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谈天说地] 文坛学界重提学术操守和文艺批评操守

[复制链接] 0
回复
664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3-4-22 14:4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操守"二字在我们的现代生活中是一个久违的词。人们行为、品德的传统标准在商业大潮的冲击之下已是七零八落。在学术界抄袭剽窃、文艺界媚俗堕落、评论界捧杀骂杀之风愈演愈烈之时,一些文人、学者拍案而起,怒目相向,重提学术操守和文艺批评操守,呼唤建立正常的学术研究氛围和客观公正的批评原则,一时成为最具震撼力和影响力的话题。

  学风之坏于今为烈

  著名学者敏泽在接受《文艺报》记者采访时说:这些年扎扎实实做学问的人是少数,不是多数。不少人是在像炒股票一样地炒学术。出于评职称的需要或各种利益的驱动,以非学术的手段对待学术;或者是炒卖国外的新方法以为发家之资;或者是拾人牙慧以为新发明;浅尝辄止,浮光掠影,佣耳租目,东拼西凑的现象随处皆有,甚至抄袭别人成果之事也远非偶见。学风之坏,可以说于今为烈。

  全国人大代表朱雪琴认为,当前文坛的时尚写作庸俗化现象应当引起我们的警惕,它使文学变得越来越浅陋,越来越远离人们的真实生活。这些作品不愿意正视我们这个激越欢腾的时代,也无力关照各行各业的人们,更不愿意正面描写人类最善良的本质,有的只是作者本人的暗恋。这股庸俗风除了对文化和道德是一种污染外,实在看不出它的积极意义。

  李景端在《中华读书报》上发表文章认为,近几年译坛"背叛"之风未能遏止,主要在于有些人忽视乃至不顾翻译职业道德。集中表现在:抄袭、剽窃、侵权的现象屡禁不止;不查资料又不考证,以学术"马大哈"的心态对待文学翻译,无视自己的疏漏造成对读者的误导。

  商业化倾向腐蚀学术价值

  一些学者在分析学术界、文化界种种流弊的原因时认为,长期破坏学校正当学习是造成学风之坏的历史原因。而商业化倾向是导致学术、文化堕落的直接杀手。

  敏泽说,一些人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把严肃的学术也当成了商业性的文化生产来对待,东拼西凑,以至抄袭的现象就是由此产生的。

  学者葛兆光在《文汇报》上的一篇文章中说,如今一切市场化了,那些老老实实的东西,没有市场效应,惟有花里胡哨的东西,能够引人注目,能卖得出去。

  著名作家白桦在近日参加的一个会议上论及时尚话题时反问,"时尚是和市场连在一起的,但是为了追求利润,就可以放弃尖锐的思考吗?"

  李立国认为,目前,随着大学服务社会的规模扩大,商业化使高等教育面临着太多的压力和诱惑,可能会腐蚀学术价值。在我国,商业化倾向一开始是由于教育经费短缺造成的,后来就逐渐成为许多人自觉的动力和行为,对学术发展造成了极大歪曲和损害。比如某大学有位教授,从事纳米技术研究,称可以把水变成油,打着纳米技术的旗号从事以赢利为目的的学术欺骗。

  批评媒体化与舆论"霸权"

  电影《英雄》上映以来,遭到了众媒体的一片骂声。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黄式宪看不下去,投书《文汇报》,就媒体的批评提出反批评。他认为,媒体对文艺创作得失可以展开批评讨论,但不可以滥用否定权。媒体作为公众的良知,它与影视创作之间应进行善意、平等的对话,针对创作中出现的负面现象,应当及时给予严肃的批评、抨击或提醒,但又不应一味地趋附时尚、随波逐流,要注重媒体自身的文化品格和形象,着眼大局,公正、持平而富于文化建设性。

  葛兆光也认为,媒体的推波助澜是造成学风不正的重要因素。媒体老是要找"人咬狗"的怪事。一些古怪事情的传播大都与媒体有关。有的记者并不是学术界的内行,可是他们手里的笔却影响很大。像《孙子兵法》的事情、罗马军团的事情,都是他们炒大的。现在连批评也媒体化了。本来有学术批评可以监督学术,但是现在的批评自己也要喧哗,所以有的人就在报纸、杂志、电视、网络上面越界乱批,话说得越出格越有反响,标准悬得越高就越能表现高超。

  近日,俞吾金又以《媒体批评如何走出自己的怪圈》为题,分析了媒体批评中的"霸气"和由来。他说,平心而论,在一些场合下,媒体的批评给受众留下了浮躁、喧嚣和单纯炒作的印象。尤其令人担忧的是,有些媒体的批评显得有点"匪气"或"霸气"。他认为,媒体掌握着话语权和社会舆论的导向权,因而在当代社会的精神生活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并遏制媒体批评中的这种不良倾向的蔓延。媒体批评当确立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和平等意识。

  呼吁建立公正的学术批评制度

  捧杀和骂杀是当今文艺批评的两个极端,很少见到既肯定成绩又指出不足的客观批评。对此,白桦感慨地说:"批评的无威信是无威信的批评造成的。现在,犀利而诚恳的批评文章少了,挺身而出、仗义执言的批评家也少了。"

  南帆教授也在一篇题为《批评抛下文学享清福去了》的文章中说,"读者已经很久没有听到文学批评的真知灼见了。文学批评缺席,这是文学杂志萎缩之后留出的空缺。"

  在谈到扼制学术腐败的措施时,葛剑雄教授说,在西方学术发达国家,对每一部学术著作,出版社都要组织相关学科领域的至少两位专家进行匿名评审,这是一个惯例。因为一本被认为涉嫌剽窃的著作会使出版社信誉扫地。

  朱学勤教授说,杜绝学术腐败,除了道德自律之外,建立一个良好的学术机制应该更为重要。道德不是万能的,机制约束更靠得住。

  重建学人自律精神

  敏泽在谈及学术操守时强调八个字:勤奋为学,老实做人。他认为,为人与为学其实是一回事。最重要的就是要老实。学术本身就是一种艰苦的、老老实实、来不得半点虚假的事情,没有老实的态度,孜孜不倦的精神,要想有所突破、有所前进,实在是难乎其难的。从事学术研究的人要心如枯井,甘于坐冷板凳。摆脱得越彻底,精神境界就会越高。文学创作与学术研究虽然是旨趣各异的,但有一点又是共同的,即它们都是人的精神产物。不付出艰苦辛勤的劳动,不进行长年累月的积累,要想进入创作的化境,是根本不可能的。

  李景端在回顾前辈如何注重译德时非常推崇几位大翻译家。朱生豪为了译出莎士比亚戏剧的神韵和意趣,必先自拟为读者,又自拟为舞台上的演员,一字一句之未惬,往往苦思累日;傅雷译《高老头》,三遍推倒重译;叶君健为译《安徒生童话》,先成了安徒生的研究家;萧乾夫妇为译《尤利西斯》,单卡片就做了六万多张;杨绛译《唐吉诃德》,连学带译历时21年。我国现代文学翻译史证明,迄今被公认为优秀译作的,其译者无不是译德高尚的人,可惜,这样的人今天已经很难见到了。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