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xgfhrd 发表于 2007-5-30 15:53:56

培训师创新:刻画奇效呈现(原著:刘子熙导师)

<p>创新是培训的基础,是训练产生奇效的重要手段。<br/>看到很多学友给我的博客、官网上面留言或者在网络上面的赞许,听到自己亲传弟子在各地实施训练的好评,内心颇多欣慰,顿时感到自己为设计创新课程的无数彻夜不眠、思悟“开心、开眼、开窍”、“悟、化、应”、“没有不好、只有不同”、“无论对错、但讲有无”、“无虑损失、收获最大”等训练心法、手法所付出的一切心血,都觉得有回报了。<br/>今天,在这里把经年来不懈创新的部分内容给《培训》杂志的读者朋友分享。</p><p>一、握手导入的创新:<br/>导入作为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要做到“启动注意”,要把学员的注意力集中过来。而要启动注意,有很多手法:沉默、停顿、重复、眼勾、手抓、话打、声音拉;也可以通过异声拢场来达到目的。<br/>在训练课程的几个基本模块中:导入、理性纲要、感性演绎、资源运用(素材、工具)、收结中,如何通过导入来达到开场效果是 培训师们大家共同关心的话题。<br/>训练一开始的开场启动,有热启动、暖启动和冷启动几种不同的训练手法,也可以通过问候、鼓掌、握手等简单的互动设计来达到目的。这时候如果能够巧妙地运用创新,不仅可收当场奇效,同时也会形成别开生面的开眼效果,尤其对同一批学员的阶段性培训,每次开课的开场都具有新意,则更是有效。<br/>现在就给大家介绍一下通过握手开场导入的创新过程。<br/>我最先开始设计的开场握手是:“你好、你真棒、让我们一起飞!”(三个动作环节)!<br/>其后,在运用一段时间之后,效果不错,但是为避免老师反复使用而可能带来的倦怠,做了一次创新,演绎为:<br/>“你好、心心相印、多多思考、相伴成长”(四个动作环节)!<br/>当场就发现学员特别兴奋,之后又创新第三次,还问大家:“学了三动作和四个动作的握手后,还想不想学习六个动作环节的握手?”大家虽然说想学,但内心还是略存疑虑:这么多动 作?于是带领大家行动:<br/>“你好、心心相印、多多思考、相伴成长、你真棒、让我们一起飞!”,等我们把动作示范出来,大家恍然大悟,继而开怀大笑,此时,我们告诉大家:<br/>“创新有时候就是如此简单,创新就是排列组合!”<br/>其后,我又结合TTT课程的基本内容和上述握手呈现的内涵,设计了“学习体验TTT,相伴成长一起飞”的口号,让TTT成为课堂的有声展示!<br/>之后,又建议学员把口号中的“TTT”替代为自己企业品牌,让相伴成长一起飞成为大家的一致心声和共同的行为纲领。</p><p>二、由手语到活动的创新和深化:<br/>歌曲“我真的很不错”有一种手语,被大家广泛使用。<br/>在企业内训时,手语的运用有很好的热长效果,但是不好反复使用,要形成训练奇效,就要创新,通过对“我真的很不错”歌曲手语的研究,我创新设计了借鉴手语动作的活动“我真的很不错”,演绎的说法是:<br/>“我真的很不错,我是真的很不错,我是真的真的真的真的真的很不错!”运用以后打击感觉非常好。<br/>在一段时间后,我在有一次训练的活动引导后发现,“我真的很不错”的活动似乎过于倡导“个人英雄主义”、张扬个性而忽略团队啦,经过思考,我做了创新,增加了第二个活动单元:<br/>“我的右边也不错、我的左边也不错,我的右边左边左边右边大家都不错”,活动一推马上产生强烈的反响,不仅热烈而且带来团队真情互动。<br/>双单元“我真的很不错”活动运用有很长一段时间,为训练也增添了无数色彩!在一次课堂热闹后,我静思操作的过程,发现增加“我的右边也不错”这个单元,虽然团队感觉出来了,但也还是存在有只是热闹而不是真诚表达的现象,如何化解呢?于是再做创新,设计增加“我的右边谁谁不错”这个单元,演绎的说法就是:“右边谁谁不错,我的左边谁谁不错,我的右边谁谁左边谁谁大家都不错!” </p><p>三、团队互动活动的创新<br/>在课程中设计和导入团队活动,对课程是具有良好效果的,这一点在广大培训师来说是具有共识的。<br/>我设计的一个团队互动活动做了不下七次的创新,今天分享如下:<br/>一开始,活动的操作是:大家在一张纸或自己的笔记本上面写上“我是一个(&nbsp;&nbsp;&nbsp; )的人,我希望成为一个(&nbsp;&nbsp;&nbsp; )的人”,然后再在小组内部(若课堂人数在三十人以内,就在全场)交流出来,这样达到了很好的相互了解;<br/>之后,我察觉上述活动环节只有个体展示而没有团队回应,于是创新为:<br/>学员在自己表述完“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之后,增加团队回应“我们爱你!”然后在学员表述“我希望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之后,增加大家全体回应“我们支持你!”这样一来,效果就不仅仅限于自我表达了,团队交流的氛围呼之而出。<br/>再后来,我又察觉有的人虽然回应的很大声音,但是明显是在敷衍,于是增加“砸、切”内容,进行第三次创新:<br/>首先问大家是否是真正的团队,肯定会一致曰“是”,然后就运用“切”的手法:“一个真正的团队应该是对团队成员时刻真诚关注的团队,那么我们做到了吗?”<br/>接着就抽查问“XXX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或者问“XXX希望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br/>然后根据现场回应点评:能够记住的,也许是因为表述独特、或来自同一团队、或是老乡(同学、战友)、或平时就有好感等;而记不住其他团队成员表述的,则点评可能因为表达者平时表现庸庸碌碌、或表达没有亮点、或声音不够洪亮等;<br/>进而揭示:“在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每日每夜、分分秒秒、我们团队中的每一个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外乎说这么两句话〈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希望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不过是有这么两点小小的要求〈爱我 一点、支持我一些吧〉,但是我们做到了吗?我们真的是一个团队吗?”大家回答“是”,再追问“真的是吗?”“是”,接着就安排:<br/>“如果真的是一个相互关注的团队,那么就让我们展示出来!”然后就分小组按照下述顺序展开交流:<br/>“我是一个(&nbsp;&nbsp;&nbsp; )的人、我希望成为一个(&nbsp;&nbsp;&nbsp; )的人、我渴望从TTT学到(&nbsp;&nbsp;&nbsp; )、我愿意为TTT奉献(&nbsp;&nbsp;&nbsp; )、我担心TTT的(&nbsp;&nbsp;&nbsp; )、我相信TTT未来一定会(&nbsp;&nbsp;&nbsp; );”而小组的回应则依序设计为:“我们爱你、我们支持你、没问题、太棒了、我们共同努力、相伴成长一起飞!”<br/>之后,我又增加了就某一项表达和回应的重点分享;<br/>之后,我在企业内训时,又把TTT与企业品牌做了替换,产生了非常深入的效果。<br/>例如,我们给新大洲本田摩托车做训练,就把活动里的TTT替换为新大洲,则演绎如下: </p><p>四、以语感结论创新总结<br/>在训练中,如何总结课程中的知识点,是培训师共同面临的难题。我在长期训练中,总结出:好结论,有语感,语感结论易接收。那么,什么是语感结论呢?<br/>在中国古代,有很多语感的表述。如人间的“七俗”:“柴米油盐酱醋茶”、“七雅”:“琴棋书画诗酒花”,就是很有语感的。<br/>所谓语感即有韵律、朗朗上口,而且平仄对仗,有的表述似乎字词间的顺序都不好调,比如上述“七俗”、“七雅”似乎就约定俗成了!<br/>借鉴传统经典和民间口头文学的规律总结:“三字经”、四字成语、五言绝句、七言律诗等,语感结论建议以三、四、五、七字为宜,<br/>以毛泽东主席的一些经典表述为例,关于游击战术的表达:“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关于学习的号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关于军队于政权关系的论述:“枪杆子里出政权”;<br/>参悟预感结论之后,我把TTT里面的很多内容点、知识点语感化了:<br/>表达手法是:真性情、平常话、身边事;<br/>掌控手法是:设计好、控制住、演示足;<br/>沟通手法是:讲得好、问得巧、答的妙;<br/>训练效果是:讲清楚、听明白、记得住、做得到;<br/>首善手法“请注意”、乐从手法“有道理”、对接手法“我发现”; <br/>学员、培训师、课堂三者关系的描述:学员为主体、培训师为主导、课堂为主场;达到“悟、化、应”效果;<br/>传道、授业、解惑重在“知、行、悟”;<br/>总结避免课堂冲突的心法:“没有不好、只有不同”;<br/>强调训练终极效果则表述为:“无论对错、但讲有无”;<br/>培训师是善于叫停的人:“宁断不乱”;<br/>反省师道尊严,则提出:“师之所在,道之所存”:<br/>倡导学员的参与:“投入多少,收获多少;参与多深,领悟多深;未曾经历,不成经验;敞开心扉,方有心得!”<br/>强调课程的实效针对性,则明确提出:“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br/>在讲解专业回答技巧时,特别强调:“可以不回答,不能不回应!”<br/>培训的声音引导要做到:“语境造心境”:<br/>培训师的修为要体现:“有、好、新、奇、特”五字要诀;<br/>在课堂节奏的把握上:“不可不随意、不能太随便”:<br/>课堂掌控要做到收放自如,也即:“收得住才放得开,放得开方收得住“;<br/>强调要在训练中要通俗,则明确指出:“是佛都说平常话,真性情赛好文章!”所以,要“见人说人话,见神说神话,把人当神敬,把神当人近”;<br/>培训师要针对学员的需求交流,也就是:“说者说出听者想听,听者听到说着在说”,“你想我说出,我讲你愿听”;<br/>在训练中,停顿有着无尽妙用:“当我们停止说话,学员开始思考”:<br/>要作到情理并茂:“感性话题理性升华,理性话题感性演绎”:<br/>无论新老培训师要做好职业训练,则“准备比资历更重要!”</p><p>五、文化精粹的创新运用<br/>在课程内容的演绎上,广泛借鉴传统文化精粹、创新运用语感,达成凝练、精辟、豁然开朗的效果,例举如下:<br/>描述培训师的引导功力是:“会道者一线藕丝牵大象,盲修者千斤铁锤砸苍蝇“;<br/>在讲解平常心,则引用禅话中的表述:“来着不待、去者不追,随遇而安,自然而然,是谓平常心!”<br/>在讲到“道”,究竟如何理解呢?我借用南北朝时期布袋和尚的一首偈语:“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即为道,退后原来是向前!”<br/>培训师要有自己的思想则借用近代大学者王国维的经典表述:“万物皆着我之色彩!”<br/>提醒培训师不要讲绝对的话语、作没有回旋余地的结论则借用古语:“说似一物即不中!”<br/>强调知行合一则突出:“说时似悟、对境生迷!”<br/>突出点评作用则借用俗语:“有时点破一句话、胜过低头忙一年!”<br/>设计好的训练课题场也即:“题好一半文”;<br/>讲解点评技巧则借用成语:“丝丝入扣”:<br/>培训师要经常感悟,要做到:“得意忘形“;<br/>训练的讲解要做到:“深入浅出“,深入在自己,浅出给学员;<br/>我在总结专业表达技巧时,每一种技巧都借用成语表述:<br/>说文解字:是指代运用拆分或组合字、词的表达手法;<br/>旧说新语:是指大家约定俗成的说法、或习以为常的认知,我们赋予新的内涵,或做出新的 解释;<br/>形容内容设计的方式是:“粗枝大叶、妙趣横生”;<br/>为帮助培训师克服怯场紧张情绪,借用移动通信动感地带的口号,创新提出:在课堂上,要发挥认知和发挥培训师的主导作用,“我的地盘我做主!” </p><p>六、创新说法达成实效训练<br/>在训练中,我经常引导学员反思:培训师是什么样的人?我们应该如何行动来达成有效训练?怎么样才能真正的关注学员?<br/>在训练中我会提示学员:<br/>学员是坐着的老师,老师是站着的学员,学员是学员的老师;<br/>培训师要做到:不讲外行话、要做内行事;<br/>培训师是随时敢于叫停的人;<br/>培训师是最好的学习者、<br/>培训师是最好的观察者;<br/>有所不为而有所为;<br/>立竿见影直指人心;</p><p>养成察觉、注重细节;<br/>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自己开悟。<br/>过程复杂结果简单,结果简单过程复杂;路子比步子重要;没有不会的只有没教的;一对一带动一对多;通过回馈发展技能;掌控全场,尽收眼底;创新是刻画奇效的手段,创新刷新培训师的职业生命。</p><p>原文刊载于《培训》杂志<br/>2007年第4期</p><p>原文摘自刘子熙导师博客:<a href="http://liuzixi777.blog.sohu.com/46029576.html">http://liuzixi777.blog.sohu.com/46029576.html</a><br/>刘子熙导师邮箱地址:<a href="mailto:lzx27@sina.com">lzx27@sina.com</a></p>

c18850336 发表于 2007-5-30 16:23:18

总结的不错,支持。

gzfrank 发表于 2007-5-30 16:31:34

十分感谢LZ精彩的分享,第一次来就带来这么有质量的帖子,期待你更多 的分享。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培训师创新:刻画奇效呈现(原著:刘子熙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