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七十年代出生的人们
小时候的零花钱全花哪儿了?精神生活:
那时候学校门口特多无证摊贩,卖啥的都有。那种小的黑白的遗像似的香港明星照
片五分钱一张,翁美玲的特好卖,卖着卖着还真成了遗像。估计那就是最早的盗版。还
有一种折叠起来的,正面是明星照,反面是<<妈妈的吻>>之类的歌词,一毛一套,觉得
有点儿贵。杂志什么的是父母给订的,不算在零花钱之内,当时挺流行的有<<少年报
>>,<<中国少年报>>,<<儿童时代>>,<<少年文艺>>,<<故事大王>>(好象要三毛六分
一本,尽量不订,借别人的),<<好儿童>> (大家还记不记得封三的海虹和封底的小兔
非非?)有小人书的都神气得不行,买得起童话书的都快成贵族了,我那时老想那本厚
厚的<<童话选>>,三块一,老没攒够。
物质生活:
有拿个锅卖“秦糖”的,鼻涕似的黄乎乎一坨,三根小棍一搅和,成白乎乎痰似的
了,吃得还挺香。还有什么“香烟糖”,“粽子糖”,“面饼”,“炒米糕”。还有转
糖人的,转到什么给你什么,我老盯着“游龙戏凤”,可转来转去顶多转个“老鼠偷
油”。那时的全是色素的桔子水装在一个看上去就有毒的塑料管子里,开一小口滋滋地
吸,还好那时的小孩都特纯洁,也没对着那管子的形状乱想。
娱乐:
那时挺流行“拍洋片”,我有一套水浒,另一小孩有套三国,混在一块儿玩,为了
关云长和李逵谁厉害争了老半天。还有一种”印花纸“,沾点唾沫就能印出图案,非唾
沫不可,干净的水不管用。
咱那时的精神食粮(70s)
作者:[ 水阁云天 ] 来源:[ 原创投稿 ]
说完了吃,穿,玩,来谈谈我们那时的精神食粮。
幼儿园时,有《小朋友》,《好娃娃》,《365夜》,太小了,其他的记不住了。
上了小学,学校统一订的《中国少年报》,不知道现在的孩子还看吗?最深的印象
是中国队在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的精彩表现,还有电影《少年犯》,救火英雄赖宁。现
在的孩子没几个知道赖宁的吧。可我最爱看《少年文艺》,《故事会》,《故事大
王》,《少年文艺》里的故事个个好看,都是和我们的生活十分接近的,《故事会》里
的故事好象就比较社会化了,应该算“成人读物”,但都十分吸引人,笑话也特都逗。
我妈还给我订了《作文通讯》,《小学生作文》,也都挺好看的。中学时有《中学
生数理化》,《英语画刊》。
不知什么时候一下子出来很多杂志,就开始什么都看了,《少男少女》,《读者文
摘》,《青年文摘》,进入一个缤纷的世界。再也没有了当年《中国少年报》的油墨芳
香,我好象已经上高一了。
忘了从什么时候开始看的《少男少女》,《读者文摘》,《青年文摘》。
----------------------------------------------------------------------------
----
咱那时的电视剧(70年代生)
作者:[ shiyang ] 来源:[ 原创投稿 ]
家里买电视是我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也就是87年前后。那时沈阳好象一共才三个
台:中央,辽宁,还有一个可能是沈阳台,我记的不大清了,反正电视台特别少。但感
觉那时的节目却很丰富,呵呵,当然是和半导体相比了。先是《霍元甲》,接着是《陈
真》、《霍东阁》,还有《再向虎山行》、《十三妹》,《一剪梅》,《冰点》,《昨
夜星辰》。。。
小学时代最有名电视剧的是两部——《上海滩》和《射雕英雄传》。
《上海滩》播映时端的是万人空巷,一时间好象每个沈阳小伙脖子上都多了一条白
围脖,也不管是什么季节了,黑色的风衣也随处可见。我记得很清楚,当时我是五年
级,我们班最高最能打架的那个也围一条白围脖上学来,据传是他在外校的“对象”给
他织的,嘿嘿,可真是砸倒一片人呀。同学之间也不正经叫名了,都是“X哥”,“阿
X”什么的,遇上谁名字里有个“文”或“力”,嘿,可就抖喽,“文哥”,“阿
力”,这称呼现在想起来都觉得有一股子豪气。
《射雕英雄传》可以说影响了和我一般大的很多人的——至少是一个阶段的——人
生。我从那个时候开始接触金庸的作品,从看他的小说到到看他的散文,史评,时论。
他绝对称得上一个文学家。
对于我们这些出生于七十年代的人来说,没有什么比那部电视剧更具影响力的了。
翁美龄就是黄蓉,谁也替代不了。
那时我们一下课,操场就成擂台了,一百多个靖哥哥在那练“降龙十八掌”,三十
多个洪七公拿着根棒子到处乱窜,甚至还有七八个欧阳克摇着扇子去撩蓉儿。。。班里
还出现好几本《九阴真经》,都是用演算本的纸撕下来长条,来回折叠成古书的样子。
我还记得头几句:“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故虚胜实,不足胜有余。。。”
等我上了中学,对武打片的兴趣就不那么浓,开始喜欢看《义不容情》、《流氓大
亨》一类的港片了。那时的家长和老师大多不许我们看电视,尤其是港台的。其实我们
最早的伦理意识有很大一部分就是从港台电视剧里学来的。反观现在国产电视剧,模仿
港台,打打闹闹的那套学来了;发人深省,启人心扉的倒没有了。
咱那时的广告(70s)
作者:[ 笨笨 ] 来源:[ 原创投稿 ]
那时侯电视台少,也就中央台和地方省台,电视制作水平挺低,广告也很少,现
在想起来还有印象。
有个收录机的广告:一个摩登青年(那时侯的摩登青年)带着耳迈在那里随着音
乐扭动,音乐是:“燕舞,燕舞,一起歌来一片情…………!”
有一种洗发膏广告,(不记得什么时候都该叫洗发水了),一个小女子穿着飘逸
的长裙荡秋千,温柔的歌声传来:施美施美,使您更美……
佛山牌鼻炎康:大家轮流打喷嚏,然后一个女士说,家有鼻炎康,鼻炎不用慌!
肠虫清,一个女同志来问,有制蛲虫的药吗,卖药的老头神秘的一笑:两片!又
有几个人来问,有制什么什么的药吗,老头也是伸出两个手指头,两片!大家都跑过来
异口同声的问,都是一种药啊?然后旁白就开始发话,说的什么记不得了。
还有,唱:威力,威力洗衣机!然后旁白:威力洗衣机,够威,够力,-----真不
知道什么叫够威够力。
更多的省台和地方小台的广告就是兰色的背景下,伴随着噼里啪啦的打字声,由
播音员念着什么什么省优部优国优,然后(尤其是地方小台)就开始放港台的的武打片
还有什么,好象还有好多,记不得了
I …… I…… I ……was born in 1977(GG)
咱那时的新年(70s)
作者:[ 蓝色的咪姆 ] 来源:[ 原创投稿 ]
小时候的新年,提前两个月就开始天天盼,天天想;提前一个月就开始准备班里新
年联欢会的节目,当时多以唱歌为主,于是每天回家都唱一遍,希望正式“演出”时能
正常发挥;提前半个月就开始和同学到批发市场买贺卡,当时每个人我都送,好朋友就
买贵点的,自己欣赏的小男生就买温馨一点的,关系一般的就买便宜一点的。:)提前
一个星期就开始琢磨新年那天穿什么衣服;提前三天就开始在家里写贺卡,一般是把写
贺卡的工作放在家庭作业之前完成;提前两天就开始买零食,花生瓜子是必不可少的,
其实我到现在都不觉得花生瓜子好吃,可是好象联欢会不弄的一地瓜子皮就不象是一个
热闹的联欢会;提前一天就开始布置教室,当时我是中队长,又能从妈妈的单位里借来
好多漂亮的拉花,所以布置教室时就格外积极,爬椅子上桌子的,可我当时十分羡慕能
布置黑板内容的同学,他们均是能写会画的,一会功夫就能把黑板变成一副漂亮的图
画,而我的字从小就很烂,只能趁他们不注意之际偷偷在黑板的角上用彩色粉笔画几个
星星、气球之类的东西,然后就觉得黑板更漂亮了。:)摆桌子算是最累的活了,但是
我一边摆一边就在想,第二天一定要挑个好地方坐,不能坐在角落里,也不能坐老师边
上,最好能挨着谁谁谁和谁谁谁。。。:)
终于盼到了新年联欢会的那一天,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一个个小朋友穿的花花绿
绿的就来了,从刚一入座开始就开始吃,好象家里过年没吃的似的,刚开始的节目大家
都还认真看,认真听,认真鼓掌,但小孩办事就是容易虎头蛇尾,联欢会过半班里就有
点象茶馆了,可能也因为吃的东西剩的差不多了,嘴基本上都闲下来了,再说好不容易
赶上在教室里说话老师不管,不说白不说呀。。。最后送贺卡的时候到了,班里就乱成
一锅粥了,本来嘛,班里n多个同学,大概30人左右吧,每两个人互送一张,用排列组
合一算,这一共是C n 2 种送法啊,所以场面挺壮观的,班里人挤人,桌上剩下的橘
子,糖果也被挤掉地上了,聪明的小朋友会趁机装兜里俩橘子,也不能怪人家贪吃,不
装兜里也会被踩烂了,浪费可耻嘛。:) 好不容易送完了,静下来了,大家都回家心
切了,老师总是做做最后的总结,给大家一些祝福的话,但老师的最后一句话总是那句
:“班干部留下来打扫教室”。唉~ 。。。
回家第一件事是把收到的贺卡仔细看一遍,有自己画的,有买的,(凡是买的都
有淡淡的香味),有带错别字的,还有祝词没写完的,还有写着别人名字的,(估计是
混乱中送错了人了。呵呵)。看贺卡时心情最好了,单单是那些五颜六色的信封就让人
觉得温馨,不象现在的短信息,虽然也有颜色,但不是黑色幽默就是黄色笑话。 更
不象现在的电子贺卡,虽然也能带去祝福,但再也闻不到淡淡的香味、看不到歪歪扭扭
的字了。。。 恩,怀念怀念 美好的回忆啊 ”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从不寂寞,从不烦恼,你看我的伙伴遍及天涯海角。。。。。。”
属于我们的虽然远去却不曾忘却的歌声!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7-8 14:46:19编辑过] 好怀念啊! 最近都是怎么啦!怀旧吗? 也许是我们这一代都开始了工作,感受到了压力.偶尔怀旧以下也没有什么不好.感谢楼主,让我有会议起了往日的景象.顺便,我还记得"好儿童"杂志.我还参加了"非非艺校"呢! 啊,我一直景仰的地方,羡慕你呀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