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派”的创业烦恼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强劲的发展,留学生回国创业已成潮流。然而,这支高科技新军在取得骄人业绩的同时,也有不少的隐忧:少数“海归派”创办的企业“水土不服”,是什么阻碍了海归派在国内的创业? <br/><br/> “孵化器”功能不到位 <br/><br/> 留学人员创业园的本质是企业孵化器,目前已吸引了一大批高层次、高素质的留学人员回国创业,然而,在其发展过程中还出现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功能单调,许多创业园只考虑到硬件设施的建设,忽视了软环境的优化;二是缺乏高素质的孵化队伍;三是个别创业园在发展中甚至出现浮躁之气,能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问题的还比较少,不少创业园的设施还出现大量闲置的情况。此外,外部环境也存在制约留学人员发展的因素,如缺乏有效的投融资体系,法律体系也不够健全等等。 <br/><br/> 资金压力最大 <br/><br/> 这些年来,为了争取人才一些地方的新技术开发区为归国创业者提供10万元到30万元的创业基金,但对于前期投入很大的高科技企业,这些钱仍不足以支持到项目的产业化发展。 <br/><br/> 回国创办信中利投资有限公司的汪潮涌认为,资金的压力是最大的。1998年汪潮涌辞掉年薪至少百万美元的职务回国创业,理想是在中国创立一个大型的高科技风险投资公司。他说:在硅谷,你有好的商业计划书,好的产品,好的团队,去找风险投资公司,命中率很高。而且一旦决定为你投资,投资公司会帮你找市场,以至帮助你提高管理水平。国内也有几百家风险投资公司,但总的来说还很不成熟。没有专业分工,也没有实力为企业提供国外投资公司对企业的那些支持。汪潮涌说:“除非你能从国外为自己的创业公司带回大笔资金,否则公司很容易因资金短缺而夭折。” <br/><br/> 商业环境欠规范 <br/><br/> 张毅曾供职于世界著名的摩根·士丹利银行,是一名收入丰厚的银行家,多年的国外学习和工作的经历培养了她强烈的规则意识,但也使她在回国创业的几年里,对国内这种“桌上”与“桌下”混杂的商业环境很难适应。“管理和税法的不严谨使得商业环境很不规范,做同样产品的企业总是站在不同的起跑线上。”说到这些张毅总是很无奈。面对商业环境中的种种“灰色渠道”,“海归”企业往往面临两种选择:要么“入乡随俗”,要么因成本降不下来而被市场淘汰。张毅的几位朋友就是因为适应不了这种环境,回来试了几年,又回去了。 <br/><br/> 可见,如何让留学生尽快打开局面、度过企业成长转型期是目前吸引海外人才归国创业的关键。为此,一要扬长避短,不必都挤创业独木桥;二要既重“外练”又重“内修”,继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三要团结吸引更多的留学生回国创业,形成创业团队,营造一个高科技创业的良好氛围。经济增长虽然是打动海外优秀留学人员的重要因素,但并非唯一因素,我们必须改善国内现有的环境,建立一个法制健全、高效透明、公平公正的创业环境,惟有如此,才能迎来“海归派”创业高潮。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