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三十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中,尽管是摸着石头过河,一步一步艰难地走了过来。期间也经历过80年代末期的政治风波冲击、90年代末期亚洲金融风暴的洗礼,但中国经济总体向上的飞速发展势头从未停顿,真正导致中国经济出现系统性风险的危机也从未出现过。然而,这一次却大不相同,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已经将整个世界的发达国家全部卷了进去,长期向上的经济发展已经出现了严重的衰退倾向。即便是总体经济发展始终处于健康状况之下的中国经济,此次也未能幸免,而且危机的冲击正在愈演愈烈地影响着中国的实体经济。这场危机是我们从未领教过的,其惨烈程度也许我们怎样估计也不会过分,我们中国人的生活正在因此而发生深刻的改变,我们的政府执政能力也正在遭遇从未有过的严峻挑战。 关于我们政府的执政能力。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政府的作用更为突出地体现在经济危机发生的时刻。我们的政府在这三十年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从严格的意义上说,还没有真正经历过严重的世界性经济危机的考验。如何通过这次大考?如何在这次大考面前交上一份让公众满意的答卷?这的确是较真张儿的时刻啊。在近期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的“保增长、上水平、增活力、重民生”的近期经济工作重点,就是我们的政府关于应对这场经济危机的对策方略。作为这一政策的具体体现,不久前,中央政府作出了投放四万亿元的基础建设资金的救市决定。其中强调,将在两年内集中中央和地方财力用于铁路、公路、环保、安居保障房的建设,用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用于地震后的恢复重建工程。这个应急的投资举措,以及随后国务院作出的十项具体救市措施,都极大地提振了国人的信心,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言:在危机关头,信心比黄金更重要。的确,政府是我们的父母官,他们拿出的每一项救市举措,不但向全世界展示中国政府的强力、负责的良好形象,更为重要的是,给予全国同胞战胜危机的坚强信念打气鼓劲。 但在这些举措里面,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问题。比如,有些事情本来早就该做,但由于各种原因我们贻误了更好的战机,最终却演变成救市的措施推出了。关于安居保障房的投资推出大概就属于这种情况,早在十年前,中国开始实行城市住房制度改革之初就提出,目标是实现“居者有其屋”。由于中国社会人口众多,经济收入状况差距较大的实际情况,有关部门提出,应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如新加坡、香港等地在实现住宅市场化的同时,实行由政府负责建造大批廉租房,以很低的社会保障价格,提供给城市中的贫困人口居住。但却不知为什么,在实现了住宅市场化之后,政府却在建设廉租房的问题上始终缺位,以致出现了部分收入较低的百姓勉为其难选购超出自己经济承受能力的商品房,以致影响了日常的生活品质,并集成不小的民怨。而在此次金融海啸到来的时候,居民住房的矛盾得以集中的释放,导致房地产市场出现了剧烈的动荡,我们的政府却突然想起了久拖未办的建廉租房的事情,索性一并作为救市的重要举措合盘推出。 显然,这一关注民生的举措是很得人心的,但显然出来的有些不是时候,这项措施本应该在十年前的住宅市场化实行时就应该作为配套措施同时并行的。但也许当时我们的政府方面天真地以为,市场化就能够解决所有问题,以致贻误了大好时机。而在此次危机当口,房地产市场正在面临风暴的严重打击,各级政府纷纷出台各种措施试图提振房地产市场的信心。毕竟房地产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太重要了。但在这个当口却推出了弥补历史欠账的加快建设廉租房的救市举措,尽管很得人心,但却未免有些不太合事宜,为本就危机四伏的房地产市场又来了个雪上加霜。因为这个政策的潜台词之一就是在客观上告诉我们的广大消费者,不要去买商品房了,等着住政府建的廉租房吧,或留着钱买政府投资建设的更加便宜的房子吧。 显然,这仅仅是发生在房地产领域中的问题,其他方面类似的问题是否也存在呢?记得小时候,学过的一篇“号寒鸟”的课文,那只得过且过的可怜鸟,每当严冬来袭的时候,在被冻得瑟瑟发抖的时候,才想起应该把自己的窝弄得暖和些。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呢?在现实生活中,但愿承担着百姓重托的各级政府大员,千万不能对自己的责任掉以轻心,有些早就应该履行的责任,为何非要靠到靠不下去的时候才知道着急呢?我相信,谈起这个话题,大家要说的同感一定会不少,在房地产领域,在股市及资本市场,在环境保护,在土地利用等方面,我们期盼着,政府何时才能够真正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呢?也许,这就是危机的价值之一,它将依照市场规则惩治那些不按市场规律办事的行为,让那些没有效率、不负责任的机构尝到口头、付出学费,从而在内心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