰色支柱”之一的“假冒日化”行业也正走出众多知名品牌;当走私、骗税等行为在国家严厉痛击下灭绝之后,弥漫于这个地区厚厚的“灰色经济”疑云开始慢慢散去。。

  当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过去那些迷恋“灰色”的经济形态就必须弃“灰”而“从良”。

  从温州到汕头

  温州和汕头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早年的温州同样经历了一段“灰色经济”的云山雾罩,在八十年代中后期,温州仅柳市镇一地就云集了上千家低压电器生产企业,绝大部分在生产无牌或仿冒的劣质低压电器产品,充斥了全国市场。这些产品因质量低劣,屡屡酿成重大事故,导致国家工商总局下文全面禁止使用温州柳市镇低压电器产品,并会同地方各级职能部门,要全面取缔柳市镇低压电器生产企业。经过那一次激烈的震荡,柳市镇的“灰色低压电器”竟也借势开始了此后长达10年的重组和洗刷,身上的“灰色”成分得以涤荡殆尽,还走出了正泰、德力西、天正等10多个低压电器知名品牌和一批颇具实力的低压电器骨干企业。

  而“温州鞋”在80年代中后期可谓名“糙”一时,害苦了全国百姓的脚,也导致全国商家都抵制“温州鞋”。杭州商家甚至在武林门广场大举火烧温州鞋,一时间,温州鞋类生产企业被逼入山穷水尽的绝境。但在九十年代中期,温州鞋业商会中有头脸的人自己组织起来,开始了温州鞋的品牌创建和质量信誉保证,几年下来,温州鞋在人们的观念中发生了很大改观,同时也创出了康奈、奥康、红蜻蜓等一大批国内名牌。那把火烧掉了蒙在温州鞋面上厚厚的灰色。

  而潮汕地区所经历的事情也许就与温州当初的经历大同小异,在一段时间,汕头的造假已经到了疯狂的地步:在国家烟草专卖局2000年打假备忘录11条记录中,竟有3条是有关汕头的;潮汕地区的制假活动涉及到假烟、假电池、假电器、假机器设备、假化妆品,假农药、假药品、假牙膏、假香皂、假服装、假食品、假光盘、假油漆、假汽车,假摩托,假传真机,假发票、假标识等等。有人戏称,除了原子弹,没有潮汕人不会造的,而“假光盘”、“假日化产品”、“假烟”、“假发票(骗税发票)”被喻为潮汕地区“四大灰色经济支柱”。尽管政府部门在打假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是,由于说情、通风报信、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乃至制假分子采用“反侦察”、“地下隐蔽战术”、“人海战术”等周旋手段,假货依然泛滥到完全失控,潮汕地区很多行业几乎就是“公开”地制假售假。

  但潮汕地区的“灰色经济”有一个特点让人啼笑皆非的“特点”:大家对“潮汕”货一般只提“制假售假”,而不说“假冒伪劣”,甚至有人说潮汕地区的“假冒产品”是“假”而不“劣”,还有人戏称,汕头的“红塔山”比云南的“红塔山”还真。原因在于,潮汕许多制假售假的企业,采用的是比较先进的设备,制造水平和模仿的技术都不低,但他们就是不按规矩出牌,把心思一味放在模仿与假冒上去了,导致整个地区臭名昭著。但到了今天,一方面国家对假冒产品打击力度一天天加大,一方面也因为国家“807”工作组(中央派驻汕头查处骗税工作组)和“815”工作组(中央派驻汕头查骗税、走私工作组)醍醐灌顶般对该地区产生的根本震荡,过去支撑起潮汕地区灰色经济模式的旧有秩序被推倒了,过去致力于灰色运作的企业如果还想活下去的话,就必须寻找新的运作方式,就必须按规矩出牌。

  让人欣慰的是,以宜华、雅倩、拉芳、飘影、猛狮、南美、大印象为代表的国内知名品牌在潮汕迅速成长起来,已经为潮汕地区洗去灰色后的阳光经济形态报晓。

  拆除“灰色”支架

  假冒伪劣等“灰色经济”不是温州和汕头两地专有名词,作为一种普遍的经济现象,它在全国各地皆有迹可循。

  记者在温州采访时,温州社科联副主席洪振宁教授对记者说,实际上一个地区在发展的初期可能存在很多“灰色经济”的成分,比如遍及全国的假冒伪劣生产,这是由两个因素造成的:一是由于处于卖方市场,商品供不应求,什么商品在市场上都可以找到销售对象;二是人们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有了一定提高但还处在较低的水平,有了消费需求但还不足已支付较大的消费支出,这时假冒产品就有了很大市场。但是一旦商品的供求关系发生了改变,出现供大于求的趋势,人们收入水平出现较快增长能支付得起足够的消费的时候,灰色经济就将根本性地失去市场,这时过去从事假冒伪劣生产的企业就要考虑改变经营方式。

  洪振宁认为,温州很多企业在转变经营方式方面还是相对滞后的,导致很多企业在九十年代前期全国对温州货的质疑中被彻底击垮。如果一个企业在进入某个行业的时候曾经利用漏洞投机取巧,那么在赚取了第一桶金以后就要考虑进行转变了,获取一定发展后就更要彻底金盆洗手,因为没有一个企业长时间依靠不正当经营能够做大做强。

  而汕头青年社科联副秘书长纪传盛说,现阶段汕头出现一些“灰色企业”“从良”的新动向,这与当地信用重建中对灰色经济打击,以及从制度上铲动了过去灰色经济依存的土壤有关。近两年以来汕头重点进行了包括打击骗税、假冒伪劣商品、逃避金融债务,整顿和规范市场主体的行动;与此同时,将一般工业用地和高新科技项目用地的地价一次性降低50%-60%,降幅之大颇为罕见;同时在港口装卸、供水供电等方面也做了较大减免。在全力打击灰色经济之余,这些措施也让过去从事灰色生产的人们意识到,过去的窠臼已经完全摧毁,继续按原来的方法做只能等死,现在政府在帮助企业建立新的、良性的游戏规则,只有即时转变才能加入新的一轮游戏。

  此间,从事光盘生产的汕头南美科技副总经理周保建对记者表示,政府对这些有心洗心革面的企业还需多一点宽容,市场竞争也要进一步规范。“一方面不允许非法光盘生产,另一方面合法企业的正常生产却不能公平地接到业务,这就不能不让有些企业对合法生产不报信心。”

  他举例说,现在对于光盘生产行业来说最大的业务就是国家规定教材的电子版本出盘,但教育系统将如此大的业务定单基本采取不公平不公开的方式下给与教育系统有渊源的光盘生产企业,而不是公开招标,“像这种不公平的做法无助于建立行业的新游戏规则。”他说。

qihaitao 发表于 2003-7-4 10:02:00

案例一:南美--“漂白”一个地下行业


  随着滋生并支撑汕头地区“灰色经济”的游戏规则被摧毁,选择“从良”、“改邪归正”,从晦暗的地下转移到阳光下经营,也许将成为潮汕地区众多地下光盘生产企业不得不走的路……

  赢周刊记者 李刚/文


  近日,一则简短消息以经济或文化新闻的形式出现在国内媒体上:“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投资近4.5亿元、总规模将达22条光盘生产线的汕头南美科技园目前已进入水电配套阶段,届时科技园年产光盘系列产品将达2亿片,成为国内生产规模最大国家定点正版光盘民营生产企业。”

  只要仔细考虑这条新闻发生的背景地,不难推测新闻背后必然藏着许多很有意思的东西——汕头地区,长期以来中国最大的盗版光盘生产基地和集散地。在盗版现象最猖獗的年份,据有关部门估算,国内流通的盗版光盘半数出自该地区。在这样一个“灰色”区域,突然出现一个如此规模的“国家定点正版光盘”企业有些出人意料。《赢周刊》记者在前往汕头实地采访的过程中了解到,汕头地区前年获批合法生产的光盘生产线有10条,2002-2003年间又陆续获批22条,与此次“正版光盘生产基地”的设立有着通顺的逻辑联系。但据当地知情人士透露,在汕头约有洋洋数百条光盘生产线,其中大部分仍然处于“地下状态”。而且,不管是有牌还是无牌的光盘生产企业,“谁也不敢拍胸脯说自己是清白的,从没有给人加工生产过盗版光盘”……

  随着滋生并支撑汕头地区“灰色经济”的游戏规则被摧毁,外部市场环境、版权所有者委托加工方式的变化,单纯依靠盗版为生的地下光盘生产线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狭窄,选择“从良”、“改邪归正”,从晦暗的地下转移到阳光下经营,也许会成为潮汕地区众多地下光盘生产企业不得不走的路。

  “罪”与“罚”的救赎

  当南美科技电子实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保建终于坐在记者对面时,脸上的神情还是不免有些顾虑——尽管南美已经成为现在潮汕地区各界最受重视的光盘生产企业,尽管南美老板肖宏利不久前被广东省表彰为40名优秀民营企业家之一,一旦要面对媒体谈及行业和企业的过去,他就不得不小心翼翼。

  1996年南美科技开始购置设备生产光盘,那时正是潮汕地区光盘生产最混乱的时期:大规模盗版、大规模销售,对应的是大规模查处、大规模罚没。在一个偏僻小镇上的查处行动中,执行人员一次性查获8条盗版光盘生产线,全部是从国外购买的,而当时向国外购买一条生产线需要2000万元。周保健说,也许就是这些大批罚没的生产设备让南美对“盗版”和“地下生产”的风险产生了恐惧,决心走有保障的发展之路。

  同时,也正是这些罚没的设备让南美找到了发展契机。1997年,南美科技花了约3000万的价格从执法部门购买了一条罚没的大型光盘生产线,这个价位比当时的市场价格高出许多。一方面固然因为南美无须一次性缴付所有设备购置款,但更重要的是执法部门在处理这套设备的时候,同时也附带地为新购买者开具一张生产许可证——一张当时为很多“地下光盘生产线”所不屑但事后被证明是非常有用的护身符。从那时候起,南美科技就可以名正言顺地进行合法生产,同时也受到了政府和执法部门的另眼相待。在之后很多次收缴非法光盘生产线的行动中,南美科技的工程技术人员有机会以“技术顾问”的身份加入到各次行动。这样做的直接效益是:此后每隔一年多,南美科技就增添一条新的生产线,到现在已经拥有了5条线,其中大部分都是购得的罚没线。

  然而,有生产许可证和不从事盗版光碟生产可能是两个概念:有生产许可证表明你的设备可以用来生产合法出版物,不是地下生产线;但如果你用合法的生产设备从事非法出版物的生产,那同样是不被允许的。现实诱惑是合法出版物的单难接,而且利润相对偏低;而非法出版物的单好接,利润也丰厚。在南美科技这么多年的生产经营中,难道就真的没有湿过一次鞋?

  周保建对这个问题非常敏感,他斟酌着词句,谨慎地表示:“行业风气这样,有的时候南美科技的确也做了一些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但是企业上至老板下至普通员工都认为这是企业的权宜之计。”

  事实上,对待那些比较有利润诱惑的业务,南美科技坚持采用“看批文”的方式决定取舍。如果一个批文需要五个公章,而来单对象出具的批文上面已经盖了四个,老板就会和主要几个主管人员商量,接不接,怎么接,要价是多少,怎样才能规避风险……;如果只有三个公章,根据具体情况商讨处理方式;如果批文上只有一个公章做点缀或者根本没有批文,那就免谈,接这样的业务南美觉得太危险。

  周保建透露,这些没有批文的业务大部分会找到那些地下生产线去生产。`而那些地下生产线有时也真叫人瞠目结舌,不仅生产方式隐蔽,而且就连生产场地也相当巧妙。有的人将地下光盘生产线安装在一个集装箱货柜车上,工人就在集装箱内生产,执法人员一出现在附近,事先布好的“眼线”就会立即报告,集装箱货柜车马上发动引擎开上公路,既逃避了打击,还可以边“运动”边“生产”,不影响交货进度——不久前美军在伊拉克查获一批安装在集装箱内的生产设备,怀疑是伊拉克用来生产生化武器的“流动军工厂”。这些地下光盘生产线的“大篷车”式操作就与此相仿。更有甚者,价值数亿元的几十条生产线居然藏匿在巨大的山洞里……

  资产“洗刷”需要宽容

  南美科技投资4.5亿元建成规模空前的光盘生产科技园,对于公众来说好似一个资信和经营状况都不错的企业扩大生产规模的大手笔,但仔细深究下去,却会感觉到,也许事情并没有想象中的简单。

  22条光盘生产线如果全从国外购买新设备,5年前可能每条需要人民币2000万,但到今天一条生产线只需要人民币600万元左右,如果成批购买价格还可有更大折扣。也即,按今天的价格计算,新购22条光盘生产线需要1.2亿左右;向政府征地100亩,所需人民币也在1000万到15000万之间,加上一幢5层楼厂房和一幢9层楼办公大楼,加上不多的员工宿舍和配套设施,预计整个工程总造价在2亿元——2.5亿元之间就已经绰绰有余,何须4.5亿元的投资?除非——南美依然按当初购买罚没生产线的手法操作,这22条生产线全部或部分以2000万/条的价格水平计算,则总投资约莫4.5亿元。值得注意的是,周保建在介绍南美科技园的投资结构时说,南美科技园所有的资金筹措结构如下:南美科技自筹7000万到8000万;向银行贷款1亿;其它股东以各种方式合作也将筹集资金3亿元。(这样计算南美科技园将投入4.5亿元以上)

  银行贷款和南美的自筹资金完全能够保证土建工程的如期完工,关键问题就在“其它股东”是谁?他们以怎样的合作方式筹集资金3亿元?

  周保建解释说,“各种合作方式”包括现金入股和资产折价入股等方式,内资外资均可。记者据此提问:“如果一个过去从事盗版光碟生产的地下生产线在当前环境下无法继续生产了,但是它的生产线和其它资产完好,能否以生产线和其它资产折价入股,将原本从事非法生产的生产资料以入股的方式入园经营?这样既可以盘活这些遗存资产,同时也可以扩大南美科技园的资产规模……”对此,负责南美科技园建设和光盘规划项目的曹副总说,他们也在思考类似的操作方式,据他了解,南美科技园周边就有数十条光盘生产线,虽然他们都是老式的VCD生产线,但只要稍加改造就可以生产CD-ROM和DVD,如果能够将它们整合在一块,对于南美科技园的发展是一条便捷之路。但周保建表示,对于这样的生产线,进入南美科技的只能是资产,主要经营人员进来就比较难以接受。

  随着国内特别是潮汕地区对盗版光盘生产的打击一天天更严厉,“盗版”这一地下产业面临越来越大的生存压力。而对数不胜数的“地下公司”们既有的资产如果不采用一种比较宽容的态度,让其寻找到一条合适的“从良”道路的话,也许有些事情就会适得其反,同时也将浪费大量的生产能力。周保建也同时表示,现在他们周围的一些生产线在本地已经感觉到呆不下去了,就将设备偷偷运到越南等地,继续从事盗版活动,而且是跨国的。

  游戏规则改变推动“从良”

  在汕头的实地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不仅南美科技一家获得了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国家定点正版光盘民营生产企业”资格,同在汕头的粤东磁电集团公司和粤东昂特音像有限公司也获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将分别投资兴建10条CD-R光盘生产线,而一帆科技有限公司也将建立2条DVD光盘生产线。这些不断增加的“阳光数字”表明,全国最大的光盘盗版基地正在悄悄发生改变。是什么推动了这种改变?

  汕头市乡镇企业办给记者的回答是靠三点原因:

  首先,经过1997年以来一次次严厉的反盗版行动打击,再加上导致汕头地区信用从根本上重建的“807”和“815”两个重大事件,能够容纳这些非法生产的生存空间已经越来越狭窄了,他们不得不转变生产方式。

  同时,现在市场环境也在发生变化,过去国内的非法出版物占了绝大部分比例,但随着台资光盘生产企业逐步从岛内向华东转移,并且投资巨大,正版光盘的销售量也有了相当大的提高,定单同样也在增多,利润可观。另外也可能是最重要的,就是一些企业经过多年发展,也逐步意识到,真正能够做大做强的企业,必定是合法经营的企业,在地下偷偷摸摸的生产,就意味着永远也不能见光,同样也就永远长不大。

  正是这些原因导致汕头地区的光盘生产企业纷纷向良性方向转变。

  链接:盗版行业“灰色”背景

  盗版光盘的泛滥起源于国内VCD机的风行,现在人们还认为是国内VCD行业激起消费者对碟片的强烈需求,同时VCD行业也因为有一个巨大的盗版光盘生产能力而风风火火,并顺利的完成了由VCD向DVD的过渡。当时国内一块进口正版VCD光盘动辄上百元人民币,拥有VCD播放机的消费者几乎无法消费正版VCD。现在据称制作一块盗版VCD只需要人民币一元多一点,而市场售价可以达到消费者可以接受的6—10元,这就直接刺激了国内盗版VCD生产,而以潮汕地区为主的众多商家就不惜斥重金向国外购买VCD光盘生产线,进行大规模违法生产。

  现在反思国内盗版光碟泛滥原因有几:一是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急剧上升但又无力消费昂贵的原版光碟;二是盗版利润相当可观;三为国内几乎不存在完善的正版光盘制作、许可、生产、分销渠道,进入国内销售的正版光碟几乎不在国内下单生产,留给国内企业的却是一条完整的盗版生产、分销渠道。

qihaitao 发表于 2003-7-4 10:02:00

案例二:猛狮--“灰色”泥沼生死突围


  “我们当年生产的,那叫什么‘电池’啊!可那时我们的策略就是‘做先做大不做好’。”--猛狮电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陈乐伍

  赢周刊记者 卢彦铮/文

  猛狮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的企业网站让人眼前一亮。完整的B to B架构,不仅版式图片
的设计欧美化,机动车蓄电池品牌“DYNAVOLT”也相当国际化,而且,这是一个英文网站,让初次登陆者有些怀疑它土生土长的“民营”身份。

  1995年,陈再喜在原来与上海友人合作的沪美公司基础上创建了猛狮蓄电池制造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400万。2001年,原猛狮蓄电池制造有限公司完成股份制改造,成为猛狮电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作为猛狮集团的旗舰存在。现在执掌猛狮电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是陈再喜的儿子,生于70年代的陈乐伍。中山大学经济学专业毕业的陈乐伍,据说求学期间常常逃课到其家族企业的深圳办事处看英文电视,这点“不务正业”倒有助他日后在美国佐治亚大学攻读MBA。自1998年开始主持大局后,这位留美硕士确实给原本乡土气息浓厚,并受损于质量事故的家族企业带来新的思维。其“大作为”之一就是采取了暂时舍弃国内市场,转向外销的策略。

  今天,这家制造蓄电池及配件的民企95%的产品外销,其中40%销往欧洲市场,30%销往北美,20%在澳洲,年收入1个亿。规模不算宏大,但在国内同业中,猛狮是仅有的开发生产出300多个品种蓄电池,能为世界上任何一台摩托车匹配电池的厂家。这与当年凭20多个品种,靠着质量不保的产品征战国内市场的猛狮,已不在同一个境界。

  质量事故“逼”出的策略

  猛狮的发家史符合改革开放初期乡镇企业先占商机的发展模式。在电池厂工作的陈再喜去上海出差时,发现当时时兴的边三轮摩托,桑塔纳汽车等更换电池难,蓄电池二级市场短缺。抓准商机的陈迅速撑起作坊,投入摩托车蓄电池的生产。尽管现在陈乐伍坦言,当年生产的电池在技术上“根本算不上电池”,但是市场短缺使今天40元能买到的电池当年价高150元,利润丰厚。到1995年,猛狮作为国内摩托车电池二级市场的先锋,产品销售遍布除西藏和台湾之外的整个中国。

  这样的情形下,猛狮为什么不是继续进军一级市场,甚至要舍弃国内市场?前台的说法是国内大多摩托车厂家效益不好,而且付款条件苛刻,经常出现欠款,而要与之产品配套也需要大量的投资,猛狮还啃不了这块骨头,而做外销则更容易收到货款。然而更直接和关键的原因却是一场突如其来的质量事故,它不仅让猛狮“被迫”转向外销,也使其对缺乏规范操作造成的伤害有了切肤之疼。

  和潮汕很多民营企业一样,猛狮的所有人对自己所从事的行业并没有太多的专门知识,甚至在制度安排上也并没有“审核工艺配方”这一环。结果因为一位工程师的疏忽,致使一批产品中少了抗氧化剂。这批劣质产品在市场流通长达半年之久,直接损失600万。

  对陈乐伍来说,当时最大的失败在于没有主动要求退货,抱着侥幸心理拖到2000年,时间足以让一个市场认同的品牌迅速陨落。这场事故的影响巨大,直到2001年,猛狮的销售收入才恢复到1995年5000万的水平,最低的时候只有2000多万。如果不是98年在广交会上获得意外的订单,并主动放弃内销市场,以价格优势打开国际市场,这也可能就是致命一击。

  改良家族制温和过渡

  为了摆脱“灰色”时期的影响,猛狮不可能再延继当年的“做先做大不做好”的思路,制度和技术上的调整不可避免。

  2001年成立股份公司是改良家族制的重要一步。这次股份制改造并没有引入战略投资者,猛狮集团公司以76%的股份成为控股大股东,陈乐伍个人直接拥有18%的股份,其余的股份为两名高级工程师和沈阳蓄电池研究所持有。这样猛狮依然保持着家族企业的身份,但是股份公司管理层中只留下了陈乐伍一个家族成员。陈乐伍说,创业阶段家族同心协力的好处,到了一个亿这个瓶颈阶段已经淡化了,相反,家族成员利益冲突,理念不一致变成了企业进一步拓展的阻碍。

  陈乐伍主张放弃已处劣势的国内市场,转向外销的理念便与当时任厂长的姐夫难以协调。当时拓展外销市场需要先期投入,而陈的姐夫不愿意放弃已经做出经验的内销市场,猛狮出现内外销争产能的局面。两者的分歧以集团支持陈乐伍的战略告一段落。但一直负责内销的姐夫相当于被架空。或许作为家族内部的补偿,陈的姐夫被调往掌管1999年底设立的长沙分厂,继而演变成一场和平的分家。在创业人陈再喜的默许下,2001年独立单干的陈乐伍的姐夫得到了原本猛狮所有的内销客户和应收款,并且,无偿使用猛狮商标至今年底。虽然陈乐伍坦言对此颇有想法,但父亲在改良家族制上“以退为进”的策略保证了猛狮的稳定。

  另一位被“请”走的是陈的表哥,原技术部总经理,理由是妨碍了技术人员发挥作用,方式是调到猛狮集团下另一个厂做管理,同样是温和的手法。现在股份公司的技术部门有8人组成的产品开发小组,以集体决定制控制产品工艺。

  外销市场“东山再起”

  与此同时,陈乐伍开始将“不求最大只求最好”作为公司宗旨。他投资1000多万开发新的电池品种,按照市场要求设计产品,聘请从国有企业退休的有经验的老工程师压阵,将电池启动电流由国内一般的5倍提高到10-20倍,在技术上保持相对国内同行两年的领先地位。陈乐伍自认与国际竞争者相比自己还没有技术优势,但是他能提供给国际市场“便宜,但是质量过得去”的产品,这也是制胜之道。

  另一方面,出色的英文能力使陈乐伍能以总经理的身份直接和客户联络,回答询价等问题。他每天都会回复来自各国的电子邮件至凌晨,避免时差造成的商机贻误。这种“事必亲躬”的姿态为他赢得了不少形象分。事实上,他的客户宽容地允许他在产品技术上可以“犯两次错误”,这是非常难得的。

  现在经过国外市场洗礼的猛狮开始打算在今年回头进军失掉的国内市场,这一次陈乐伍的目标不再是被信誉不高的小经销商支撑的二级市场,而打算考察国内有一定规模的摩托车厂,投入原本口口声声“不看好”的摩托车电池一级市场。

  政府支持,不忙上市

  值得一提的是,陈乐伍并没有在企业发展到“一亿元的坎儿”的时候,对资本运作趋之若鹜。猛狮在考虑上市,但却毫不热衷。一方面,陈乐伍感到猛狮拥有的市场并不是非常稳定,上市所要求的信息披露可能让对手得利。另一方面目前每年1000-2000万的投入对猛狮而言还没有造成资金压力。除了有17%的利润回报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如今退税难上加难的潮汕,猛狮能够以退税额做质押从银行那里拿到政府贴息的退税贷款,这使他得以将1000多万的拖欠退税消化到100多万。

  以“外销策略”从质量危机中成功突围的猛狮,显然已经赢得了正在重建中的“信用汕头”的一席之地。

qihaitao 发表于 2003-7-4 10:03:00

灰色经济“从良”四法


  赢周刊记者 李刚/文

  在“灰色经济”环境中浸淫已久的不规范企业,要迅速脱除污迹、洗心革面并不容易。除了企业自身实力之外,市场环境和政策宽松度也是必要的考虑条件。记者观察到,目前“灰色企业”们的“从良”之道大体有如下几条--


  品牌“链接”:

  1989年国家对温州柳市镇上千家无生产许可证的低压电器企业全面取缔的时候,柳市镇90%以上的低压电器企业面临死亡的威胁。当时有些企业就向“正泰”、“德力西”等企业租赁品牌,并缴纳少许管理费用和占销售额1%的品牌租赁费用,租赁“正泰”、“德力西”品牌的企业也就成为“正泰集团”的成员,同时获得生产许可。在当时对于已经声名狼藉并时刻遭受国家各部委重点盯防的柳市镇低压电器生产企业来说,如此宽松的条件可让他们喘了一口气,花不多的钱立刻获得生产许可,免除东躲西藏之苦;同时也可以借助“正泰”品牌的声誉,增加自己产品销售的利润和讨价还价的砝码;此外,还可以利用“正泰”的销售网络,将产品销售到更远的地方。但是后来“正泰”、“德力西”以许可证为价码,强行要求以无形资产入股,并一步步将企业纳入他们的资本俱乐部里,这是后话。

  资产“投诚”:

  以南美科技园的建设为例,有人建议,当科技园筹建过程中,过去从事盗版光碟生产的地下生产线在当前的环境下无法继续生产,而其生产线和其它资产保持完好的,不妨以生产线和其它资产折价入股,将原本从事非法生产的生产资料以入股的方式入园经营,这样可以将“灰色企业”遗存的资产以比较顺理成章的方式归入到合法生产领域,既不造成资产浪费,同时也可以扩大南美科技园的资产规模。

  市场“迂回”:

  当猛狮的变压器因质量问题导致全国市场急剧滑落并留严重的市场后遗症和极坏的口碑的时候,他们一方面在为解决质量问题不遗余力,另一方面面对急剧萎缩的国内市场,他们干脆放弃,而另起炉灶做起了出口业务,当他们在出口方面已经无可挑剔后,便以新面目重回国内市场。

  弄“假”成“真”:

  无论是大印象、脑白金还是其它减肥、保健品行业的主,最好不要问他们“第一桶金”怎么来的。业界有传言,说某知名减肥产品,该老板以前就做茶叶的,偶然机会有客户问他有没有减肥茶,他想都没想就说有,回去后他就将普通茶的包装一换,就成了减肥茶。但关键的一步在于,他赚取了第一桶金之后,马上投入重金进行减肥产品的开发,几年下来也终于成了气候。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赢周刊》:灰色经济“从良”混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