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平台资产证券化缘何“开闸放行”?
正略钧策管理咨询 顾问 陈和午
3月25日,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与北京金融资产交易所在北京签署合作备忘录,北金所将成为“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指定交易平台”,双方合作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将实现政府融资平台资产证券化。
虽然资产证券化在中国市场早有先例,2005年还一度被称为“中国资产证券化元年”,但是其应用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却始终由于这样或那样的障碍未能放行。在笔者看来,此次政府融资平台资产证券化的开闸,意味着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融资渠道的拓宽,更预示着融资平台债务规模的高企风险终于有了化解出路。靠着资产证券化工具,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可以凭借已经投入使用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未来可能产生的现金收入为基础,通过发行以这些现金流为支持的证券,面向资本市场融资,将流动性不佳的中长期贷款变成有较高流动性的现金资产,从而较好地克服融资平台当前主要依赖银行贷款的融资模式。
众所周知,2009年中国经济“保八”之下,各地纷纷组建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省、市、县甚至乡各级融资平台可谓是“遍地开花”。而这些融资平台背靠政府,依托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的投资项目和宽松货币政策下商业银行的蜂拥而至,终于迎来了久违的信贷狂欢。但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空前繁荣的同时,“银政联姻”大潮再度泛滥,“小马拉大车”过度负债的情况也并不鲜见。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负债究竟是多少?实际上至今仍是个谜,保守一点的估计是6-7万亿,而稍微激进一点的预计则超过10万亿,这也被看作是新一轮中国银行业不良资产的“定时炸弹”。
正是如此态势,社会各界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风险表示了极大地担忧,毕竟许多地方政府仍是“吃饭财政”,偿债能力实在不乐观,搞不好最终可能演变为“地方借钱,中央买单”的局面。因此,自2009年年底开始,中央开始酝酿了一轮清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风险的新政,特别是2010年6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19号文)之后,地方融资平台公司原有的核心融资模式受到了很大限制,不少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在调控从紧声浪中甚至面临着“断炊”的风险。
但问题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债务风险已经做大,中央调控一下子将之挤破并不现实,必须在保投资与防风险之间走钢丝,这也是为何清理融资平台的细则久久难产。另一方面,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地方政府新一轮投资冲动并未放缓,多个中西部省份甚至提出了“十二五”投资大幅加码的发展目标,而在地方发债这扇门没有打开的情况下,地方政府缺钱的困境也始终是个问题。
“两难”困境之下,还是得寻找第三条道——既能控制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债务规模的继续做大,又能解决地方政府搞投资建设融资难的尴尬。现在看来,这条路当然就是政府融资平台资产证券化,既然政府不想最后买单,那就只能让市场来接盘了。实际上,针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问题,央行副行长刘士余在2009年9月21日就曾透露,商业银行可以对融资平台的贷款进行贷款证券化,通过使其进入债券市场来解决巨大的存量问题。
总的来看,作为一种新型金融工具,资产证券化应用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不仅是拓展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融资渠道,显著降低融资成本,更重要的是将有助于借市场平台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黑洞,大大释放融资平台的庞大债务风险,进而也会加速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转型。
本文首发于《证券时报》,作者系正略钧策管理咨询顾问,如需转载,请联系正略钧策www.adfaith.com市场部,010-59082979/29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