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中国经济正处全面过热边缘
<p>从现在政府发出的宏观调控讯号,下一阶段中央采取各种综合措施,抑制一季度经济数据反映出的经济运行偏快问题,宏观调控“组合拳”已经在酝酿之中,蓄势待发。</p><p><br/>目前全球的投资者都在关注:中国经济这趟高速列车是否会继续加快?第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达到11.1%,这是十多年来仅次于去年第二季度11.3%的第二高增速,整个经济正处于转向全面过热的边缘。11%的GDP增速一直是中国经济转向过热的“临界点”。一旦全面过热,就意味着其后可能出现经济增速大落和整个社会经济的动荡。<br/>无论官方还是学界,都对中国经济走向过热发出了警告。一季度经济呈现全面增长势头,GDP同比增长11.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3.7%;消费物价指数(CPI)上升2.7%。以单月计算,3月份的通胀更达3.3%,超出央行3%警戒线。</p><p>四项指标处过热“红灯区”<br/>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认为,从数据看,今年年初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指的三大问题“投资增长过快、银行信贷增长过快及进出口贸易增长过快”,基本上没有得到有效缓解。更为严重的是,伴随着实体经济的快速增长,资产的价格也火箭似地飙升,无论是股市还是房地产市场均如此。沪深股市不断创出历史新高,房地产市场的价格在连续几年快速上涨的情况下,国内主要城市或大城市房价的快速上涨并没有因宏观调控而有所改变,经济面临过热风险已是不争的事实。<br/>在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主任范剑平的预测模型里,充当经济“测温计”的10大关键指标中,已有四个主要指标处于“过热”的“红灯区”,它们是M1(狭义货币供应量)、发电量、工业增加值增速和工业企业销售收入;另外,财政收入、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贷款增速两项指标处于“偏快”的“黄灯区”,而CPI、进出口总额增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消费品零售额增速四个指标处于正常的绿灯区内。<br/>范剑平说,虽然经季节调整后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继续下降,但工业增加值增速、狭义货币M1增速,以及发电量增速均比去年同期有明显的上升,并且都已经超过了本轮经济扩张期以来的最高点,从而导致先行指数继续上升,预示着未来4至6个月内国民经济将继续处于上行通道,因此宏观经济存在着从偏快转向偏热的风险。<br/>范剑平判断经济存在过热风险的主要依据是:固定资产投资存在着反弹的可能;物价上涨的压力仍然很大;贸易顺差将继续加大;节能减排任务更加艰巨。<br/>官方对今年下半年经济增长形势也做出了“继续加快”的预测。国家发改委国民经济综合司官员袁达向记者解释,目前三大因素支持经济加快增长:一是到目前为止,有关经济景气的先行指标大部分还处于上升阶段;二是三大需求仍没有减弱的迹象,投资反弹的压力仍比较大,居民收入增长促进了消费增长的加快,而且下半年政府还将推出一些民生方面的改革,促进居民收入增长和提高社会保障,而进出口也不会马上减速,贸易顺差还将长期存在;三是未来涨价的压力也比较大,历年来3月CPI环比通常下降0.9%左右,今年3月CPI环比下降0.3%,再考虑到季节翘尾因素,一旦新涨价因素积累超过翘尾因素等,价格上涨压力就会比较大。<br/>袁达说,在这三大因素支撑下,今年中国经济增长继续加快的可能性比较大,预计全年GDP将保持与去年“基本相当”的速度。2006年中国GDP增速为10.7%。<br/>根据历史经验,中国经济增速一旦超过11%,就会造成经济全面过热。在1978年以后,中国经济曾有两个时期处于过快发展期。第一个时期是1983~1988年的5年间,其中有四年发展速度超过11%,1984年为15.2%,1985年为13.5%,1987年为11.6%,1988年为11.3%;第二个时期是1991-1995年的5年中,其中三年增长速度超过11%,1992年为11.2%,1993年为14%,1994年为13.1%。这两个时期都造成了经济的全面过热和之后的增速大落。</p><p> 经济失衡一定带来“过热”<br/>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出了什么问题?在范剑平看来,现在问题的关键可能不在于GDP增长速度将超11%,“只要是可持续发展就一点问题没有”。总体看来,目前中国宏观经济中的经济增长和通货稳定的情况仍比较良好。<br/>“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才会令中国经济‘翻车’。” 范剑平认为,国际收支失衡、主要是大量贸易顺差已经成为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一个主要问题。大量的贸易顺差正成为目前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和直接来源,也是推升股市高涨的一个重要原因,令资产价格面临较大上涨压力,高位振荡的风险在加大。而这种由流动性过剩引起的资金推动型股市高涨无疑是包含市场泡沫的。<br/>按照经济学理论,国际收支双顺差实际是钱多带来的“a happy problem”,是一个幸福的问题,反映了国家的成长和进步。不过“任何经济失衡都是问题,尽管是钱多带来的问题,但也是问题。长此以往,一定会带来经济的过热,要引起重视。”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樊纲认为,宏观经济的很多问题不是体现在短期的通货膨胀上,而是体现在过剩生产能力、坏账增长、经济周期波动上。还有一个重要的指标是财产的通货膨胀,过去大家都比较多地关注产品价格,亚洲金融危机、日本的教训都说明,仅仅关注CPI是不够的,也要看财产价格,就是楼市、股市。<br/>一季度外贸顺差急剧扩大,比2006年一季度增长近一倍,外汇储备也快速增加,截至2007年3月底,外汇储备已达12020亿美元,一季度外汇储备增加1357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多增加近800亿美元。由于外汇储备增长迅速,外汇占款渠道被动投放的基础货币增长也过快,流动性过剩的问题加剧,央行对冲过剩流动性的成本和压力也越来越大。<br/>樊纲认为,去年下半年以来,国内股市高涨导致货币流通速度提高,加剧了货币流动性问题。这是因为货币总量由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构成,另一方面可能形成资产泡沫,实体经济产生过度投资,从而发生经济的周期性波动。<br/>上海证券交易所专家卢雄鹰认为,现在所采取的人民币在基本稳定下逐步升值的做法,会因为贸易结汇形成大量的外汇占款,从而释放出大量的人民币基础货币,是造成流动性过剩的根源。这种状况使得央行不断地采取数量型的货币工具,如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措施,来设法缓解矛盾,但是作用并不明显。目前看来,大量贸易顺差的局面在短期内是不会得到根本改变的,从而市场流动性过剩的局面也不会得到根本性改变。<br/>实际上,中国宏观经济中的贸易顺差和流动性过剩问题由来已久了,只是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按照货币数量理论,流动性过剩只是一个相对过剩的概念,或是相对于社会总供给表现为通货膨胀,或是相对于经济增长需求表现为投资过热,或是在房地产市场表现为房价猛涨,或是在股票市场表现为市场泡沫。上述的种种情况,中国都已经历过,而现在流动性过剩的矛盾突出表现在股票市场上。<br/>卢雄鹰认为,在现在市场流动性过剩短期内不能得到根本性缓解的情况下,流动性过剩的出口只能在以下几种情况中作出选择:通货膨胀、经济过热、房价高企和股市泡沫。由于国内的需求升级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所以用内需来化解流动性过剩是远水救不了近火;用扩大投资来化解流动性过剩会直接引起经济过热,也是不可取的;让过剩的流动性进入房地产市场而导致房价猛涨,也已在政策上遭到了否定。由此“两害取其轻”,在目前的情况下,与通货膨胀、经济过热以及房价猛涨相比较,接受一定程度的股市泡沫也许是一个最合适的选择。当然,这种最合适的选择并不是传统经济学意义上的“最优状态”,而是博弈意义上的“纳什均衡”。<br/>卢雄鹰说,虽然我们可以容忍和接受当前一定程度的股市泡沫,并不等于可以容忍这种市场泡沫的长期存在和无限膨胀。理想的状态是这种暂时性的股市泡沫可以在未来的发展中加以化解,化解的根本途径并不是打压股市,而是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从市盈率P/E的角度来讲,就是提高E,而不是降低P。应当说,无论是从上市公司的发展,还是从政府部门的政策导向,人们都正在看到这种积极的变化。</p><p> 应对经济过热和失衡的途径<br/>如何防止经济出现过热?加息一直是经济学家们极力主张应对经济过热和经济失衡的一把利剑。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就将经济过热的根源归咎于低利率政策。<br/>在易宪容看来,低利率政策是当前中国经济生活各种行为扭曲的根源,也是投资过热、房地产过热、银行信贷规模快速扩张的根源。“在低利率政策下,谁借钱谁就获利。”目前民间信贷市场的利率一般为12%,而银行的一年期贷款利率只有6.39%,相差一半。在这种情况下,再加上国内资产价格快速上涨,这种双重获利必然驱使投资人向银行借钱,让资金源源不断地涌入各种投资市场。可以说,房地产市场过热和股市泡沫很大程度都与中国低利率政策有关。<br/>因此,易宪容认为,当前房地产市场过热、股市泡沫泛起都是在低利率政策背景下产生的,只有从低利率政策入手,促使银行信贷利率达到民间信贷市场的利率水平,让银行利率达到市场化水平,才是改变经济生活中的许多扭曲行为的根本之道,这样中国的经济过热也就能够得到遏制。<br/>此外,加速人民币升值也是经济学家们为经济降温开出的一道“清凉剂”。樊纲认为,从长远来看,一个高速成长的、通货膨胀率又较低的经济,必然要经历本币升值的过程。早一点小步调整,渐进式地实现升值,比长期不动最后问题积累太大不得已一下子大步升值,要更少风险,更少震荡。<br/>范剑平指出,流动性过剩是内外经济不平衡的结果,改变这种不平衡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增强人民币汇率的弹性,因此要把好抑制流动性过剩的第一道关口。在现行浮动汇率体制下,不仅应提高人民币汇率对美元的弹性,而且也应该提高人民币汇率对篮子内其余货币的弹性,进一步扩大汇率的浮动区间,发挥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在抑制流动性过剩方面的作用。<br/>在扩大人民币汇率弹性的同时,范剑平认为,政府还要继续综合运用存款准备金率、央行票据和其他公开市场操作等常规手段,抑制流动性过剩,抑制潜在的通货膨胀压力和资产价格过快上涨,在条件适当的情况下,进一步提高存贷款利率和法定准备金率。还可考虑取消利息税,既可为进一步提高利率腾出空间,又可增加居民收入。<br/>除了加息和加大汇率弹性外,范剑平认为,三大政策有助于调节经济不平衡问题,抑制过热。<br/>首先是遏制能耗过快增长。范剑平认为,政府要督促各地区清理违反规定自行出台的发展高耗能产业的土地、税收、电价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清理通过减免税收等各种优惠政策招商引资、盲目新上高耗能项目的行为。通过进一步降低初级加工产品的出口退税率,以及加征出口关税来抑制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大量出口,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循环经济、环境保护及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项目的信贷支持。<br/>其二是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范剑平认为,为抑制产能过剩,新建项目要以淘汰落后为前提,同时必须符合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通过关停淘汰落后产能,大力调整产品结构、企业结构和产业布局,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br/>第三,针对目前国内资金充裕的状况,应抓住当前证券市场持续上涨、人气较旺的时机,加快具有技术创新能力的企业的上市步伐,为证券市场进一步扩容,化解市场价格上涨的压力;加快创业板推出的进程,为企业科技创新建立健全融资渠道。<br/>从现在政府发出的宏观调控讯号,下一阶段中央对贸易顺差、流动性过剩等问题将采取提高准备金率、降低和取消相关行业出口退税、财政部发行特别国债等各种综合措施,抑制一季度经济数据反映出的经济运行偏快问题,宏观调控“组合拳”已经在酝酿之中,蓄势待发。此外,国务院还成立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把节能减排作为宏观调控重点;同时国土资源部下达了2007年全国土地利用计划,严把土地关口。<br/></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