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楼主:lionline - 

需要市场调研资料的请进!

  [复制链接] 564
回复
96626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1
 楼主| 发表于 2003-9-23 15:54:00 | 只看该作者
日化方面太广了,请具体一点是哪一类产品??
12
发表于 2003-9-23 17:59:00 | 只看该作者
老大,我需要武汉地区的经济态势与房地产行业方面的报告与数据.谢谢了!
zlwwh@tom.com
13
 楼主| 发表于 2003-9-23 18:04: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marthala在2003-9-23 17:59:00的发言:
老大,我需要武汉地区的经济态势与房地产行业方面的报告与数据.谢谢了!
zlwwh@tom.com




2002年武汉房地产市场走势分析
( 发布日期: 2002-7-8)



  2001年,湖北省武汉市房地产投资额首次超过100亿元,竣工量跃上了600万平方米的平台,销售和预售量也创出新高,达到了648万平方米,出现了供销两旺的势头。同时,武汉市的房价涨幅居全国35个大中城市的第二位。那么,今年武汉房地产市场还会像去年一样热热闹闹、蓬勃发展吗?
  利好因素有多少
  据研究院专家日前预测,未来3-5年内,武汉市的房地产业仍将保持蓬勃发展态势,房地产开发量和消费量将继续保持高位运行。理由有四:一是武汉市作为华中地区最大的工业基地和交通通信枢纽,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GDP连续多年保持在两位数以上的高速增长,其经济实力和城市竞争力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名列前10位。市政府已将房地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培植,确定了每年房地产投资达100亿元、竣工600万平方米的目标。二是武汉房地产业是以广大个人购房的现实需求为支撑,特别是取消福利分房制度后,个人买房已占全部销售量的97%。三是宏观政策面利好,不仅有银行利率下调、公积金利率下调、房屋交易手续费下调等政策对市场的宏观支持,而且随着住房货币化的全面实施,存量房交易量的逐步放大对住房一级市场产生的联动效应,将极大地提高市民的购房需求。现在武汉市房屋自有率已在达85%左右,楼市的需求方向正从满足基本居住需求向改善型、舒适性需求转变;今后投资型客户、二次置业者将会有所增加。四是武汉市的远景规划是一个涵盖800平方公里的大区域。同时,武汉市区的旧城改造和危旧房拆迁任务很重,盘活这部分存量土地也为房地产发展提供了新的需求和动力。同时武汉市土地一级市场逐渐走向规范。市土地整理储备供应中心今年第一季度从湖北省农业银行获得了10亿元信用额度,用于旧城改造、国企搬迁和新区建设等土地开发项目。自2001年以来,这个中心已注资6亿元,盘活了27家企业的存量土地,搬迁居民近2000户,获得了2000多亩的土地开发空间。
  开发热点在哪里
  武汉市最新的总体布局规划考虑到三镇江河分割、鼎足而立的实际情况,采用“多中心组团方式”的布局结构,由内向外形成核心区、中心片区和外围综合组团三个层次。从近两年的楼市热点看,武汉住宅建设的热点主要集中在城乡结合部的金银湖、后湖、南湖、徐东路、雄楚大街沿线。去年100亿元的房地产投资中,除了主城区占40%外,其余60%集中在这“三区五片”。
  汉口区主要集中在后湖、金银湖片区,总规划建筑面积约1775万平方米。该区域集中了武汉市的分期开发的大型项目,也是去年房价上升最快的区域。
  武昌区主要集中在南湖片区和东湖高新开发区片区,总的规划建筑规模为840万平方米。南湖片区中,由宝安集团建设的南湖花园城大社区已基本成熟,宝安加州花园正在紧张地施工。在东湖高新开发片区中,围绕“中国光谷”集中了大量的光电和信息研发企业及许多高校,光谷周围正在成为住宅开发热点。
  汉阳区的商品住宅开发规模较小,楼盘主要集中在墨水湖沿线和沌口的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其中开发区的建筑总规模在322万平方米。
                              
14
 楼主| 发表于 2003-9-23 18:05: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marthala在2003-9-23 17:59:00的发言:
老大,我需要武汉地区的经济态势与房地产行业方面的报告与数据.谢谢了!
zlwwh@tom.com

武汉房地产市场仍将激烈竞争


    目前,武汉市商品房的空置率已达到一个非常危险的数值。不仅如此,2003年,深圳万科、深圳中海地产、深圳金地、深圳宝安、广州奥林匹克花园等南方地产商将强势介入武汉,这必将加剧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提高武汉房市的竞争层次。

    武汉市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说,近一两年,来武汉投资房地产业的外地资本已有40余家。他们选择在武汉投资房地产业,主要是看中了武汉的区位优势。作为全国的六大核心城市之一,武汉人口众多,包括流动人口在内逾千万;作为全国的交通枢纽,武汉对周边区域辐射面广;曾是老工业基地的武汉有一定的城市基础建设,而近一两年来基建发展更为迅速。

    在这些来汉进行房地产开发的外地资本中,主要以江浙一带的开发商居多,其次是广东、福建、北京的一些开发商。按每个项目投资1亿元的保守数目估算,这些外地资本的投资额就达到40亿元以上。而在2002年上半年,全市对商品住宅的投资为44亿元,外地资本的实力由此可见一斑。

    目前,武汉开发、在建、销售的楼盘主要有:万科四季花城、集贤公寓、福星城市花园、东方华尔兹、航天花园、惠园、华氏儒商花园、怡景花园、丽景湾、观景新家园、海天一色、锦绣豪园、假日群岛、金色港湾、奥林花园、碧水晴天、国信新城、丽岛花园、富丽雅园、新新家园、汤逊湖畔山水家园、常阳丽江城等,其中绝大部分楼盘将在今年开盘。

    另据央行在《2002年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的预测,20年内,中国城市要转移进来的人口有4亿到5亿人,如果按4个人一套房子计算,将要提供上亿套房子,把这个需求估算平摊到每一年,可能至少需要5到6亿平方米的开工量才能满足这个需求。

    但现在我国每年的开工面积大概是3亿平方米左右,还远没有达到要求。业内人士认为,在武汉市,这种情况同样存在,大部分人需要的都是那些低价位的经济适用房,而非高档住宅,所以经济的、适用的普通房型仍将是整个武汉房地产市场的主流。(
15
 楼主| 发表于 2003-9-23 18:09: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marthala在2003-9-23 17:59:00的发言:
老大,我需要武汉地区的经济态势与房地产行业方面的报告与数据.谢谢了!
zlwwh@tom.com


月度经济报告传出喜讯
武汉经济增幅再创新高
2003-08-14

  13日,市统计局新闻发言人胡国亮公布经济喜讯:7月份我市国民经济增长步伐加快,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创今年以来最高水平。

  当月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45.6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9%,增幅分别比上年同期和上月提高2个和1.2个百分点,为今年以来单月最高增幅,也是近3年来同期最高水平。工业生产快速增长

  7月份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55.48亿元,增长14.5%。1-7月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350.38亿元,增长13%。

  支柱企业增势强劲。当月全市工业总产值过亿元的12户企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59.58亿元,增长38.7%,比全市增幅高15.9个百分点,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52%。其中武钢、神龙、石化、武烟、长飞、邮科院“六大户”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9.57亿元,增长40.6%,高出全市平均增幅17.8个百分点。

  外向型经济引领全市工业快速增长。7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外商及港澳台企业完成增加值9.87亿元,增长39.5%,高出全市平均增幅21.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出口交货值3.85亿元,同比增长98.8%,有力地带动了全市工业生产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加快

  1-7月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3.7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0.2%。其中:基本建设投资101.37亿元,增长12%;技术改造投资46.93亿元,增长37.2%;房地产开发投资66.48亿元,增长25.2%。

  1-7月份投资增幅比上半年提高1.6个百分点,保持了二季度以来逐月回升的态势。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幅比上半年高4.4个百分点。

  1-7月投资增长有多方面因素:

  第二产业投资增长较快。1-7月完成投资66.84亿元,占全市投资的比重为29.9%,占比较上年同期提高7.2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投资60.02亿元,增长77.2%,占全市投资的26.8%,占比提高了8.7个百分点;

  商品房销售良好带动房地产投资增长。1-7月份全市销售商品房172.8万平方米,增长10.7%;

  非国有单位投资增势强劲。1-7月份非国有单位投资122.6亿元,增长35.8%,增幅比国有单位投资高15.6个百分点,占全市投资的比重由上年的48.5%提高到54.8%。高温催热消费品市场

  7月份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65.1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2.4%。其中批零贸易业完成54.07亿元,增长13.6%;餐饮业完成7.88亿元,增长9.5%。全市1-7月累计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9.06亿元,增长11.6%。

  7月份的高温天气,使我市空调、冰箱等夏令商品销售大幅增长。据对全市限额以上批零贸易业统计,7月空调器零售量11.13万台,同比增长32.9%;冰箱零售量2.52万台,增长47.6%。

  高温也使食品、饮料等消暑商品旺销。7月全市限额以上批零贸易业肉禽蛋类、其他食品类、饮料类零售额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86倍、45.7%、42.2%。市场物价继续上涨

  7月份我市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涨幅比上月高0.3个百分点。是今年以来我市居民消费品价格水平连续第7个月上涨。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3%;消费品价格上涨0.9%。1-7月居民消费价格累计上涨2%。

  7月份,八大类商品价格“五升三降”。食品类(上涨0.5%)、烟酒及用品类(上涨0.4%)、衣着类(上涨0.2%)、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2.4%)、居住类商品(上涨7.6%)价格上涨。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下降3.3%)、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下降0.2%)、交通和通讯类商品(下降5.5%)价格下降。

  居住类商品价格和鲜菜价格上涨,是影响价格总水平变化的主要因素。居住类商品价格今年连续7个月上涨,7月份是涨幅最高的一个月。7月份鲜菜价格同比上涨10.2%,影响食品类商品上涨。
16
发表于 2003-9-23 19:25:00 | 只看该作者
固定电话、小灵通、宽带、移动通信等方面的

电邮:xmnc@sina.com

谢谢!
17
 楼主| 发表于 2003-9-24 09:07: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xmnc在2003-9-23 19:25:00的发言:
固定电话、小灵通、宽带、移动通信等方面的

电邮:xmnc@sina.com

谢谢!



2003年中国电信宽带业务前景分析


报告出处:易观咨询公司  发布日期:2003-06-16

  
报告类别:分析报告
行业分类:网络
时  间:2003年05月
撰写机构:易观咨询公司
报告来源:新浪科技——彻底调查

报告内容:

  就在2003年5月7日“国际电信日”的前两天,正式挂牌一周年的中国电信通过网络直播宣布“宽带极速之旅2003”活动正式启动。仪式上,中国电信与联想、英特尔等6家公司签署框架协议,使加盟企业由去年的7个扩展到13个。据介绍,活动将借助中国电信的高速宽带骨干网、城域网、多种接入方式的宽带驻地网及互联网,推广ADSL网络快车、LAN宽带通、ADSL+WLAN天翼通等三种宽带接入,提供在线游戏、在线娱乐、网络视频、远程教育等多种网上应用服务,让用户体验宽带生活,提高客户的信息应用水平和效率。

  受中国移动“移动梦网”成功的启发,中国电信2002年5月在广东首次为其宽带业务树立了“Vnet互联星空”品牌,希望以代收费为基点与SP合作,通过聚合SP应用服务,整合利用中国电信的网络、客户等资源优势,打造宽带互联网产业链。

电信的业务亮点

  在未来的两个半月内,人们可想见中国电信将摇身一变,像前两年横空出世的小网通一样,投入广告预算,为实现人们的宽带梦想而摇旗呐喊。与当年的小网通不同的是,截至2002年底,中国电信集团拥有总数为254万的宽带用户,占据79%的市场份额,不期而至的SARS疫情又为宽带业务的推广营造了极好的“天时”。

  中国电信如此投入,是因为宽带互联网业务是目前这家运营商的惟一业务亮点。中国电信(728HK)2003年4月23日公布的2002年报显示,其本地业务收增长12.1%、长途业务收下降2.3%,互联网数据业务投入(宽带、窄带和数据通信)增长却是53.4%。据信息产业部今年3月公布的数字来推算,上市公司所服务的江苏、浙江、广东和上海三省一市的家庭固定电话渗透率已达80%以上,这标志着本地业务市场已经饱和,增长有限;长途业务由于2000年语音IP技术的引入导致资费持续下滑和网通、联通的激烈竞争,收入仍将继续下降,荷兰国际集团对公司2003年国内长途业务收的保守估计是下降6%。

  易观咨询的电信分析师顾先立说,固网市场的饱和与移动通信对固网的替代使得中国电信、中国网通这两家固网运营商向新业务求助,主要是由DSL(数据用户线)技术推动的宽带接入业务来带动整体收入的增长;而且,运营商希望能通过宽带接入向用户提供将来能带来更多收入的增值业务。在前述动机和积极推广下,2000年起,宽带用户数大幅增长。截至2002年底,全国4850万互联网用户中有334万宽带用户,而2001年底为98万用户数,去年净增236万。中国电信2002年显示,其宽带用户增长了98.2万,达到137.9万,较2001年底增长247.4%。今年,中国电信集团和中国网通的目标是总共增加370万宽带用户,达到700万。

  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CSFB)2003年5月12日发布的研究报告分析了中国电信宽带用户数高速增长的原因。上市公司的三省一市的收入占21省的中国电信集团总收的50%以上,宽带用户数占全国40%以上,其披露的数字足以判断整个中国电信和全国宽带市场的趋势。

个人用户催生新利润

  研究发现,企业、金融机构和政府机关是过去两年发展宽带用户的大头,截至2002年7月,这三者比例之和为57%,而个人和网吧用户分别占6%,但在过去六个月,随着用户基数扩大,个人的比例逐渐提高,而且宽带接入的资费优惠也吸引越来越多的个人用户。从800元到300元的初装费,从400元200小时包月使用费到100元包月无限使用,使得宽带上网费用低于窄带拨号上网。运营商之所以能如此大幅降价得力于既有的铜线基础设施形成的沉没成本和宽带接入设备的持续大幅降价。据中国电信的统计数字,DSL每用户资本支出从2000年3005元下降至2002年的1296元,降幅60%。这一数字包含了本地交换网的资本支出,如果除去此项,DSL每用户资本支出大约在800-1000元,而新铺设长途电话线的每用户资本支出则为1000-1500元,足以使运营商来补贴用户以获得比长途电话更高的ARPU(每用户话费收)。据测算,上市公司中国电信的宽带互联网收入从2001年的4亿增长到2002年的20亿,2003年将翻番为40亿,2004年将再增长40%。

  曾于1995年至2000年享受高速增长甜蜜的中国电信自然对宽带业务青睐有加,大力开展“宽带极速之旅”是希望用户畅快上网的同时,自己也能搭上营收利润高速增长的列车。对中国电信来说,小灵通近两年虽然高速增长,但其收入贡献只占公司总收入的2%,只是打入移动通信业务的楔子,为将来的3G未雨绸缪,无法指望它来带动整体收入的提高。宽带业务被寄予厚望,不仅带动收入增长,而且为下一代网络和基于Vnet互联星空平台的增值服务打下基础。

宽带之旅并不宽

  而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CSFB)的分析师却没有中国电信管理层那么乐观,认为宽带业务的增长不足让中国电信摆脱目前多种业务增长乏力的局,而且有四个限制因素会在未来的12至18个月内让资本市场失望。

  首先,宽带互联网无法像固网那样被中国电信自然垄断。

  比如在上海,用户面对电信、网通、有线和移动提供的宽带接入可从容选择。尽管中国电信占据市场份额第一,激烈的市场竞争无疑将降低资费、减少收入。

  第二,个人用户的收入水平限制。

  假设一般DSL用户每月手机消费100元、固定电话75元和宽带上网150元,其每月通信支出为325元,如该项支出占收入5%,该用户月收入应为6500元,在三省一市中,不到10%的城市居民达到这一收入水平,大多数在2000元以下。除非收入增速明显高于GDP,否则将限制宽带业务增长至期望盈利水平。

  第三,PC渗透率又是一道门坎。

  2003年在三省一市PC的增长不会超过300万台,加上已有的家用电脑,总数大致为1800万,假如80%的电脑上网的话,宽带和窄带上网的用户总数将不会超过1515万。

  第四,Vnet赢利有待时日。

  以Vnet互联星空为平台的增值服务刚刚起步,无法仓促下结论,可以肯定的是,Vnet在以广泛吸引用户花钱消费宽带内容来获得商业成功的道路上,困难重重。例如网络游戏,Vnet无法和网吧、预付卡等销售渠道竞争;又比如在线影视音乐的点播,宽带的价格无法和盗版的DVD、CD相竞争。
18
 楼主| 发表于 2003-9-24 09:11: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xmnc在2003-9-23 19:25:00的发言:
固定电话、小灵通、宽带、移动通信等方面的

电邮:xmnc@sina.com

谢谢!


2002年我国通信业总体发展状况走势分析


报告出处:中国电信网  发布日期:2002-10-21

  
2002年我国通信业总体发展状况走势分析


报告类别:分析报告
行业类别: 信息产业/通讯服务
调查地点:全国
调查时间:2002年
调查机构:人民邮电报
报告来源:中国电信网

报告内容:

  进入21世纪以来,纳股暴跌戳破了世纪之交一路狂歌猛进的互联网泡沫,全球信息产业着实遭受了一把“倒春寒”。2001年初,这股寒流的多米诺骨牌开始波及通信业,全球通信业出现增幅逐月下滑的趋势。中国的通信市场虽然比较健康,但也受其影响,从2001年初开始出现增长速度小幅回调,固定网业务收入增幅甚至一度下滑到5%。有人惊呼:5%能否支 撑国民经济7%的增长速度?一些专家据此断言,中国电信业将进入低速增长时期,增速将从持续二十多年的两位数增长速度回落到一位数增速。最近网上盛传,今年上半年中国电信业务收入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速又下降了4个百分点。情况果然如此吗?今年上半年我国通信业情况到底如何?下半年通信业面临怎样的走势?我国通信业持续发展面临哪些挑战和课题?对此,我们的研究结论是——低开高走,前景看好!

一、2002上半年形势回顾分析

  (一)情况:基本实现发展目标

  今年上半年中国通信市场是不是出现了低速增长?日前信息产业部召开了经济形势分析会,对上半年的情况进行了盘点,结果表明:今年上半年中国通信业继续保持了比较快的增长势头。1~6月份,全国通信业务收入完成了2189.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5.6%,其中,电信增长16.6%,增长速度均大大超过年初全国信息产业工作会议提出的11%的调控目标。增速是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增幅的两倍,有力地支撑了国民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需求。同时继续拉动了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发展,上半年全国电子设备制造业保持了22%的较高增长速度。

  ——电话放号力度不减,用户规模再创新高。去年上半年全国新增电话用户首次超过5000万户,增量达到5167万户,每月平均增加861万户,创下历史最高记录。今年上半年,全国电话用户新增5126.6万户,再创新高,平均每月增加854.4万户,使用户总数达到3.75亿户。其中,固定电话用户新增1990.9万户,达到1.99亿户;移动电话用户新增3135.7万户,达到1.76亿户。全国电话普及率达到30.2部/百人,比上年末提高4.3个百分点。其中,固定电话主线普及率达到15.65线/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13.86部/百人,分别比上年末提高1.8和2.7个百分点;数据多媒体用户达到64.4万户,互联网拨号及专线用户达到3975.9万户。电话用户规模的持续扩大,为电信业务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主要通信业务保持快速增长,新业务增速迅猛。在业务收入构成中,移动通信、本地网通信、数据通信这三项占电信业总收入85%以上的业务都保持了比较高的增长速度,增速分别达到24%、13.5%和68%。长途通信和国际业务虽有所下降,但与此直接关联的IP电话通话时长达到253.4亿分钟,同比增长213%。作为移动业务新亮点的移动短信业务量达到326亿条,超过去年全年的两倍多。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经济运行态势总体良好。上半年,全国电子信息产业工业总产值增速达到22.1%,高出工业行业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在各工业行业中位居第二。完成销售收入4413亿元,同比增长16.7%;主要电子产品产销率达到97.7%,同比提高0.2个百分点。软件产业快速发展,上半年实现软件与系统集成销售收入520亿元,同比增长32%;国产手机产销大幅增长,市场份额从2001年底的11.9%上升到17.7%。
  
  从上半年全行业情况看,除投资完成下降外,信息产业部制订的今年全国通信业宏观调控目标的各项目标基本顺利实现,有的方面甚至大大超过预订目标。

  (二)特点:呈现低开高走态势

  今年中国通信业发展开局并不好,一月份全国通信业增幅仅为11.7%,其中电信总体增幅仅为10.9%。但开年以后,通信发展呈现“低开高走”态势,特别是二季度以来业务收入增幅逐月上升:1~6月通信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1.7%、13.5%、14.9%、15.3%、15.3%和15.6%,上半年增幅比上年同期高出0.6个百分点。其中,电信业务收入1~6月分别增长10.9%、13.8%、15.6%、16.1%、16.1%和16.6%,上半年增幅比上年同期高出1.9个百分点。特别是二季度与去年同期相比,不是下降了4个百分点而是增长了2.5个百分点。

  2001年以来全国通信业务收入增长速度下滑的局势得到了扭转。2001年,全国通信业务收入增长幅度呈逐月下滑趋势。2001年1~12月,全国通信业务收入增速分别为43.1%、19.4%、17.3%、16.9%、16.0%、15.0%、15.0%、15.0%、13.3%、15.8%、13.8%、14.5%;其中电信业务收入增速分别为52.7%、20.1%、18.1%、17.3%、16.0%、14.7%、14.6%、14.6%、12.5%、15.2%、13.0%、15.0%。

  二者总体上都呈现出增速逐月递减趋势,到今年1月份增速分别下滑到11.7%和10.9%。然而,春节以后,下滑趋势开始扭转,并呈现低开高走的总体态势。



  (三)原因:外因内因合力推进

  *1.改革到位促发展

  改革从长远看将会推动通信业发展,但在改革的过程中也难免会对发展构成这样那样的影响。

  2月26日,在原中国电信集团的全国电视电话会议上,吴基传部长、周德强总经理及当时已出任网通集团筹备组组长的奚国华都强调发展不能停步。针对当时各地固网电话实装率已近80%,一些地方出现新的装机难的实际,吴基传部长提醒大家“现在放松半年,将来或许三年都补不上。”他特别强调,在深化改革的同时,要加快发展继续作做好今年的工作。“各地企业在发展上不能彷徨,不能因为改革而贻误发展的时机”。但是,重组对电信发展的影响是不可能完全消除的。一季度,全国通信业务收入仅比上年同期增长14.9%,比上年同期增幅下降了2.4个百分点。

  运营业的发展增幅下降必然波及设备制造业。今年一二月份,电子信息产业也出现增速减缓,增速变为21.6%,比上年末下降了5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下降了7.3个百分点。
但是,由于这次改革对省以下的生产部门直接影响不大,随着4月初两大集团基本筹备就绪,特别是5月16日正式挂牌后,各地通信发展速度明显回升并持续稳增。受改革直接影响的中国电信集团上半年的业务收入增幅也达到了8.48%。

  *2.行管稳健见成效

  上半年全球通信业持续下滑,主要有两个消极因素:一个是“三G牌照拍卖”的阴影;一个是过度“宽带圈地”的积患。而中国在这两方面一直坚持稳健的产业政策和行管政策,这些正确的行管政策有效地规避了产业的大起大落,对产业发展的积极影响今年开始显示出来。

  ——关注应用,成功避免3G“牌照风险”

  过去的两年间,全球运营商光是在欧洲各国3G牌照的拍卖中投资就超过了1,500亿美元,其中仅德国和英国两国的牌照就拍卖出了800多亿美元的天价。根据英国《经济学家》的预测,全世界3G硬件及牌照的价格总和将达到3000亿美元。巨额费用使得众多的运营商债台高筑,截至2001年中期,德国电信、英国电信等欧洲8大运营商的债务已经高达2400亿欧元(约合2137亿美元),是1999年的2倍。巨额债务严重拖累了欧洲电信运营商的业务发展,成为欧洲电信运营商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

  中国信息产业部对移动通信的技术进步一直比较关注,并组织中国通信业界有关机构和企业积极参与了第三代技术标准的制订。但是,中国信息产业部一贯主张脚踏实地的技术演进策略,尤其坚决反对不切实际的3G牌照拍卖。2000年底本报在广泛采访专家的基础上推出《牌照拍卖三思而行》文章后,部领导批示:“这个问题抓得好,要继续宣传好这个观点。”正是在3G发展中采取了正确的决策,中国移动通信运营商规避了风险,移动通信产业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发展。

  ——加强宽带市场管理,规避“圈地风险”

  环球电讯、世界通信危机发生后,全球都在总结“宽带泡沫”和“财务风险”的问题。中国在这方面受影响不大,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近年来信息产业部在推进市场开放、有效竞争的同时,一直坚持有序开放、有序竞争。有效遏制宽带泡沫,减少了财务风险。

  在宽带市场的开放问题上,信息产业部一方面积极组织无线接入市场的开放和驻地网市场的开放试点,另一方面坚持电信条例规定的市场准入原则。2001年正式颁布了信息产业部19号令,发布《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明确要求: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经营的,其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2亿元人民币;在全国或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经营的,其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20亿元人民币;而且明确要求准入企业必须是最近3年内未发生过重大违法行为的企业。

  针对个别通信企业在合作经营中出现的靠牌照“小鱼钓大鱼”的问题,信息产业部于2001年8月发布了《规范合资经营电信业务行为的若干规定》,明确提出:未取得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从事电信业务经营;持证单位在合资公司中直接控股51%或51%以上时,合资公司应由持证单位将合资公司的有关情况报发证部门备案;持证单位在合资公司中直接控股51%以下时,持证单位不得以任何方式将其电信业务经营权授予合资公司。

  为有效避免光缆建设中出现“跑马圈地”现象,信息产业部还会同有关部门出台《电信建设管理办法》,明确信息产业部依法对全国公用电信网、专用电信网和广播电视传输网的建设实施监督管理。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宽带的“圈地风险”,使中国的通信合法经营企业普遍避免了“宽带风险”和“财务风险”。

  *3.宏观经济环境看好

  国家统计局最近发布的我国上半年宏观经济形势的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在平稳中保持较快增长,初步测算,国内生产总值45536亿元,同比增长7.8%,超过了年初制定的7%的增长目标,其中多数经济指标好于预期。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长7.6%,二季度增长8%,呈现小幅回升态势。上半年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加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42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7.5%,明显高于去年同期5.5%的增幅。

  宏观经济的稳定运行,为通信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同时,由于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努力扩大内需,鼓励消费,加快信息化发展,对通信消费发挥了有力的推动作用。通信业的低开高走态势与上半年宏观经济的走势也是一致的。

上半年部分指标与2002年宏控目标比较

    全年宏控
上半年

通信业务收入
4450亿元
2189.40亿元

通信固定资产投资
2300亿元
518.30亿元

发展固定电话用户
2100万户
1990.90万户

移动电话用户
5500万户
3135.70万户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销售收入
9900亿元
4413亿元

完成工业增加值
2000亿元
919亿元

出口总额
700亿美元
385.9亿美元

软件与系统集成销售额
1000亿元
520亿元
19
 楼主| 发表于 2003-9-24 09:11:00 | 只看该作者
二、2002下半年走势预测

  (一)持续增长,达标有望

  在年初召开的全国信息产业工作会议上,信息产业部制定了2002年全年信息产业宏控目标。其中,通信业务收入4450亿元,增长11%;通信固定资产投资2300亿元;发展固定电话用户2100万户,移动电话用户5500万户,固定电话主线普及率和移动电话普及率均达到15%;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销售收入9900亿元,增长20%;完成工业增加值2000亿元,增长12.7%;实现利税810亿元,增长8%;出口总额700亿美元,增长7.7%;软件与系统集成销售额达到1000亿元,增长33%。

  首先,根据上半年有关增长数据来比较,通信业务收入2189.4亿元,增长了15.6%;发展固定电话用户1990.9万户,移动电话用户3135.7万户,固定电话主线普及率达到15.65线/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13.86部/百人;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完成销售收入4413亿元,同比增长16.7%;完成工业增加值919亿元,同比增长10.3%,电子信息产品出口额累计为385.9亿美元,同比增长33.3%。实现软件与系统集成销售收入520亿元,同比增长32%。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无论是通信业务收入、新增电话用户数、电话主线普及率,还是电子产品出口、软件销售额等主要目标,都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见下表)。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全年宏控目标有望超额提前实现。

  其次,用户规模的扩大为电信业务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我国电话用户经过多年的跳跃式发展,虽然规模不断扩大,但仍保持旺盛不衰的增长势头。去年1~6月全国新增固定、移动电话用户5167万户,每月平均新增861万户,创下新记录,而时隔一年,电话需求仍然不减,半年新增用户量再创新高。特别是去年7月1日取消电话初装费后,下半年至今年上半年短短1年时间内,电话用户新增超过1亿户,这部分新增电话用户的业务收入将会在下半年得到反映。在固定电话用户持续增长的同时,移动电话用户继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发展,从2001年5月至今,移动用户新增量一直超过固定电话,而且这一势头还将继续保持下去。移动通信已成为全行业的支柱业务,成为我国通信消费强劲的增长点。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预计今年九十月间,全国固定和移动电话用户将达到创纪录的4亿户,一个覆盖城乡、消费能力逐步上升的庞大用户群将成为通信持续增长之源。

  (二)继续发展主客观条件都看好

  *1.市场有基础抽样调查显示:电信消费支出增长快速、信息消费市场继续看好。上海市统计局城调队近日对5000户上海市民家庭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截至6月底,城市居民家庭每百户手机拥有量已上升至73部,比去年同期增加了31部;电脑44台,增加了9台。居民家庭人均电信费支出比去年同期增长29.7%,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5.1个百分点。7月22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十次互联网络状况调查报告。报告从上网计算机数、网民数量等宏观状况、网民特征结构、网民上网行为等角度描述了中国互联网发展总体状态。结果显示:2002年上半年我国联网计算机数量、网民数量、出口带宽、网上资源等基础数据呈现持续增长态势,网民的消费意识和消费心理更趋成熟。

  ——网民人数继续快速增加,即将突破5000万大关。我国网民人数达到4580万人,半年增加了1210万人,增长率为35.9%,和去年同期相比增长72.8%,同1997年10月第一次调查结果62万上网用户人数相比,现在的上网用户人数已是当初的74倍。截至2002年6月30日,我国的上网计算机数已达1613万台,其中专线上网计算机数为307万台,占19%,拨号上网计算机数为1200万台,占74%,使用其他方式上网的计算机数占7%。我国的上网计算机数半年增加了359万台,增长率为28.6%,比去年同期增长61%。可见我国上网计算机数一直呈快速增长的状态,拨号上网计算机一直保持着主体地位。

  ——网络带宽继续高速增长,网络瓶颈正在打破。我国国际出口带宽的总容量为10576.5M,半年增加了2979M,增长率为39.2%,和去年同期相比增长2.25倍,是1997年10月第一次调查结果25.408M的416倍。从用户对一些热点问题的看法看,多数网民对网络速度、网络的安全性、中文信息的丰富性等方面,满意度大大提高。

  ——网络内容建设在深度调整中质量数量逐步提升。目前我国WWW站点数为293213个,半年内增加16113个,增长率为5.8%,比去年同期增长20.8%。我国互联网应用服务在经历了一个低潮后,正呈现出进一步发展的迹象。

  ——从网民上网行为习惯看,网民上网行为更加理性,有偿消费意识更加成熟。报告显示,47.6%的人将获取信息作为上网最主要的目的,有超过40%的网民表示最近一年内打算申请收费邮箱;58.5%的用户对电子邮箱服务由免费转向收费表示“完全接受”或“可以理解”。

  *2.企业有资金

  今年上半年我国通信业的投资完成状况下滑,但这种下滑主要不是因为企业银根紧,而是受改革、管理和投资方向等因素影响的自我调整的结果。分析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改革的因素,中国电信的重组影响了部分投资项目的执行。二是随着体制改革和机制改革不断深化,各地电信企业投资主体相对集中、投资趋向理性。中国电信以五项管理为切入点全面推进管理创新取得共识。各省全部实现了地市对市县的财务集中管理,部分省还实施了省对地市财务集中管理试点,此举大大降低了企业的坏账风险。以集团公司和省公司为中心的两级投资计划和设备采购管理取得较好成效。各省公司普遍加大了投资计划、决策权限和设备采购集中管理力度。这既保证了通信网的“三性”,又有效控制了投资方向和规模,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这样做不仅没有削弱企业的实力,相反更增强了企业的实力。去年,中国电信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07亿元,资产负债率由47.9%下降到45.9%。负债率下降了两个百分点,进而增强了企业的资金实力,为企业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由于国内电信企业受全球电信低迷的冲击较小,大部分通信运营企业的资金流比较顺畅。

  信息产业工作会议确定的今年固定资产投资宏控目标为2300亿元,上半年实际完成不到500亿元。改革对发展的影响已经转化为积极的因素,企业手里又有资金,只要有面向赢利的好项目,建设投资的力度必将大幅上升。据分析,下半年全国通信业的投资额将为上半年的1.5~2倍。

  *3.推进有力度

  今年以来,尤其是进入6月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召开会议发表讲话积极推进信息化。中央对信息化的基本思路可以概括为三句话,“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将信息网络技术应用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无论是在信息化工作的专门会议上,还是在海关、教育科技等专题会议上,国务院领导都反复强调要积极务实地推进政务信息化、行业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并一再强调各部门搞信息化要突出应用,不要搞重复建设。信息化的有力推进,必将为电信运营业带来更大的市场空间,直接投资拉动信息产业的发展。有关资料显示,2002年上半年中国电子政务市场总采购额达154.9亿元人民币。政府信息化,对企业信息化、行业信息化甚至家庭信息化起着极大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海关、金融、税务、化工等行业的信息化进程正在紧锣密鼓地展开。联想、海尔等一些大型企业也正致力于企业信息化的建设。

  *4.合作有突破

  互联网泡沫破灭后,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整个产业是一个整体生态环境,各企业的利益是互相关联的。尤其是在产业的低潮中,彼此成为“患难之交”,更需要携手摆脱困境。

  目前,越来越多的电信企业、设备制造商、服务提供商,手挽手加入到合作者的行列。华为、中兴等制造企业积极参与并协助运营商实现业务创新,共同为产业发展开辟新的空间。

  运营业、服务业、制造业还开始携手打造一些共赢、多赢的合作模式。“移动梦网”、“互联星空”、“联通在信”正在形成一个个引人注目的生态圈。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认为,今年下半年中国通信业继续走高是完全可能的,并将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

三、继续发展面临的隐患和出路

  尽管今年上半年电信业发展呈现出“低开高走”态势,下半年发展面临许多有利因素、前景光明,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电信市场确实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和隐患,亟须花大力气研究解决。

  (一)“价格战”有待治理

  今年以来,由于企业拆分重组、业务替代分流及企业竞争不断加剧,电信市场格局重新“洗牌”,发生实质性变化。到6月底,电信业务收入的市场占有率,中国电信为32.6%,中国网通为16.8%,中国移动为38.3%,中国联通为11.2%,中国卫星为0.03%,铁通公司为1.1%。目前我国电信运营企业已没有一家市场份额超过40%,以往某个企业一家独大的局面已不复存在。电话用户的市场格局也重新划分,固定电话用户,中国电信占62.1%,中国网通占36.8%,中国联通、铁通公司占1.1%;移动电话用户,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各占70%和30%。电信业多运营商竞争格局的形成,加剧了市场竞争的力度。

  近一个时期以来各地“价格战”的问题明显突出起来,不少地方通信业务的实际资费水平已远远低于国家标准,成为影响企业与行业效益的一个重要因素,亟须继续治理。

  (二)业务创新有待突破

  ARPU值下降是目前全球通信业发展面临的共同课题,怎样才能扭转当前ARPU值下降的势头呢?如果说整治恶性价格战是“节流”之举,那么业务创新才是“开源”之本。只有面向信息化、依托宽带网、缔结新型产业链,开拓新业务,做大市场蛋糕,才能不断培育电信业新的增长点。只有业务创新才是解决电信业长盛不衰的根本出路。
20
发表于 2003-9-24 09:41:00 | 只看该作者
楼主:我需要济南和沈阳两地的关于小区改造方面的发展态势和报告,有吗?先谢谢啦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