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国国会两党终于达成协议,并结束了政府的“停工”。当然,市场从来没有担心过美国政府会出现“违约”,但美国债务上限的提高却给了市场明确的信号:美国政府仍将会大幅举债,这也意味着即使量化宽松退市,美国的印钞之举也难以真正停下脚步。 对于美国这样一个长期存在贸易逆差的国家来说,其需要大量的海外资本流入来支持其金融和货币体系,一旦这样的进程停止,美国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地。显然,中国就扮演了这样一个“美国救世主”的角色。
最新的数据显示,中国持有的外汇储备已经达到了3.6万亿美元,从整个世界的格局来看,已经形成了中国一家的外汇储备几乎相当于其他所有国家总和的局面,即使这样,中国仍在不断累积自身的外汇储备。
《金融时报》驻北京的记者吉密欧在2011年11月中国打算援助欧洲债务危机之时,写过这样的一篇文章(参见《中国援欧的两难选择》):
“在北京儿童医院拥挤不堪的走廊里,随便问一个人中国是否应当出资为债台高筑的欧洲国家纾困,他肯定会露出轻视和怀疑的神色。
只要看看这里卫生糟糕、人满为患的病房,你就能明白,在大多数中国人甚至享受不到基本的社会服务之时,为何他们对于拯救欧洲富人缺乏热情。
医院的急诊室就像战区里拥挤的火车站。有人随处解手,让空气中飘散着尿味,患病和受伤的孩子从走廊一直挤到外面的停车场……”
这样的一种无奈似乎一直在中国蔓延,即使贵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中国人也并不十分富裕,而考虑到越来越大的贫富差距,生活在底层的人民的生活可能更加困难,而中国却持续将自身的外汇储备投入美国国债,帮助美国的消费、甚至帮助美国重回亚洲围堵中国。医疗问题之外,教育也是中国人的心头之痛,在很多山区,教育的硬件条件甚至比贫穷的非洲还差,而这在美国和任何一个经合组织国家,都是难以想象的。
另一个问题则是中国的汇率制度,而这个长期被诟病的制度背后代表着庞大且无效率的金融体系和金融决策程序,为了捍卫僵硬的汇率体系,中国央行需要大量从市场上购买美元,单向、缓慢和近乎无助的升值,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央行被市场和庞大的资本流入绑架,这也导致了中国央行的手中累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接着这些外汇储备就理所当然地被投入接近零利率的美国国债。
与汇率制度配套的,是一套繁杂的外汇管理体系,同时对资本账户、自由兑换以及投资渠道等多方面的限制,导致了大量外汇资金最终只能选择回流央行。
中国应该如何管理外汇储备?这不仅是市场普遍的疑问,作为一个经济学者,笔者也曾经多次发问。
第一个问题是,与投入美国国债相比,中国为何不能将外汇储备投入自身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的建设,举例来说,中国一直想尽快实施12年义务改革方案,但却一直声称受制于资金紧张,与此同时,中国政府却拥有巨额的国有资产以及3.6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如果将一部分外汇储备用在这个地方,不就可以达到一石二鸟的效果么?
当然,有反对声认为,外汇储备已经是央行从居民手中购买,并投入了相应的人民币货币供给,如果试用外汇储备,将导致国内通货膨胀的大幅走高。
笔者认为,首先,长期以来教育和医疗都被认为是“短期产出小于投入”,换句话说,投钱进去等于政府支出,也不会赚钱,从这个角度来看,拿出外汇储备用于投资这些方面,不会产生明显的通胀效应。
与此同时,中国可以将外汇储备用于资助优秀的学生出国求学,这样钱不在国内被使用,也就没有任何的通胀问题,同时也有利于造就国际型人才。在这方面,新加坡在这方面已经为中国作了很好的榜样。
此外,中国也可以选择降低贸易保护壁垒、并大幅降低对奢侈品的关税,这样既可以减少贸易顺差,相关的奢侈品产业和服务业也可以获得发展,并为国内居民提供工作岗位。
当然,即使从目前的外汇储备管理方式来看,相关部门需要检讨的方面也非常多。首先,中国应该明确自身持有外汇储备的最佳水平,超过一定水平应该主动调整政策。我们的测算显示,1万亿美元左右的外汇储备对于中国来说已属足够。
此外,中国需要更加积极地管理自身的外汇储备,这需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在中投之外,中国是否需要建立另一个机构来管理外汇储备;有效竞争可使官方机构更注重投资回报和效益。
如果政府机构难以有效,那么是否应该考虑允许私人部门来参与管理:“藏汇于民”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其逻辑也相当清晰,即普通居民可以按照自身的要求来配置自身的外汇资产,比如说投资于海外的房地产市场、股市以及基金等等,在这个过程中,中资金融机构可以为本国居民提供出海服务,这不仅有助于提升中资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也有利于从根本上减轻中国外汇储备不断累积的压力。
但在资本流出严格管控、个人结售汇手续复杂、额度有限的状况下,中国距离“藏汇于民”仍然有相当的距离。
但是美债的梦靥应使政策决策者清醒了!
FT中文网专栏作家 刘利刚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