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原创]静的原理,静的功效及常见修炼方法[回归]

[复制链接] 33
回复
6977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6-7-16 17:55: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回归之言:

      此文原意通过"静"的修炼,以达到身心之保养,一时写的兴起,引申到了更深层的内修及外用,甚至涉及到了生命本源,而这些理论我花了近2年的时间才理顺出主线,如无实际的修行,实在令人难于置信,因此也就回归当初发贴之意,至于内修也就留下来吧,愿有缘人修之,愿家人吉祥幸福!

为什么要内修?

一.保养身心

身心的问题,尤其是大问题,不是一时造就的,是长期积累的过程,如果等到问题出现,再去解决,1.费钱2.身心苦不堪言,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让问题出现(天灾人祸之类的,那只好买保险了,呵呵)

二.修炼定力

即使我们掌握了高深的知识,众多的技巧,可如果定力不够,即心无法冷静,临场发挥不出来,所谓的知识和技巧,又有什么用呢?

在平常的生活中,我们能否尽可能的修炼自己的定力,以待后用呢?

首先说明: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一人在网上搜索资源,在经过无数次刷选之后,确定了以南怀瑾先生的资料为学习对象,然后花费了1年多的时间(我是自由工作者,一天看书的时间可长达8小时以上,平均一个礼拜可看4至5天)出入于儒道佛三家思想当中,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到理论的反复反省与体悟,终于真正有了点修炼心得(只能自己体悟),而儒道佛,用现在的话讲,就是人生的指导丛书,而其关键点,就是"静",由"静"而内修,至外用,最终解决人生的所有问题!而儒道佛其可信度,想想其数千年仍屹然不动,对儒道佛的种种误解,我就不说了,南怀瑾先生的书里面有关于儒道佛的历史介绍!

开篇以太极拳为例:

摘取于南怀瑾<<太极拳与道功>>:

动中求静    

   太极拳系求静,非求动,更实际的说,是于动中求静,现在再作进一步说明,凡人在静时,心内思想反而繁乱,此是大家所曾体认过的,一般人最怕寂寞,因为思想无所寄托,老年人最怕孤独,感到人生没有依恃的悲哀,但是对于学儒、学佛、学道的人而言,寂寞乃一种享受,故能甘于寂寞,乐于清静。这是对静坐已入高深境界的人而言,亦只有少数修养高深的人能达到此种境界。而生理的本能----生命的力量即在此清净寂寞中发动,老子说:「万物芸芸,各复归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这是一切静坐参禅的入静境界,然此静的境界,得来不易。武术是人体在运动,不过虽是外动而内心反易得静,以此求静境,也同样得到殊途同归的妙用,利用这个动静相应的道理而发明武术。凡人身体在劳动时,思绪反而不会紊乱,亦即有所寄托,若体不活动,无所事事,呆然不动,则反比死还难受,要不胡思妄想,亦不可得,孔子有言:「小人闲居为不善。」足见人身心理生理之本能,自然有其相互关联互动影响的作用。

   太极拳之原理也是如此,打太极拳是在动,由动中的体力劳动,进而渐渐达到内心清净的境界。所以我经常以孟子的话来譬喻拳术的道理。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空乏其身……。」学拳的人,无论南宗北派,都在劳其筋骨,静坐、练功的人,亦是苦其心志,那些做英雄事业之人,则是空乏其身,三者殊途而同归。现在我们倘若能从劳其筋骨入门,自然也就可心志清净,近乎道矣!

   总之,太极拳是「动中求静」,由静而达到静坐、内功所证到之境界,动静互相配合,则于身心的健康大有俾益,这是必然而无可否认的。

由此文可得出:

静的原理:静,即放下心中所有思虑(心念、杂念、乱想、妄想),或者说不被自己的思虑所影响,有了就有了,没了就没了,一尘不染,才是真静,此一静,生命的力量即在此清净寂寞中发动,比如睡觉为什么能够恢复疲劳,亦是此理.再比如很多家人在家园中发贴,述说自己夜深人静之时,心中暂时忘记一切时,那种奇妙的感受,即是静,只是可惜不知如何护持住,而接下来的修炼方法,即是以静之原理为基础,先人所运用的内修之法(一些而已)............

静的功效:

[内修--慧]:

              由静,身体内气机发动(其实这也是气功的入门之法),身体自身的恢复功能开始工作,从而身体健康

              由静,心中烦恼甚少,从而修心养神,以更好的精神状态,投入有意义的工作...

               总之, 静,可以保养身心,令人生简单而充实

               由静,培养一种平稳的心态和定力,使自己这颗清净的心不被外境所动摇,从而更加冷静的处理问题

               由静,可以开发智慧(需要博学理论知识及学问),许多很好的想法都是我们从静思中得出来的,这亦是许多精英采取的办法,比如曾国潘遇到重大问题都要静思,比尔盖茨每年都要闭关7日静思,诸葛亮等等由东方到西方,例子太多了.

              总之,静,就是精英们的内功,由静而生定力与智慧.

常用修炼方法:

一般初学静的人,往往发现自己的思虑营营,非常杂乱,甚至,比起不静的时候,反而更加烦燥、不安;因而更加恐慌,认为自己不应该“静”,其实,这都是不明道理,自己头上安头,错加误会,构成心理上的阴影。(引自南怀瑾<<静坐的方法>>)

一.用什么方法去求“静”呢?这是一个非常可笑的问题,而人们都是那样轻易地问出来。“静”便是“静”,用心去求“静”,求“静”又加上方法,那岂不是愈来愈多一番动乱吗?

其实,生命的本性本来就是清清静静的,只是被这暂时的世界所迷惑,被无始以来的欲望所缠住,因此,放下所有欲望,说放下就放下,说拿起就拿起,何需附加之法,当下即是"静",若不行(本人也放不下),则继续看下文:

二.一念去万念(常人一般无法立刻放下所有思虑,此是暂时之法)

1.数息

用自然呼吸的方式,也就是不控制呼吸,然后数出息,而入息不数,第二次的出息数 1,第二次的出息数 2,……第十次的出息数 10, 第十一次的出息数 1, ……这样重覆从 1 ~10,连续不断。在练习的过程中,有时被妄念拉走,忘了数数目,觉察到再从 1 开始数; 有时数一数超过 10 了,还继续数下去,觉察到时,可从 1 再开始,如此,周而复始,连续不断。

2.随息

内心保持专注的状态,清楚分明的观察呼吸的出入,只是看著不去数它,只要长时期的练习,呼吸自然会转细,妄念也会愈来愈少,身体也会愈来愈轻安,这是因为心息相依的缘故。

注意:数息是以数呼吸的出息,作为安定自己身心的方法,对于一般人是不错的方法,对于有心脏病、脉不整、气喘的人,最好不要使用,因为呼吸系统或循环系统有病的人,在练习时难免会有控制呼吸的现象,如此,对原有的疾病,有不良的影响,随息亦是如此!

3.观音

即选一段自己非常喜欢的音乐(最好是清净心灵的音乐),不要注意去听它,只是自然而然的听着,即使有别的声音出现,听到了也就听到了,就让它过去,仍然清清静静!

以上三种做为工作休闲之时可用之法,修炼时面带微笑(放松肌肉),舌顶上鄂,静以为常时,自然念而不念,最终达到随时万念说放下就放下........

1.短时间的静心,5分钟左右,可坐在椅子上,可以直接结束。

 2.较长时间的静心,15分钟以上,宜稍微缓冲一下再结束。

 3.长时间的静心,50分钟以上 宜缓缓的出定,再好好按摩后起身。

4.瑜珈

此方法就不多言了,只要明白了静的原理,就知道瑜珈的作用了

5.太极拳

其一.防身.其二.养生.其三.特别适合于MM练习,因为太极拳主练内劲,所以肌肉不会强化,且可朔造体型,相对于跆拳道,拉筋,抬腿的,真是舒服多了(俺是深受其苦,所以现在选择了太极拳,练到工夫深时,全身关节亦能打开,非常吸引人,呵呵)

注意:目前国人练太极拳,一般求套路,练招式去了,并没有真正掌握到太极拳的精髓,好一点的也就是养生而已,一般之人很少能做到防身之用,即使能做到,也不轻易使用,因为如没把捏好,很容易伤人筋骨!太极拳亦有其静心之姿势,原理相同,可上网查之.

以上两种,可做为平时休闲爱好,养生静心之时,亦能交一些朋友,何乐而不为呢?呵呵

三.最终之法:静坐(老年人的最佳养生之法,静坐的时候比较容易安静)

如果以上方法,还不能满足您的需要,则静坐(可结合一念去万念的方法)就是最后的方法了,也是最佳的方法,亦是老年人的最佳方法,老年人腿骨松软,最好是采用不动的养生之法,从而保持身体健康,活蹦乱跳,而这也是我准备献给我老爸老妈的礼物,让他们从中年就开始修炼,老年自然无病无痛,开心快乐,呵呵!

由于其理论有些多,在此也就不阐述了,可以参照以下资料:

南怀瑾静坐资料下载:http://www.nanhj.com/nanhj.chm (引自家人黑洞的下载帖)

静坐问答:http://bookgb.bfnn.org/books/0605.htm

如何静坐(南怀瑾先生亲自示范):http://lib.verycd.com/2006/07/10/0000110159.html[电驴(emule)下载]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

一.静心,须先明理,理不明,必事倍功半,此入门之文,亦是人生之基础,欲想养生,定力进入更高层次,开发智慧,需详加参照更多理论知识.......[万物芸芸,各复归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二.以上所有静心之法,必须以"德"(慈悲之心)为基础,否则就算你修炼多年,德行不见增长(不断的做善事,无论大小,对利益不贪着,即可成就慈悲之心),也不见得会有很大的进步!练习武术,如有成就后,德行倒退,则必害人害已,不如不练!

三.静以为常,自然形成定力,自然处事不惊,自然能有儒雅飘逸之气质,高深时,亦能隐藏之,正所谓大智若愚,其妙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请家人自行体悟!

求而不求,无求即得,得无所得,常清静矣..................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7-30 23:17:21编辑过]
34
发表于 2009-1-13 22:19:01 | 只看该作者

呵呵,看了大家的帖子收益匪浅啊,学习了

33
发表于 2009-1-13 21:59:55 | 只看该作者
得自己好好理解,量力而行。
32
发表于 2007-4-11 20:04:04 | 只看该作者

各位好,你们都说得非常好。让我受益好多。

可是在实际生活中,我更注重(或者说)难以做到在繁乱感受中归原,归点,平心,无心的有效办法,如何让我能明白并且做到呢?

木桶理论、TOC约束理论,在一个已识别的系统和感受中找到做到比较容易,对大多数的不确定因素和环境下要做到是比较难的。(说到这儿,有点感受了,问题是:不在是在这说多少,而是在做中如何解,解的实际状况清醒度的问题了,如果说是胡涂症状,恐怕是精力和时间管理上出了问题了,最直接的方法可能就是深呼吸了,哈哈大笑一声。若是回到家,打开电脑,想必要家中有不少好帖,自我感觉不清楚时,回家吸取帖子的精华解说就多少有些帮助了。)

31
发表于 2006-11-2 20:53:19 | 只看该作者

谢谢骨头先生的分享,我现在正是一个想从杂念中挣脱出来的人,想学习,做学问,不懂得静真的很难,准备按此方法练一下,是不是对于初学,南怀瑾先生的书比较好呢

30
发表于 2006-7-31 23:22:12 | 只看该作者

呵呵,这段毛虫肯定爱看,这哥们就喜欢研究老子。

29
 楼主| 发表于 2006-7-30 20:49:54 | 只看该作者

推荐老子的<<清静经>>,文字优美,直言静理,适合静心................

老子<<清静经>>:

    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无。惟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着之者。不明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着万物。既着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扰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28
 楼主| 发表于 2006-7-21 09:54:50 | 只看该作者

读万卷书的同时还得行万里路,着眼要高,但得低处着手,一句话,静心的同时要静身,收身的同时也要收心,以心驭身,身复证心、慰心、养心,心身兼修,神形俱备,相得益彰,不失偏颇,方能得静。

兄之言谨记在心,说起此文,我是真正从0开始摸路,经历了不少的曲折和弯路,所以我希望此文能让正在摸索中的修身之家人,少走无意义之弯路,直接能接触到修身的核心思想!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7-30 20:51:33编辑过]
27
发表于 2006-7-21 09:12:28 | 只看该作者

骨头兄,不否定,也不矛盾。

读万卷书的同时还得行万里路,着眼要高,但得低处着手,一句话,静心的同时要静身,收身的同时也要收心,以心驭身,身复证心、慰心、养心,心身兼修,神形俱备,相得益彰,不失偏颇,方能得静。

26
发表于 2006-7-20 13:38:09 | 只看该作者

支持一下 也得到一点点启示。

 之所以是“一点点”是觉得自己还没有很好得明白楼上各位说的 呵呵 还得努力学习

我也想起一句“吾日而三省吾身”  也许一次次地去思考 静下心来 人生才有得提高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