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培训视野] [原创][曾仕强百家讲坛]反易经说

[复制链接] 14
回复
5350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9-10-9 10:21: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上大学时,泛泛读了一下《易经》,我已经有很多年没有再关注这个典籍。曾仕强教授在“百家讲坛”上讲解“易经的奥秘”,不由得又再度勾起我对《易经》这一传统经典著作的兴趣。不过时过境迁,个人心态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初我是抱着对这一神秘学说的求知渴望去读,而现在似乎更多了几份超脱的心境,所以也多了几份批驳《易经》的看法。

对《易经》的总体看法,这是一份哲学著作,其特点是包容万象,万事万物似乎都逃不出《易经》可以解释的范畴,的确是一份很伟大的著作,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深受其影响,所有看过和没看过《易经》的中国人的血液里都包含着易经的烙印。为什么这个著作能传世几千年,而没有被历史的发展所淘汰?它的生命力又在哪里呢?它有缺点吗?

我以为,易经的缺点就是它太完美了,导致后人几千年都无法超越,它的特点是“以虚胜实”,怎么解释它都可以自圆其说,也很难批驳,后人既然不能批驳,也就无法超越。正如一句俗语,正话反话都被你(前人)说了,叫我(后人)怎么说。

正如曾教授在对比中西方人的思维差异时所说,西方人的思维是直来直去,说想要就是想要,脑袋只有一半,按阴阳来说,只有阳的一半。而中国人则不然,脑袋是阴阳一体的,是完整的,说话时也是言不由衷,嘴上一句,心里一句。但这种东方古老的智慧就一定好吗?我以为未必。西方的科学理论,非常讲究因果,他们作学问时往往是要知道实物变化的根本原因的,例如曾教授举的医学的例子,西方人解剖找不到人的经脉和穴位,所以不相信中医针灸,认为“没有科学道理”。中国人则对自己的传统智慧非常自豪和自满:“外国人不懂中医嘛,人死了,气门就闭了,解剖怎么能发现呢。”有意思的是,我前几年正好看到了央视一个对“经脉和穴位研究”的节目,其中作了一个科学试验,通过对穴位通微电流检测其电阻,来判断穴位和普通部位的差异,研究结果证明,穴位是人体组织液阻力最小的部位,经脉不通,就是组织液的流通受阻了,所以导致疾病,而组织液也有辅助血液承担传输营养和氧气的作用,这个微弱的辅助功能就类似人体皮肤也可以帮助人呼吸类似。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如果我们迷信《易经》,认为万事万物都可以为《易经》找到“合理的解释”,而不做进一步探索,科学往往也就到此止步了,社会也很难发展了。我们中国人往往自豪“几千年文明”,而西方只有几百年的工业化,但实际别人目前却远远超越了我们。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是不是也有些痼疾呢,那也许就是对类似《易经》之类的经典著作的盲从吧,这导致我们认为什么事情存在都是合理的,而不思进取,反正《易经》可以帮助我们自圆其说,完全够用了。

“飞龙在天”和“利见大人”这两者有必然联系吗?八卦这种象征性的符号,和我们的命运有联系吗?这没法用科学解释。究其根本,《易经》是一部“以结果来解释结果”的著作,尽管它“历经三古,历经三圣”,是集体智慧的结晶,集自然和实践经验总结之大成,但它毕竟不是科学,科学是要讲出其发生原理的,凡事是要讲个为什么的,是“用原因来解释结果”的。“以结果来解释结果”很容易导致不思进取,扼杀创新,而“用原因来解释结果”则会不断发展进步。

我认为学习《易经》应注意几点:

1.       不可迷信,不可玄幻化,更不可盲从,“盲从”即不变,这本身就是违反《易经》的道理的。

2.       《易经》是大道,但大道的实现,离不开“术”的辅助。道是原则,术是手段,途径,也是科学。《易经》和现代科学的关系应该阴阳互补,科学为阳,《易经》为阴,还是应以科学为主,《易经》只有在用科学无法解释时,才可以考虑。所以我们除了学习《易经》,专业学习的书籍更要钻研,否则就不能“阴阳合一”。

3.       从《易经》中学习做人,只能学习如何做中国人,要和西方人共事合作时,这一套不妨先抛开,这也是“圆通”。

4.       曾教授对《周易》释名的时候,也只谈了一种,我觉得这样极好。《易经》由于传承久远,其分支的解释极多,谁能说清楚对错,我们也不必过多关注“茴香豆”的“茴”字有几种写法。对此类古籍,不深究,观其大略是重要的,学到有用的东西是最重要。

我很欣赏曾教授的一句玩笑话“你看着办”,我想《易经》的精髓也许就在“看着办”这三个字里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0-23 9:17:45编辑过]
沙发
发表于 2009-10-9 11:10:40 | 只看该作者

有识不为有慧,很多人错把见识当成了智慧。智慧不是明白,而是身心合一、知行合一的“识”。

你会看到很多慧根不错的人,专心感悟,到头来心态质量不升反降。为什么呢?用我的话说就是:心无敬畏。心无敬畏的人,我慢飞扬,以识为勇,剑指他人的脆弱之点,不懂思维两方。

何来敬畏呢?以戒而定再慧者,慧是融达于心的。越是表面聪明的人,越容易错读了慧能,以为戒也是多余的。禅宗树下长出不少诡辩狂徒、自大无根的魔鬼。

戒是必须的修炼之徒。儒家的礼、教门的戒、人生的仪轨,都有智慧的道理。有些小聪明,在指出执着外在规矩愚昧的同时,彻底否定了仪轨的玄妙效果更是无知的厉害。

平日里我们的心被“自我”占据着,浮狂无状。而祈祷是一个突破的好路子。而它有作用的基本条件是:心诚。正所谓心诚则灵!

祈祷对象一般有两类:先祖;神灵。

祈祷直接的好处是两大心境的生成:敬畏之心、虔诚之心。虔诚是指对神灵和自我,都进入坦白、自省,停止申辩,重新独立观想自身的一切。敬畏是指关闭了“我慢”,回归赤子的心态。神、先祖,就是这样保佑我们的。他通过诚心、威严、无尽法力的信仰使我们“放下”。

【转】张肇麟博客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9-10-9 11:20:16 | 只看该作者
QUOTE:
以下是引用密延蜜衍在2009-10-9 11:10:40的发言:

有识不为有慧,很多人错把见识当成了智慧。智慧不是明白,而是身心合一、知行合一的“识”。

你会看到很多慧根不错的人,专心感悟,到头来心态质量不升反降。为什么呢?用我的话说就是:心无敬畏。心无敬畏的人,我慢飞扬,以识为勇,剑指他人的脆弱之点,不懂思维两方。

何来敬畏呢?以戒而定再慧者,慧是融达于心的。越是表面聪明的人,越容易错读了慧能,以为戒也是多余的。禅宗树下长出不少诡辩狂徒、自大无根的魔鬼。

戒是必须的修炼之徒。儒家的礼、教门的戒、人生的仪轨,都有智慧的道理。有些小聪明,在指出执着外在规矩愚昧的同时,彻底否定了仪轨的玄妙效果更是无知的厉害。

平日里我们的心被“自我”占据着,浮狂无状。而祈祷是一个突破的好路子。而它有作用的基本条件是:心诚。正所谓心诚则灵!

祈祷对象一般有两类:先祖;神灵。

祈祷直接的好处是两大心境的生成:敬畏之心、虔诚之心。虔诚是指对神灵和自我,都进入坦白、自省,停止申辩,重新独立观想自身的一切。敬畏是指关闭了“我慢”,回归赤子的心态。神、先祖,就是这样保佑我们的。他通过诚心、威严、无尽法力的信仰使我们“放下”。

【转】张肇麟博客

受教了,诚为惕厉之言,不过似乎有点执着了,着相了。

 

“满”是一种自认为的身心合一、知行合一的非常短暂平衡状态,随着心的变化,和客观环境的变化,这种平衡会很快打破。只要“变”仍然存在,我们完全可以“放下”,不必深究。

关于“敬畏和虔诚”,我以为最好的“敬畏和虔诚”就是解开它真正的奥秘。我对宗教的兴趣有,但我更感兴趣的是宗教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精神力量。

 

此贴明为“反易经”,实则是“敬易经”,曾教授不是说的中国人同时会说“两种话”的含义吗,呵呵。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0-9 11:52:01编辑过]
4
发表于 2009-10-12 09:47:40 | 只看该作者
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看待问题的观点不同只能说明两点:一是所占角度不同,二是个人心里区别目的不同。不要想以自已的观点来束缚别人,易经只是提供一个方法而不是一种观点。
5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2 11:02:30 | 只看该作者
QUOTE:
以下是引用tjyhzq在2009-10-12 9:47:40的发言:
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看待问题的观点不同只能说明两点:一是所占角度不同,二是个人心里区别目的不同。不要想以自已的观点来束缚别人,易经只是提供一个方法而不是一种观点。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6
发表于 2009-10-13 09:41:59 | 只看该作者

不妨把易经当成哲学来看!这样比较好!

里面有朴素的哲学思维!

就讲乾卦吧。其实代表了事情的发展规律,潜伏 发展 顶峰!接着就是由盛至衰,就是亢龙有悔了!

7
发表于 2009-10-13 19:38:35 | 只看该作者

有知比无知好。

8
发表于 2009-10-15 10:26:10 | 只看该作者

太高深,看不懂.

9
发表于 2009-10-25 12:32:38 | 只看该作者

读过了,不知该如何开口.

10
发表于 2009-10-31 21:25:34 | 只看该作者
说的非常好,易经太玄妙了。
5000年前的一个人坐在亭子里就能把宇宙、世界都解释了?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