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转帖]让西方倾听东方

[复制链接] 0
回复
773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7-7-13 00:57: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Gai Tung Aap Gong?没错,就是“鸡同鸭讲”。对不懂粤语的人说粤语,是这样;对不懂普通话的人说普通话,也是如此。

  如果企业内部不能用同一种声音沟通,又如何主动对外出击?百年来,随殖民者而来的英语及西式思维,成为香港企业的“普通话”,让其自如地成长于全球经济。不过,这段历史也注定了香港更多地扮演着倾听者的角色。

  时值香港回归十周年,在更多港人的大陆企业、在更多大陆人的香港企业,普通话正取代鸡鸭式的沟通,西方也不能不倾听这种来自东方的声音。

  从英语到普通话

  李彼得,一位曾在北京学过三年汉语的美国经理人,表达了他对香港的“不满”:“本来我想在这个语言环境学会广东话,但周围的同事知道我在北京学过汉语后,都跟我说普通话,还常向我请教普通话发音。”于是,这位美国人的普通话更好了,粤语却限于“唔该”、“早晨”之类。

  或许他应该回到十年前的香港。当时,无论是公司内部沟通,还是街头问路,首选语言为粤语或英语,其次才是普通话。十年间,是什么力量让港人的舌头开始学习打卷?

  “香港缺乏天然资源,我们的繁荣全因拥有最珍贵的资产——善于灵活变通、勤奋及具进取心的人才。”这是香港政府官方网站对港人的描述。1997年以来,随着“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及内地居民“自由行”的开放,港人有越来越多的同事、客户来自大陆,普通话也不再意味着“表叔”、“阿灿”。善于把握商机的港人随即发现,今日的普通话就像昨日的英语一样重要。

  就像发现塑胶花和楼市的“蓝海”一样,这一次“李超人”又走到了前面。李嘉诚曾笑称“我的普通话真的很普通”,但在每次大陆听众居多的公开发言中,他仍坚持用带着潮州乡音和英语单词的普通话讲完全场。

  年近八十的李嘉诚能做到,从小学生到临近退休的港人也一板一眼地做起好学生。已过六十的港交所主席夏佳理,父亲是印度人,他特别请来家庭教师学习普通话。“我之前学了两个星期,碰上休假,回来又不记得了,难度很大,不过我会继续学的。”

  现在,一个普通话教学的产业群在香港已渐成气候。各类普通话培训班、视频教程、电视节目广受港人欢迎。因此,只要遇上大陆人,无论柜台小姐还是公司秘书,都会抓住这个机会两秒钟一个字的认真练习普通话。

  有学者指这是港人“实用至上”的传统使然。不过,没有这种适者生存的精神,香港如何从一个5000人的小渔村发展为今天的东方之珠,香港企业又如何续写昨天的辉煌?

  “我是谁?”

  “知己知彼”不仅是决策的原则,也是沟通的前提。回归十年来,香港企业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一项由香港政府制订的语文教育政策,其实已回答了这个问题。

  从1997年开始,港府奉行的并非普通话第一,而是“两文三语”(英文、华文即现代规范汉语;华语即普通话、英语、粤语)。这不仅仅是一项语言政策,也是香港对自身角色的定位——东西方世界在此交汇,两岸三地及海外华人在此融合。一部屈辱与骄傲并存的百年开埠史,让香港企业以至整个世界在这一点获得共识。

  1842年10月27日,鸦片战争的硝烟刚刚从港岛散去,英方全权代表璞鼎查(Sir Henry Pottinger)从这里向世界宣布:“香港乃不抽税之埠,准各国贸易,并尊重华人习惯”。一个开埠不久的渔村码头,从此更深地卷入人、财、货的东西方对流。

  来自印度的棉花,当然还有鸦片,一船船驶入后来以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命名的港口;一箱箱中国的茶叶、丝绸也从这里开始大洋上的旅程。英国人、东南亚人、中国各省人,怀揣着野心、空想或希望,在这个弹丸之地实现着别处无法想像的奇迹。其中的一大奇迹,就是东西方语言与文化的剧烈冲撞,造就的竟不是一座“巴别塔”。

  这座城从无到有的百年,也是港人学习与世界打交道的百年。直至1997年,多数香港企业的管理沟通,仍是以欧美所在的半个地球为标本。

  大至一桩跨国交易,小至一次电话会议,与西方沟通在香港企业从来就不是问题。因为中英夹杂的语言习惯早已在百年来商贩们的讨价还价中、从三岁开始的英语教学中,融入了每个港人的血液。甚至赠港的两只大熊猫,也在此地动物园很快领悟了Down是“趴下”、Up是“起来”,并对饲养员“Good boy”的称赞很是受用。

  更中国,更国际

  彼得·德鲁克说:“人无法只靠一句话来沟通,总是得靠整个人来沟通。”随语言潜入香港的西风,熏陶了善于倾听西方的东方人,也成就了这座背靠中国大陆的远东海港。

  在上世纪60年代的经济起飞中,香港天然地成为跨国企业亚太总部的集中地。在始自70年代末的大陆改革开放中,香港既是北上先锋,也是西方向东方的最大桥头堡。正是从那时起,说惯了铿锵粤语的港人开始学习常常卷舌的普通话。当全球视线聚焦于中国时,香港企业早已在大陆市场抢得先机。

  无疑,与祖国同根同脉、同声同气,正是香港立足全球经济的先天优势。香港回归十年后的今天,在历史与未来的岔路口,香港企业延续着百年来的国际化沟通传统,同时开始用普通话发出自己的声音。

  相对于百年前东西方在此的遭遇,如今的香港,正迎来东方与西方真正平等的倾听与对话。身处其中的企业,正是最好的见证方与最大的受益者。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