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传递书] [分享]说读书

[复制链接] 3
回复
1179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8-3-24 15:33: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荀子做《劝学》引导后世子弟虚心向学;孙权劝吕蒙、赵匡胤劝赵普读书,终于成就千古宿将名相;曾国藩认为“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秀才们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无不说明读书学习的重要性。然而书能否发挥价值、指导人生,还要有所区隔,不同阶段、不同的人读不同的书,不同的目的用不同的方法读书。

       因材施教的教育法则已经深入人心。材的不同,从横向看是人的资质、阅历不同。天资愚笨的,手把手地教;天资聪明的,循循善诱;天生智慧的,适时点播。从纵向看,一个人人生的不同阶段,就像是一块不同品相、材质的玉,势必要选择不同的工具、运用不同的手法来进行雕琢。恰似教分不清黑白好坏的三岁孩童以权谋,则容易学坏;教年少轻狂、锐意进取的少年以佛,则容易失其锋芒,了然余生;请六旬老者读水浒、西游,则太显儿戏。不同慧根的人,读同一本书所获不同,不能一概而论。根据自己的所长、阅历、年龄、心境的不同,进行选择性阅读会让自己脱胎换骨,读错书而慧根不足也足以误导人生。

       有人说三种人不能读书:

       一、钻到书中出不来的:书中看人事,书外做人事。钻到书中出不来的,容易把书中世界和现实世界混淆,自己也化身成书中人物的性格、秉性。我咨询过的咨客中,就有几个女生,太早看《红楼梦》了,看完后就变成林黛玉了,动辄梨花带雨顾影自怜,大事小情郁郁其中,甚至失去了对生活的信心。这种人不读书还好,读了书就成了生命的悲剧了。

       二、心术不正的: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比如王莽、秦桧之流,希同、昌星之类。

       三、天分太高的。天分高的人,在生活中的大大小小的实践、观察中就能自己领悟出一套与现实更加接近的道理、方法来。看书看多了,反而容易教条主义,太注重细枝末节而把握不住核心所在,思前想后错失时机。国人所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就是这个道理。历史上这类例子不胜枚举:近的如王明,别人随便说几句跟“马克思”,他能不假思索地告诉你在哪本书第几页第几行,然而正是他带领着大家丢掉井冈山,开始“两万五”;远的如袁绍,读书不可谓不少,但每逢大战多谋少决,人才流失、土地沦丧,最终身败家亡;霍去病以“兵势无常,古法已不可用。”为由,拒绝了汉武帝欲授其孙吴兵法的好意,然而迎接他的却是20封侯的千古美名。

       咋一听来,颇有道理,但不能不做推敲。这三种人,若是分类分程度地读书又会如何呢?第一种人,读励志书会是什么结果?第二种人看《论语》会是什么结果?第三种人若把握每本书的要义呢?

       所以人生方向,人才类别的不同适用不同的读书方法。鸡鸣狗盗之徒,向来浅尝辄止;教授先生之辈,往往精研深修。

       辩才,读书是会了在谈判辩论中取胜。这种目的的人,要经常引经据典,利用博闻强识威慑吓退对手,那就要记住一语一词出自何处,发生在何年何地何人身上,要精度强记。还说王明,他一嚼马克思谁也说服不了他。

       国体栋梁之才,读书是为治世。每读一本书只读他的要义,领会其精神就可以了,细究详研并没有什么好处,只会让他临事三思三思再三思,等他思完了,解决问题的最好时机也就错过了。

       教授学者,读书是为了研究出精神的理论,那他就要通晓百家理论的各自长短优劣、各家产生的时代背景、具体的应用案例等等,经常要横比竖对东品西评,桌角案头总是满目书籍简牍。这种人,要有大成就,就得精研细看,关乎细节了。

       读书和行事一样,同样的问题发生在不同的地方,解决的办法有可能就完全不同。我们要想从书中获得更多,必须对自己,对书,对社会背景有足够精准可靠的判断力。这样,尺牍成就千秋功名也将成为可能。

转自http://kunjoy0219.blog.163.com/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3-24 15:38:51编辑过]
沙发
发表于 2008-3-31 11:33:49 | 只看该作者

读书使人进步····一点也没错··

板凳
发表于 2008-5-28 23:56:07 | 只看该作者
非常好,有点感觉了,谢谢
4
发表于 2008-5-30 11:03:10 | 只看该作者
非常好,   谢谢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