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脑力无限] [转帖]左右脑理论

[复制链接] 1
回复
1378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8-9-18 00:03: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对斯佩里左右脑分工理论的认识

美国心理生物学家斯佩里博士(Roger Wolcott Sperry1913.8.201994.4.17)通过著名的割裂脑实验,证实了大脑不对称性的“左右脑分工理论”,因此荣获1981年度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正常人的大脑有两个半球,大脑两半球之间由胼胝体连接沟通,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在正常的情况下,大脑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工作的,来自外界的信息,经胼胝体传递,左、右两个半球的信息可在瞬间进行交流(以每秒10亿位元的速度彼此交流),人的每一种活动都是两半球信息交换和综合的结果。大脑两半球在机能上有分工,左半球感受并控制右边的身体,右半球感受并控制左边的身体。所谓割裂脑实验就是将大脑左、右两个半球之间的胼胝体割断,外界信息传至大脑半球皮层的某一部分后,不能同时又将此信息通过横向胼胝体纤维传至对侧皮层相对应的部分,每个半球各自独立地进行活动,彼此不能知道对侧半球的活动情况。从1952年至 1961年的10年里,斯佩里先用猫、猴子、猩猩做了大量的割裂脑实验,取得了一些成绩,为以后做“裂脑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从1961年开始,斯佩里把“裂脑人”作为研究大脑两半球各种机能的研究对象,对“裂脑人”长时间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

由割裂脑实验得知:左半脑主要负责逻辑理解、记忆、时间、语言、判断、排列、分类、逻辑、分析、书写、推理、抑制、五感(视、听、嗅、触、味觉)等,思维方式具有连续性、延续性和分析性。因此左脑可以称作“意识脑”、“学术脑”、“语言脑”。右半脑主要负责空间形象记忆、直觉、情感、身体协调、视知觉、美术、音乐节奏、想像、灵感、顿悟等,思维方式具有无序性、跳跃性、直觉性等。斯佩里认为右脑具有图像化机能,如企划力、创造力、想像力;与宇宙共振共鸣机能,如第六感、透视力、直觉力、灵感、梦境等;超高速自动演算机能,如心算、数学;超高速大量记忆,如速读、记忆力。右脑像万能博士,善于找出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许多高级思维功能取决于右脑。把右脑潜力充分挖掘出来,才能表现出人类无穷的创造才能。所以右脑又可以称作“本能脑”、“潜意识脑”、“创造脑”、“音乐脑”、“艺术脑”。右脑的神奇功能征服了全世界,斯佩里为全人类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受到全世界人民的爱戴,被誉为“右脑先生”、“世界右脑开发第一人”,斯佩里的重要研究成果是对人类大脑科学研究的重大里程碑。

    
人的左脑主要从事逻辑思维,右脑主要从事形象思维,是创造力的源泉,是艺术和经验学习的中枢,右脑的存储量是左脑的100万倍。然而现实生活中95%的人,仅仅只是使用了自己的左脑。科学家们指出,终其一生,大多数人只运用了大脑的3%—4%,其余的97%都蕴藏在右脑的潜意识之中,这是一个多么令人吃惊和遗憾的事实!人的大脑蕴藏着极大的潜能,这种潜能至今还“沉睡”着,所以深入挖掘左右两半球的智能区非常重要,而大脑潜能的开发重在右脑的开发。左脑是人的“本生脑”,记载着人出生以来的知识,管理的是近期的和即时的信息;右脑则是人的“祖先脑”,储存从古至今人类进化过程中的遗传因子的全部信息,很多本人没有经历的事情,一接触就能熟练掌握就是这个道理。右脑是潜能激发区,右脑会突然在人类的精神生活的深层展现出迹象;右脑是创造力爆发区,右脑不但有神奇的记忆能力又有高速信息处理能力,右脑发达的人会突然爆发出一种幻想、一项创新、一项发明等等。右脑是低耗高效工作区,右脑不需要很多能量就可以高速计算复杂的数学题,高速记忆、高质量记忆,具有过目不忘的本领,人的大量情绪行为也被右脑所控制。

右脑开发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右脑的优势,并不是以右脑思维代替左脑思维,而是更好地将左右脑结合起来,进行人类左右脑的第二次协同,充分调动起人脑的潜能。斯佩里的研究表明,人的大脑两半球存在着机能上的分工,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左半球是处理语言信息的“优势半球”,它还能完成那些复杂、连续、有分析的活动,以及熟练地进行数学计算。右半球虽然是“非优势的”,但是它掌管空间知觉的能力,对非语言性的视觉图像的感知和分析比左半球占优势。有研究表明,音乐和艺术能力以及情绪反应等与右半球有更大的关系。对于正常人来说,大脑左右两半球的功能是均衡和协调发展的,既各司其职又密切配合,二者相辅相成,构成一个统一的控制系统。若没有左脑功能的开发,右脑功能也不可能完全开发,反之亦然,无论是左脑开发,还是右脑开发,最终目的是促进左右脑的均衡和协调发展,从整体上开发大脑。

科学家发现人脑记忆的“新大陆”,是近年来脑科学研究的一个重大进展。人们不禁要问,大脑究竟是怎么回事?脑科学在现代科学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21世纪真的是“脑科学的世纪”吗?人们知道,人的平均脑量有1400克(重量约为3.5磅),140亿个神经细胞组成的大脑是人体中最复杂的部分,也是宇宙中已知的最为复杂的组织结构。大脑是人体的神经中枢,人体的一切生理活动,如脏器的活动、肢体的运动、感觉的产生、肌体的协调以及说话、识字、思维等,都是由大脑支配和指挥的。大脑的复杂性,还在于神经细胞在形状和功能上的多样性,以及神经细胞结构和分子组成上的千差万别。关于大脑功能的研究,已经成为现代科学最深奥的课题,也是最难攻克的科学堡垒。为了探索人脑奥秘,攻克各种疾病,开发人工智能技术,欧美等国家纷纷制定了脑科学研究的长远计划,并宣布21世纪是“脑科学时代”。美国政府命名20世纪90年代为“脑的10年”,支持发展神经科学,促进脑的研究。日本继1986年制定并实施将脑研究放在重要位置的《人类前沿科学计划》之后,又于1986年推出了“脑科学时代”的为期20年的脑科学计划纲要。在我国,脑功能研究列入了重大基础科学研究计划——“攀登计划”。科学家们预言,脑科学将在21世纪自然科学中占据特别重要的地位。人类有着惊人的记忆力,全是大脑的功劳。记忆活动使人不仅能够制定计划,而且能够把思想和观念整理得井井有条,进而进行逻辑思维,将感觉到的信息加以分析和综合,以揭示不能直接感知到的事物的本质和运动规律。可以看出,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在不断地认识和改造自己,从而更进一步地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疾病与潜意识
    

    每当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困境,或压力太大时,男性会产生喝酒狂欢的冲动,女性会以找知己的朋友聊天,看电影,听音乐来解决。这样的冲动由潜意识发动,其目的在暂时维持住我们身心之平衡。就像一根竹子般,当细的尖端被拉弯时,粗的一端就会产生一股反弹的力量,以将弯曲身躯板直。对人的精神而来说,潜意识正担负着维持精神圆满的任务,恰似竹子欲挺直腰干一样,当精神状态由于过度的倾向于某一方面,而导致不均时,潜意识会适时的发出警讯,即制造出某种所谓的身心疾病,如头痛、过敏、咳嗽、胃痛啦来促使我们注意,不要再继续扭曲状态,以免造成更大的疾病,这种现象可以被称之为潜意识之反弹。
    

    曾有一位友人长期被胃痛困扰,却又查不出病因。在服遍了中、西药之后均只能短暂的抑制,不由自主的一再复发。后来,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经过一夕长谈,我发觉她常常提到担心她女儿的前途、择偶等问题,原来她只有这么一个女儿,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她身上,深恐女儿遭遇到任何不好的事情。我劝她应过好自己的生活,不要为尚未发生的事情困扰,刚开始时她似懂非懂,依然不愿放弃这种莫名的担心,也不敢停止服药。后来,经过几次彻底的心理分析,她才逐渐瞭解到她的担心原来是源自于自我内在的不安定感。自此,她的显意识逐渐松懈下来,不再与潜意识对抗,胃痛的毛病也就不药而愈。
    

    事实正是如此,潜意识是灵通的,它瞭解生命,也知道如何维系精神的平衡,但显意识却不管这些,只是自顾自的去批评、分析、判断周遭的一切现象,每当我们面临抉择时,二者就不停的产生对抗,所以在我们的头脑内始终存有正、反二面的声音。如果用简单的方式,以身体来表徵的话,那么头部代表著显意识,肩膀以下代表潜意识。长期使用左脑,或完全依照左脑的判断来行为处事,易于造成显意识的势力扩大,向下侵略潜意识之地盘,各种心身疾病于此形成。但潜意识也会产生抗拒,这二股力量时常在体内对峙,如显意识向下侵入胃部,那么潜意识就在此点向上抗争,若抗争失败,即代表身心失衡,潜意识就会制造胃病,发出警讯,其它部位亦然。若尊重右脑所发出之直觉,灵感或艺术气息,常去做一些舒解身心之活动如接近大自然、听听音乐、散散步等等,那么二股势力就能够徐缓的会合在肩部,各安其位,不抗争,则α波增强,潜意识也没有必要再制造任何疾病做为警讯,身体就自然地健康起来。长期将精神集中在头部等于扩大显意识的地盘,想想光球,然后将它安放在心轮处,念著它,看著它,就等于亲近潜意识,其精妙处不可言喻。

皮格马利翁期望效应
  

  人们通常用这样来形象地说明皮格马利翁效应:"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要想使一个人发展更好,就应该给他传递积极的期望。期望对于人的行为的巨大影响。积极的期望促使人们向好的方向发展,消极的期望则使人向坏的方向发展

  研究人员提供给一个学校一些学生名单,并告诉校方,他们通过一项测试发现,该校有几名天才学生,只不过尚未在学习中表现出来。其实,这是从学生的名单中随意抽取出来的几个人。有趣的是,在学年末的测试中,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的确比其它学生高出很多。研究者认为,这就是由于教师期望的影响。由于教师认为这个学生是天才,因而寄予他更大的期望,在上课时给予他更多的关注,通过各种方式向他传达"你很优秀"的信息,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因而产生一种激励作用,学习时加倍努力,因而取得了好成绩。

  与此实验相反,对少年犯罪儿童的研究表明,许多孩子成为少年犯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不良期望的影响。他们因为在小时候偶尔犯过的错误而被贴上了"不良少年"的标签,这种消极的期望引导着孩子们,使他们也越来越相信自己就是"不良少年",最终走向犯罪的深渊。

  由此可见,积极期望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有多大,相反消极的不良期望对人行为的影响也不容置疑

沙发
发表于 2008-9-28 09:44:06 | 只看该作者
好像很深奥啊!慢慢看!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