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个雷雨伴随闪电的周末,好象生活的每一个类似的时刻都有类似的场景。但是,我还是禁不住问自己,那些类似的一切真的是类似吗?风雨任逍遥,但是风雨已不同,而我也不是过去的我,这个周末我在听雨的书桌前读书,而上个周末,上上个周末……,我或许还在苦恼于外在的环境对于我的心情的影响。
读《遇到未知的自己》这本书,是很“偶然”的事情,或许是这周末的风雨雷电以及舒缓的轻音乐促成了这样读书的心情,而我又是在“偶然”之中看到了这本书。但现在,我想问自己,这真是偶然的吗,在不计胜数的书籍中,我为什么选中了它,或许冥冥之中也有注定。这是既成的事实,也是我不得不“臣服”的事实。
我发现,我有点受到书的“毒害”了。但是,好象我的毒害不是从这本书开始,一方面,最早从读佛洛依德的《梦的解析》到荣格的《性格哲学》,虽然一知半解,对我来说诲涩难懂,但我想这就是“读书就像老牛吃草”的感觉,有些东西,沉淀在了我的潜意识,而一些特定的场合它们被有效的唤醒了;另一方面,公司组织的几次管理督导,让我收获最大的就是对于自己行为反映的检视,一个能够唤醒认识自己的机会,让我真正去发现内心的精神世界;还有一个方面,或多或少,或忙或空闲,我总还是能够坚持抽出一些时间来读点书,也或多或少的接触过一些除了佛洛依德与荣格著作之外的心理学方面的书籍,以及像FTF、GTD一类的管理、励志类的书籍。
所以,读《遇到未知的自己》的时候,我有一定通透的感觉,或许是因为雨中的黑夜格外的宁静,或许是因为黑夜中的音乐具有超乎凡想的心灵穿透的能量,总之,我从这本书中感受到一些将心理学、励志学、行为学等相融合的一种感觉。对于励志学,好象很多“仁人志士”恨不能有吊起来鞭之的痛快感觉,这一点从我跟别人说最近在读一本励志书得到的鄙夷的眼神与回应中得到明确。这一点我不否认,很多的所谓快餐式的成功学与励志书箱确实有精神鸦片之嫌,应用场合最多的估计就是传销一类的组织了吧,有些阿Q精神,以及唤起了人精神中某种不正确的亢奋。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此类书籍都是让你去向外界宣扬你有多少伟大,多么的天降大任,也有少数几类,让你检视内心的自己,反省自己的行为动因以及调整自己的心理情绪。
记得,有位老师说过,通过训练让你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反应的真正目的并不一定让你去控制自己的情绪,因为这很难,但至少你可以去更好的认识你自己,认识自己行为反应的真正动因。古老的中国已经告诉我们这个智慧,相信大家都听过“邻人偷斧”的故事,同样的事件,只是因为有了不同的假设,看到了不同的世界。事件-反应-结果的链条下,事件是天注定的,我们只有去臣服,而结果是我们行为反应后的“结果”,所以我们能够控制的只有自己的行为反应。如果每个人都能认识到这一点,相信世界会更美好。
遇见未知的自己,实际就是发现真正的自己,因为在我们潜意识中有一个真正的自己,我们需要通过有效的方式去与自己的身体连结,臣服于自己的情绪,检视自己的思想,觉察自己的身份认同,我想这也就是这本书的最大价值。
这本书是以小说的形式写灵修的心得,以故事来读,很顺畅;但是故事本身并不是这本书最大的价值,那只是一个没有灵魂的躯体而已,灵魂需要我们在字里行间去体会,实际上这是一种心灵与心灵的对话,需要心灵与心灵的碰撞,一个外在的我与内在的我连结的过程。如果自己还可以更好的去理解,不久,就真正谈谈书里的灵修心得。
即使象作者这样的实践了多年“遇到未知自己的人”都谦虚的说不能保证已经找到属于自我的心理模式,对我们这些还没有找到回家的路的读者来说,认识并唤醒自己的道路上,我们只是还在探索着,探索着遇到未知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