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转帖]冒充耶鲁大学前校长的“炮轰贴”为何会疯传?

[复制链接] 3
回复
711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9-10-10 08:46: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冒充耶鲁大学前校长的“炮轰贴”为何会疯传?

熊丙奇/文

 

  大约两周前,我收到一位朋友转来的邮件,读完这篇据说是耶鲁大学前校长写的文章——《有着十三亿人众的孔孟之乡没有一个教育家》,我的第一感觉是,这位“耶鲁大学的前校长”,可以说是中国大学通,对中国大学的问题了解很深,比如官本位,而不是像他的继任,在2007年到访中国时,对媒体说,中国大学进入世界一流行列只是时间问题,时间期限是20年。

  继而,我生出疑问,这位前校长怎么这么了解中国大学,同时,耶鲁大学的校刊难道不顾学校与中国大学的友谊——他们近年来一直在举办耶鲁-中国大学校长高级研讨班,刊发这篇文章呢?“炮轰”文章中说,“很多人还以为自己真的在搞教育,他们参加一些我们会议,我们基本是出于礼貌,他们不获礼遇。”好了,下次中国大学校长不来你们这里培训了。

  问一报社编辑,他说他早已看到这则帖子,但不知道确切出处,不敢确认其真假。而在网上,网友一边转着,一边求证着。最新的求证进展是,一篇题为《戳穿谎言:“耶鲁大学校长撰文”是如何形成的?》的网文,认为“炮轰”文其实脱胎于小贝诺•施密德特校长在1987年开学典礼的讲话,而一些炮轰言辞,本是对美国社会在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的批评。

  环球日报9月30日报道,该报记者29日致电耶鲁大学进行询问,校方负责与媒体联系的办公室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经他们查询,耶鲁大学学报从未刊登过传闻中的这篇文章。另据证实,最近几期耶鲁大学校刊不但没有这篇文章,也没有任何关于中国大学的内容——显然,这不是耶鲁大学前校长干的,而是“出口转内销”、某人借耶鲁大学校长之名,发表对中国大学现状的不满。

  “炮轰”原来是场虚惊。据笔者所知,有的大学领导看到这则帖子,将信将疑中五味杂陈,被世界名校校长这么毫不留情的批评,扯掉遮羞布,感觉脸上无光。现在被证实根本就是假冒,于是释然。另外,本来就打算抗议耶鲁前校长的人士,转而要求纠出“造谣”、“中伤”者。既还耶鲁前校长的清白,也还中国大学与教育的清誉。

  耶鲁大学前校长的所谓“炮轰”或许可以打住,但是,这则帖子的疯传,难道不正说明教育的问题?先不看帖子的作者,就内容而言,言辞虽然激烈,甚至被有的人认为简单、粗暴,但是不乏警醒意义——中国大学“失去了重点,失去了方向,失去了一贯保持的传统”,“课程价值流失,效率低,浪费大”。“文科的计划学术,更是权力对于思考的祸害,这已经将中国学者全部利诱成犬儒,他们只能内部恶斗。缺乏批评世道的道德勇气。孔孟之乡竟然充斥着一批不敢有理想的学者。令人失望。”——假使文章言之无物,引不起网友共鸣,怎可能被疯传?除非,网友传的不是帖子,而是寂寞。

就网友的考证结果看,杜撰者引用了耶鲁前校长批评美国教育的言辞,这就更耐人寻味了。在大学的开学典礼上,这位校长说道:“毋庸置疑,大学有时企图‘增大恶行使其成为德行’,以为社会对出类拔萃的要求只是多:课程多、教师多、学生多、校舍多。”“在现代大学里,我们的批评家会让你相信:宙斯已被赶出天国,权力主宰一切。”
  “如果政权是腐败的,检查言论的权力机构就会骇人听闻的腐败。”……这样的话,在我国大学的开学典礼上,有哪位校长会说?这些早在20年前就发表的言论,为何没有被认为是对美国教育的“炮轰”,而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呢?

如果大家留意,美国一流大学的校长在校庆典礼上,几乎都很少有对本校发展的誉美之辞,而是充满危机意识,提醒学校保持警醒。这是哈佛大学350周年校庆上,校长讲话中的一段,“有理由认为现在是庆祝美国这所最古老的大学的诞辰的最好时刻,也是庆祝美国教育取得最伟大成就的最好时刻……如果说350年来哈佛有一个贯穿始终的特点的话,那就是我们总在心神不定的担忧,即使在从外界形势看来没有任何理由这样时也是如此。当我们为取得的成就而高兴时,会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阵痛,虽然我们强忍着,但也不免说出来。我们知道有多少学院是在全盛时刻种下了日后衰退的种子。我们的第二天性使我们从自我陶醉中清醒过来,时时问一下自己有什么敌对的力量存在。命运会有什么改变,有什么内部矛盾和过分行为会消弱我们的大学或阻止它满足现代社会和人类的需要而作出贡献。”

  冒名国外一流大学校长,来发表对中国大学的意见,这种做法当然不妥当,可是,如果有自由批评、表达的氛围,如果大学本身在发展过程中,能对问题、危机保持警醒态度,这种冒名根本没有必要。而另外,这些年来,国内众高校把美国大学领导赞扬中国大学取得卓越成绩的“客套话”当成真的办学成果,时常在大会小会上传播,也才有帖子看准教育的这种软肋,用洋人之语来批评。

  退一步说,这则帖子就是耶鲁大学前校长本人写的,对于中国大学来说,完全可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而不至于抗议其别有用心。如果因被某人“炮轰”,就觉得中国大学被全盘否定,那么,是不是太高估“炮轰者”,对批评太敏感,也太看轻自己,对大学的发展没有正确的评估呢?(反之,听到表扬,就轻飘飘地不知道自己是谁)真正的现代大学,自主办学、学术自治、教授治校是基本特征,而如若没有任何批评的声音,这些特征有哪一点是大学所具备的呢?这则帖子的产生、传播、遭遇,不正验证着帖子内容所批评的某些教育现实么?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0 08:48:34 | 只看该作者

华人诺奖获得者的教育背景耐人寻味

熊丙奇/文

 

  10月6日揭晓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华裔高锟榜上有名,这让华人再次扬眉吐气。至此,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类奖项的华人已有8位。

  诺奖获得者的教育经历,一直是分析家关注的重点。而分析这8位华人诺奖获得者的教育经历,或可对我国内地的教育改革产生某些触动。

  8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只有一位,即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崔琦,曾接受过十分短暂的两年时间的新中国基础教育,崔琦1939年出生于河南宝丰,1951年只身远赴香港,之后崔琦在香港培正中学接受教育。毕业后在金文泰中学修读一年预备班,成功考入香港大学,但是他选择了教会的奖学金,赴美留学。本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高锟1933年出生于上海,1944年随父移居香港,入读圣约瑟书院,之后考入香港大学,但由于当时港大还未有电机工程系,他只好远赴英国伦敦大学进修。1997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朱棣文、2008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钱永健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1957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杨振宁从西南联合大学毕业,之后赴美求学;1976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的中学时代在台湾度过;1986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李远哲的本科为台湾大学,硕士毕业于新竹清华大学。

  概而言之,虽然媒体总想寻觅这些华人科学家们与中国教育和学术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在报道高锟获奖时,说他1996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但8位华人诺奖获得者,与我们的教育与学术其实都没啥关系,有两位为西南联大毕业生;有两位生于美国、长于美国;有两位在香港接受完高中教育;有两位接受台湾高中教育、大学教育。

  如果说,华人诺奖获得者的这种教育经历分布有诸多偶然,那么,不妨再看我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的教育经历,在总共12位获奖者中,只有袁隆平(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王选(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王永志(1952年考入清华大学)、李振声(1951年毕业于山东农学院)4位是新中国成立后培养出的大学生。

  新中国教育发展60周年,确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已达世界第一,达到2907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23.3%,但是,在杰出人才的培养上,我国内地教育必须承认存在严重的不足——— 不仅与美国相比如此,与当年西南联大的办学,以及我国香港地区、台湾地区的办学相比,也存在明显的差距。

  这种差距不仅仅表现在产生少数几位顶尖人才,以及内地几所著名大学的排名要低于香港和台湾地区几所大学的排名上,更重要的是,在基本的教育管理制度上,我国基础教育的应试教育格局始终难以突破,高等教育的行政化色彩日益浓郁,教育与学术都趋功利化,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培养创新人才,是一个综合体系,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与社会用人制度与环境,缺一不可。基础教育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培养,具有基础性作用;高等教育的通识教育与学术规范训练,可培养一个人的科研精神与正确的学术习惯;而良好的用人制度则鼓励每个人发挥各自所长。以现实情况而论,在国内求学、工作者这三者都有缺失;在国内完成基础教育、部分高等教育,再出国求学、工作者,前两者缺失;在国外求学,再回国工作者,社会用人制度(也谓学术环境)缺失。这些因素的综合结果是,从新中国60年教育体系中,尚未走出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早在2006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就说:“去年看望钱学森时,他提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我理解,钱老说的杰出人才,绝不是一般人才,而是大师级人才。学生在增多,学校规模也在扩大,但是如何培养更多的杰出人才?这是我非常焦虑的一个问题。”

  温总理所谈到的“非常焦虑”的问题,到今天并没有解决。欲解决这个问题,以笔者浅见,有必要正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实事求是地反思教育基本制度,这方面,可从学习借鉴台湾和香港地区的教育经验做起。我国深圳地区,已启动借鉴香港地区办学经验,探索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高等教育改革尝试,但愿这种尝试能为我国教育制度的全面改革积累有益的经验,从而为我国的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带来新的环境。

板凳
发表于 2009-10-12 09:44:59 | 只看该作者

你知道我听到一些消息以后多痛心。

我刚上大学的表弟说:现在谁好好学习,同学就是他为怪物。大家都在谈恋爱,玩游戏……

还有个在校学生说,每天就上一节课,无聊得很,不知道干嘛……

还有很多很多,现在的好多大学都知道收钱了,痛心。读大学就是脱离父母,花钱享受。

不要怪人家批评,即使是假的,也无妨,多反省反省,既然能说出来,必定有原因。

4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2 14:43:40 | 只看该作者
QUOTE:
以下是引用gpfcom2在2009-10-12 9:44:59的发言:

你知道我听到一些消息以后多痛心。

我刚上大学的表弟说:现在谁好好学习,同学就是他为怪物。大家都在谈恋爱,玩游戏……

还有个在校学生说,每天就上一节课,无聊得很,不知道干嘛……

还有很多很多,现在的好多大学都知道收钱了,痛心。读大学就是脱离父母,花钱享受。

不要怪人家批评,即使是假的,也无妨,多反省反省,既然能说出来,必定有原因。

 

所以,温家宝总理痛心的说,中国在教育方面可以大胆的改革。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