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思乱想-从冰雕说起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pt;"><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 mso-hansi-font-family: '';">冰雕是一种我至今不敢确定是否理解的艺术。</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pt;"><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 mso-hansi-font-family: '';">印象里的,只是水冻成冰,然后做成雕塑,最后所有的雕塑都不可抗拒地重新融化成水的无聊过程。</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pt;"><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 mso-hansi-font-family: '';">或许是因为缺少艺术细胞的缘故。一直倾向于把它看作一个演示过程。演示的对象是一个很玄的东西。这个东西可以有很多名字,比如“道”,比如“空”,说的都是“本源”这个永远的哲学命题。其它的自己慢慢体会去。</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pt;"><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 mso-hansi-font-family: '';">“道”这个概念最早见于老子的《道德经》。“空”不好说。老子穷其一生只出过一本书,非常好找。释迦牟尼丫的太能侃了……</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pt;"><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 mso-hansi-font-family: '';">历来大哲学家说的话一般都会让人想破头也想不出什么意思。《道德经》开篇就是一句模模糊糊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刹那间把人带到了云里雾里。释迦牟尼也好不到哪里。“此般若波罗蜜。其义甚深。非一非异。非相非无相。非取非舍。非增非损。非有烦恼。非无烦恼。非舍非不舍。非住非不住。非相应非不相应。非烦恼非不烦恼。非缘非不缘。非实非不实。非法非不法。非有所归。非无所归。非实际非不实际”。怎么看都完完全全的不合逻辑。别的例子就不说那么多了。还好都活在古代。放到今天,这样的话一出口,</span><span lang="EN-US"><font face="">10</font></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 mso-hansi-font-family: '';">个里有</span><span lang="EN-US"><font face="">9</font></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 mso-hansi-font-family: '';">个是会被强制送到精神病院里的。太不象人话了。奇怪的是,古今中外几千年的历史,似乎找不出这些个家伙有什么毛病的证据。他们从来都是学术界公认的大智者。爱因斯坦晚年的时候也曾经努力试图找到一个类似于“道”、“空”的叫做“统一场”的东西,可惜他活的时间不够久。这个计划也理所当然地夭折了。遗憾归遗憾,大科学家的行动至少让人对大哲学家的说法有了点信心。</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pt;"><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 mso-hansi-font-family: '';">虽然很难理解。提出这些概念的人其实都作过努力。《道德经》里很多地方可以看到“上善若水”之类的比喻。《金刚经》里也不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雾亦如电”这样的句子。无非是为了让人透过熟悉的事物更好的理解。也许是时代的局限吧,事物的种类不像现在这样极大丰富。即使是通篇比喻,点不到要害,看懂的人依然不如应该的那么多。</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pt;"><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 mso-hansi-font-family: '';">冰雕这种奇怪的艺术似乎天生就是为了诠释这些玄之又玄的东西存在的。</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pt;"><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 mso-hansi-font-family: '';">看过很多漂亮的冰雕作品,维纳斯、骑士、城堡、老虎、狮子,理论上冰雕可以做成任何你能想象出来的形状。但是无论成功到什么程度,冰雕最终的结果只有一个——融化。生活差不多,没有永远,只有永恒。冰融化成的水很可能会在什么时候又会被人重新冻成冰,重新产生各种可能的新的形象。这些新的形象里已经找不到以前的痕迹了。过去消失得干干净净。这个过程可以让人联想到一个很迷信的词——轮回。冰蕴涵着产生出各种形象的可能,所以它当然不是什么都没有。很明显它也不是具体的某个雕塑。不是维纳斯,不是骑士,当然也不是城堡,它只是包含了变成这些形象的可能。什么都不是,什么都可能是。也正因了它什么都不是,所以才有可能什么都可能是。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的冰可以产生出任何一种可能的造型,一旦被雕成维纳斯,就很难再雕成城堡了。和数学里的“</span><span lang="EN-US"><font face="">0</font></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 mso-hansi-font-family: '';">”一样。“</span><span lang="EN-US"><font face="">0</font></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 mso-hansi-font-family: '';">”并不是什么都没有,它是所有数字的集合。大象无形,真空妙有。</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pt;"><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 mso-hansi-font-family: '';">“道”也好,“空”也好。其实都是积极得不能再积极的概念。可惜被太多人念歪了。打架的时候,先下手为强的大多是心虚的人。有把握的反而不轻易出手。动作没有开始,你可以有很多机会在冷静地看过对手的出招之后作出任何一种可能的反应。一旦想都不想抢先跳到了半空,就别指望再跳第二次了。空中的二段跳跃只限于在小说和游戏里出现。这种情况下落点之处如果有把刀等着的话结果一般就是</span><span lang="EN-US"><font face="">K.O.(Kill&Over)</font></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 mso-hansi-font-family: '';">。喜欢格斗游戏的同志应该很容易了解这样的道理。尤其真·达人级别的。“道”和“空”是一种你随时处于准备状态的状态。还没出手,只是已经准备好所有可能的出手。无招胜有招。套一句红色儿童团的歌词:时刻准备着。</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pt;"><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 mso-hansi-font-family: '';">佛教戒定慧三学里的“定”同样。“定”是以“空”为结果的一种特定的修行方式和过程。最终的目的当然是智慧。和成熟不一样,智慧倾向于对未知事物的认知和处理能力。“修行”这个词显得不太科学。不过没办法,暂时想不到其他合适的词来代替了。把“定”理解成“停止一切思维活动”的人结果</span><span lang="EN-US"><font face="">100</font></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 mso-hansi-font-family: '';">%是走火入魔。停止思维是死人的专利。活人不干那事。和武术里的预备动作相仿,“定”是普通思维的一种准备状态。它不是普通思维,只是蕴涵了产成各种普通思维的无限可能。这里的普通思维特指喜欢走老路的思维。通常人的思维都会带有惯性和盲点。也就是平时所说的心理定势。佛教里也有“所知障”的说法。大意是旧有的知识和经验并不总是进步的,有时候恰恰是进步的阻碍。莱特兄弟的飞机成功上天,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荣誉,反而受到了尖苛的讽刺和嘲笑。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在莱特兄弟数次成功之后,仍有报纸刊登一些权威科学家的话:靠比空气重的飞行器飞行是不可能实现的。量子力学婴儿期的时候也遭受过爱因斯坦的强烈反对。爱氏为此还留下一句名言:上帝不是在掷骰子!</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pt;"><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 mso-hansi-font-family: '';">权威尚且如此。普通人更不必说。专业方面权威,其他方面弱智的例子现实中并不少见。英国皇家科学院的院士到了菜市场,不见得会比一个文盲老太太会买菜。一旦脱离自己熟悉的领域,可能连白痴都不如。有一句地球人都知道的话:虎落平阳被犬欺。</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pt;"><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 mso-hansi-font-family: '';">另外的,情绪对思维的影响也不可以被忽视。同样一件事,悲观的人和乐观的人处理起来明显不会一样。</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pt;"><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 mso-hansi-font-family: '';">可能还不止这些。</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pt;"><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 mso-hansi-font-family: '';">“定”的意义,只是为了让思维回到最初处女一般的纯净状态。不带有色眼镜,不受惯性情绪之类乱七八糟的东西的影响。更好的处理事物。事来全心应对,事过不留痕迹。仅此而已。颇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意味。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佛教认识世界的一种探索和努力。其它的宗教、哲学自然也有各自的方式,说法不一样而已。</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pt;"><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 mso-hansi-font-family: '';">吝惜文字的《道德经》里很难得的有过一段对重新变成了处女的人的专门的描述:“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达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曰:豫呵其若冬涉水,猷呵其若畏四邻,严呵其若客,涣呵其若淩释,敦呵其若朴,混呵其若浊,旷呵其若谷。浊而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葆此道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敝而不成。”大概的意思是说圣人的表现总是小心翼翼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并且有所保留。当然不是说这些人胆小怕事,只是在说他们警觉非常。即使是走柏油路,警觉性和走在薄薄的冰层上一样高。这样的人是不会轻易中糖衣炮弹的。清末养生大家黄元吉的《道德经注释》第四十二章批文里有“只觉万象咸空,一灵独运”这样的句子。这里的“一灵独运”说的就是警觉。当然警觉也是思维活动的一种,只是不带自我意识罢了。确切的说,它差不多等同于心理学上说的知觉。知觉是先于自我产生的。基本上烦恼都来自自我意识。为了叙述方便。很有必要专门设立这么一个特定的概念。</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pt;"><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 mso-hansi-font-family: '';">面对全新事物,没有旧有的经验可循的时候,人的警觉性自然会比平常任何时候都要高。只有在这种时候,才谈得上全心。也只有全心做过了,才可以忘记。没有人可以忘掉留有遗憾的东西。如果你曾经把“被割了皮包”看成“被割了包皮”。就应该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生活态度了。定势是一种很自然很方便很人性化的设置。它让你至少没那么累。但是不要变成它的奴隶。房子是挡风遮雨的空间,但是没必要时时刻刻把它扛在身上——蜗牛除外。该放下的,就放下。大部分人倾向于把河流永远看成同一条。太阳永远看成同一个。每天看着同样的东西,做着同样的事情。没有变化没有活力的生活是一件很烦的事。所以今天不想活又怕死的人很多。事实是没有人可以踏进同一条河流。相应的,太阳每天都是新的。相对于亚里士多德,同时代的赫拉克力特似乎更富有科学精神。只可惜现代科学的基础不是他是亚里士多德。即便如此,不断用新的眼光看待事物,你依然会看到很多原本没注意到的东西。罗丹说:“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6.25pt; mso-char-indent-count: 2.5;"><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 mso-hansi-font-family: '';">不断打破旧有的模式不断发现新的东西。人类所以成为万物之灵。应该就是这样的缘故吧。</span></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