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网民“晒工资”五大行业最受关注
<font color="#222222">世界经理人-商业报道</font><font color="#222222">消息:“某国企副处级干部,1月份,基础工资1360元,岗位工资3100元……年终奖3.2万元,实发合计4.2万元……”。临近春节,许多类似的工资条公布在网上,过去相对隐秘的各行各业收入在网上一一曝光,网友形象地称之为“晒工资”。“晒工资”“晒年终奖”成为猪年将至的独特风景。 </font><p> <strong> 工资曝光:社会行业谋求公平</strong></p><p> 国企工资条、教育类工资条、毕业生工资条、公务员工资条,昔日比“女人的年龄”还私密的个人工资条,就这样在网上“祛魅”了。</p><p> 登录各大门户网站和知名论坛,从“董事长女秘书的工资条”到“硕士毕业6年被老婆骂的工资条”,公布工资条的帖子比比皆是,而且点击量和人气都极为可观。搜狐甚至为“晒工资”爱好者建立专题网页,将各行各业的工资条一网打尽,其详细程度远远超过政府部门公布的行业薪酬水平。</p><p> 林林总总的工资条上,发布者不仅主动公布行业、职业、区域、从业年限,还把基本工资、职务补贴、工资津贴、奖金、通讯补贴、扣保险、扣税等一一罗列,最终还注明实发金额。</p><p> 根据统计,教育、石油石化、邮政、公务员、银行职员五类职业的工资条最受网民关注,这些行业的工资条点击量最高。</p><p> 记者采访了一位通过博客吸引大家“晒工资”的网民“希冀公平”。他明确表示:“晒工资最初只是希望能够了解同龄人和资历相近的从业人员在行业中收入水平差距,评估自己的劳动力价值,但电信、电力等垄断性行业高高在上的报酬水平,自然让众多网民心中不满。”</p><p> <strong>劳资博弈:“晒工资”成为助推器</strong></p><p> “晒工资”其实孕育了新一轮的劳资博弈。连日来,广西靖民矿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覃江旺不断接到下属增加工资的要求。“增加工资的依据是网上下载的各式各样工资条,还包括不同城市的物价水平,甚至这几年物价上涨速度。” <font color="#222222">民营企业面临这样的尴尬局面,企事业单位中高层领导也面临困境。通过“晒工资”发现一线工作人员比中层管理干部收入少了近2万元。广西一家事业单位的员工采用网络联系、“集体怠工”的方式,给中高层领导施加压力。</font></p><p> “扣钱的因素多,嘉奖的分值少,领导一天到晚‘酒桌办公’,我们收入水平却不见涨,谁的心里能平衡?”员工梁祥说。</p><p> 浙江大学博士杨天保认为,“晒工资”折射出在物价上扬过程中劳动力价值水平的再认证过程。随着中国产业结构升级换代,低水平重复劳动基础上的低工资、低待遇、资方高利润将逐渐成为历史。工资与物价水平联动、企业利润在劳资双方中进一步分配是必然趋势。</p><p> <strong> 劳动力价值瓶颈亟待突破</strong></p><p> 记者采访的多位经济、社会和劳动社会保障问题的专家普遍认为,“晒工资”折射出中国在人口红利效应逐渐递减情况下,如何破解劳动力价值评估的多重难题。</p><p> 难题一:熟练劳动力价值增长乏力。跨国猎头公司Christian的亚太区高层管理者乔治·布朗认为,中国工作3年以上的熟练员工报酬仅相当于欧洲在华企业的1/2—2/3,增长幅度也很慢,这很不适应劳动力价值的再提升。</p><p> 难题二:员工无法分享企业成长“红利”。知名企业往往通过发行内部股票、年终红利等方式,体现劳动力价值,而国内企业的思维还相对狭隘,导致劳动力缺乏持续的工作动力。杨天保说:“资方和管理层还固守在传统思维中,尚未找到如何面临共享价值的渠道。”</p><p> 难题三:综合评估体系难以确立。除了工资和奖金外,带薪休假和培训时间也是体现劳动力价值的重要手段。乔治·布朗认为,中国人常说的“七年之痒”“工作乏力”,核心原因在于看不到自己的上升空间,这也是跨国企业面临的共同问题。<br/></p> <p>个人意见,所谓的"工资条",对劳动力市场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因为决定目前工资水平的因素没有发生大的改变。</p><p>相对外部市场而言,各个行业的利润率是不一样的,人力成本比例、岗位从业资格等等因素,必然会导致不同行业的工资水平不同。即使是同一行业的不同企业,企业成长周期、企业发展战略、企业文化等因素的不同,也会引起工资水平不同。</p><p>相对内部市场而言,目前国内企业,对什么是真正的付酬因素很明确的企业也不是很多。即使有了明确的定位,但真正进行过针对性的职位分析和岗位评估的企业也不是很多。</p><p>“晒工资”之所以会这么流行,主要要是因为在目前的劳动力市场上,由于存在一些垄断因素影响,使得工资水平的差距脱离了劳动力和岗位价值的影响。这种非市场因素的使得某些行业的劳动力价值扭曲。</p><p>一己之见!</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