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高哪碍野云飞
<BR><BR> <SPAN style="FONT-SIZE: 12pt">唐朝天复年间, (善静禅师往)中南谒乐普禅师。乐普器重之,容其为人室弟子,仍典 (菜)园事务,力营众事。有僧来辞别乐普,乐普曰:<BR> “四面是山, 向什么处去?”<BR> 僧不能对。乐普曰:<BR> “限汝十日内答语,得中即从汝发去。”<BR> 其僧苦思冥搜,久而无语。因经行偶人菜园, (善静)师怪问曰:<BR> “上座岂不是辞去,今何在此?”<BR> 僧具陈所以,坚请师代为作答。师不得已,代曰:<BR> “竹密岂妨流水过,山高哪碍野云飞?”<BR> 其僧喜诵,师嘱之曰:<BR> “只对和尚,不须言是善静代语也。”<BR> 僧遂告白乐普禅师。乐普曰:<BR> “谁下此对语?”<BR> 曰: “某甲(我)。”<BR> 乐普曰:<BR> “非汝之语。”<BR> 其僧俱言园头(善静)所教。乐普至晚上堂谓众曰:<BR> “莫轻园头善静,他日住 (持)一城隍(寺院),会有五百人常随也。”<BR> 正所谓惺惺惜惺惺,乐普禅师不仅欣然收留善静禅师为人室弟子,而且从他的一联妙对中,准确地判断出善静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将来必可住持一个有五百人追随他的寺院。而事实也正如善静自己所云: “山高哪碍野云飞。”他始而弃官出家,继而又从一个菜园管头跃升为京兆永安禅院的住持。他的灵性和乐普禅师的慧眼,同样难能可贵。<BR> 当然,这是他话。当初乐普给那个欲辞此他去的僧人所出的对子,实际上是禅宗的一个话头,所问的正是一种禅机。人的生存境界,永远如四面围山,如何才能获得自由?而自由作为一种意境,其实就是禅宗最为强调的“解脱”。换言之,四面是<BR> “山”,如何才能解脱出来?<BR> 善静禅师的答对确实很妙,同样言简意赅,且生动形象。只要你是流水,那竹帘再密,充其量挡得住(不悟的)鱼儿,岂能<BR> 阻挡流水的自由?而同理,只要你得道如云,那四面的大山再高,又如何阻隔飘逸的野云?<BR> 问题是,如此回答,妙是够妙,却仍然难以回避这样的疑问: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我们毕竟是人而非流水,更非野云,我们如何才能挣脱祖祖辈辈传袭下来的纲常之网、例律之缚而飞得起来?<BR> 或许,不管我们是否能变做流水、化成野云,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却是完全可能,也是最根本的前提和“道行”。对此,另一名北宋禅师义青的指点,似乎就说的是类似的意思。<BR> 义青禅师说:<BR> “孤村陋店,别在那儿挂钵停留,佛祖的玄妙关隘,当下飞身而过。尽管如此,已是如同苏秦游说碰壁,项羽来到乌江,怎逃穷途之命?诸位禅僧来到这里,如果前进就落在天魔之手,如果后退就陷入饿鬼之道,如果不进不退,恰又沉溺在死水之中。诸位,怎么才能得到安稳呢?”<BR> 义青禅师自己也沉吟了良久,才接着说:<BR> “任凭你三尺大雪,压不住一寸灵松!”</SPAN> <p>竹密岂妨流水过,山高哪碍野云飞</p><p> </p> 西北有高山 孔雀东南飞 坚强所以乐观,悟所以得 山高哪碍野云飞,好句子!!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