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转帖]造假多水分大 高校就业率神话是怎样打造的

[复制链接] 4
回复
605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4-9-20 12:52: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北京市教委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2日,北京地区2004届毕业生全员初次就业率为89.43%,其中研究生为92.84%,本科生88.44%,专科生(含高职)的初次就业率达到了88.45%。从数据看,整体情况好于去年,且已提前超额完成教育部到8月份毕业生就业率达到70%的目标。

  但最近有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北京不少高校由于各种原因,不惜铤而走险,采取弄虚作假的手法“提高”就业率。同时,记者在北京各人才市场,也看到很多毕业生仍然徘徊在各单位的招聘展台前。那么,89.43%的“就业率”到底有没有“水分”呢?为此,记者在北京进行了调查。

  据记者了解,1999年,国家首次公布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对于统计就业率的原因,教育部高校学生司毕业生就业处给出的解释是“要将市场机制引入招生办学,公布就业率就是对各高校办学质量的督促”。去年,教育部又出台 “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规定,将学校扩招规模与毕业生就业率挂钩,对就业率明显偏低的地方和高校,将会减少招生,对就业率偏低的专业也要控制招生规模。

  就业率这个概念最初出现在媒体和公众的视野中时,被认为是大学生就业由国家分配转向市场配置后的新事物。记者了解到,就业率是这样一个概念:就业率(%)=〔(毕业生总人数—待就业毕业生人数)/毕业生总人数〕×100%,其中待就业毕业生人数包括截止到该年度8月底仍没有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人数,和已申请不参加本年度就业的毕业生人数。

  对于就业率的现行统计方法,北京一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高先生认为,现行的就业率不能全面科学地反映一个学校就业的量,更反映不出来就业的“质”,从这个数字里看不出学生的就业层次、就业流向和供需比例。

  据一位就业指导老师介绍,最初教育部提出对高校学生就业情况进行评估的时候,是有一个综合全面的评价体系,这个体系,对于高校加强对就业工作的重视,使就业工作做得更细致、更深入、更科学是很有意义的。但不知为何,现在这个评估体系只剩下就业率了,根本就不能涵盖就业的复杂过程。

  在采访中,许多人对现在的就业统计方法也表示质疑。首先,什么叫就业,什么叫待就业?按照现行的统计办法,被认为是已经就业的,也就是上面公式中的分子包括:有明确接收单位并拿到正式报到证的、攻读研究生的、准备出国并在学校备案的。那些毕业后二次就业、自谋职业、暂不就业和自主创业的都被认为是待就业生,这些越来越多的隐性就业在就业率中根本反映不出来。他们认为,现在毕业生的就业观念越来越开放,他们不在乎户口、编制以及单位的所有制性质。很多毕业生找到了满意的工作,可是他们的工作单位解决不了他们的户口和人事关系,即使双方签约了,也不能列入学校的就业计划,不能解决报到证,就不能算进就业率。

  有专家指出,在计算就业率时,考研究生、出国留学的人也算在内,这显然不能反映“就业”的水平,因为这一部分人并没有进入人才市场。国家应当明确这一点。北大教育学院副教授严凤桥在接受《北京现代商报》记者采访时也认为,一次就业率并不能反映全部情况。一个反映真实完全情况的就业率数据,应当反映的是劳动力市场接纳毕业生的程度。

  “我们一方面鼓励学生转变就业观念,不要抱着铁饭碗不放,另一方面,我们的教育管理方式却跟不上实际的发展。”有不少专家也发表同样的看法,“目前这种以就业率的方式来考核一个高校的教育质量,并且把它同招生挂钩,也许出于好意,但带来的弊端不容忽视,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各个学校在各种利益的驱使下在‘就业率’上玩‘猫腻’,给高校、社会、学生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4-9-20 12:52:36 | 只看该作者

  “虚假就业率”是如何“出笼”的?

  记者在北京某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看到两份统计数据,一份是实际已经签了工作的学生,有20名,另一份是已经“有着落”的,估计有40人左右,而后者是上报的或者公开出去的数字。这所高校的一名学生说,“我们系去年的就业率据说是75%,可实际一个班在统计数字截止时就业率连55%都不到。”

  北京某著名高校2004届本科毕业生小杨向记者透露,他们全班30名学生当中,只有7名与用人单位正式签约,但学校“统计”出的就业率却高达80%,因为大部分学生都能提供一个“就业意向”,这些证明都是通过关系搞的,本人根本没找到用人单位。有一名毕业生感到很困惑:“只要能说出意向性的雇主,就算就业了吗?这样的统计,也能反映真实情况?”

  记者了解到,现在北京各高校都很重视就业率。“因为每个学校每年都有一个就业率的统计,就业率越高代表学校的教学水平越高,对于招收下届生源就有很好的‘现身说法’如果其他高校提供了虚假就业率,我们还老实,那就要吃亏了”。 有一位高校负责人无奈地对记者说,“一边是招生大战,一边是毕业生就业率比拼。当教育一旦具有了个人消费品性质,市场化竞争便在所难免。”于是,当更多的学生在选择报考高校,变得更为现实之时,高校就业率便成为其最重要的参考指标。为此,高校注重就业率就不足为怪了。

  据调查,北京一些高校在“提高”就业率方面可谓费尽心机。 有一位今年报考研究生填报学校目标偏高而没有被录取上的学生告诉记者,说他现在在找工作和继续考研之间徘徊,老师一改前面动员考研的热情,劝他尽快找工作才是现实的,并否定了其找工作和考研同时进行的想法,还告诉他现实一些,如果在北京一时找不到工作的话,也不要放弃回到家乡发展。老师们的心愿很明确,那就是提高本系的就业率。

  严峻的就业形势让原本“紧俏”的大学生逐渐放下期望值。

  北京有些学校为了提高就业率,变相将毕业生档案转移到人才中心。记者了解到,为了档案户口等问题,北京有些高校学生不得不提前找工作,甚至大四一年的主要精力不是学业,也不是毕业设计,而是考虑就业。一位今年毕业的大学生对记者说:“从大四开始,我们就业的气氛就逐渐紧张起来,根本静不下心学习,到处忙找工作,临到毕业考试,和老师通融通融就过了。”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有些学校的学生不想考研也不想找工作,有些因为自身有专长想做个自由职业者,有些是家庭条件好想自主创业,但为学校的就业率,学校就暗示学生找个单位“接收”,找个单位给开个假证明,也算是给系里的就业率填了一个数字,让老师可以对学校和社会有个交代。记者在北京某高校了解到,有一个班30个实签人数中,就有6个是挂靠“接收”的。“这种情况许多学校都有。”一位了解高校就业状况的老师说。

  北京某高校老师说,现在我们的就业率很多都是90%,特别是有些民办高校,对外公布的甚至是100%,这并不正常。就业率能达到85%就足够了,太高的就业率只能说明学生的就业压力太大,不敢冒风险。他认为,学生越是不急于在毕业前找工作,就说明他的就业机会多,选择余地大,所处的就业环境比较宽松,“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学校如果就业率低,会影响了学校的形象和后续的生源,学校领导也抬不起头来,有些系或专业还有可能被取消或合并。”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总结性”地道出一些高校在就业率中掺假的直接原因。

  “教育部公布就业率的本意是好的,是为让各校所设专业更接近市场的需求。但遗憾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一些高校把‘就业率’当成了‘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李明伟教授认为,就业率造假现在已经很普遍。在外部就业环境好,学校专业接近就业市场的前提下,要使就业率真实,相关配套机制也要跟上,比如就业统一口径、鼓励政策等等。我们现在是在宏观调控上出了问题,几年前扩招,根本没有考虑到现在就业市场能不能接纳那么多毕业生,在无法解决这个难题的时候,有关部门有用就业率这种行政手段来解决市场问题,在各种利益驱使下,必然会出现“虚假就业率”。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4-9-20 12:52:54 | 只看该作者

  “虚假就业率”背后的隐忧

  在采访中,许多人表示同样的担忧,一方面“就业率”统计方法,一方面某些高校又在“就业率”上弄虚作假、搞形式主义,最终的受害者不仅是学生,还有我们高校,乃至整个社会。

  “使招生与就业率挂钩的政策如果在执行过程中被各学校走了样儿,那绝不是政策设计者的初衷,应该采取措施杜绝高校的短期行为。”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毕业生就业工作负责人忧心忡忡地说:“‘虚假就业率’已经成为教育界的‘形象工程’,这个问题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记者在调查中,许多人认为“虚假就业率”有以下几点具体的危害:

  首先,“虚假就业率”影响了国家对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宏观调控。对公办高校而言,就业率上不去,自然就要或多或少影响到专业的发展乃至领导的升迁,而对于民办高校来说,虽然没有这么复杂,却直接威胁着其生存危机——以后招生时没有谁敢报考。处于解决自身危机的需要,许多高校宁肯牺牲毕业生的实际利益,也不惜以造假骗取社会各界。这种造出来的就业率,掩盖了院校就业率的真实性,直接影响国家对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宏观调控。

  其次,“虚假就业率”侵害了公众的知情权。 有专家认为,“虚假就业率”会导致一些人才市场不大的专业反而能吸引大批优秀考生,导致人才市场供大于需的恶性循环。“我孩子今年高考,在填报专业的时候,我们都是查询这个专业在这个学校的就业率状况才决定的。进来后,我们才知道,这个专业就业率根本没有学校所说的那么高。”一位家长对记者说,“如果学校造假就业率,就是在侵害我们的知情权。”

 “学校造假就业率对一个家庭或是一个学生来说,伤害非常大。”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李明伟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教育可以改变人的一生,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一个家庭把所有的希望放在一个孩子的身上,为这个孩子倾家荡产的让他上大学,“虚假就业率” 侵害他们的知情权,这只是表象的东西,最本质的是害了一个家庭,断送了一个孩子的前程。

  第三,“虚假就业率”败坏社会风气。由于学校一味追求就业率,使一些代理出售“假劳动合同”的单位得以获取不正当利益。为拿到毕业证书,一些大学生不得不四处寻找可以盖章的“接受单位”,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如愿。那些盖章无门的学生,岂不是被迫花钱买章盖?像这样雪上加霜的事,只能使一些单位大捞不义之财,败坏了社会风气。

  第四,“虚假就业率”直接影响学生的人生观。就业率造假的实质,是学校为了给自己戴花贴金,以此表明所谓的“实力”,从而扩大自身的知名度,吸引生源。我们看到,校方以牺牲诚信为代价,对学生实际就业与否并不看重,看重的是那张盖了章的“劳动合同”或“协议”。这样一来,学校是保证了“就业率”,但是,学生却成了直接受害者。一些学生未出校门,就迫不得已参与学校精心策划的弄虚作假。试问,这种教育的结果,怎么能让他们以健康的心态步入社会呢?

  “就业率”不应成为决定专业“生死存亡”的硬指标

  使招生和就业率挂钩,本来这样的规定是为防止高校的盲目扩张,但一些高校却利用提高就业率办法,增加学校扩招的砝码,达到增加经济收入,或是其他一些的目。对于如何防止学校利用统计上的漏洞虚增就业人数,一些教育专家提出建议。

 “国家可以借鉴国外三至五年的跟踪制度,以毕业生就业后的职业发展情况纳入评介体系。”一所高校主管就业工作的负责人认为,加拿大地方政府的统计也值得借鉴。如安大略省培训学院及大学教育厅每年公布一份就业档案,对辖区内大学毕业生就业后6个月间的表现予以调查。毕业生就业率只是其中一项指标,其他考察的要素还包括毕业率、学生满意度、毕业生满意度以及雇主满意度等。

  北京一高校就业指导老师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专业合理不合理,仅仅靠就业率是不能反映出来的。”为此她建议,应该把就业质量、就业层次,都纳入考核评价体系。比如一个专业,最后毕业生尽管就业率很高,但如果都是做一些技术性非常低的工作,或是所做的工作与自己所学的专业不符,那也不能说明这个专业设置合理。

  “现有的就业率统计对高校有一定指导意义,但它并不能全面、科学地反映出一个学校办学水平的高低。”有专家认为,就业率不能作为开设专业的唯一“硬杠杠”。正确的做法是研究市场,适应市场,着力开发市场,在市场变化过程中,牢牢把握住其基本规律,并发挥自己的优势,起到引导教育市场与社会人才市场的作用。教育超前性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它是社会前进的生力军,代表着社会发展的方向。

  据记者调查,对教育部要求高校就业率与招生挂钩的举措,社会普遍持支持态度。他们认为,“就业率”不是用几个简单数据打造出来的,只有国家加强宏观调控,整个社会拓展就业市场,同时高校加快整体改革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才是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唯一途径。(完)

4
发表于 2005-5-7 12:19:34 | 只看该作者

虚报和隐瞒是腐败的表现,教育的腐败也从假数字和假论文、假科研等暴露出来,就业率应该谁来公布,就业是全社会的事,那么就业率的问题还应在教育部门吗?人事、劳动、社保是不是会更有发言权?就业率可能也是领导政绩工程之一,于是都在关心数据,谁来关心质量、满意度、服务和指导呢,谁来关心毕业后的大学生的职业和发展,就业是良心工程、责任工作。更关系乎民族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尤其就业是综合性的工作,招生、教育、培养、环境等都是影响因素,仅仅靠数字可能还欠科学,再说100%,是不是意味着培养的另一层面的失败,毕竟教育的产品是人

5
发表于 2008-2-25 19:02:16 | 只看该作者
表现特别明显的就是环境专业的学生,明明很难找工作,就业率竟然是百分之八九十的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