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楼主:黑洞 - 

[佛学交流] 请教有静坐研究的各位

[复制链接] 20
回复
5523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1
发表于 2005-11-30 18:08:22 | 只看该作者

3、关于观心

人们平时的心念,都是终日外驰,从不曾一念回光来返观自心,以致迷妄执著,无法安定,受苦无量。只有专精地返观内照,才能逐步消除积妄,启发真性,诸大乘经典处处不离般若,正是处处不离观照。所以观与不观,实是迷悟苦乐的重要关键。《大乘心地观经》说:“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永处缠缚。《涅槃经》说:“能观心性,名为上定。”

佛法中所谓“止观”,即是“定慧”,也即是“寂照”,《摩诃止观》说:“法性寂然名止,寂而常照名观。”可见止观原是自性具足的功能,因此也是修心究竟的法则。但止观修法,有深浅、顿渐、事理、偏园的不同。像天台止观有渐次、不定、园顿的三种。释禅波罗密所说的是渐次止观,初浅后深,解顿行渐;六妙门所说的是不定止观,前后更互,解顿,行则或渐或顿:摩诃止观所说的园顿正观,初缘实相,造境即中,无不真实,一心三观,园融具足,初后不二,解行俱顿。但摩诃止观文广境细,初学和事忙的人,往往感到入手无从。

这里特介绍一种简单、切要,便于下手的一乘观心方法。在初下手时,应先结跏趺坐,然后一切放下。连放下也放下。善事、恶事,都不思量,合起两眼,细细返观自己的念头,那时定觉妄念忽生忽灭,来去不停。我只一味耐心观照,了知妄想无性,其体本空,即不随它流浪(不取),也不着意遣除(不舍)。这一妄念被自心所照,当下便能湛寂不动,以至自然化于无形:但其他念头,必继续生起,那时仍照前法细细静看。这样,每日至少坐一次,每次至少坐半小时至一小时,能多坐、久坐更好。久久观照纯熟,妄念自能逐步稀少(由慧资定),同时觉照的力量,也便逐步增强(由定发慧),渐渐看到一念不生,心源空寂。这时,虽无著无住,却了了觉知,便与般若自性相应。《华手经》说:汝等观是心,念念常生灭,如幻无所有,而得大果报”。

又我们能观的智,即是般若,所观的境,即是无明,以般若熏于无明,无明便分分脱落,而消归于自性,所以观无明妄心,即是观自性清净心。以后不论行住坐卧,就常常从这寂定的性体上,起用观照,这叫做圆照觉相,也叫做正念真如,古德所谓:“如珠吐光,还照珠体。”由于觉照时时在前,妄念起时,便能如洪炉片雪,才现即灭,即使有较强的习气现前,也自能有力把持,入于无碍。这样再继续前进,渐渐觉得自性本来清净,不必着意起照,入于忘照而终日未尝离照的地步。观心到这一阶段,不观而观,心即非心,言语道断,灵光独耀,可谓达观心的极功了。

上面所说的观心,是圆顿法门,离心、意、识、无境可缘,直见本性,妙契实相。虽暂时摄念观照,也结般若因缘,留菩提种子,何况精勤熏修。《楞伽经》说,“依诸圣教,无有分别,独处闲静,观察自觉,不由他悟,离分别见,上上升进,入如来地。”《圆觉经》说:“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大乘心地观经》说:“若能修习深妙观,惑业苦果无由起,唯观实相真如性,能所俱忘离诸见。”《大乘起信论》说:“随顺观察,久习淳熟,其心得住,以心住故,渐渐猛利,随顺得入真如三昧,深伏烦恼,信心增长,速成不退。”都是此法的证明。不过修学的人,在行持中,一须深信不惑,二须专精有恒,三须常与自己的习气奋斗,具备这三个条件,没有不成功的。

四、结论

世界上事物的道理,是没有穷尽的。对某一事物,假使我们能虚心地不断地加以钻研,便会发现其存在的真理。静坐也是这样,有它一定的理论基础,假使我们能认真地实践,对体力、智力、和定力的培养和锻炼,必将得到一定的收获,从而转苦闷为安乐,转清极为积极;同时也必将有助于任繁剧、爱劳动和发扬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可以更好地自利利人,为人民、为众生而服务,来充实我们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有志之士,又何乐而不为呢?

这里必须特别指出的,静坐虽可促使身体健康,但健康只是一时的利产益,是方便而不是究竟。因肉体虽有夭寿强弱的不同,但终必朽灭。《圆觉经》说:“一切众生,无始以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人。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因此,学静坐的人,如能由浅入深,进而学佛,从“转迷为觉”的根本上着眼,才是究竟解决的办法。应该指出,佛学是大无不包,细无不举,世出世法,圆融无碍,对宇宙人生的真理,有极详尽的发挥。它的基本教理,是苦、集、灭、道的四谛;它的行持法则,是戒、定、慧的三学。假使人们能学习佛法理论,结合实践。从严持戒律,防恶生善做起,来逐步产生真实的无漏禅定和智慧。上求下化,行愿无尽,自能脱无始流转的大苦,证常乐我净的真理。因此,我们说,佛法才是究竟的归依之处!

12
发表于 2005-11-30 18:09:07 | 只看该作者

附录:

静坐与健康

陈海量

为什么要学习静坐?

静坐对于男女老幼的健康,都有帮助,可使耐寒力和消化力增强,且使皮肤润泽,并有美容的功效。尤其是需要长期疗养的如:肺痨、神经衰弱、心脏病、慢性肠胃病、风湿麻痹、关节酸痛、以及失眠等症的病人,他们每日愁眉苦脸,怀念自己的前途与现状,愈想愈悲哀,结果使病况日趋严重。假使学习静坐,精神凝敛,则心境日趋愉快,就足以增加对疾病的抵抗力,最后必然能克服病魔,转弱为强。

有人怀疑静坐易使人陷于枯寂消极,殊不知人生态度的积极或消极,由于健康的影响是很大的。静坐能增长健康,就可以纠正消极的流弊,也就是说可以增长劳动的效能。因为体力增强,从事劳动,就不会时常感动疲倦。从另一方面讲,经常劳动是会损害健康,所以劳动之后也需要休息,静坐使脑神经思维静止,则又是一种最佳的休息。

静坐的方法

静坐时间最好在黎明之前,其次是在夜静时,一则不妨碍日里劳动生产,二则初学的人心神不宁静,易为外界喧杂的声音所扰乱。因此早晚人声寂静的时候是比较适宜,否则醒来时坐一次再入睡亦可,静坐功夫纯熟后,对自己意志就会有极大的操纵力,虽在热闹如剧场中,亦能凝神默坐,不被外物所扰。

静坐的姿势,是把右足垫在左腿下,左足放在右腿上,(这叫单盘,若是双盘,再把右足从下扳上,搁在左腿上,静坐不拘单、双盘都可以的)左手放在右手上,手掌心向上迭安于小腿上,将身前后摇动数次,吐出浊气数口,空气由鼻吸入,头须自然正直,忌僵硬。闭眼,合唇,舌舐上颚,鼻正对肚脐,肩部放松下垂勿耸起,背勿靠壁,或依靠于他物之上,以免妨碍血液流行。

臀部用枕头之类垫高一二寸,不用亦可,肾囊勿使压住,裤带袜带领扣之类都要解松,以宽适不脱落为宜。天气寒冷时腿上盖毛毯等物以免膝关节受风。修定的方法可分作三步来实施:

一、数息鼻中的一呼一吸叫做息,静坐入手的功夫就是调息,呼吸须细长深远,用意引至脐下,出入绵绵,忌迫促,或有声。息调顺了以后,就可开始数息。《法观经》说:“佛法初门,即数息观,以世间人皆贪著身,未能忘身守意,心多散乱,故佛法初门,教修数息观。”《解脱道论》说:“数息是世尊所称叹。”它的修法是初入坐时可数自己的呼吸,呼吸一次就计一个数,从“呼”计数也可以,从“吸”计数也可以,从一数至十,数完了,再从头由一数起。

二、系心脐下经过相当时间的数息之后,思虑渐趋恬静,这时可放弃数息,将注意力集中于脐下小腹,眼虽闭着,但眼光须内视小腹。智者大师《释禅波罗密法门》说“若系心脐下,脐是气海,系心在脐能除众病。”其原因是注意脐下,深长细远的呼吸,不但,有强健肺部的功能,并具有宁静神经的作用。智者大师又说:“下著安心(即是系心脐下)令息微微然,息调则众患不生,其心易定。”这是心息相依,其法存心于听息之出入,但不是有声可听,一有声,息就粗浮,当耐心潜神地轻轻微微倾听若存若亡的息,这样一来就愈微愈静。

三、凝心静坐注意脐下,使心息相依,倘心息不忘,就不能入定。心息相依,经过一个时期,心便凝然。智者大师说“但凝其心,息诸乱想,即是修止,名凝心止。”怎样凝法呢?只须应用一个呆字,一呆呆住,什么都不思量,这就是凝心,渐渐地不觉有手,不觉有身,并不觉有我,但见闻仍然了了,这是定相初现;从此进入心息两忘的境界,就是入定,入定的境界、乃是自然地随着功夫的进程达到的,切勿存心求定,一有求定心,就不能得定,而且反因求定的一念,会引起其他妄想杂念来,因为求定这个念头就是妄念。

以上所说的修定三个阶定,并不是机械地排定次序的,倘静坐功夫纯熟。一入坐便可系心脐下,可把数息这阶段取消。

坐毕出定,将起时,先想气从全身毛孔放出,须放数次,倘不做这种观想,下次坐时就会感到身心烦躁不安,这点不可忽略。气放出后,可摇动身体,屈伸两臂,再用两手掌互相摩擦,使手掌发热,搓两眼,然后放足,以手按摩足部,缓缓起立。

静 坐 赘 语

初学静坐好比嚼铁馒头一样,是感不到趣味的,只有耐心去坐,耐之又耐,忍之又忍,不管功效的迟速,渐渐地功夫熟练以后,自然会感到其味无穷。

学静坐是要下决心的,守牢一个恒字,寒暑无间地做去,不论男女老幼是决定可以成功的。初学的人往往有始无终,或求速效(功效不是求得的,是自然来的),坐了几天不见功效,就放弃不去坐了,这样的人做么什事都是不会有成就的,何况是修禅习定的切身要事呢?

现在为初学的设一方便,凡发心学习静坐的,可先定一百天为期,在这一百天内,每天刻板地准时地在早晚二次去坐,不管有效无效,定要坐满一百天;倘坐满一百天之后仍然没有功效,那就不用再坐。事实上,一个人能下决心去坐满一百天,可以保证他在精神肉体两方面是决定有收获的,日子一久,真滋味出来了,到那时叫他不坐也不肯放手了,这决不是空言骗人,问题是只怕人们没有决心去做。

初学静坐的,每次.以一刻钟至半小时为度,渐增至一小时。通常能静坐一小时,就能收到功效,倘能久坐那就更好。

初坐最难受的就是脚部麻木酸痛,这种现象倘能忍得住,应忍受着继续坐下去,到了实在不能忍受的程度,可放两足加以抚摩,俟酸痛愈后,再迭足就坐。

入坐后体温较平时提高,且有微汗,这是血液畅通的现象。

坐时舌舐上颚,坐到相当时候,口中唾液源源而来,可缓缓咽下,这是因身中团聚的热力促进腺分泌的缘故。

坐时身体有时发生震动摇摆等情形,这是由内脏气机发动反映到外部的现象,是不足惊异的。

有时腹中略觉转动,腹有鸣声,四肢及周身常觉肉跳,这些都是内脏气机发动的反映,可说是静坐的功效。

坐时如觉腹胀气塞,可作气从全身毛孔排泄出去的观想,这种观想一起,便会觉得自在。《坐禅三昧法门经》中世尊教我们;“念诸息遍身,亦念息出入,悉观身中诸出入息,觉知遍至身中,乃至足指,遍诸毛孔,复次,一切毛孔及九孔中亦见息出息入,是故知息遍诸身。”这是说的体呼吸,静坐日久不须作观想,自然可以达到体呼吸的。

坐时不免有外界音响入耳,这时应勿起厌烦心,勿去分别它,不去理睬它,听如不听见,这是最妙的对治方法。

坐时有二种病:一散乱,二昏沉,大凡初坐的时候每患散乱,故用数息法对治它,坐稍久妄念较少时就易患昏沉,可把注意力集中在鼻端,使精神振作。倘昏沉已去,仍当凝心脐下,使心息相依,自能凝然徐徐入定。

坐到极静的时候,有时会发生种种幻境,要晓得这些都是虚幻不实的,我只凝然不理睬它,幻境自然会消灭的。

静坐时须放弃一切的祈求心。不独求却病、求健康的念头不可存,就是无念的境界,也不可动念去求;因念头一动,这就是妄念,有了妄念,怎么能进入无念的境界呢?

饮食后须隔一小时方可静坐,正在静坐的时候,倘遇急事发生,切不可骤然起立行动,必须将气从全身毛孔放出,身体前后摇动。足部抚摩柔和,才可起立;否则气息不调容易致病。

学习静坐的人平日对于怨恨、嫉妒、忿怒、懊悔、悲哀、忧虑等等,要尽量放下,这些念头能障碍静功的进步。

静坐日久,下腹膨而坚,非常适意,全身骨节松软,神气清爽,令人获得健康快乐无穷佳趣。

静坐时肉体上所发生的现象,有很多在生理学上是认为不可能的,可见现阶段的科学并未达到理想地步,对于人身的生理卫生,尤其是精神活动状况,尚未能得到精确的结论。

静坐念佛,只须默念一句“阿弥陀佛”圣号,历历分明,这就是止观双修法门,对于身心,有不可思议的益处。

13
发表于 2005-11-30 18:09:33 | 只看该作者

静 坐 诗 选

望湖亭坐月高攀龙

树迥笼烟合,湖平印月空;

片云传远谷,一乌度高风。

妙悟世情外,真机独坐中;

物交吾不役,转觉此身雄。

静坐

静坐杳无念,临流望远天;

浪花圆复破,云气断还连。

狎水轻鸥去,摩空野鹳还;

如何此时意,不得向人传。

山中杂诗

开窗北山下,日出竹光朗;

楼中人兀然,鸟雀时来往。

晏坐不觉瞑,明月上东阁;

相对两悠然,时闻木叶落。

寒风客衣薄,依岩曝朝旭;

坐久不知还,山童报黍熟。

时穿深竹坐,翠叶于室密;

落日照前山,松间一僧出。

鸡-栖

跏趺至日夕,鸟雀闹四壁;

月步出门去,寒溪净如拭。

咏怀白居易

尽日松下坐,有时池畔行;

行立与坐卧,中怀淡无营。

不觉流年过,亦任白发生,

不为世所薄,安得逐闲情。

在家出家前人

清唳数声松下鹤,寒光一点竹间灯, 中宵入定跏趺坐,女唤妻呼都不应。

赛山子诗

岩后独静坐,圆月当天耀;

万象影现中,一轮本无照。

廓然神自清,含虚洞玄妙;

因指见其月,月是心枢要。

高高峰顶上,四顾极无边,

独坐无人知,孤月照寒泉。

泉中且无月,月自在青天;

吟此一曲歌,歌终不是禅。

夜坐庵前

人定乌栖息,庵前聊倚栏;

徘徊明月上,正在修篁端。

清影冰玉碎,疏音环佩珊;

倏然耳目静,觉此宇宙宽。

人生甘物役,汩没红尘间;

宴坐得俄顷,境幽心已闲。

谅能长无争,自可驻朱颜;

所以学道人,市隐类深山。

觉庵释觉范

念起则为凡,觉之则为圣;

人言此为觉,此觉未真正。

但了一切空,圣凡皆幻影;

宴坐不言中,澄心如古井。

山中立秋偶书王阳明

风吹蝉声乱,林卧惊影秋;

山池静澄碧,暑气亦已收。

山峰出白云,突兀成琼楼;

袒裼坐溪石,对之心悠悠,

倏忽无念定,变化不可求;

浩然发长啸,忽起双白鸥。

自警高鹤年

抖擞精神学坐禅,隆冬树下一蒲团;

渐愧此心如不了,廿年空费草鞋钱。

游花岩温光熹

镇扫经龛一炷香,忘言趺坐伴琴堂; 春来禅意超空色,任使桃花著靓妆。

坐断时空老衲家,萧然静对白梅花; 青山窗外伸头看,看我庵中煮苦茶。

烹雪山堂万象闲,世缘终浅笑香山; 主人待客传心法,吹火龙潭夜坐关。

新秋智恒

淡淡秋光点晚庭,新凉闲望远山青; 性情偏觉乡居好,四壁虫声趺坐听。

心传一句静中参,趺坐山门对夕岚; 平淡生涯还自得,秋灯深夜共僧谈。

独坐前人

频向心头认故吾,太虚云海月模糊; 公余独坐真堪笑,天下本来一事无。

劝持名念佛俞德荫

怜他枉受轮回苦,颠倒昏迷被欲牵; 障重若非异方便,死生大事了何年。

彻底悲心开秘藏,三根普被复何疑; 缘深愿广仗他力,不念弥陀更念谁。

苦口为吾陈利害,只缘病久粗知医; 信如智眼愿如导,念念洪名善执持。

念佛吟俞慧云

习气多生苦执持,牵缠三毒贪瞋痴; 忽如暗室明灯照,一句绵绵密密时。

切愿先须固信根,迁流生死黯销魂; 如母忆子喻何切,穷劫莫能报佛恩。

迥脱根尘我法空,真常体露本圆通; 竖穷横遍斯心要,念念相应六字中。

忙时用靠闲时办,独恐闲时办未多; 莫若当头悬死字,万缘放下念弥陀。

结跏趺坐,正念观察,以大悲心而为屋宅,智慧为鼓,以觉悟杖而击扣之,告诸烦恼,汝等当知,诸烦恼贼,从妄想生,我法身家,有善事起,非汝所为,宜速出,若不速出,当断汝命,如是告之,诸烦恼贼,寻自退散。

次于自身善起防护,不应放逸,于刹那中有少动念,应当观察,以正智钩制今正住。以方便慧而为大将,用四念处以为守护,本觉心正第一义禅定宫阙,安住不动犹若金刚。以智慧剑,斩烦恼贼,破生死军,摧伏魔怨。

如是静虑,一切有情,发心非难,常时不懈。能成就者,是则为难。
14
发表于 2005-12-1 18:56:54 | 只看该作者
叩谢了!真的想有师傅能教我,省得自己摸索,主要是担心走偏了。
15
发表于 2006-9-12 18:06:17 | 只看该作者

入静又称虚静。人静是气功修炼过程中逐渐达到一种思想宁静,意念集中,轻松舒适,头脑有序化的境界。人静状态即不同于正常清醒状态,亦不同于睡眠状态,更不是万念俱息,寂然无物,因为它还保持着炼功的意念活动。由于每个炼功者的情况不同,每一套功法要求也不尽一样,所以入静的程度有高低和快慢之分。入静的状态还与个人的修养,神经类型、年龄、性别、文化等有关。一般说,修养好的,不易因外界因素的刺激而波动情绪的人,易于入静;神经类型属于抑制型的,易于入静;而兴奋型的则难以入静;德性高的人,易于入静;德性差的人,难以入静。

16
发表于 2006-9-12 18:07:42 | 只看该作者
入静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原理是一致的。所有的入静方法都是求得心念宁静,使思想专一,止住在一点上。要真正达到入静的要求,必须下一番苦功夫,而且要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也决没有捷径可走。
toy
17
发表于 2006-10-13 09:59:12 | 只看该作者

阿弥陀佛!谢谢几位前辈!

18
发表于 2007-6-12 19:11:04 | 只看该作者

没有,是一种空的境界

19
发表于 2007-6-12 20:58:55 | 只看该作者

支持一下,在喧嚣的尘世中能有静坐者,乃一大幸事也!

十年前我曾静坐,有效果但心难平,如今少有静坐,但心似乎比以往平静了,

没有些许杂念,睡觉也能感觉跟楼主体验一样。

静坐前提一定是心平,正所谓“心平气和”,乃能定,而定放能生慧,也就是开悟。

20
发表于 2007-6-25 12:32:33 | 只看该作者

顶一下,阿弥陀佛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