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转个帖(火气较大) 洛轴沦陷记

[复制链接] 4
回复
1871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7-1-30 13:22: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06年3月,河南省国资委呈送河南省主要领导的《关于洛轴集团重组发展问题的调研报告》指出:“从90年代中期开始,洛轴集团领导班子由于观念陈旧,缺乏改革的意识和胆略,在求稳怕乱的思想下,多次错失改革良机。……加之管理粗放,对生产经营缺乏有效的监督约束,使违法违规者活动猖獗,财务黑洞触目惊心,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在一片赞誉与欢欣之中,洛阳轴承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洛轴集团”)迎来了又一个“春天”。

1月16日,在河南省省长史济春的召集下,一个以洛阳LYC轴承有限公司(下称“LYC公司”)为平台重组“洛轴集团”的决议被通过。按照这个方案,永城煤电(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永煤集团”)控股LYC公司67.5%的股份。

至此,历经三年的洛轴集团重组方案终于花开蒂落。

早在去年3月,一份名为《关于洛轴集团重组发展问题的调研报告》(下称《调研报告》)就摆在了河南省主要领导的案前。在这份《调研报告》中,河南省国资委对洛轴集团的结论是,“对生产经营缺乏有效的监督约束,使违法违规者活动猖獗,财务黑洞触目惊心,国有资产流失严重”,并将其归咎于集团领导班子“观念陈旧,缺乏改革的意识和胆略”“多次错失改革良机”。

循着洛轴集团10年的足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试图以一个局外人的视角,洞悉其极盛转衰的历程。

1 自掘坟墓:“自杀式”销售

整个营销体系僵化并与市场脱节,导致产品贱价出售,使得公司亏损严重,而集团公司追求“账面盈利”,做假账成风,使情况日益严重

“中国开采石油所需陆地钻机、海洋钻机的配套轴承,还有所有的轧机轴承都是由洛轴集团研制生产的。”洛轴集团老厂长韩永丰的话语,至今还留存着一种王者的骄傲。

上世纪90年代,洛轴集团一直傲视群雄,其产值一度超过瓦房店轴承和哈尔滨轴承两家的总和,而今天的洛轴集团却只能仰其项背。

作为老一代洛轴人,韩永丰自有着其引以为傲的资本。洛轴集团业内老大的地位,使得河南省政府一度设立了轴承厅(正厅级单位),该厅直至上世纪90年代才予以撤销。以一企业而使政府部门设置如此高级别的对口机构,国内恐怕也只有洛轴能独享此殊荣。

一个业内老大的龙头企业,如何沉沦到今天?摆在记者面前的答案首先就是盲目扩张,管理混乱。

在一片与“市场接轨”的口号下,1992年,洛轴集团斥资4000多万元,在上海等24个大城市建立销售子公司。1994年,这类子公司增加至30多家,全部为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

与其他公司不同的是,洛轴集团的子公司均由洛轴集团销售处统一管理。一个奇特的现象呈现在大家面前,作为洛轴集团一个职能处室的销售处却管理起了众多资产高达数千万元的法人公司。

这种僵化的模式直接导致了市场决策上的溃败,而这正是整个“洛轴大厦”崩塌的起点。

据了解,子公司以比市场价格平均下浮约15%的标准从集团提货,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一定利润提高价格销售,以此保证洛轴集团盈利。

1996年,一个具有临界点意义的年份。

这一年,江浙及环渤海等区域轴承企业兴起,市场竞争加剧,产品价格大幅下滑。这直接导致轴承企业业绩下滑。至此,洛轴集团“一赔到底”,再也没有呈现出振兴的迹象。

1995年,洛轴集团利润总额为1497.4万元,1996年竟剧减为-4808.1万元。

也是从这一年开始,越来越多的业务员为取得好的“销售业绩”,开始贱卖产品,使得最终的销售价格竟低于出厂价。一位原洛轴集团高层人士向记者透露,“各地的子公司实际售出价格(在出厂价基础上)再压低12%左右。算上其他开销,平均亏损率为18%”。

国企固有的固有弊端使得集团公司为了账面“漂亮”,虚做业绩,将这“18%的亏损”全部纳入“应收账款”。这样一来,整个集团公司账面实现盈利,而亏损则“留给了”子公司。

很显然,子公司销量越大,回款越多,洛轴集团的亏损就越大。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2004年永煤集团介入重组进程。

一个极端的例子是:1999年,洛轴集团郑州销售公司(下称“郑州公司”)的库存(总资产的一项)就达到2372.65万元,大约占到其总资产的65%;2004年,库存仍有1190.37万元,约占其总资产的33%。

“库存的价格存在很大的虚数,卖不出去的东西,你说能值多少钱呢?还能按照市场价格计算吗?”一位资深会计师分析,“郑州销售公司早就应该破产了,其财务上雕饰的痕迹太重,估计是为了避免因资不抵债而被吊销营业执照。”

郑州市工商局的一组资料也显示:1999年,郑州销售公司销售额最高,而亏损额也最高。1999年12月,郑州公司的资产与公司负债及所有者权益总计竟出乎意料的完全一致,为3649.97万元。2004年12月这种情况再次出现,为3502.59万元。从1999年~2004年的其他年份,郑州销售公司的总资产和总负债也是惊人的吻合!

一位熟悉洛轴集团销售情况的知情人士透露,1998年,洛轴集团位于山东的一家子公司就因资不抵债而被吊销营业执照。

2 监管迟钝:“我们是一群傻子”

国企所有的弊病在洛轴集团身上暴露无遗:集团内部对管理也已经到了失控的地步,所有者缺位,经理层丧失了基本的信托责任,这些进一步加速了“洛轴大厦”的崩塌

“但是,这不仅是当时的是非标准,还是一项基本的考核政策。”上述熟悉洛轴集团销售的知情人士回忆,“谁的销售额大,就是英雄,否则不仅没工资还要丢乌纱,亏损多少从来不论。”

“我们是一群傻子,”韩永丰告诉记者,“而且直到现在,大部分洛轴集团人都不明白洛轴集团为什么会破产!这种‘自杀式’的销售方法,当时曾被个别子公司经理和生产厂长质疑,但是集团最高领导从来没有正视过亏损的严重性。”

据介绍,洛轴集团的财务检查制度有三种:职能处室自查、洛轴集团财务处检查、洛轴集团审计处审计。每个子公司每年接受1~2次来自销售处或集团公司的不同级别的检查,每年无一子公司被轮空。但是,每年在任的或者新上任的子公司经理,从来没有得到关于如何扭亏的反馈意见。

“每个月子公司经理回集团总部开会,得到的指示就是尽量多卖,多回款。”一位原洛轴集团的销售人员介绍,“集团领导讲话说‘你们不回款,2万多职工就没有生计了,你们的父母妻儿就没饭吃了’。”

不但如此,集团内部对管理也已经到了失控的地步,人际关系错综复杂,人情高于制度,“厂规不如文件、文件不如会议纪要、会议纪要不如领导意见”成为洛轴集团尽人皆知的口头禅。

有一次,一位子公司经理希望产品出厂价调低一些,减少子公司的亏损,就找领导签字压价,结果分别得到了三个不同的出厂价,最后是洛轴集团公司董事长签了字,那个价格最低。

子公司每年平均可以按回款提留回款额的4.5%,作为人员工资、销售费用和办公经费等开支。“但是,跟领导关系好的子公司甚至可以得到高达5.8%的回款额提留,关系不好的只能得到3%。”一位知情人士称。

“国企所有的弊病在洛轴集团身上暴露无遗!这不仅仅是所有者缺位的问题,经理层连最基本的信托责任都丧失了,有基本常识的人都能看出来,他们在作逆向选择,在毁灭企业,实在是令人痛心疾首。”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一位专家指出。

3 积重难返:财务黑洞

一位原洛轴集团高层人士透露:“销售方面每月的回款额不足6000万元,而且每月的回款里面,只有4000多万元是现金,剩下的不足2000万元,是‘磨账’得来的实物。”

洛轴集团每月必须有7700万元的现金才能维持正常运转。“但是,销售方面每月的回款额不足6000万元,而且每月的回款里面,只有4000多万元是现金,剩下的不足2000万元,是‘磨账’得来的实物。”一位原洛轴集团高层人士告诉记者。

洛轴集团通过各地子公司销售的产品约占总销售额的60%以上,剩下的一部分通过直销(比如钢铁、石油、航空等行业所需的大型主机配套轴承),另一部分为经销商代理。这三种销售渠道,都存在“磨账”(即实物抵账),“磨账”的实物普遍比其实际价值高估30%。其中,子公司的“磨账”占其回款总额的30%左右。

洛轴集团以及销售处都设有“磨账办”,销售员“磨账”要回来的账,也记入销售任务。这些“实物”大部分为车辆,多为小轿车(其中一辆几乎报废的宝马竟以近百万元账款抵回,而这辆车也在厂区内闲置了7年),此外,“消防车、救护车、卡车、农用车、劳保用品、成箱的烟酒”也应有尽有。目前,在破产边缘的洛轴集团高层领导几乎人手一车,上下班出入如私车一般,其中不乏高档奥迪车。

据统计,洛轴集团每月约有2000万元的资金缺口,基本印证了河南省国资委《调查报告》中指出的“每年1亿多元的新增银行贷款才能维持运转”,而这使得洛轴集团成了银行资金的无底洞,日积月累,银行负债高达24亿元。

《调查报告》显示:“2004年,洛轴集团总资产33亿元,其中包括外部应收账款10亿元,实际能清欠收回的只有1亿多元。银行负债高达24亿元。”

上述知情者还就此解释道:“这不足9亿元的应收账款(可能)永远也要不回来了。30多家子公司就是3000万元,其中,2003年子公司的亏损数据是3800多万元。10年下来是3亿元,再加上长期库存的烂货2亿元,洛轴集团子公司的实际亏损是5亿元,剩下4亿元一部分为‘磨账’损失、一部分是有票据的账,但已经过了民事诉讼时效了,还有一部分是连票据都找不到的无头账。”

2005年,洛阳市政府牵头动员公检法部门为洛轴集团催收一笔7000多万元的应收账款,结果能找到票据的只有300多万元。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7-1-30 13:23:43 | 只看该作者

神秘的“洛轴系”

洛轴这个大树荫蔽着许多鲜为人知的“财富梦想”,其现象以及成因值得深思。

洛龙区科技工业园工业路南2号,是一片崭新的红色厂房,但企业大门外却没有挂牌。1月11日,该企业的销售业务主管递来的名片上写着“洛阳高新超越机械有限公司”。

“我们现在叫‘洛阳高佳机械有限公司’。”该主管称。在企业办公楼的一楼大厅内,记者也见到了“洛阳高佳机械”的大字标牌。该企业的材料显示:“占地25亩,员工126人,生产单项轴承、超越离合器、非标轴承等产品。”

洛阳市工商局的资料显示:洛阳高新超越机械有限公司法人代表冯玉兰,股东为冯玉兰和常金平,注册资金100万元,成立日期为2001年7月,办公地点为洛阳高新技术开发区丰华路3号2楼203室。记者于1月12日赶到该地址,但办公楼内门窗紧锁,未见到工作人员。

而洛阳高佳机械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6月,法人代表常保军,股东为常保军和常保喜,注册资金300万元。

“这两个都是常保良控制的,现在转给了其弟弟经营。”洛轴集团老厂长韩永丰告诉记者。由于洛阳市工商局的查询限制,记者未能获得该企业的原始档案

1月12日,记者致电洛轴集团董事长常保良,常保良否认与上述两个企业的关系,称“与常保军、常保喜、冯玉兰、常金平四人没有关系”。

与洛阳高佳机械有限公司不同,洛阳巨创轴承科技有限公司更为“明目张胆”。该公司位于洛阳高新技术开发区侯天路1号,有着数百亩的厂房,千余名工人,贴牌生产与LYC公司同类的球类轴承。一位知情人透露,该企业的球类轴承销售额三千余万元,占LYC公司的1/10。

洛阳市工商局的资料显示:洛阳巨创轴承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巨创公司”)法人代表霍斌,经调查,霍斌正是在任的洛阳轴承集团副总经理。该企业注册资金3000万元,自然人股东29人,法人股东为洛阳轴承集团实业有限公司,出资2186.35万元,绝对控股。

洛阳轴承集团实业有限公司(下称“实业公司”)却是个地道的自然人控股企业,其前身为洛轴集团劳动服务公司,经过改制而为实业有限公司。该公司注册资金800万元,股东31人,霍斌一人出资489万元。

据知情人透露,实业公司以及巨创公司股东大多为原劳动服务公司人员,霍斌为原劳动服务公司经理,姚文泉为党委书记。姚文泉在实业公司出资26万元,在巨创公司出资116.35万元。

在洛阳高新技术开发区和洛龙区这些易取得土地的新城区,有十几家大大小小的轴承企业,它们的创业者多为原洛轴集团人员。

身为洛轴高层而监守自盗者,有一个浮出水面的典型。

洛阳市中院宣教处一位工作人员透露,2002年初,洛阳轴承集团下属铁路客车轴承有限公司(下称“铁客公司”)开发的森机米尔杂志轴承技术试车成功,市场前景广阔,铁矿公司总经理苏世阁酝酿扩大生产规模,并上报洛轴集团,但一直未获批准。

苏世阁于是发动多名铁客公司领导筹集私人资金入股,于2003年3月在上海浦东成立上海特安一凯轴承有限公司(下称“特安公司”),生产冶金类替代进口轴承和高精端轴承。

2004年,苏世阁辞去铁客公司总经理职务,到特安公司名正言顺地干起来,并担任特安公司法人代表。在此期间,苏世阁挪用了或变相挪用了铁客公司数十万元的资金。

2005年7月,苏世阁被捕。2006年12月,苏世阁以挪用公款罪和非法经营同类营业罪被洛阳市中院终审判处有期徒刑6年,并处罚金20万元。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7-1-30 13:24:32 | 只看该作者

LYC品牌之忧

2004年10月,永煤集团介入重组,12月,洛阳LYC轴承有限公司(下称“LYC公司”)挂牌,吸纳了洛轴集团的80%的生产设备和9000多名优秀的产业工人,生产得以重新启动。

《调研报告》指出:“LYC公司重新构建了营销体系,变过去分散型营销为集中统一营销……仅用了5个月的时间,销售工作恢复,2005年12月就突破了1亿元。”

“LYC公司并没有用(洛轴集团)原来的子公司,”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而是完全控制销售环节,回款也全部打回LYC公司。永煤集团调入LYC公司管理人员也就是20多人,干活的其实还是老洛轴集团的人,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实在是令人难以想象。”

河南省国资委的《调研报告》总结出了原因:“在这次资产重组中,LYC公司的领导人员也多是永煤调入的。他们敢于打破关系网和原有的利益格局,任人唯贤,严格管理,才有了新公司的快速发展。”

据了解,LYC公司2006年创造利润4500万元左右。2006年全年销售收入能够达到18亿元,基本上与瓦房店轴承相当,保住了老洛轴集团在业内的地位。

然而,摆在LYC公司面前的是LYC品牌的危机。LYC品牌是1980年底末洛阳轴承集团培育发展的轴承行业的知名品牌,但是现在,它的失控已经威胁了LYC公司的生存。

不过一个令人担忧的形象摆在了LYC面前:“洛轴集团因剩余人员的生存压力,扩大生产与LYC品牌相同的产品,在各地与LYC公司打起了价格战。

记者调查获悉,目前洛轴集团特种精密轴承有限公司、瑞环大型轴承有限公司、工装分公司等5家使用LYC品牌,但是同类产品的价格普遍比LYC公司低8%~10%,跟LYC公司进行残酷的“杀价”竞争。这些企业销售额(加上其他企业为其贴牌的产品销量)达到1亿元以上,对LYC市场是一种极大的威胁。

而永煤集团与洛轴集团签订的重组协议中,只是笼统地规定了允许其他企业贴牌生产需要经过双方协商通过。但是没有具体的约束性、强制性条款,造成了LYC品牌泛滥。

记者走访了洛阳巨创轴承科技有限公司、龙马特大型轴承有限公司、特重轴承有限公司、强联重型机械有限公司等洛轴集团周边的私人控股企业,发现它们在生产LYC品牌,而且都没有经过LYC公司的许可。

据LYC一位经销商的透露,中南某省的LYC品牌的“假货”的数量已经超过了真货。(石玉)

4
发表于 2007-1-30 14:19:26 | 只看该作者
好好的国企搞成这样,问题太简单不过了:没有人负责,没有人为企业盈亏负责谁,岂有此理。
这显然就不是一家企业。
5
发表于 2007-2-3 20:09:33 | 只看该作者
这么大的企业都没人负责,更不用说其它小国企了。国有资产正流到一小部分人手中。我们父辈们的努力成果都入了他们的私人口袋,重此我们将为他们的子女打工了。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