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企业文化] [原创]我们需要一个人人都明白的“文化”定义

[复制链接] 17
回复
5318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6-8-1 16:32:1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引言:企业文化作为20世纪80年代以后非常重要的一种管理理论,已经在世界范围内被普遍接受。前一段时间,家园集中讨论了这一话题,发现大家虽然都比较关心这一话题,但参与者并不积极,而且有少数家人觉得没有实质意义。家园中的文章又多是从理论方面进行阐述,关心的家人纵想发表意见,总觉“无从下口”,因而不少文章成了“阳春白雪”,确实有些可惜。

其实,从实践的角度,企业家或管理者并不需要太多的理论演绎,是否要成文化体系完全取决于企业的实际需要,没有必要强求。至于是“文化管理”还是“文化建设”,是价值观唯一还是同时加入物质、制度等载体,是源于道家还是道法融合等,这些对于一线操作者来说,恐怕很难有精力去搞清楚。而要研究这些问题,应该是“小众”即专家学者们的事情。对于管理者“大众”来说,只要在基本概念上有了深刻认识,其他的做法是完全可以因人而异、因企而异的。

要了解企业文化,从现状来说,本人认为,我们首先迫切需要的是要有一个人人都懂的“文化”定义!只有企业家和管理者对此有了深入骨髓的了解之后,才有可能进行有实质意义的企业文化建设。

一、文化是一种“思维方式”

什么是思维方式?先来看一个案例:一个刚到中国不久的老美,只会简单的几句中文会话,认得人民币的贝值。有一天他在一超市购物,结帐时收银机屏幕上显示是51元,那位老美当即掏出100元大钞,此时收银小姐要求他再拿出1元钱,谁想这下捅了马蜂窝,那位老美急了,用英文夹杂着汉字大声的嚷嚷:难道100不大于51吗?为什么还要我再掏1块钱?搞得那位小姐既尴尬、又委屈,一时竟无所适从,不知道说什么好?

那位老美错了吗?没错!那么那位收银小姐错了么?也没错!那到底谁错了呢?谁都没有错!!问题出在思维方式的差异上!都是思维方式惹的祸!!

思维方式的差异往往取决于每一个人的成长背景,“小家碧玉“与”大家闺秀”的第一关注点是有很大不同的,关键是要彼此常有换位思考的好习惯。美国人的规则意识与中国人的圆通意识都是在各自的社会环境下养成的,而一旦形成了某种思维方式,特别是已经融入到潜意识中,我们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加以改变的。唯有意识到这种差异存在的合理性,我们才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包容她!

二、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

在上海,某区在一次城市环境整治行动中,曾经“请”(不能用“抓”,“抓”不符合和谐社会的主旨)到了一位“惯丐”,十五六岁左右,衣衫褴褛,与传统乞丐无异,奇的是他居然有一部最新潮的三星手机,而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他发短信完全是“盲打”,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结舌,更令人拍案叫绝的是居然很少有错别字!

这就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被称为“拇指”一族的生活方式。谁也逃脱不了主流生活方式的影响,不相信你可以自我测试一下:一天上班不带手机,两天不打开邮箱,三天不到“栖息谷”转转,四天不用GOOGLE或百度,五天不用MSNQQ,六天不玩网络游戏,七天不碰电脑……相信你一定会六神无主、七窍生烟。(其实,早有悲剧发生过:上海一著名骨科专家、中科院院士,七十出头了,一天早晨出门时忘带手机,恰巧钥匙又丢在家里,他等不及晚上家人回来,居然欲翻墙爬窗进入,不幸踏空坠地而亡,可叹最后的悼辞都没办法写得完美)

不同人群的生活方式变化太大了,什么汉堡包文化、可乐文化、无厘头文化、奥特曼文化、大长今文化、短信文化、博客文化、播客文化……存在就有其合理性,作为管理者,你不懂特定人群的特定生活方式,行吗?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8-3 10:20:22编辑过]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6-8-1 16:36: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文化是一种“风俗习惯”

人类在远古时代就有了各种图腾崇拜与祭司仪式,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俗习惯,她们往往表达的是一个团体的共同希冀与期盼。在共同的仪式活动中,人们能够有效地驱除个人心理上的孤独、恐惧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感。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宗教中的各种活动,象开斋节、万圣节等,通过外在的仪式来灌输一种理念、传递一种思想,强化一种意识。

以本人为例,十多年前从偏僻的乡下来到繁华的大都市工作、生活,这期间确实淡忘了不少家乡的风俗习惯,同时又接受了不少新的风俗习惯。如,昨天是中国的情人节——七巧节,如果不是接到一个短信,我会浑然不知。每年中秋节、端午节,家乡会打来电话,叙述中秋田野的火把与端午屋檐的艾草,听着这些我有时竟有恍如隔世的感觉;而另一方面,记得刚到上海时,非常不屑于上海人对88的追崇,想不到现在我的手机号码、ID号码、甚至买保险日子的号码,都与这些所谓的吉利数字挂上了钩,你说我这被同化的!

仔细思悟,虽然社会已高度发展,人群已急剧膨胀,然个体内心的孤独、无助与彷徨同几千年前相比,并没有本质的变化,所以我们需要群体、需要仪式、需要彼此的慰藉,在相互肯定中去挑战未来的不确定性!

 

四、文化是一种“价值取向”

关于这一点,几乎所有的理论工作者与实务操作人士都不会反对。当你认为某种东西最为重要的时候,你自然把第一选择权投给她。

但在这一问题上我要说明的是没有所谓最好的价值观,只有最适合的价值观,不能以你的价值观来强加甚至强暴他人的价值观。你只能对他人实施影响,但你必须尊重他人的选择。

有两个例子可以说明这个道理:一是我见过一直生活在大都市中的孩子,初次到农村乡下,当提网去钓虾时,竟想当然地放上苹果、香蕉等物作为诱饵,结果可想而知——无功而返。问之,答曰:苹果、香蕉很好吃的呀(他自己喜欢吃),为什么虾子们不吃?当告诉他那么难看、肮脏的蚯蚓居然是虾们的最爱时,那孩子瞪大了眼睛,一副不可置信的样子!

第二个例子来自于我咨询过的企业。该企业为一家大型民营企业集团,几个年轻人发起创立,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取得了不凡的成绩,但也遭遇了发展的瓶颈。在讨论企业价值观及经营理念时,几位老总提出“二次创业”的口号,并要求在企业内部大张旗鼓地宣传。殊不知,在我们的访谈中,发现几乎所有的基层员工和相当部分的中层干部,根本不认同这一理念。特别是几百位刚被兼并过来的药品销售公司的营业员,说“二次创业跟我有什么关系?”基于这种现状,我们彻底否定了老总们的提法,代之以“发展型个人、前进型企业”的新提法。把“今天你发展了吗”作为一个普适价值观口号提出来,效果很好。

 

文化的理解个体差异很大,本文只是一家之言,期望能够抛砖引玉,家人们能够以自己的理解和实际案例来进一步丰富文化的定义。

 

 

 

                                                     2006  8  1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8-1 16:43:21编辑过]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6-8-1 20:50:44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muwuyu在2006-8-1 17:08:43的发言:

企业文化跟文化是两个定义的问题。

不错,企业文化与文化确实是两个概念,而这里主要讲的是居于“主语”地位的文化。由于“文化”有太多的歧异与误解,由此导致企业文化(也包括行政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等)建设中的偏颇也就不足为怪了。

本文不可能是“标准答案”,期望的是家人对这个问题的讨论,特别是结合自身工作、生活实际的讨论更有价值。

4
 楼主| 发表于 2006-8-31 13:27:03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再看楼主的定义,文化是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价值取向、风俗习惯,这些都不错,但是文化不仅仅是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价值取向、风俗习惯这些东西,这些东西只是文化的表象,如果仅仅看到这些东西,而没有看到这西东西背后的文化内涵,那么它们也仅仅就是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价值取向、风俗习惯,而不是文化。要想看到文化的内涵就需要转换一下视角,就需要在思想上发生转变。

含英朋友的见解确实是讲到了点子上,“文化内涵”问题最终决定了我所定义的四个方面,这非常正确。

但从实践的角度来说,这种内涵的表述可能实践家们无暇细细品味,甚者觉得没有必要,关键是这种研究超出了其中大多数人的时空领域。

就象医学一样,从事病理学等基础研究与从事门诊等临床实践,其实都很重要;不同的是,病人们可能更关注医生的医术如何,治好了多少病人,不大会去了解为了达到这种水平,这位医生到底看了多少文献,做了多少对比研究,这些,都应该是医学界内部的事情,即文中所述“小众”的事情。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