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oxiao 发表于 2007-4-19 22:26:10

[转帖]中国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企业领袖

<p>中国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企业领袖 </p><p><br/>作者:林泽炎</p><p>--------------------------------------------------------------------------------</p><p>&nbsp;<br/>&nbsp;<br/>  青岛港、常德传,多么熟悉而又陌生的字眼。当一叠厚重的有关他们的调研材料放在我的面前时,作为一年有近5个月时间在国内外进行实地调查研究的普通学者来说,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思绪万千,不知从何下笔。给企业或企业家树碑立传,不是我的奢好;探索真理,才是我的追求。经过几天的沉思后,终于有一个主题在我的脑海中占据了主导地位。那就是——中国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企业领袖呢?</p><p>  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必须面对的现实。为此,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民主、富强、法治、创新型的国家,就必然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和行动的指南。在如此现实环境中做强做大我国企业,杰克·韦尔奇、比尔·盖茨式的企业家不合适。或许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只有常德传式的企业领袖,才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者、和谐社会的营造者、中国企业发展的希望、广大企业员工的寄托。</p><p>  常德传式的优秀企业领袖,不能代表中国所有的优秀企业家,但他的所作所为,却映射出了一系列难能可贵的优秀中国企业领袖的管理智慧。</p><p>  优秀品质是第一位的。优秀品质是长期修炼、积淀的结果,是企业领袖发挥个人智慧、管理能力效用的前提和根本。从常德传身上,我们看到:在中国,一个真正优秀的企业领袖所应具有的优秀品质。诸如胸怀国家——用实际行动实践“精忠报国”的理念;坚韧与宁静——没有“含沙成金”、“静心虑远”的品质,何以在青岛港一干就是39年;关爱员工——“不让一个职工下岗”就是最好的诠释,等等。</p><p>  管理能力、知识、技巧依托于广大员工的智慧。作为一个企业家具备相应的经营管理知识和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在学术研究中,通常也假定一个人只要具备了相应的管理能力和知识,就可以成为一个企业家,由此,许多学者便致力于尝试探索一个企业家应该具有的一些素质特征。但当我们看到常德传的成功事迹后,发现:并不是具备了一定的经营管理知识和能力,就一定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企业领袖。关键是要具备良好的品质和高度的责任感,心中装着你的员工,依托广大员工的智慧,一个企业家的管理知识和能力就能被“激活”、提升,并在企业管理实践中发挥巨大的效用。即便一个企业家即使缺乏某些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只要相信你的员工,走到员工中去,依然可以弥补自己知识和能力的不足,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青岛港实践科学发展观,顺利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就是企业家个人能力依托广大员工智慧的结果。</p><p>  科学管理制度源自求解现实问题。企业家实施的管理制度绝不会千篇一律,或一劳永逸,一定要根据各自企业的战略、业务、人员、经营管理等实际情况而创新。与其相信书本或其他企业的成功经验,还不如借鉴专家、书本或其他企业的方法论,在解决现实问题的实践中建立自己确实可行的科学管理制度。就是说,在企业经营管理实践中,解决“问题”通常才是制定管理制度的动力源,“问题导向”通常才是我们制定、修改、完善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应该坚持的出发点和方法论。常德传的经营管理实践就是最好的例证。“减员增效”曾一度成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法宝”,但常德传没有效仿,而是本着高度的责任感,心怀“家庭长子情结”,没有让一个人下岗回家,通过企业机制创新,“增量”式发展,消化吸收所有人员,并扩招了大量职工以及农民工,力争做到人人有岗位,人人创效益。</p><p>  员工的智慧只有在真正堪当领袖的领导下才会闪光。“人人是人才”,是历史实践给我们的启迪,但在现实中却经常成为一句响亮的“口号”,难以付诸实践。在常德传的带领下,在原本16000多名职工中77%只有初中以下文化水平的青岛港,培养出了新时期产业工人的杰出代表许振超,全港职工练出了1500多项“绝活儿”,创造刷新了集团、全国、世界纪录400多项次。根据青岛港的实践,要让人人成才,首先得相信人人可以成才的潜力;其次应结合实际工作强化培育;最后应营造人人成才的氛围,为广大职工提供实践的舞台。所有这一切的实践,需要企业家具有博大的胸怀和正确的导引。</p><p>  造就一批明星式的企业家,不是宣传的宗旨。但分享成功企业领袖的智慧和方法论,却有助于中国企业家的成长。我们拭目以待——出现更多的常德传式的中国企业领袖。</p><p>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人力资源研究培训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博士)<br/>&nbsp;<br/>&nbsp;</p><p><br/>出处:《国企》&nbsp; <br/></p>

ruoxiao 发表于 2007-4-20 15:11:22

新希望集团总裁刘永行到韩国的一个面粉厂参观,受到强烈的刺激,几个晚上睡不好觉。刘总裁受刺激的原因是:韩国本土面粉厂和韩国在中国投资的面粉厂工作效率相比,差了十倍,因为效益不好,韩国企业关闭了在中国投资的面粉厂。刘总裁问韩国厂长:同样的设备、同样的管理层,为什么效率相差这么大?韩国厂长含蓄地说:中国人做事不到位。<p>  刘总裁琢磨了几个晚上得出结论:这种人力效率上的差距,绝不是简单的加和关系,而是乘积关系,一个人的效率是我们的1.2倍,10个人的效率是我们的1.2的10倍,所以他们的10个人就相当于我们的100个人。刘总裁得出一个很惊人的结论:中国的人力资源成本其实是非常之高的。</p><p>  刘总裁从人力效率的角度,推翻了中国人力资源成本低廉的说法。为什么我们的员工每个月只能拿一两千块钱人民币,而发达国家就能拿几千美元?刘总裁认为是因为我们做事情的效率也比人家低,而且就是每个人那么一点点的差距,就造成了企业之间巨大的落差。刘总裁认为我们缺少自觉的补位意识,在管理之外还要有补位意识的自觉性,才能使工作不是做9分,而是做到10分,11分,然后就能拿10倍于现在的工资,就能赶上欧美了。</p><p>  刘总裁的惊人的结论和提高效率的想法十分有道理。但是,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试问如何才能让每一个人都有自觉的补位意识,把每个人的工作都做到11分呢?我想也许刘总裁已经有了解决方法,只是我们没有看到这方面的信息。</p><p>  不过我辈愚钝,想不明白怎么让每月只能拿一两千块钱人民币的人,能够具有自觉补位意识,把工作做到11分,赶上和超过拿几千美元的人的效率?</p><p>  从中人网首页管理栏目,看到了国务院人力中心林泽炎博士的文章《中国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企业领袖》,从而又知道了青岛港集团公司和总裁常德传。</p><p>  青岛港达到亿吨港用了109年,而从亿吨港达到两亿吨港,只用了5年,也就是说青岛港用5年走过了109年的历程!青岛港“特殊含义的一大于二”,用一个青岛港的能力干出两个青岛港的业绩。这岂止是做到了11分!青岛港是怎么做的呢?</p><p>  青岛港有很多做法给目前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提出了新的课题,比如:青岛港提出:“不把一名职工推向社会,不让一名职工下岗”。按照青岛港的做法,我们怎样重新审视优胜劣汰、末位淘汰、人才流动等观念?</p><p>  青岛港还提出:“精忠报国、服务社会、造福职工”为企业的三大使命“职工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再难也要办好”,等等。</p><p>  青岛港千方百计提高员工的素质,狠抓了劳动力素质的全面创新,号召全港工人学习金牌工人许振超,“学振超、练绝活、岗位成才”,所有的岗位都开展自己的大练兵,练绝活的活动。这个活动开展起来以后,人人都成了行家里手,人人都成了绝活的专家。</p><p>  每个人都做到了11分!</p><p>  在11分的背后是什么?</p><p>  常德传说:我们每年评十大行业专家、每年评技术创新的专家、每年评员工的品牌,员工品牌就是哪个员工创造了一个新的生产效率,我们就以他的名字命名,员工得到品牌以后感到非常自豪,同时也起到很好的带动作用。我们集团将近有600个员工品牌,从技术的行家、专家,一直到我们的装卸工人,都有自己的员工品牌。比如我们软件的开发好的、开发多的,成为我们的软件开发专家。企业管理好的,成为我们管理岗位上的品牌,我们的装卸工人在装卸生产平凡岗位上做得好,也给他评上他的品牌。比如我们的一个农民工,他是矿石装火车很好,这个事情看起来很平凡,但是如果搞不好,车厢平车不好的话,火车运行当中有可能颠覆,还有可能撒漏,我们有一个装卸工人叫郎凤午,他在平凡的工作当中总结出一条规律,怎么把车平好,把车扫净,经过他带领的班装卸的火车,各个都是铁路上信得过的。所以我们把他这个人命名成“凤午停车”,还有一个计量王琳琳,她是负责称重汽车的,汽车进港拉货,要通过她的低磅称重,她在这个岗位上开启“秒”的时代。所以我们给她起个名字叫“林林快镑”,一个车能够省三秒钟,因此我们看到,只要把工人的积极性带动起来,他就能够创造更高的生产效率,所以我们感受到在青岛港以人为本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青岛港由于我们能够坚持自主创新发展,所以,使我们在生产能力不足的情况下,我们创造出一个青岛港的能力干出两个青岛港的业绩,使我们的港口能够在五年当中再造一个亿吨港,没有依靠扩大、外沿、再生产,而是通过内涵扩大再生产,把我们的生产效率、生产能力提升上去。</p><p>  常德传还说:近20年来,我们各级领导始终坚持青岛港不仅要成为亿吨大港口,而且要成为一个大家庭,始终把离退休老同志当作自己的老人孝敬,把职工和农民工当成自己的兄弟姊妹关心,始终做到“职工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再难也要办好”。在岗位上不仅转岗分流上万人次,而且没有一人下岗回家;在房子上实现了“八个全部解决”,现在又采取措施,解决新入港职工暂时买不起住房的问题;在工资上十几年来为职工长工资28次,人均工资提高了21倍。青岛港是一个亲情融融的大家庭,而我就是要千方百计使"家"里的成员生活得更幸福、更美满。</p><p>  看到这些,我们也许能找到一点做到11分的答案。</p><p>  在中人网论坛管理前线栏目看到了坛友“大老鼠”《对企业目前管理现状的看法》的帖子,非常赞成他的关于“道”与“法”的辩证说法:“许多企业没有认清这些问题(道、天、地、将、法)的排序。甚至于本末倒置了。国内的民营企业尤其突出。重”法“而轻”道“。千方百计地寻找新的所谓科学的管理方法,天天热衷于从书本上、从顾问师那里、从大学课堂上找一些各种管理工具拿来作实验,拿自己的企业作为理论家的”小白鼠“。而不从根本上解决道的问题,如果企业没有上下同欲,上下同心,再科学的法也无济于事。道是这五个因素的根本,只有道正确,才可以有效利用天与地,只有道正确,才有优秀的将,只有道正确,法才能发挥作用”。</p><p>  大老鼠坛友说的太对了,“道”不对,没有“上下同欲,上下同心”,这仗怎么能打胜呢?怎么可能有每个人的11分呢?</p><p>  坛友“笑书”在《从某顾问公司薪酬报告看深圳工人生存现状》中讲述了深圳工人的生存现状,在工人的工资、工作时间、住宿、饮食是那样的情况下,企业的老板能让每一个工人都做到11分吗? 痴人说梦吧?</p><p>  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有很多难题,最难的恐怕还是企业所有者、管理者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要使企业人力资源增值以达到人力资本的最大效益,达到11分,先决条件是“把离退休老同志当作自己的老人孝敬,把职工和农民工当成自己的兄弟姊妹关心,始终做到”职工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再难也要办好“(常德传语),这时的人力资源才有可能成为11分的人力资源。</p><p>  要想中国的人力资源不昂贵,要想提高中国人力资源的效率,就得要在人力资源上投入,资金的投入、物质的投入、时间的投入,首先是感情的投入,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是互相的。在使用的时候想到了人力的效率,在投入的时候就忘了人力的效率,如何能得到11分的人力效率?流行说法:天下有免费的午餐,白吃的面包吗?</p><p>  (我想目前的大部分人力资源管理者都会有这种感受),老板也觉得你和这个部门的存在与否无所谓,结果越做越没有信心,但归根结底,还是在于自身的素质能力不足!!</p>

vincent123 发表于 2007-4-20 16:04:51

<p>很好的文章,人力资源的作用是提高投入/产出比,所以员工的积极性的投入将直接导致绩效的提升!</p>

一文 发表于 2007-5-26 05:11:33

<p>华为!奇瑞!还是有那么几个的,最近好像也不怎么提海尔了。</p><p>感觉海尔动作老是很慢</p>

huwanfa 发表于 2007-5-30 09:49:17

说的很有道理,人力资源的作用就是提高投入与产出比,所以员工积极性的投入将直接导致企业绩效的提升!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转帖]中国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企业领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