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传递书] 这样的员工老板喜欢!

[复制链接] 39
回复
6369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7-6-14 20:48: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网络畅销书,在线阅读!

这样的员工老板喜欢:中国职场生存法则66条

  一个优秀职场人士所必备的素质,概而言之,无非就是:一是做人,二是做事。做人包括如何做一个好下属,如何做一个好同事,而做事就是如何提高业务技能,做个好职员。
  西方的理论适用于企业现代化程度已经非常高的国家,中国人的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方式都和西方人大相径庭。在中国,市场经济口号的提出也才区区10年,企业生存环境,比如法律、行规、惯例、习俗、道德水平等等都和国际不接轨,生搬硬套肯定行不通,我们需要的是对中国企业对症下药的东西。本书的精华正在于此。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加入

x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7-6-14 20:49:43 | 只看该作者

引言(1)


      李嘉能教授任职于国内某名牌大学管理学院,教授MBA课程已经有十多年了。他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身份形形色色,有身家上亿的私企老总,有踌躇满志的政府官员,有高学历的企业高层和中层管理者,有不甘平庸的普通白领……他们在职场里摸爬滚打了很多年,深知中国企业的“生态环境”和“游戏规则”。他们已经或者即将是政府、企业的精英,指望通过MBA的学习,要么早日走上高级职业经理人的位置,

              要么为自己创业打好基础。但近来他们常常在李嘉能教授面前抱怨,为了片面强调和国际接轨,他们的学习教材和案例大多援引自国外,这些教材和案例的文化根基在西方,在它所应用的环境中,“契约精神”、诚信度和法制程度都已经很高,这些理论适用的管理者和员工的职场素质也很成熟,而中国企业内部的弊端大多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把西方的企业文化完全移植到中国的“土壤”里,引领和构建中国的企业文化,肯定会水土不服;拿西方的药方来根治中国企业的痼疾,显然有点“病急乱投医”。“音乐对于聋子的耳朵是不存在的!中国很多职场人士对职业素质的理解和聋子对音乐的理解差不多。”来自某大型乐器公司的总裁杨天成先生形象地说。“西方的先进理论还是必须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就跟马列主义在中国只有发展为毛泽东思想才能够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一样。我们需要的是嫁接,而不是移植。”政府官员高升桥主任说话高屋建瓴,极为形象,引起了共鸣。“西方的理论适用于企业现代化程度已经非常高的国家,中国人的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方式都和西方人大相径庭。在中国,市场经济口号的提出也才区区十余年,企业生存的土壤,比如法律、行规、惯例、习俗、道德水平等等都和国际有差异,囫囵吞枣、生搬硬套肯定行不通,我们需要的是对中国企业对症下药的东西。”某集团公司副总韩尚华深有感触,他经历过国企、外企和私企的磨练,对中国各类职场的运作方式都十分熟悉。
              “外国的理论比较枯燥、生涩,光那些名词就让人费解,那些案例只有放到西方文化中才显得精辟,那些幽默也只有有西方文化背景的人才会付之一笑。打个比方吧,在西方说某人是狐狸,那是夸奖别人睿智,在我们这里你去试试看!所以我们的确需要一本为中国职场人士量身定做的、指南性的书籍。”年轻白领陈雅姿说。
              “我记得学者埃通加·曼格尔提出一个命题:文化是制度之母,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制度。要剔除和杜绝制度上的弊病,还必须从文化上去找根子。有些中国企业的怪病还是要用‘中医’来对付。”谢裴妤说,她是某公司人力资源主管,见识过企业中稀奇古怪的现象和形形色色的嘴脸。
              “我们需要从零开始!”有人附和。……学生们的呼声感染、触动了李嘉能教授,他们的心声和他多年的教学体验不谋而合,他觉得已经到了实施他那个策划已久的科研计划的时候了。在不久后的一次的“拓展训练”(Outdoor
            Development)中,李嘉能教授像宣布一个重大好消息一样告诉他的学生们:这次“拓展训练”的目标就是由他们通力合作,打造一套在中国行之有效的、“中国制造”的职场规则。学生们听了都很兴奋,但又有点犹豫和茫然。
              “MBA教材是大师们长年累月心血的结晶,我们可是看着他们的书,听着他们的教诲成长的。”赵卓越笑着说,“他们的理论尽管有些脱离中国国情,可听起来如雷贯耳。”“是呀,我们是谁呀?”高升桥也摇头。
              其他人都好像没有信心的样子。“你说你行,你就行!”李嘉能教授目光炯炯地看着大家,鼓励道,“你们都是管理精英,你们有严谨的思维,你们有丰富的人生和职场经验,每天都有大量的故事在你们身边发生,你们最清楚中国的职场人士最需要的是什么,为什么不行?——久病成良医嘛!”他补充道,“何况,我们只是做个试验,拓展嘛,就是尝试、探索未知的领域。”“那会做出什么样的东西来?”陈雅姿津津有味而又疑虑重重地问。“不拘一格!没有菜谱,没有佐料,原料自己去找,如何做你们自己去琢磨,现在谁也不知道将做出来的‘菜’是什么味道……只要体现了我们的理念就行。”李教授鼓励道,“我们现在就可以讨论讨论。”“我觉得应该喜闻乐见,不要像国外的理论那样枯燥、乏味。应该是中国式的……”高升桥小心翼翼、欲言又止。“那是什么东西?”韩尚华问道。“我说的是形式,比如大字报呀、语录呀、标语呀,简单明了,生动形象,琅琅上口……”高升桥犹犹豫豫地补充。“你在说什么?俗不可耐!不行!不行!”艺术家老总杨天成断然否定。“你不能完全否认这些东西,我在政府干了十多年,这些措施常常很有效果。”高升桥急着辩解。“你这是典型的政治经济学,把经济当成政治来搞,计划经济那一套,历史已经证明了,行不通,要栽跟头的。”杨天成反驳道。有人在笑,高主任有些脸红地申辩:“我是政府财贸办主任,我们就是这样搞的,事实证明有些事情用计划的手段还是有惊人的效率。比如我们搞秋季商品交易会,我们的口号就是:‘全民动员,大办商业’;我们搞交通,就提出:‘要致富,先修路’;搞计划生育时,我们就这样说:‘要致富,先修路,少生孩子多养猪,房前屋后多栽树’等等。刷得满街都是,老百姓很喜欢,妇孺皆知,群众积极性很高。”“老兄,现在都什么年代了?大跃进呀?”有人在后面哈哈大笑。
            李嘉能教授眼睛一亮:“为什么不行?我们还没有试过。高升桥说的只是一个手段、一个形式,形式只是一个事物的外壳和载体而已,只要能够更有效地传递我们的理念,我看就行。计划经济也不能一棍子打死,我看计划经济的落后主要在战略上,而不在战术上;相反,有些战术还是非常高超和强有力的。”“我现在可以表态了,我同意高同学和李教授的意见。”谢裴妤不失时机地表态。“我也同意,我觉得还要有故事,有几个人物客串,寓教于乐,否则还是比较空洞。”陈雅姿说,其他人也赞同。“我们来它个100条吧,配上100个故事。”高升桥处长提议。“太多,读者会感到疲倦,我看66条就行,中国喜欢六,六六大顺嘛。”韩尚华说。李教授颔首赞许,大家都也表示支持,连杨天成也耸耸肩,说:“我持保留观点,只好让事实来验证一下口罗。”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6-14 20:52:42编辑过]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7-6-14 20:51:22 | 只看该作者

引言(2)

              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一套植根于中国本土的“MBA教材”的雏形形成了。它涵盖了最具中国特色、最易于被中国人传播的信息元素:“标语”、“口号”、“语录体”、、“六六大顺”等,同时具备网络时代最便捷的传播途径:手机短信、动漫等。故事全部选自中国本土,就是自己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同时,拒绝枯燥理论,拒绝晦涩术语。
            看着大家摩拳擦掌,群情激昂的样子,李嘉能教授很有成就感,又趁机提出,由每个人完成20条语录,20个案例,语录和案例要和内涵和谐、神似,形式和内容浑然一体。“拓展训练”一周

            结束,然后选择66条编辑成册,在新学期试用,接收新同学的验证。此后,李嘉能教授不断收到学生们发来的手机短信,都是一些简练而精辟的口号或语录。“拓展训练”结束后,新的一周开始了,李嘉能教授共收到所有学生交来的语录188条,案例156个。案例涉及到职场的方方面面,经过分析、遴选,他发现,这些职场经验丰富的学生们所反复强调的职场理念,囊括了一个优秀职场人士所必备的素质,概而言之,无非就是:一是做人,二是做事。做人包括如何做一个好下属,如何做一个好同事;而做事就是如何提高业务技能,做个好职员。在李嘉能教授的指导下,作者经过归纳、整理、提炼,选取了66条语录、66条短信和60多个案例,编辑成书,命名为《这样的员工老板喜欢66条》,准备将它作为最得意的礼物,送给下学期李教授的新学员们。

4
 楼主| 发表于 2007-6-14 20:52:12 | 只看该作者

做个好下属(1)


              关于上司和下属的关系问题,是每个职场人士都无法回避的首要问题,公司总裁杨天成先生对此深有感触,李教授以前也常常听到老总们的怨言,果然,在李教授收到的此类92个案例中,杨天成总裁一人就提交了20多个。其次是某公司另一副总赵卓越和公司人力资源主管谢裴妤,分别提交15个和13个,他们的职位处于老板和员工之间,应该说两边都看得比较清楚。

              李嘉能教授经过整理,合并了一些大同小异的案例,总结出一些规律。他发现上下级关系中,首先是观念问题没有澄清,中国人“阶级”、“剥削”等观念根深蒂固,这导致员工和老板常常处于桌子的对面,从对立面考虑问题。其次是态度问题,观念一时扭不过来,自然就存在各种消极心态,比如“吃大户心态”、“非暴力不合作心态”、“和尚撞钟心态”,甚至“流氓无产者心态”都冒出来了。消极怠工者有之,顺手牵羊者有之,破坏工具者有之,吃里扒外者有之……还有有效沟通问题,上司和下属看起来处于钱币的两面,天天在一起,却永远无法面对面,但他们忘了,钱币本来就不是绝缘体,他们需要的仅仅是一个按钮。还有一些人,人身依附思想严重,试图用陈旧的官场型或者江湖型的忠诚,来代替现代企业文化所需要的、“契约精神”下的忠诚,从而掩饰敬业精神和业务才能上的欠缺……这些都是需要剥茧抽丝,拨云去雾,一一理清,一一正本溯源的。
              第1条 千万不要认为老板容易
              衣着拘谨,居无定所,餐无定时,酒精考验,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前方后院……一睁眼就欠人钱,用自己的骨头,为社会“熬油”,老板也真够“潇洒”的。
              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都对老板采取了否定的态度,特别是在极“左”思潮的影响下,也由于事实上不可避免的不平等现象,老板是剥削者的观念根深蒂固,导致中国文化中仇富心态严重,很多人认为老板钱来得太容易,甚至来得不干净,“吃大户”的动机理直气壮,吃大户的现象普遍存在。其实,老板哪里有那么潇洒?俗话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就拿中国现在这一批老板来说,在其创业初期不但要承受巨大的政治风险和经营风险,还要忍受人们观念上的歧视。近20年来,私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边缘产业到主流产业,对于中国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越来越大,老板们的社会地位也越来越高,现在的老板才恢复了他们的本来面目,他们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他们是社会价值的承载者和引领者。做老板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人生理想。但依然有一些人老是觉得老板的钱来得太容易,老板在剥削自己,对老板采取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做法,连周北方、于志安、褚时健、禹作敏等等这些高级打工者都靠不住,更不要说普通职员了。超市保安监守自盗,采购员与同伙里应外合转移资金,业务员吃回扣,销售员侵吞货款……诸如此类的事情数不胜数,好像老板天生就欠员工似的。没错,老板就是欠员工的。不但欠员工的,还欠房东的,欠税务局的,欠电力局的,欠自来水公司的,欠所有杂七杂八的开支……只要开门做生意,每天一睁眼就欠人钱。为了生意,老板们衣着拘谨,居无定所,餐无定时,酒精考验,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前方后院,忙得跟个苦行僧似的,哪儿像员工无事一身轻。可就这样,员工还得像“老爷”一样,老板反而成了“长工”。因为老板们“开弓没有回头箭”,辛辛苦苦创办了企业,呕心沥血地经营着这“一亩三分地”,他们对企业的忠诚是员工所不能比拟的,他们每天要绞尽脑汁使企业盈利,想办法给员工发薪水、涨工资,还得花钱培训员工。大老板如比尔·盖茨给国家创了多少税收、解决了多少员工就业不说,还得每年捐助社会公益事业,据统计,仅这项开支就占盖茨总资产的一半——200多亿美元;小老板呢,看看现在企业关门的速度就知道,有2/3以上的小老板赚的钱不见得比一个员工多,老板们容易吗?再看看员工呢,动不动就“炒”老板。心气儿不顺了就辞职,在老板这儿学到知识,长了本事,拿到资源就逼老板加薪,整天想的是如何才能干活少,拿钱多;不干活,也拿钱。干多少都嫌多,拿多少都嫌少;吃着盆里的,望着锅里的;这山望着那山高;有人多出一点银子就翻脸不认人……这还是轻的,碰到那野蛮点儿的,达不到目的就拿着菜刀、绑着炸药去老板家“耍横”,看公司要倒闭就打、砸、抢,趁火打劫的也不在少数,一副“光脚的不怕穿鞋的”的流氓无产者嘴脸。如果说这样的员工毕竟是少数,代表不了每天勤勤恳恳劳作的“工蜂”们,也行,可那些造假药、弄“黑心棉”、捞“地沟油”的“黑心老板”也是少数。作奸犯科的老板和员工不应是我们讨论的对象。虽然在市场经济初期,一些人靠钻法律的空子和不可告人的“黑箱操作”完成了原始积累,但随着法律的逐步健全和全球商业规则的接轨,那种一夜暴富、投机取巧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另外,也不要把老板和员工作为两大阶级对立起来。“老板剥削员工"的思想肯定是错误的,当然,“老板养活员工"的观念也是不对的,这些观念都是造成老板与员工之间产生矛盾的主要因素。其实,每一个企业的老板都离不开员工,员工也离不开老板,这是相辅相成的,要彼此信任才互相靠得住,否则自己都不想多付出,都想靠对方,又怎么靠得住呢?作为社会学意义上的员工与老板,谁离开谁都不能单独成立。老板和员工不过是两种社会角色,有不同的社会分工而已,而且这种角色和分工是自愿选择的。看看那些富豪们的履历就知道,没有几个是一生下来就注定会当老板的,他们也是从员工走过来的。当不当老板,能不能当老板,是性格、志向、理想、兴趣、勇气、机会等很多因素使然,有的人想当总统,有的人想当乔丹,有的人想当李素丽,当好了都成,社会都需要。现代社会,员工与老板的角色转换也就是一瞬间的事,今天还是员工,明天就自立门户也当上了老板;今天还是老板,一夜之间破产了,你就是员工。这太容易了。

5
 楼主| 发表于 2007-6-14 20:54:28 | 只看该作者

做个好下属(2)

              第2条 千万不要拿老板当公仆
              你要是拿老板做公仆,那些正宗的公仆可不高兴了。
              这句话听起来很刺耳,却绝对符合经济学和社会学原理,并没有献媚或者侮辱之意。

              中国人几千年来对老板的态度一直是偏激的,要么是“仕农工商”、“不奸不商”……居于社会的最底层,有时又成为革命的对象;要么是社会的精英,万众膜拜,被神话了。
              从本质上说,老板是拥有一定资本,雇佣一定员工,以盈利为惟一或主要目的的人,他甚至就是资本的人格化身。他为社会创造大量财富的同时,为你提供饭碗的同时,也为自己堆砌了一座金山。但他同时也承担着巨大的风险。他时时露出睿智和慈父般的微笑,只是出于职业性的形体语言,并不是人性光辉的闪耀。一个上司对下属的关心与嘘寒问暖,一定不会脱离最本质的工作目的,因为老板的职责就是让企业这艘船在市场的汪洋大海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他必须剔除累赘,留住强者。老板们都是“进化论者”。
              所以职场人士绝对不要对老板抱以幼稚而仁慈的幻想,不要以为找到一个老板你就一劳永逸、老有所养了。老板不是你的救世主,不是你的公仆,不是你的菩萨,更不是你的保姆,他和你的关系非常简单,你出劳动力,他出资本,资源整合,齐心协力,共同为社会创造财富,这是不同的社会分工,惟此而已。
              第3条 和老板同舟共济
              一条船航行在惊涛骇浪的大海上,船上的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单独逃生。
              在这个硕士、博士满街走的时代,最不缺的是人才,最缺乏的却是人心,尤其是忠诚。尽管在现代社会,忠诚已经不是一种绝对意义上的、类似于仆从一样的人身依附关系,而是一种基于与“契约精神”的权利和义务对等意义上的忠诚,即使这样的忠诚也日益稀缺。很多员工认为,自己和老板就是赤裸裸的劳动和报酬的交换关系,我工作,你付钱,天经地义,以人格上的平等来弱化“契约精神”上的敬业和忠诚。工作上谈不上完全是敷衍了事,按部就班的成分也少不了。当然,人是利益动物,在不违背法律和道德原则上的自由选择是无可厚非的,我们没有必要,也没有权利来强制每个人来三呼万岁以表忠心。当然忠义之士也不是像恐龙般彻底灭绝了,依然有极个别人,义字当头,和老板同生死,共存亡,获得了意外的收获。
              [案例]
              五年前,同学甲和同学乙是大学同学,毕业后一起到南方,通过招聘会到了一家计算机软件公司,负责某种办公软件的设计开发。坦率地说,这个公司规模太小,连老板在内是“七八个人来五六条枪(电脑)”,是国家允许注册该类公司中最小的,执照上写得清清楚楚:注册资金10万元。他们之所以愿意去,一是背井离乡急于安身,二是因为老板给股份的许诺。老板比他们大不了几岁,看上去完全一副书生模样,态度很诚恳。可是进去才知道,连这10万元可能都有水分,只从他们的办公条件就可以判断:一间废弃的地下室,阴暗、霉臭、潮湿,天一下雨,天花板上凝聚而成的水滴源源不断地往下流,电脑上都要罩着厚厚的报纸。连个厕所也没有。出门就是大排挡,油烟灌进来,熏得人流眼泪。他们的产品市场前景看起来很好,但资金的瓶颈随时可能将美好的梦想扼杀于萌芽状态。最要命的是,产品没有品牌,只好赊销,迟迟收不回来款,资金储备少,公司连员工的工资都无法按时发放。由此可见,这样的公司与那些实力雄厚的公司很难竞争。三个月后,同学乙动摇了,劝同学甲也不要干了,有的是好公司,干吗在一棵树上吊死?股份?老板连他自己都无法自保,哪里还有股份给你? 

 实话实说,同学甲也有些动摇,但是一看到老板每天没日没夜地奔波和诚恳的眼神,又不忍开口了。谁不知道创业的艰辛!老板也是迫不得已。自己过生日的时候,老板在自己的家里为他过,亲自下厨,说了很多抱歉的话,想起这些,他就不忍心走。他想,反正自己还年轻,就算帮帮老板。即使以后公司垮了,也算积累点人生经验吧。同学乙骂他傻,摇摇头自奔前程去了。同学乙走的那天,老板还是借钱为他发放了全额工资并为他饯行,令老板感动的是同学甲居然决定留下来,从那以后他们成了哥儿们。不久,公司资金链条断裂,濒临绝境,留下的几个人也走了,只剩下同学甲和老板两个人。看着老板年轻而憔悴的眼神和孤独而坚定的背影,同学甲反而坚定了自己的意志,他原本也是个不愿服输的人,这时,他对公司的使命感和老板已经没有区别,他想他能够做的就是和老板风雨同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精益求精,将产品做好。老板对他说:“委屈你了,哥儿们”。他乐观地说:“什么也不用说了,只要你一天把公司开下去,我就一天不离开这里。”老板红了眼圈,他们同吃同住,无话不谈,成为真正的患难之交。此外,他们还有共同的爱好:围棋。工作之余下下棋是他们最奢侈的享受。

     半年后,老板筹措到了新的资金,公司重新运转。产品由于质量好,买家愿意先付款了,公司局面开始峰回路转。他们还成功地说服一家实力雄厚的投资公司出钱,推出一种早就被他们认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的新型办公软件。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新软件的研制中去,常常吃住都在地下室,半年后终于推出了完美的产品,上市后供不应求,他们终于掘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接下来,公司开始招兵买马,发展壮大,仅短短的几年工夫,就成为行业内大名鼎鼎的软件公司。同学甲也被提拔为公司的副总兼技术总监,月薪可以拿到2万元。年终,老板和同学甲同游澳大利亚,在遍游了风景,遍尝了海鲜之后,他们在阳光明媚的海滩晒着日光浴,回首往事,感慨万千,老板禁不住热泪盈眶。他问同学甲:“老弟,你知道我为什么能支撑下来吗?”同学甲说:“因为你是打不垮的,否则我也不会留下来的。”老板却说:“不,其实当人们纷纷离我而去的时候,我就想关门了。我从不怀疑自己的能力,但我当时已经相信‘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说法了。可是你让我找回了信心,我想只要有一个人留下,就证明我还有希望,反正我已经一无所有了。感谢你!在我想躺下的时候,总有你这双手在拽着我走。我知道,当时如果你走了,我肯定崩溃了!”为了感激同学甲在最黑暗的日子里带给他的光明、希望和勇气,老板给了他40%的股份!

6
 楼主| 发表于 2007-6-14 20:55:23 | 只看该作者
第4条 处处维护老板的权威
              老板的一句话顶不了一万句,但一句是一句!对老板的旨意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就在执行中理解,并在执行中完善。
              关于员工和老板的关系,有形形色色的说法,诸如“猫和老鼠”、“衣食父母”、“干
            活拿钱”等等,但没有哪一条像如下的“职场总规则”那么像“第二十二条军规”:一、老板永远是对的;二、当怀疑老板不对时,请参照第一条。任何团体都非常强调员工对集体的认可度、对老板的认可度,这种认可度也可以理解为忠诚度,它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企业的发起人,老板既是公司的所有者(有可能同时也是经营者),又是企业核心精神和企业经营理念的人格化体现。老板的人格力量是企业不可缺少和替代的资源,是一笔不可忽视的无形资产。很多企业的崛起就跟创始人的象征性和号召力密不可分,还有不计其数的公司甚至干脆就直接用老板的名字做商标:松下幸之助是“松下”的灵魂;比尔·盖茨几乎就等同于“微软”;而韦尔奇简直就是“通用”的第二商标。客观地说,老板的权威绝对不是通过“造神运动”造出来的,而是从无到有,一步一个脚印,历经千锤百炼,惊涛骇浪,自然而然形成的。在公司的实际运作中,老板的威信是政令畅通的坚强保证,一个成熟的职场人士,对老板的旨意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就在执行中理解,而且在工作中不仅要处处留意和弥补上级的疏忽,还要不露声色地维护老板的威严。所以不妨将“职场总规则”稍做改动:一、老板永远是对的;二、当怀疑老板不对时,请不动声色地纠正。
              第5条 千万不要指望和上司交朋友
              上司和你是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但如果尽最大努力,你至少可以和他靠得无限近。等你和你的上司一样成功了,自然就是朋友了。
              中国是很重视人际关系的国度,朋友之间,互相关照;朋友之间,也不必客气。原则、利益都可以为此让道,一些职场人士也打起了“朋友牌”。但是在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里,尤其是在产权明晰的现代企业里,这却是一个大忌。商场无父子,顾及友情就难以保证他的利益原则。如果你的业务做不好,你就算是老板的亲爹或亲儿子,也会被“大义灭亲”的。而如果你业务精湛,忠心耿耿,是老板的“战略性工蜂”,虽然成不了老板的朋友,却至少可以当老板的“嫡系”和“爱将”,地位今非昔比,收入也将日益丰厚。基于经历、兴趣、经济实力、社会地位、教育等趋同因素,每个人都有固定的朋友圈子,外人很难介入,所以不要急于和你的上司做朋友,等你和他一样成功了,你们自然而然就成为朋友了。
              [案例1]
              某职员通过某公司老板一个朋友的介绍,到了该公司做文员。这位职员工作能力一般,不求上进,却以为朋友的朋友,自然也是朋友,就常常在办公室里当着众人的面和老板随随便便,勾肩搭背。他在上班时候还跑到老板办公室去扯家常,以致于很多客户的电话被转到老板的电话上。老板终于忍无可忍,在试用期还没有满就让他另谋高就了。
            
              [案例2]
              某大学毕业生在招聘会上和一家公司老板谈得很投机,临近中午,老板顺水推舟地就近请他吃了一顿饭,以便做进一步的沟通。不久,这位同学被录用到了该公司,因为那“一饭之交”,逢人就吹嘘“老板请我吃过饭,是他哥们”。其实他所说的和老板的“私交”,公司的很多员工都享受过,仅是一顿便饭而已。当他因为重大失误被炒鱿鱼时,还对“哥们”的薄情寡意愤愤不平,“怎么对我这样,我们可吃过饭呐!”这也就成为公司的一大笑料。
              第6条 千万不要主动请老板吃饭
              别以为抓住了老板的胃,你就抓住了老板的心。温饱已经成为老板的过去,他不缺饭吃,缺的是你的业绩和忠诚。
              “吃”在中国是万金油,一抹就灵,在某种意义上,吃在中国相当于一般等价物,可以直接转化为生产力。要想抓住别人的心,首先抓住别人的胃,所以拉关系,搞交情,无一不从软弱的胃开始。吃一顿饭,大家就成为哥们了,事情也就好办了。这是中国食文化的微妙之处,在物质短缺的情况下,吃了别人的口软,这一招还管用,可是现在情况已经完全不同了。老板们早就过了温饱阶段,除非是为了业务,他们根本就不会为了吃饭而吃饭,即使吃饭休闲,也仅限于自己的私人朋友之间。所以,作为下级,特别是级别相差很多的下级,你贸然请上司吃饭是非常徒劳的,他对于你的用意洞若观火,不会吃你那一套的;即使吃了你的“糖衣”,也会把“炮弹”还给你的。
              [案例]
              某职员由于资历浅,总想和老板拉拉关系,但他几乎没有和老板单独接触的机会,为此苦恼不堪。不久他的生日快到了,他突然心生一计——请老板吃饭。于是他买了一张精美的请柬,通过快递公司送给了老板,并到酒楼预定了房间。没有想到,那天下午他正准备到酒楼等候老板的时候,行政处的人突然来到他的面前,手里带着小小的礼物,说代表老板和公司祝他生日快乐,还批评他只知道走上层路线,瞧不起哥们。该君一阵脸红,怯生生地问老板呢,同事说老板陪客户打高尔夫球去了,令他羞愧难当。后来这位新职员工作特别努力,谈了一个大单子,老板突然单独邀请他共进晚餐,并宣布他晋升、加薪,令他恍若隔世。
7
 楼主| 发表于 2007-6-14 20:56:41 | 只看该作者

第7条 千万不要私自拜访老板家庭
              孔雀开屏时总是正面对着观众,演员也总是粉墨之后才登场,他们都不愿意观众跑到他们的身后去,上司也一样。
              上司的私宅、官邸和你的窝一样,属于绝对尊贵、隐私之地,每个人都有两个自己,没
            有一个正常人愿意将另一个自己突然大白于天下,所以如果你有什么工作上的问题尽量在公司解决。在下班后,如果遇到情况紧急、迫不得已的时候,可以先通过电话和老板联络,绝对不要贸然闯入老板的私家住宅。如果没有工作上的问题,仅仅想和老板联络感情,又没有老板的邀请而私自拜访老板的私宅,则更是职场上的大忌。
              [案例]
              某员工在工作上一直很主动,看起来老板对他很器重,他自己也认为是老板的大红人而沾沾自喜。一次,他再次在公司大会上受到老板的嘉奖,觉得老板真是自己的人生知己,油然而生一个念头:他要和哥们“叙叙旧”。当天晚上,这位哥们精神抖擞地敲开老板的别墅铁门时,老板不在,他解释半天,警惕的保姆像看恐怖分子一样看他,说没有预约不能进去,后来老板的夫人过来,客气地问他有什么事情,他支支吾吾地说就是看望看望老板。在老板的客厅里小坐时,他明显地感到客套背后的拘谨。没有见到老板的他还不死心,几天后,他又一次敲开老板的家门,老板娘的第一句话居然是:“又来了?”当他忐忑不安地进入老板的客厅时,老板刚刚从浴室里出来,穿着随意的浴衣,上面的水珠还在滴滴答答地往下流,和他平时的衣冠楚楚、仪表堂堂的形象大相径庭。看见这位不速之客时,分明是一丝不尴不尬的微笑,和在公司大会上的热情完全不一样了。在有一搭没一搭的交谈中,他如坐针毡。在告辞时,老板委婉地告诉他,以后有什么事情在公司谈。
              第8条 千万不要贸然给上司送昂贵的礼物
              “礼尚往来”的潜台词是“天上不会掉馅饼”,所以如果你贸然给上司送礼,那相当于给他下了最后通牒。
              中国人崇尚“礼尚往来”,以此来寄托和维系感情,或者用来做利益交换。前者常常是亲密的家人和朋友,礼品不一定贵重,象征意义更大;后者则是“天上不会掉馅饼”,有些心照不宣了。在企业里,特别是在非公有制企业里,那些在商场和人情中千锤百炼的老板非常清楚礼物的含义,有一种本能的警惕。如果员工想通过给老板送礼,特别是昂贵的礼物来联络感情或者索取什么,绝对是愚蠢和徒劳之举,那相当于从老板身上割下肉来再送给老板。记住,千万不要贸然给老板送礼,你的业绩才是老板梦寐以求的最好的礼物。
              [案例]两个女同事一起进入一家公司,同事甲的业务一直比不上同事乙,眼看着别人从业务员一步步做到部门主管,薪水相当于自己的两倍,不由得眼热心跳,考虑了几天,终于做出了一个荒唐的决定:给老板送礼。开薪那天,同事甲用自己的半月薪水,又从积蓄里取出来一部分,共计800多元,到工艺品商店里买了一座镏金的“一帆风顺”扭扭捏捏地送到了老板的办公桌上,老板那一瞬间的表情就像是遭到了恐怖袭击,先是惊讶,后是责备,然后是婉言谢绝,送礼者也被搞得脸红脖子粗。好在老板体恤她的一番苦心,在委婉的批评后,自己掏了钱,实际上是变相地拒绝了她。后来这位员工通过努力也终于做到了部门主管,老板对她同样刮目相看。
              第9条 千万不要无故奉承上司
              “马屁”也许是心灵鸡汤,而马屁精却永远是跳梁小丑。一个小丑只能供人娱乐,绝对不会获得别人的尊重。
              人都有喜欢听奉承话的人性弱点,一些人平庸无能,却精于此道,因为马屁一度被认为是生产力,从中收益颇菲,所以不知不觉地影响了一批想走捷径的人。问题在于,如果是上司的长处你拍一拍还说得过去,如果是上司的短处你也来这一套,就是恶俗甚至堕落了。在古代,一个马屁精,大王放了个屁,众人皆心照不宣,这厮却哪壶不开提哪壶,居然像刚刚品尝了山珍海味似地赞不绝口:“忽闻大王贵体香气喷薄而出,余音缭绕,吾等奴才倍觉身心舒畅,实乃三生有幸,妙哉,善哉!”你说肉麻不肉麻?众人都对其嗤之以鼻。在人身依附关系严重的封建社会,拍马溜须还有一定市场,但在现代企业里,效益是最高原则,拍马溜须可以讨上司一时舒心,却难让上司永远垂青于你。老板宁愿要一个调皮的业务尖子,也不要一个低能的佞人弄臣。一个职业化的上司非常理智地意识到,甜言蜜语毕竟不是生产力,它最多助消化,但绝对当不了饭吃。
              第10条 千万不要顶撞老板
              下属Vs上司=蚂蚁Vs大象=老鼠Vs猫咪=蟋蟀Vs公鸡=螳螂Vs风车=樱桃小丸子Vs泰森=散户Vs庄家
              商场如战场,军令如山倒。老板就是指挥官,他的威严不言而喻,特别是那些私营企业,老板直接就是你的饭碗,顶撞他的下场相当于上面那个等式。客观地说,老板的权威也不是他自封的,而是在大风大浪里自然形成的。公司尤其是那些新公司也需要老板的权威,他是凝聚力、效率的保证。
              [案例]

     某员工业务能力不错,但他是个牛脾气,常常得理不饶人,由于他深得老板赏识,大家对他也是忍气吞声。但万万想不到,他竟然敢吃了豹子胆,在公司众多员工面前顶撞起老板。事情是这样的:他联系到一笔业务单子,对方来电话时,他在外地出差。回来后公司文秘忘记告诉他这件事,直到他打电话过去才知道别人已经等他不及,另外找了供货方,还说早就让文秘转告你马上联系。由于公司业务人员的主要收入是销售提成,所以文秘的疏忽被他看成是在拿他的钱!在公司例会上,他将这个问题提出来,向女秘书发难。那个女秘书是老
            板的红人,哪里吃他这一套,和他争论起来。老板制止了好几次,他居然越来火越大,骂起人来,终于老板震怒了,当场要他另谋高就。一点业绩和老板的威信孰轻孰重,是不言而喻的。

8
 楼主| 发表于 2007-6-14 20:57:40 | 只看该作者
第11条 千万不要“纵容”上司
              老虎也有打盹的时候,上司也有迷糊的可能,一个好下属就是在“老虎”打盹的时候为他放放哨、站站岗。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市场经济的惊涛骇浪中,局面瞬息万变,上司再英明,也不可能一贯正确,所以每一个员工就有必要主动为上司分担风险,多一个参照系,多一层保险,保障公司这条大船顺利航行。给上司纠错不是件容易的事,像古代专司挑错之职的左右拾遗,头上的乌纱帽与项上人头的去留永远在旦夕之间。虽然今天的上下级早已没了君臣之礼,但那条无形的鸿沟还是时时提醒你上下有别。这一条似乎和上一条“千万不要顶撞老板”相矛盾,但只要出发点是好的,手法运用得巧妙,还是可以游刃有余的。关键是,既要维护上司的尊严,又要纠正他老人家的偏差。
              [案例]
              某先生是一家投资公司的项目部经理,业务能力强,胆大心细。在世纪交替的那一波网络狂潮中,形形色色的人拿着形形色色的投资书来和老板谈。当时互联网热潮甚嚣尘上,老板被这些天方夜谭般的盈利模式搞得热血沸腾,决定投巨资搞一个“全球华人网上陵墓”,发一把死人财。这位项目经理经过仔细分析和调查,认为这个项目涉及到中国人的传统习俗,要想改变绝非易事。所以他就据理力争,极力反对这个项目,搞得老板很不高兴。这时,摆在他面前的路就只有两条,要么“纵容”老板,让公司承担巨大风险;要么阻止老板,让老板对自己不满甚至砸掉饭碗。他深思熟虑,终于选择了后者,但他没有在公司股东大会上公开反对,而是单独和老板推心置腹地长谈,给他分析市场,并且表示自己可以承担一切后果,包括引咎辞职。他的“死谏”引起了老板的思考和斟酌,决定先观望一下。果然不久,他们就听到消息,另外一家投资该项目的公司血本无归。
              第12条 千万不要耍弄老板
              狐狸有可能骗过老虎N次,但只要有一次漏了馅,那可就……
              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惊涛骇浪,险象环生。你和你的老板是“一根线上的蚂蚱”,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锅里有了,你碗里才可能有。所以要想取得“双赢”,就不得不同舟共济。但有的人却认为企业是老板的,你赚多赚少,跟我有什么关系,于是出于蝇头小利,对老板玩起了“太极手法”,报喜不报忧,敷衍应付。当着老板的面是劳动模范,背着老板就消极怠工,昏昏噩噩,甚至假公济私。但老板岂是等闲之辈,虽然说不上火眼金睛,至少也是明察秋毫。那么多的员工之中,必然有无数双眼睛盯着你,即使你是个“万人迷”,还有你的业绩呢?那是硬性的,可以量化的。你瞒得了一时,却瞒不了一世。 
              [案例]
              某职员是一家建筑公司的材料部门主管,每年公司的大量材料都是经过他一手操办,这是个肥缺,很多相关供货公司都巴结他。当初老板就是看着他人本分才让他把持这重要职位。刚开始时他还把持得住,但人也会随着地位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在供货公司“糖衣炮弹”的进攻下,他渐渐地揩起了自己公司的“油”,从第一笔的500元回扣开始,就一发而不可收拾,胃口越来越大,而材料的质量和数量都弄虚作假,真是应了那句话——久走夜路终碰鬼,很快质检部门就发现了他的问题,区区几万元回扣,他不仅仅砸了饭碗,还受到法律的制裁,实在是得不偿失。
              第13条 千万不要妄想和老板联姻
              想人、财通吃,往往人、财两空。工作就是工作,无法和感情熬成一锅粥,老板可不是冤大头。
              俗话说:“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嫁汉、嫁汉,穿衣、吃饭”。的确,一桩现实的婚姻可以让你至少少奋斗20年甚至一劳永逸。特别是在近年来市场经济浪潮下催生的年轻的“钻石级王老五”更是炙手可热,不少人对此想入非非,蠢蠢欲动。现在行情是大款少,尤其是未婚的大款更是寥若晨星,而美女却很多,要傍上他们哪有那么容易。何况老板也不是傻子,对这种“感情”他们异常警惕,本能地反抗。确实,工作无法和感情搅和到一起,老板和员工也无法熬成一锅粥,兔子还不吃窝边草呢。就算和你结婚,也有很多人要搞婚前财产公证,断了你的想入非非。其实,靠联姻来谋取事业成功是一种目光短浅的想法,即使你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即使你的确是栋梁之材,别人也会以为这仅仅是你沾了老板的光。一个优秀的人,无论娶了谁,嫁了谁,早晚都会成功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6-14 21:04:01编辑过]
9
 楼主| 发表于 2007-6-14 20:58:2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有一个新新人类,是一个推崇物质生活的漂亮女孩,无奈年纪轻轻,能力平平,薪水低低,根本就无法满足她的购买欲和爱美之心,连她喜欢的卡拉OK都消费不起。她最大的理想就是和比尔·盖茨邂逅,确实不行哪怕“委屈”一下自己遇到丁磊也行。可是她连见到他们的机会都没有。最后美女决定再次“屈就”,居然打起了自己老板的主意,暗示哪怕几年“

            合同婚姻”也行!老板虽然其貌不扬,也没有家室,但对她的“好意”早就火眼金睛,敬谢不敏。新新人类还不甘心,不惜苦练“媚眼功”,一见到老板就“波光粼粼”、“电光闪闪”。无奈老板如一老僧坐怀不乱,她索性孤注一掷,给老板写了封情意绵绵的书信,描绘了他们的美好前景,她说:“我找大仙算了,要是你娶了我,我们的孩子一定如你一般聪明,像我一样漂亮。”老板给他回了一封信:“我担心的是,要是反过来了怎么办?”并劝她到别处碰碰运气。后来,老板挑了一个外公司相貌平平却很优秀的女孩结婚,新新人类黯然离去。
              第14条 千万不要落井下石
              谁没有个困难的时候,不要老是想着老板的诺言,多想想老板已经给了你什么,还会给你什么。
              老板常常会对部下许下一些诺言,部下对这些诺言往往异常敏感,刻骨铭心,随时都想让老板兑现。但他们忘了老板的许诺常常是在以下几种特定环境下做出的:一、情况异常危机时,为了鼓舞士气;二、心情高兴时脱口而出;三、被许诺者尚未出现任何重大失误。但商场上的局势瞬息万变,一眨眼就城头变幻大王旗。所以一个成熟的员工必须要有良好的心态,做好什么也得不到的心理准备。你要考虑到老板的难处,既然他无法兑现以前对你的承诺,肯定是某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只有锅里有了,碗里才可能有。任何一个职业化的老板不到迫不得已,是绝不会轻易食言的,那是拿自己的信誉做牺牲。所以不要理会老板说的要给你什么,要先看他已经给了你什么,你又给了老板什么,这一次暂时的食言是否就可以抹杀掉老板的以往。比较一下,也许你就平衡了。
              [案例]
              有两个职员,在一个电子配件公司做销售,都是业务尖子,收入不菲,和老板也相处融洽。在年初,老板对他们许诺如果他们能够在上年销售额的基础上增加30%,就将奖励他们每人20000元,因为往年老板从来没有失信过,大家都深信不疑。为此,销售人员就像充了电的马达一样运动起来,到年底,他们果然完成了计划。可是就在这一年,老板家里频频出事,先是公司被骗几十万,又是老板的儿子得了白血病,那可是个无底洞,公司一下就垮了。老板到处借钱给员工发工资,可是这奖金确实无能为力了,老板也没有赖大家钱的意思,只是要求暂时共渡难关,等法院追回欠款就兑现。这时候,各个人的本性就暴露无遗。职员甲体恤到老板的难处,继续默默无闻地工作。而职员乙则料定老板死定了,打定主意要走,翻脸就不认人了,逼着老板要奖金,甚至在大年初一带着一帮人到老板家里大闹,还打伤了老板的儿子,终于被送进了拘留所。不久,老板的公司就绝处逢生,重新振作起来。职员甲拿到了钱,还升了职,而另外那个职员则后悔莫及。
              第15条 千万不要在上司背后评价上司
              上司和下属相比,最发达的器官就是耳朵和眼睛,背后说他的时候,掂量着点。
              人的个性千差万别,人的喜好因人而异,人的价值观也可能南辕北辙,所以人们常常彼此互不欣赏,但一个总的人际原则就是求同存异,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捍卫你持有任何观点的权利。有什么意见可以当面善意的沟通,切忌背后做负面评价,否则给人一个伪君子和两面派的感觉,特别是对于上下级关系而言更是如此。任何人不可能完美,上司也不例外,上司不会介意真正出于善意的保留意见,但“不忠”、“两面三刀”却是任何领导人都无法容忍的。如果有人在你面前唯唯诺诺,而在你的背后却嘀嘀咕咕,你会怎么想?何况你还给这人发薪水,你怎么愿意花钱养一头长大后会咬你的老虎呢?如果你真正对上司有异议,一定当面向他反映,只不过注意方式就可以了。你不要以为你在上司背后的嘀咕不会被添油加醋后传到上司的耳朵里去,多少人等着去邀功呢。一旦如此,你会赔上你的人品。所以与其在上司背后嘀嘀咕咕授人以柄,还不如当面袒露胸襟,至少不会牺牲你的人品。上司不是老虎,有话好好说。如果你实在憋得难受,干嘛不去找个沙袋吊起来,上面写上上司的名字,然后给那个家伙一顿好揍?
              [案例]
              某职员是一家文化公司的策划,颇有创意,但他一个不好的地方就是自视清高,常常对老板的一些方案颇多微词,有种不屑的感觉。但碍于情面或者习惯,他从来不当面向老板提出自己建设性的意见,而总是在老板背后唧唧哝哝,很快被老板知道得一清二楚,还专门和他谈了一次话,客气而委婉地让他不妨直言,这时,他又支支吾吾,躲躲闪闪,说老板的创意尽善尽美。老板终于不客气地说:“我请你来是做高参的,不是做好好先生的。”
10
 楼主| 发表于 2007-6-14 20:58:49 | 只看该作者
第16条 千万不要在上司和同事面前摆阔
              既然你已经有了一座金山,又何必在乎老板给你的一只饭碗?
              无论是在机关还是公司,但凡在一个团队里面,都有一个头,他始终位于金字塔的塔尖,他的威望是不言而喻的。任何一个成熟的职场人士都不会愚蠢到引起顶头上司的不悦,也

            会尽量避免让同事尴尬。但有时候,你会发现上司或者同事突然对你很冷淡,令你百思而不得其解,因为你不知不觉就在一个毫不起眼的地方犯了忌,比如,你一不留神表现得比上司还有钱,你比同事境界都要高。
              [案例]
              一个女孩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年轻、漂亮、单纯、书卷气息、富有爱心,毕业后到一家金融机构总经理办公室做文秘。她工作努力,人缘也不错,总经理也常常夸奖她。“六一儿童节”,公司发起为失学儿童捐款活动。她是教师子女,对失学儿童非常同情,以前也经常将自己菲薄的零花钱和生活费贡献出去,现在参加工作了,更觉得责无旁贷,所以她毫不犹豫地捐献了500元,仅次于总经理、几个副总和部门负责人,她因此得到公司的表扬。不久,全国多处暴发了罕见大洪水,公司响应社会倡议,为水灾地区灾民募捐。在募捐之前,办公室组织大家看了受灾地区的电视录像资料,画面上那些灾民的苦难深深地打动了这位女孩,她差点哭晕过去了。她拿出了当月的全部工资2000元。第二天,公司大厅门口,张贴起了“献爱心红榜”,她的大名居然和总经理并列第一,比几个副总整整多了1000元,而那些普通员工大多都是20元到100元。在电梯和走廊里她听见有人在相互打听:“这人是谁呀,怎么那么慷慨?”她听了颇有一种自豪感。在早晨例会上,总经理热情洋溢地表扬了她,几个副总则不痛不痒地说了几句,其他人都酸溜溜地表示要像她学习,一个职员嘀咕了一句:“别人境界高啦,我们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啦!”另外一人甚至嘀咕了一句:“谁让人家是秘书呢?”从那以后,她总觉得自己周围的同事们看自己就像看一个外星人一样,伤心的她哭了好几个晚上。
              第17条 千万不要看《老板是靠不住的》之类的书
              一个偏执狂也可以冒充大师!成功者不会写《老板是靠不住的》这样的书,看完那一类书,你也会和作者一样变态。
              中国民间有着悠久的仇富心理,由于人们对两极分化社会现象的深恶痛绝的历史心理惯性,使不少人产生了为富不仁、杀富济贫的强盗心理,这种穷人心理,我们不妨称之为“反马太心理”。最近在工薪阶层中流行起来的一本畅销书《老板是靠不住的》就迎合了这样的心理。这本无知、消极、偏激而恶毒的书把中国老板们的形象涂抹得龌龊不堪,千方百计地挑拨老板和雇员的关系,歇斯底里地叫嚣:“老板凶猛,请勿靠近!”
            老板们身上的确有这样那样的毛病,但这并不能成为作者抹杀整个老板层的理由。现在再来讨论剥削已经没有任何意义,因为世界上不可能有绝对的平等,老板们为了扩大再生产,也必须有一定的利润。老板也不容易。至于作者对于老板道德的讨伐,更是犯了逻辑上因果倒置的错误,因为,并不仅仅因为某人是老板,他的道德素质就低下,人们发现,和作者津津乐道、喋喋不休的“为富不仁”相比,更多的案例是“饥寒起盗心”。如果你还打算继续打工,心态一定要好,不要老是觉得老板在剥削自己。千万不要在公司里看这样的书,挑拨离间,谣言惑众,扰乱军心,老板见到也必定非常尴尬。
              [案例]
              提起那天早上的事情,王总到现在还有点哭笑不得:平常都是下午进办公室的他因为前一天忘记了东西,于是没什么征兆地在上午出现在办公室。在门口他就听见里面热烈地在讨论着什么,进了门发现大家都神色尴尬。广告文案因为激动扬起来的手还没有放下,手里拿着一本书,书上的大字赫然可见:《老板是靠不住的》。一向自诩反应敏捷的老总不知所措,大家——他和他的员工,也都很尴尬,特别是那位广告文案,因为前几天她生病住院时,王总还亲自到医院探望她。从那以后,这位员工觉得他和老板建立良久的友好关系显得非常微妙,时时刻刻都表现出一种不自然的客气,她非常后悔听从一个朋友的鼓噪,在路过书店时买了这样一本除了谩骂之外毫无意义的文字垃圾。推荐书目:《这样的员工老板喜欢》、《雷锋日记》、《愚公移山》、《谁动了我的奶酪?》、《鸡毛信》、《把信送给加西亚》、《进化论》……
              第18条 千万不要忘记了解上司的个性
              就是给宠物挠痒痒,也要找对地方,何况是你的上司!
              孙子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对于一个职场新人来说,更是如此。在进公司以前就要尽量多地了解公司的企业文化、经营理念等。进入公司后,天天和老板或者上司在一起工作,为了保证你们的工作关系富有成效,并使你们双方都获益多多,你首先应该了解你的老板,特别是你的顶头上司。比如,他是个只愿把握大局的人,还是个事必躬亲的人;他是个只注重结果的人,还是同时注重过程的人;他是个注重制度的人,还是个注重人情的人;他是个工作狂,还是志趣广泛的人;他是个不苟言笑的人,还是个幽默活泼的人;他是个记忆力极强的人,还是个健忘的人;他喜欢上午办公,还是喜欢下午办公;他喜欢贝利还是马拉多纳;他喜欢梦露还是祥林嫂;他喜欢红色还是其他什么颜色;甚至连他喜欢红茶、绿茶,还是咖啡,如果喜欢咖啡那么加不加奶,加不加糖,要加那么加多少,也要搞得一清二楚……总之多多益善,越细越好。为了早日了解老板的个性,可以先从侧面打听,这绝对不是拍马溜须,而是保证你俩的合作愉快,否则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甚至误会。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