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楼主:少天 - 

[管理综合] [原创]迷失的一代?迷失的中国文化?

[复制链接] 101
回复
15893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发表于 2005-9-26 17:02:54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关心文化的人越来越多了,这是个好事--因为关心文化就是关心我们的生活,就是在思考我们的发展方向;然而我们在关心文化的时候却又包含了太多的情绪化因素,这就是个问题--带着某种情绪来研究文化,就很难做到客观公正,也很难深入下去,只能心焦气躁夫在表面。

今天的社会文化正处于一个转型期,传统文化的影响依旧存在,而且非常强大,而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新文化尚未形成,或者说是处于一个探索期——面对着全球化和商业化,我们需要怎样应对?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文化?

处于文化转型期的人们是痛苦的,有时会是迷茫的。从感情上讲,传统文化是难以割舍的,进行的批判也是极为困难的。但从理性上讲,传统文化对于指导我们的生活还远远不够,因为今天的社会并不是有传统文化来推动的。

文化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但是推动世界发展到今天这种情形的却不是我们的传统文化,而是以基督教为核心的西方文化。传统文化重农轻商,而今天却是一个商业社会;传统社会的是建立在家庭伦理关系基础之上的,而今天的商业社会却是以契约关系为构架的。今天我们所越来越熟悉的一些观念皆出自西方文化:民主、平等,交换、竞争,管理、人力等等,这都是传统文化中所根本就没出现过的,或许传统文化中有与之相近的词,但是它们的意义却有着本质的差别。换句话讲,当今社会的生存准则主要是建立在西方文化的基础之上的,我们的生活在向西方靠拢,从这个角度讲,西化已不可避免这不仅仅是现实,而是历史,只是这一过程还没有结束。

事实上,如果没有西方文化的入侵,我们今天的生活还会象文化入侵以前一样,那种延续了两千年生活,依然会延续三千年——仅靠传统文化自身的力量,我们的社会还无法发展到今天这种情形。这不是说传统文化是落后的,而是说我们的传统文化自身永远发展成为西方那种文化。这是两种不同的文化,走的是两条不同的发展之路。

现在,一些人对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东西正在没落或是已经被舍弃而感到惋惜,从感情上确实如此,但是不知大家发现没有,这些东西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已经越来越无足轻重,因为今天的社会已经与传统社会有了很大的区别,它们是被忘记的而不是被抛弃的。反过来讲,如果传统文化中的这些东西依旧存在,我们的社会就得停滞不前,我们中华民族就有可能不存在,最其码今天的生活,就不可能是这个样子。但这只能是一种假设,是生活选择了文化而不是文化选择了生活。尽管中国文化还没有转型,但就所发生的变化而言原非我们所能想象的,要想发现文化的变化,看看生活的变化就可以了。

沙发
发表于 2005-9-27 11:29:15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山野毛虫在2005-9-27 9:27:05的发言:

也罢,也不须再哆嗦了。

有一个问题我想我们首先得明白,四大古文明中最晚的黄河文明(据现在的考证,长江文明要较之黄河文明早至少3000年,西方公认的黄河文明是在3000多年以前,而浙江河姆渡考证的水稻为7500年以前)何以能够得到传承,而其它三大古文明都已灭亡?(Sorry,不应该说其它三大古文明都已灭亡,应该说其承载其文明的三大文明古国都已灭亡,而其三大文明都还以不同的形式存续于世)

中华文明(且不论黄河文明或是长江文明)最大的一个优势,我想就是开放与包容了。当今的西方文明从根本上说,在一定程度也是中华文明的体现。正所谓,道法自然,海纳百川,悠久的历史可以见证中华文明强大的生命力,虽然中国也曾被蒙古帝国“灭”过,也曾被其它众多帝国侵蚀过,但其还是能屹立不败。

再一点,从商人的角度来说(我们目前所处的),自古以来除民风之外,历朝历代的商人都不是承载和传承民族文化的人。况且,从历史的发展来看,文化的兴盛程度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水平息息相关的,或治(且经济水平发达)或乱,而现在的社会现状来看,确也治也不是乱也不是,似乎是一个尴尬的境界,如何能够出现文艺复兴。

这一贴和前一贴,山野毛虫,说得都是文明,而非文化,呵呵

板凳
发表于 2005-9-27 16:52:17 | 显示全部楼层

To少天:

少天兄,前面说我说的有逻辑,后面又来说不同的我的观点,可是你反对的根本就不是我的观点,真是冤枉啊。呵呵,开个玩笑。我对传统文化的评价在前面已经说得很清楚,只是没有进行全面的论证而已,引起别人的误解也是正常。

现在,虽然讨论文化的多了,但是正视文化的少了,一方面很多人要求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却对中国传统文化却不做深入的研究,另一方面越来越容不得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对传统文化说半个不字,就要冒着变成人民公敌的危险。其实,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冷静下来思考:为什么要弘扬传统文化?要弘扬传统文化中的哪些方面?摈除哪些方面?——这既是研究文化的正确态度,也是更为深刻的文化问题。

To山野毛虫:

我前面对你的评价主要是指前一贴,现在看来考虑不周,需要改一改,准确说是“说的并非全是文化”,至于是不是文明就不好评价了,我对文明没有什么研究。

其实,我们对文化研究一直存在这一个误区,认为只要摆明了文化的定义,就能弄明白什么是文化,大家的讨论也能集中一点上来了。其实,并不是那么回事。就拿你所例举的那些文字、建筑、民俗、生活习惯、宗教/信仰、音乐、舞蹈等等来说,按照文化的定义它们都是文化,实际上,文化无所不包,一切非自然的都能称得上是文化;但是,如果把眼光仅停留在这些事物的表面,不深入下去,那么它们就不具有文化的意义,它们还是它们自己。也就是说,它们算不算文化,取决于能否深入下去,挖掘出深层的东西。这也是为什么说文化是一种视角的原因。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汉刘勰对秦的评价是“秦世不文”,为什么“秦世不文”?一个无需评论掩盖了真正的文化问题;而金铁木导演历时三年行程8万里,在拍完《秦军秘史》后却只说,导致秦朝灭亡的是文化,这个文化决不是简单“秦世不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9-27 17:27:03编辑过]
4
发表于 2005-9-30 16:19:19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化并不是一种具体的存在,只是从客观现实中抽象出来的一种东西——我们将其定义为文化,用来描述和解释整个社会(或组织)的生存状态,即整个社会是怎样生存以及为什么要这样生存。文化是从整体上、宏观上深入的把握社会生活的,其它的学科或研究只是侧重于社会生活的某一个侧面的具体研究,而文化则是由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或某些侧面联系起来进而上升到对整个社会生活总体性研究,由点上升到了面。因此,文化的意义可以定义为推动社会运行的力量;而文化研究的意义就在于通过对文化的分析,预知文化在未来社会将会呈现的状态来以及它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然后根据社会发展趋势,再利用、引导或是调整文化的力量,以推动文化向我们希望的方向发展。在这里,文化是可以利用的有效资源,而不再是一种障碍,这也是文化研究的意义。

从文化的角度讲,刘勰评价的“秦世不文”与金铁木说的导致秦朝灭亡的是文化有本质的不同:“秦世不文”至多算是对文化现象的描述,而金铁木的感叹则是在分析秦国兴衰后对秦朝文化内涵的深刻把握。秦国在持续几代的统一天下过程中,建立了强大的军队,同时也建立了一套军国体制,而且更形成了一种军国文化,在这种文化中有着强烈的征服欲望,并且确信依靠其强大的武力就能实现――这是秦朝军国的内涵。我们知道,秦在统一天下后,完成了统一度量衡、文字、钱币、车轨等很多大事,都是在短时间内完成,这种行为其本质上正是其军国文化的推动和军国体制的自我完善。

任何文化都是在特定的生存环境相形成的,并在以后的发展中不断的验证和发展壮大的,然而社会生活发生了剧烈变化时,原有的文化因为其渐进性的特点往往更不上变化的脚步,就会落后成为群体生存的障碍。秦朝的文化也经历这样或一个演变过程。在春秋战国那样一个战乱时期,秦国的军国文化形成发展起来,并最终帮助它统一了天下。然后,在此之后,社会生活发生了并本质的变化。其文化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基础。具体的,就外部适应性来讲,它已失去切实可行的征服目标,而从内部一致性来将,六国的子民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那种军国主义生活。然而文化的惯性,没有让秦的统治者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切,依旧按照他们的文化行事,那么灭亡就成必然。

秦军的强大程度远远超出了我们今天的想象,平定六国起事的并非其正规部队,秦军有很多秘密我们依然不知道,后朝的文化与秦朝的文化都有着本质的不同,这是也秦朝的很多东西后人无法知道的文化原因。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能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对于文化研究,如果仅停留在文化表象上,而不做深入的分析,不去发现文化内涵,不仅是没有实质意义的而且还会然我们陷入无休止的争吵。今天我们对文化传统文化的研究也正是如此,争论很激烈,但争论的大多是在文化表象上,而对文化的内涵缺乏深如的认识。

以传统文化文化为例,一些具体的事物和现象,都是文化背景和内涵的,我们需要做的不是去感叹或抱怨,而是找出其内涵和成因,然后再分析这种内涵在当前的社会发展趋势下,通过引导或转化是否有生存的空间。再拿大家谈论的执政党而言,不要集中一些现象上,要知道执政党,作为一个组织也是由它自己的文化,但任何组织的价值观都不是写在纸上的,我们可以通过现象来探询其文化内涵,那么再来看一些社会现象就会不感到奇怪了。

5
发表于 2005-10-9 15:40:08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冷火在2005-10-8 17:18:12的发言: 个人认为,文化的核心,并非就是那些形而下的建筑、服饰,甚至不是诗歌、制度这些形而上的东西,它应该是带来/导致/创造这些东西的那些玩意。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什么?是中庸仁和的思想?尊卑秩序?恐怕都不是,能让中国作为唯一一个能长存的古文明,在于她与时俱进的适应性。也许中国的文化精髓仅仅是“被动条件下的主动适应精神”(我想,一直以来,她都被很好的传承,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也从基因和机制上给予了保障)。服饰、饮食、建筑、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都仅仅是文化的外在表征,当这种表征静态化,也称为文化的死亡状态,叫文明。

冷火兄,说得好,了了数语,切中要害.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