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转帖]高瞻远瞩看中国股市

[复制链接] 12
回复
2219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7-3-20 09:16: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高瞻远瞩看中国股市


  2006年中国证券市场一路飙升,正式开启了中国证券投资新纪元。2006年是中国股市牛市的起步,中国股市的长期繁荣依靠制度建设来保障,中国正在迎来资本市场最好的投资机会,中国经济成长的结果将更多地通过资本市场体现出来。

  随着中国股市的快速上涨,中国政府开始担心股市会出现泡沫,未雨绸缪固然值得推崇,但是需要理性分析中国证券市场的结构和未来。只有当资产价格的上涨与经济基本面脱节时才会出现泡沫,例如中国房地产的价格爆涨已经严重透支居民消费力,在人民币升值的大背景下,中国地产需要用时间来消化地产泡沫,而中国证券市场目前的上涨仅仅是恢复性上涨,投资者有理由看好中国股市,而且中国证券市场是中国经济出现质的飞跃的助推器,是承载中国经济持续良性发展的核心平台,是未来中国经济规避金融风险的避风港。

  2001年底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经济进入高速而开放的发展平台,增长速度连年保持在10%左右。官方数据显示,中国2006年GDP增长10.7%,达到20.9407万亿元,中国GDP首次突破20万亿元大关。按目前的速度测算,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突破30万亿,而目前中国证券市场总市值刚刚突破10万亿,仅相当于中国经济总量的50%。目前美国证券市场总市值是实体经济的200%,欧洲证券市场总市值是实体经济的100-150%,亚洲的泰国证券市场总市值是实体经济的80%。美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在于金融,资本市场的容量完全可以抵御和容纳各种金融风险。

  目前全球投资者关注中国证券市场,2005年中国政府进行了股权分置改革,允许国有企业非流通股上市流通,扩容股市,增加股市透明度。中国宏观经济长期看好,预计中国经济中期内会以9%的速度稳定增长,人民币中期内将继续升值,预计2010年美元:人民币将突破1:4,而且兑换其他货币同样将大幅度升值。2006年年初以来,资金源源不断地涌向中国股市,未来将有更多资金进入中国证券市场,股市将继续上演牛市行情。

  面对股市复苏,中国政府需要倍加爱护,降低证券市场风险的最佳方式是制度建设和增加股票供应,扩容中国股市。允许国有股上市流通,允许海外上市的中国企业回归国内A股市场,允许更多收购国有企业实施私有化。中国需要适当政策来为股市营造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2006年大盘蓝筹股崛起,在短短的一个半月之内克服历史留给市场的重重压力,指数从1900点推上3000点大关。未来大盘蓝筹股将是促成中国证券牛市的根基。从理性估值的角度看,代表中国经济成长的大盘蓝筹股目前依旧处于低估状态,应该获得成长性的双重溢价,全流通时代的并购也将催生中国证券A股的超级蓝筹股。

  瑞恩安德经济研究院证券专家分析认为,2010年中国证券市场总市值将达到30万亿左右,证券市场总量与经济总量仅仅持平,而未来十年中国证券市场总市值将是实体经济的150%。中国经济能否真正崛起的关键在于资本市场的发展,为此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将是中国经济赢得世纪发展机遇的关键点。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7-3-20 09:17:15 | 只看该作者

持续牛市格局——化解中国金融风险的最佳方式



  中国证券市场自去年以来持续上涨,深沪两地股市均创下新高。今年,大量新股发行以及股价的上涨推动中国股市市值首次超过一万亿美元,同时企业对银行贷款依赖程度的减弱推动其更多借助股市和债市进行融资。迄今为止,中国政府已对国内证券公司采取整顿措施,促进行业整合。中国证券监管机构目前正颁布新措施,希望增加国内市场对投资个人及公司的吸引力,而中国正在迎来资本市场最好的投资机会。

  目前全球投资者关注中国证券市场,2005年中国政府进行股权分置改革,允许国有企业非流通股上市流通,扩容股市,增加股市透明度。同时中国宏观经济长期看好,预计中国经济中期内会以9%的速度稳定增长,而且人民币中期内将继续升值,预计2010年美元:人民币将突破1:4,而且兑换其他货币同样将大幅度升值。在良好的大背景下,自2006年年初以来,资金源源不断地涌向中国股市,预计未来将有更多资金进入中国证券市场,中国股市将继续上演牛市行情。

  中国证券市场的持续上涨正在吸引更多外资积极进入并参与该市场,冀望在中国证券市场获取丰厚收益。目前瑞士银行业巨头瑞士银行UBS AG已获得监管当局批准,将成立中国首个由国外公司运作、提供全面经纪服务的经纪行,瑞士银行此次获准开业的经纪行能够处理证券行业所涉及到的全部业务,包括证券交易、证券承销、资产管理、研究发布等。目前中国的政策允许外资持有国内证券公司33%的股权,但这些公司仅限于那些只能提供承销服务、而非进行股票交易的公司。

  股市的复苏与上涨推动中国股市的扩容,更多企业计划进行IPO。目前兴业银行已实施IPO,通过A股首次公开募股(IPO)筹资至多人民币160亿元,发行10.01亿股新股。此次IPO之后,兴业银行成为中国大陆第八家上市银行。兴业银行表示将用发行所得提高资本充足率并开设更多营业网点。截至去年9月30日,兴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为8.41%,高于监管机构规定的8%的最低标准,截至去年6月30日,兴业银行在全国拥有369家分支机构,在中国商业银行中居中游,同时兴业银行2006年上半年净利润为人民币17.5亿元,2005年全年为24.6亿元。

  同时作为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唯一尚未上市的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在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资产质量排名最弱。自去年以来,该行已经采取一系列措施对银行业务进行改革,在降低坏帐的同时改进银行的内部监控。截至2006年底,中国农业银行不良贷款比率降至23.55%,而2005年的不良贷款比率为26.17%。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近期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表示中国政府已决定将中国农业银行改组成为一家股份制公司,中国农业银行表示股份制改造不会影响该行作为一个完整实体继续存在,该行计划选择适当时机挂牌上市。

  中国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造进度落后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的另外三家,另外三家国有商业银行均获得注资,引进战略投资者并相继进行首次公开募股。中国农业银行表示希望在今年下半年完成财务重组,而作为重组中的内容之一,农业银行计划通过政府注资等方式将目前接近24%的不良贷款率降至不超过5%的水平,政府或将通过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向农业银行注资250亿至300亿美元;而为达到监管部门的要求,农业银行计划将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从目前的4.59%提高到至少60%。目前农业银行在全国设有逾2.49万家分支机构,员工总数45.2万人,截至06年末,该行总资产达人民币5.4万亿元,农业银行希望在重组过程中稳步发展。目前已有数家国内外大型机构就结成战略合作关系与农业银行进行接触。

  近期两家中国钢铁厂重庆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和柳州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也拟定在国内A股市场上市,其中重庆钢铁表示计划首次公开募股(IPO)筹资人民币10.8亿元,A股发行所得将投入一项总耗资人民币20.4亿元的生产技术改造项目,而技术改造项目所需的剩余资金将自主以及透过银行贷款筹集。重庆钢铁计划在2010年前将钢铁总产能提高至800万吨,该公司2005年的钢铁产量为254万吨。目前重庆钢铁已经在香港上市。另外柳州钢铁日前也表示将通过首次公开募股(IPO)发行1.07亿股A股,至多筹资人民币10.8亿元,柳州钢铁表示将把IPO所筹资金用于技术升级和收购生产设施。

  中国证券市场目前仅属于恢复性上涨,而中国证券市场的上涨应该顺其发展,建议政府不要过多地干预股市,应该放手让市场按其自身轨道发展,同时持续牛市格局是化解未来中国金融风险的最佳方式。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7-3-20 09:18:00 | 只看该作者

银行业——平衡中国经济和谐发展的关键要素



  2006年12月11日,中国金融业开始全面对外开放,金融业将面临完全开放的竞争环境,同时中国经济将进入一个全新的、更加开放的经济时期,而金融业将迎来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目前更多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市场,中国金融业将面对真正的竞争,而这种竞争将是决定中国金融业未来的关键促进因素,没有竞争充分的市场无法锻造出世界级的金融机构,开放最终有助于提升产业水平和企业的竞争力。目前中国金融业的改变和发展步伐已明显加快,竞争力得到提升,金融业特别是银行资产质量的提高和治理结构的逐步完善充分说明竞争为中国金融业带来新契机。

  随着银行业的全面开放,银行间的竞争将愈加激烈,而中国本土银行如何提升竞争力,应对外资银行和本土银行间的竞争成为中国本土银行非常关注的问题。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近期公布国内商业银行2006年末的不良贷款率已从当年9月末的7.33%降至7.09%,其中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以及中国农业银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06年末的不良贷款率已从9月末的9.31%降至9.22%。截至2006年末,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总计人民币1.05万亿元,较2006年初时减少188.3亿元,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2006年底的不良贷款率较年初下降1.26个百分点。

  另外2006年末包括招商银行、深圳发展银行、中国民生银行在内的中国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2.81%,不良贷款总额达人民币1166.7亿元,较年初减少人民币306.2亿元,而12家银行年底的不良贷款率也较年初下降1.42个百分点。目前中型股份制商业银行正努力提升市场占有率,截至去年年底,股份制商业银行的银行资产占有率达到16.2%,高于9月底的15.8%,而同期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银行资产市场占有率则从52.2%降至51.3%。去年年末外资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0.78%,低于9月末的0.81%,目前外资银行的银行资产在中国银行系统的比重为2%左右。同时城市商业银行去年年末的不良贷款率降至4.78%,而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达到5.90%。

  近年来,中国商业银行已采取各种举措改善风险管理体系,同时已向相关资产管理公司出售大量的不良贷款,从而令中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规模出现稳步下降。在中国金融业全面开放的大背景下,中国本土银行的金融创新和自我改革成为缩短与外资银行差距的最佳途径,而风险管理成为中国本土银行时刻关注的问题。战略管理、风险管理、结构整合均是中国本土银行业塑造核心竞争力的支持和保障,在中国银行业全面开放和资本全球化的综合背景下,中国银行业如何监管及完善监管体系成为决定中国银行业持续发展和经济安全的关键。

4
 楼主| 发表于 2007-3-20 09:19:14 | 只看该作者

2007年——中国银行业的转折点



  2006年12月11日中国金融市场正式向外资开放,2007年必将成为改写中国金融史的关键年。从交通银行到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再到工商银行,2005年6月以来,国有商业银行的一系列IPO在全球资本市场上掀起中国本土银行融资热潮,交行与建行发行H股,中行先H股后发行A股,再到工行A+H股同步发行,中国本土银行的投资价值得到全球范围投资者的认可。2003年底启动的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初见成效,中国证券市场实施的股改是中国金融体系改革的另一重要环节,为改善中国银行体系的业务结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完善银行管理体系,中国政府推出《外资银行管理条例》,以审慎监管和法人结构为基础,规定外商独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10亿元人民币或者等值的自由兑换货币。允许外国银行分行转为在华注册的法人银行,法人银行可以全面开展人民币业务,不受地域和客户限制,对法人银行及其下设分行注册资本和营运资金的要求与中资银行保持一致,并允许独资银行母行在中国申请保留一家从事外汇批发业务的分行。对外资在华设立的法人银行全面实行国民待遇原则,实行与中资银行对等的监管标准,是中国银行业监管机构完善中国金融监管体系的关键。

  目前已有八家外国银行申请在中国开展零售银行业务,迄今已有70多家外资银行进入中国,但其中只有很少一部分金融机构将涉足人民币零售银行市场,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China Banking Regulatory Commission)称,它正在审核美国花旗集团(Citigroup Inc.)、英国汇丰控股(HSBC Holdings PLC)旗下的汇丰银行(Hongkong & Shanghai Banking Corp.)和恒生银行(Hang Seng Bank Ltd.)、英国渣打银行(Standard Chartered PLC)、香港东亚银行(Bank of East Asia Ltd.)、荷兰银行(ABN Amro Holding NV)、日本瑞穗金融集团(Mizuho financial Group)和新加坡星展集团(DBS Group Holdings Ltd.)提出的申请。

  在外资银行积极布局中国市场的同时,我们看到已经上市成功的中资银行开始着手推进海外业务的发展,建行收购美银亚洲意味着中国银行业加入全球银行业的并购大潮,从中行去年的净利润贡献来看,中行内地业务对整体的贡献率为40%左右,境外业务的贡献率则高达60%,工行下阶段的重点战略是扩大海外业务,而工银亚洲将是工行在海外发展的旗舰。股改成功成为国有银行拓展海外业务的契机,随着国有银行股改和上市,其资本充足率提高,不良资产率大幅降低。

  2006年12月18日,工行A股股价涨至上市以来的最高点,即每股4.56人民币,依此计算,工行市值已跻身世界第四位。市值是市场信心的表现,是市场的一种评价,中资银行股票价格的上升充分说明海内外机构投资者认可中国本土银行的改革和看好其未来发展预期。股票价格是上市公司价值和市场发展趋势的晴雨表和风向标,但是我们需要清醒地看到股票价格上涨并非是中国的商业银行经过股份制改革达到国际一流银行的水准,而更多的是良好预期,为此中国本土银行尚需更大的业绩提升和改革创新。国有银行真正在国际上跻身于一流银行之列还需要艰苦的努力。

  外资银行是混业经营,主要依靠其跨市场的服务带动传统信贷业务,中国本土银行自身跨市场产品的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急待提高,中国政策法律对混业经营急需重新定义。而从国有银行自身分析,国有银行如何保持优良的资产质量、盈利能力、股东的价值最大化、公司治理结构、创新、人才引入和培养将是任重而道远。2007年对于中国国有银行的改革和发展而言,一切才刚刚开始。

5
 楼主| 发表于 2007-3-20 09:21:04 | 只看该作者

外资银行构建中国核心竞争力



  2006年12月11日中国银行业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各方人士更加关心如何制定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的发展策略。金融市场开放为境内银行和境外银行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而中国本土银行的垄断地位将受到挑战。目前在中国银行市场上,在市场占有率方面中国本土四大银行占据主导地位,而外资银行仅占有1.5%。过去四年中,外资银行的市场占有率从1%达到1.5%。
随着中国对WTO承诺的实施,2006年取消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和中国经营地域的限制,中国银行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虽部分法规制约外资银行的发展速度,但从中国银行业长期发展的角度分析是有益的。总体分析认为外资银行在中国的运行环境进一步放宽,中国的新发展机遇显现。

  外资银行凭借其技术和资金优势如何制胜中国市场成为关注的焦点,而如何塑造外资银行中国核心竞争力将是未来外资银行能否在中国市场获得可持续发展力的关键,为此希望透过本文更多地分析外资银行如何塑造中国核心竞争力。

  目前外资金融机构基本通过独立组织中国机构发展或者采用参股国内银行的方式发展中国市场,独立组织中国机构发展的方式能够结合海外总部的战略计划实施中国市场战略,构建管理体系;而采用参股国内银行的发展方式,容易受到股东利益和经营战略上的冲突,益处在于前期介入中国市场成本低。目前许多外资银行通过收购中国区域性商业银行来构建中国市场的前期网络。

  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仅仅是刚刚起步,获得了商业拓展的准入资格,机遇与挑战并存,外资银行如何利用其海外的资金、技术和管理优势,迅速找到适合中国市场发展的战略成为未来在中国市场制胜的关键。零售银行和中间业务收入是外资银行的传统优势,将是外资银行率先占领的业务领域。目前中国本土银行的主要收入在于利息收入,中间业务收入所占比例少,市场经验比较匮乏,而这一方面,外资银行相对具有一定积累经验。同时外资银行最大的优势是混业经营发展,而目前中国本土银行受到政策法律的限制分业经营管理,外资银行可以通过综合的业务组合发展,资源充分共享,分散业务风险,保证利益的最大化。

  我们认为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业务组合方面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混业经营,传统银行业务、中间业务、信用卡业务、资产管理、投资银行业务、证券投资和管理等一系列业务组合将是外资银行的商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而涉及到企业如何塑造综合性的中国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在于如何将外资银行总部企业文化顺利移植到中国来,培养适合中国消费者的企业文化,而实施企业文化传承对接的关键在于建立中国发展需要的人力资源体系,为此人力资源建设和企业文化再造将是外资银行塑造中国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6
 楼主| 发表于 2007-3-20 09:22:38 | 只看该作者

银行业——全球并购热点



  有数据表明,今年到目前为止全球企业的并购交易中,银行、电信企业和金融服务企业在并购交易中最为活跃,由此显示出全球企业并购活动在不断升温,同时全球企业发展的态势比较强劲。

  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全球企业经理和董事会仍然对世界经济的增长保持较强的信心,而全球经济的强劲复苏促使各公司进行战略性发展规划的实施,其核心就是通过全球范围内的并购扩展公司的业务和市场竞争力。现在一些国际基金公司开始关注亚洲不同行业内为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展开整合过程中与并购有关的公司。

  全球经济和金融一体化为国际银行业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为扩大业务范围,实现规模经济创造有利的条件。可以预期全球银行业将进入高速发展和激烈竞争的历史阶段,原有的市场份额及垄断格局将被打破,兼并重组必将成为今后十到二十年中全球银行业发展的主流。目前全球银行业正在积极进行重组。

  在国际银行并购中,美国银行占据主导位置,欧日银行紧随其后,并购主体以强强合并为主流,银行跨国并购蓬勃兴起,并购形式由过去比较单一的模式开始向混合并购模式转化,而战略目的的并购成为交易的核心。

  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分析国际银行业并购的原因,随着金融自由化程度日益加深,大多数国家对国际金融业发展的限制逐渐减少,采取推动银行并购的宏观改革,这就为银行并购提供了较为宽松的宏观环境。

  同时并购可增强资本实力,是银行实现全球扩张最便捷的方式。银行规模与客户信任度以及市场占有率呈正比例变化,规模大小对银行获得竞争优势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并购可节省资源和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市场占有率,降低经营成本,增加利润,并购在精简机构、人员和降低经营成本方面也有显著效果。

  并购是银行向混业银行发展的需要,并购不同业务类型的金融机构或非银行金融机构业务使银行业务向混业经营发展,向客户提供不同的金融产品和全面的金融服务。并购提高银行竞争力,使利润最大化,而盈利能力的提升增强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

  经济迅猛增长使中国成为一个充满机遇的消费信贷和企业信贷市场,国际投资者更加关注中国市场的未来发展以及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目前中国银行业的改革正在吸引更多国际资本的目光,中国国有银行的改制和上市计划的推出将中国金融改革推向高潮,中国银行业正在经历深刻的转变,随着中国银行业的开放,可以预计未来中国本土银行必将成为全球银行业并购的焦点。

7
 楼主| 发表于 2007-3-20 09:23:53 | 只看该作者

中国金融机遇与挑战并存



  2006年12月11日,中国金融业开始全面对外开放,WTO过渡期结束,金融业将面临完全开放的竞争环境,中国经济将进入一个全新的、更加开放的经济体,金融业迎来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首先,中国金融业发展的基础在于GDP持续增长高达10%,经济总量已位于全球前列,截止2005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存贷差超过9万亿元,全部银行业金融机构超额储备率达到4.17%。目前金融业需要考虑如何将巨额储蓄有效转化为投资,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这是中国政府和金融机构所面临的考验和挑战。高储蓄率奠定了金融业发展的流动性基础,经济快速发展给金融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中国金融业的机遇在于,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小企业、非公经济快速发展,个人金融需求快速增长,为零售金融业务奠定可持续的发展基础。在中国社会转型和经济转型期间,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经济过渡到工业经济,发展第三产业一系列转型需要金融工具的支持,而金融总量的大幅度提升支撑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将成为中国经济能否持续发展和健康前行的关键要素。

  目前更多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市场,中国金融业将面对真正的竞争,而这种竞争将是决定中国金融业未来的关键促进因素,没有竞争充分的市场无法锻造出世界级的金融机构,开放最终有助于提升产业水平和企业的竞争力。现在中国金融业的改变和发展步伐已明显加快,竞争力得到提升,金融业特别是银行资产质量的提高和治理结构的逐步完善充分说明竞争为中国金融业带来新契机。

  在充分把握机遇的同时,我们需要清醒地看到中国金融业的问题和挑战。制约中国金融业稳定发展的关键在于金融资源配置不合理,经济主要依靠投资拉动,消费持续下降,投资主要依靠金融贷款,风险聚集在金融机构,例如房地产业完全依靠银行业资金推动,为此如何平衡金融体系中的资金结构性风险是考验中国金融最高管理机构智慧的关键时刻,同时金融体系改革、多层次金融市场建设、拓宽保险服务领域、信用建设、风险监管体系建设和执法力度和透明度是需要中国金融业提高和关注的重要环节。

  中国金融业最大的机遇在于市场开放的契机,最大的挑战在于自身管理和运营体系的完善,推动中国金融业提升的关键因素在于中国金融市场未来全球化的充分竞争。金融是经济的核心,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而中国金融业正在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和机遇。

8
 楼主| 发表于 2007-3-20 09:24:51 | 只看该作者

聚焦中国银行业未来



  我们必须看到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五年的缓冲期内,中国政府全力推进国有银行的上市工作并取得了初步成功,银行业改革仅仅是拉开中国金融业起飞的序幕。中国选择了非常理性而明智的策略,加强监管并渐进式开放,而且我们认为未来十年依旧是监管和渐进式开放为中国银行业发展的主旋律。中国经济需要银行业提升到更高的发展平台。

  中国政府必须充分利用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加强中国银行业的监管,对于外资银行而言,12月11日中国银行业全面开放,其中国地区的商业发展计划也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预计随着中国银行业的监管逐渐向市场化过度,中国本土银行的资产质量提高和竞争力加强,中外资银行才可能进入全面竞争阶段,预计这一天的到来至少需要五年。

  2000年,中国国有银行不良贷款率普遍在40%以上,伴随着中国政府进行大胆的银行业改革,工行、建行和中行的上市成功,银行业总体不良贷款比率已经由2002年末的23%下降到2006年中期的8%以下。目前全球范围内的投资者有信心投资这些中国的银行股票。中国政府五年来通过大力整合中国本土银行业,中资银行不良贷款率大幅度下降,资产质量出现明显改善。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中国本土银行在人才结构、治理结构和风险管理等方面存在差距,中国本土银行五年来迈出坚实的一步,而如何进一步提升资产质量需要有高瞻远瞩的战略规划。

  作为一名普通的投资者,在人民币升值和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持有在中国证券市场和香港证券市场上市交易的中资银行的股票将是非常明智的选择,为此我们预计未来三年内,上市的国有大型银行的股票将长期站稳十元人民币或者港币,而上市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股票将长期站稳在三十元人民币或者港币,之所以有如此的判断关键在于银行业将是中国经济和本币升值的最大受益者。而对于中国政府而言,提升中资银行业绩和提高中资银行的股票市值是稳定中国金融系统,加速发展中国内地的证券市场,化解中国金融体系结构性问题的风险,顺利完成中国金融体系战略性转型的关键步骤。

  分析外资银行未来中期的策略时,经过比对分析外资银行进入其他地区的发展策略后认为,前期外资银行考虑网点布局的成本和时间问题,其发展重点必定是高端客户、银行间借贷市场和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业务。在发展高端客户方面,跨国企业将延续海外市场的合作,而中国大型企业将是前期重点客户。目前以花旗银行为例,收购浦发和广发行的股权的重要战略目标在于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的高端客户的业务。而短期内,外资银行针对中国地区中小企业贷款业务的推进尚属于前期铺垫阶段,而且未来长期内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的发展策略的重要的一个环节在于收购中国本土银行的网络。

  中国本土银行在高端客户业务的竞争方面必将受到外资银行的挤压,而中小企业信贷将是中国本土银行未来赢利的关键点,中国本土银行凭借网络优势对有信贷需求的客户能够及时跟进,而短时期内外资不可能在此项业务上投入更多的资源。为此中国本土银行应加快推进被其严重忽视的中小企业金融业务。从竞争的角度分析,中国本土银行需要及时调整策略,进行更多前瞻性的业务布局。为此我们认为中国本土银行未来发展壮大的关键在于混业经营,而政府的监管需要及早布局,着手制定适合分业经营相关的法律,中国政府需要在开放过程中把握混业经营的趋势,明确市场准入和退市条件,注意控制市场风险。未雨绸缪而居安思危是中国本土银行业能否获得持续发展力的战略基础。

  我们预计未来随着中国金融管理体系的逐步完善和开放以及金融机构破产机制的引入,中国银行业的竞争将进入高潮,并购将成为中国银行业主旋律,为此中资银行需要加快改进内部管理、风险控制、产品创新和服务,把握外资银行初始进入竞争将比较缓和的契机。在金融市场开放的过程中,中国政府依旧无法控制金融危机的风险,金融安全永远是相对而言的,在金融市场开放的今天,中国银行业已经迈出改革的重要一步,未来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将是考验中国政府大智慧的重要环节。

9
 楼主| 发表于 2007-3-20 09:43:58 | 只看该作者

  成思危说,目前全球虚拟经济的总规模已经大大超过了实际经济。2000年底全球虚拟经济的总量已达160万亿美元,其中股票市值和债券余额约为65万亿美元,金融衍生工具柜台交易额约为95万亿美元,而当年各国国民生产总值的总和只有约30万亿美元,即虚拟经济的规模已达实体经济的5倍。全世界虚拟资本日平均流动量高达1.5万亿美元以上,大约是世界日平均实际贸易额的50倍,就是说世界上每天流动的资金中只有2%真正用在国际贸易上,其他的都是在金融市场中进行以钱生钱的活动。可以预计,随着电子商务和电子货币的发展,虚拟经济的规模还会进一步膨胀。

  来自沪深证券交易所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3月16日本周最后一个交易日,两市总市值达到118031亿元。

  200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20.94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0.7%。

  从上得知,中国证券市场的总市值与中国2006国民生产总值相比,占56%左右。这一点充分说明中国股票市场根本不存在严重的泡沫。

  目前美国证券市场总市值是实体经济的200%,欧洲证券市场总市值是实体经济的100-150%,亚洲的泰国证券市场总市值是实体经济的80%。美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在于金融,资本市场的容量完全可以抵御和容纳各种金融风险。

  中国经济能否真正崛起的关键在于资本市场的发展,为此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将是中国经济赢得世纪发展机遇的关键点。

 





10
 楼主| 发表于 2007-3-20 10:51:17 | 只看该作者

  虚拟经济就是钱钱交换,或者说是钱与帐单相交换,或者说钱生钱。其特征是钱的流动并不直接带动实物商品的生产流动和有实际效用服务的发生。可以说,人们到银行存款、到股市和债市购买乃至炒卖炒买股票和国债、购买保险等行为本身,以及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金融机构之间、中央银行与国家财政与金融机构之间、上市公司与股市股民之间发生的资金往来行为本身,都是虚拟经济行为!表面上,虚拟经济的功能是增加纸币的流动性,为实体经济运作和筹集资金,但实质上却是富人为富裕货币财富寻找保值增值的出路。虚拟经济超过一定规模以后,也无法间接带动或增大实物商品的流动和有实际效用的服务的发生,却会必然导致实体经济的货币短缺,从而形成需求相对不足,通货长期紧缩和金融危机伺伏,对经济发展虽有一利而更有百害!

  ① 虚拟经济增大了虚假的货币需要量
  人们把纸币存到银行里后,银行并不能及时把这些资金全部贷出去,会形成巨额存贷差;人们在股市,在证券市炒卖炒买股票和国债时都会设立资金帐户并储备大量资金以等待利好行情,这些资金就会形成巨大的纸币沉淀;银行、股份公司、财政部和保险机构获得资金后,在把这些资金投放到实体经济的过程中也会形成在途性延迟,从而规模不等的造成纸币沉淀。但是,只要虚拟经济运转一天,这些纸币沉淀现象就无法避免。为了补足虚拟经济运转所必需的货币量,央行就必须在超出实体经济的实际需要量之外,无章可循地、大规模地扩大纸币的投放总量。可是,这些超额发行的纸币,随时都有可能释放到实体经济中来而造成宏观的不稳定。因此,虚拟经济规模越大,对实体经济构成的威胁也就越大。人大委员长成思危先生指出"目前全球虚拟经济的总规模已经大大超过了实际经济。2000年底全球虚拟经济的总量已达160万亿美元,其中股票市值和债券余额约为65万亿美元,金融衍生工具柜台交易额约为95万亿美元,而当年各国国民生产总值的总和只有约30万亿美元,即虚拟经济的规模已达实体经济的5倍。全世界虚拟资本日平均流动量高达1.5万亿美元以上,大约是世界日平均实际贸易额的50倍,就是说世界上每天流动的资金中只有2%真正用在国际贸易上,其他的都是在金融市场中进行以钱生钱的活动……"。由此可见,天量的虚拟经济一旦发威,弱小的实体经济必不堪一击,全面瘫痪。

  ② 虚拟经济增加了货币需要量的测算难度
  为了让虚拟经济运转起来,国家需要再额外投放多少货币量才合适呢,这的确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也可以说这是一个根本无法破解的难题。例如,随着股价的攀升,面值1元的股票,有可能数倍,数十倍地从实体经济领域里吸纳出资金来入市炒作。大量资金瞬间的蜂拥而至,局部实体经济就会瞬间失血休克。但是,谁能统计清楚这些冲着利好而来的货币都是从那里来的吗?谁能计算清楚这些货币的量是多少吗?谁能说清楚这些货币会在股市呆多长时间吗?谁又能说清楚实体经济总体乃至局部哪些环节需要补充货币、补充多少货币吗?一系列的未知数只能让中央银行的行长等宏观经济的管理者,如黑夜履薄冰。

  ③虚拟经济增大了货币政策的调控难度
  从政策目标上来说,假如根据估算,粗略知道了货币政策的大致方向和货币的投收总量,但是在操作货币投放和回收政策时,虚拟经济仍然会给政策的执行设置出种种麻烦。因为基础货币、准备金率、公开业务、再贴现率等等这些间接的市场调控形式,根本无法作到精确到位。滑稽的是,市场经济搞了几百年了,可是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位经济学家,都无法确切地告诉人们,自己国家的货币投放总量确切数据到底是多少!因此,货币的供应总量超过或少于商品服务的总周转次数、总规模、总价格所实际需要货币量的情况也就一直在出现着。市场要么出现需求过剩,要么出现需求不足,物价经常性地上下波动,也就不足为奇了。从政策的传导机制上说,实体经济在运转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无论是总量上还是局部环节上都有瞬间波动的可能,因此,这就需要国家的宏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有效快捷的传导下来,从而能够让货币投放和收回的量准确,动作上也能瞬间完成。但是,在虚拟经济环境下,政策的传导,很难作到有效快捷。例如,居民现金收入持续下降是造成消费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国家准备用投放消费信贷的方式刺激消费。但是在执行这个看似简单的政策时,由于各家银行都具有各自独立的经济利益,他们会理直气壮地打出防范风险的旗号,挑肥捡瘦地为消费信贷政策的执行设置层层障碍。可以说,任何好的,及时的政策,只要一进入虚拟经济这个物欲横流各自为政的汪洋大海中,也会变馊!

  ④ 虚拟经济搅动起了拜金主义狂潮
  虚拟经济发育起来以后,人们把对物质财富的渴望,舍本求末地移情到对货币虚拟财富的渴望上。

  ⑤ 额外增加了社会财富的生产成本。
  银行、证券等虚拟经济行业,并不生产一分一毫的商品,也几乎并不提供任何有实际效用的劳务,但是却拥有庞大的就业队伍和高等级的就业场所,造成了社会劳动的巨大浪费。

  ⑥ 虚拟经济成为世界战争的诱因
  美国经济之所以持续了许多年的繁荣,主要得益于美圆体系下的虚拟经济的扩张成功。但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泡沫吹的太大了就要爆裂。目前,美国政府迫不及待地悍然入侵伊拉克,一个根本原因就是要为他的岌岌可危的美圆体系虚拟经济充血。通过分析可以看出,银行存款、股票、国债都是为了弥补纸币缺陷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产物。为了满足富人保值增值货币的特殊需要,促成了虚拟经济的产生和飞速发展。但是,搞资本运作的虚拟经济越发达,经济运行的成本就越高,宏观经济的可控性就越差,经济的泡沫就越大,金融危机的潜在可能性也就越大!要想克服虚拟经济所带来的种种弊端,就必须革命纸币制度,代之以人本化电子货币!目前,国内很多人根本没有从根本上认识清楚虚拟经济的本质,仅仅看到了虚拟经济可满足少数富人寻求货币增值这一点好处,就盲目地大力推动虚拟经济的发展和人民币的国际化。但是,这些人却不知道,虚拟经济的发展若离开实体经济的依托,将会成为空中楼阁,引发金融危机;人民币要国际化,就必须与美国等争夺世界霸权而最终挑起世界战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虚拟经济的福兮祸兮,不就一目了然了吗?
  再看看何新的一段:70年代初,二战后确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宣告瓦解,货币脱离黄金,世界货币体系开始进入到不受物质生产增长约束的时代,加上各种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虚拟经济急剧膨胀,并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主体。例如,1970年,在美国的货币交易中与物质生产和流通有关的货币交易还占到80%,而在"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仅仅5年,就演变成"倒二八",即与生产流通有关的交易比重只剩下20%,根据有关资料,到1997年已经只剩下0·7%。1985~2000年,美国的物质生产只增加了50%,但是货币却增长了三倍,即是说,货币增长率是物质生产增长率的6倍。从全球看,1997年国际货币交易额高达600万亿美元,而其中与生产流通有关的货币交易只占1%。此外根据有关资料,目前全球的货币存量已相当于全球GDP年总值的60倍。这些情况都说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主体已经从物质生产部门转移到非物质生产部门,由此引出资本主义经济的一系列深刻变化,我们也许可把这个新阶段叫做"虚拟资本主义"。 摘至《世界大冲突的前夜》。

  1929年大危机不过是实体经济中一次危机大爆发,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只是虚拟经济的牛刀小试,2000年道琼斯指数和纳斯达克综合指数大崩溃,充其量也只是虚拟经济的一次小感冒。就如火山总爆发之前,有几次轻微的小喷发一样,本人认为:一旦虚拟经济垮台,临界点到来,将是引爆下一场全球性的大灾难的主因。中国置身于其中无法避免,这是大环境决定了,经济不是全球化吗?谁也跑不了!虚拟经济垮台的导火线是什么?极有可能是美元崩盘!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