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上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一课 在过去的30年中,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可谓顺风顺水。即便是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那几年中,由于那场政治风波的缘故、遭遇了一些麻烦,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慢了下来,但随后的新一轮改革开放加速度,却使得中国日益成为世界经济舞台上一颗最闪亮的明星。社会历史发展的经验反复证明,任何一次危机的发生,都为一次新的腾飞奠定下坚实的基础。再往远点说,如果不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那场空前的政治浩劫的发生,中国这三十年的改革开放能够发生吗?没有那段极端的岁月,中国人民也许很难清楚地意识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道理,也许还过着像北边近邻那样的“物资极度匮乏、精神被严重控制”的日子。在政治经济学理论中,市场经济与经济危机有着某种必然的内在关系。而在我们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的进程中,经济危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现实。 从中国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在建设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没有经历经济危机的洗礼,就像是个温室中成长的花朵,对各种恶劣的复杂环境永远不具有坚强的免疫能力,是我们成长进程中的重大隐患。现在回过头来看,许多事情我们早就有了正确的判断,比如确立科学发展观的问题,不能以巨大的环境和资源代价博取那些表面光鲜的GDP业绩,不能单纯沉湎于由投资和外贸所拉动的中国经济高增长。但在这场空前的世界性金融海啸到来之前,在我们没有切身感受到遍及整个世界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彻骨之寒之前,不管那些有远见的经济学家如何慷慨陈词、不管中央领导怎样苦口婆心,各级地方及部门领导拼命上速度、拿业绩的冲动很难得到抑制。如今,整个世界的外部环境完全改变了,美国等发达国家虚高的泡沫破碎了,中国原有赖以支撑的外贸支柱也在顷刻之间垮塌了。残酷的现实终于给我们中国人补上了“在发展市场经济中防范经济危机”这一重要一课。 尽管这一课的确有点来得不是时候,我们在许多方面严重准备不足。首先是在思想意识上,我们已经习惯了“危机属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旧有规律。中国也要经受经济危机的摧残和洗礼,我们大家的确需要有个适应的过程。根据经济学的原理,这一切其实完全是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由于我们在经济发展中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过于集中地满足于由投资和外贸所推高的经济增长,国民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严重的失衡,我们庞大的内需市场长期得不到有效的开发,九亿农民的利益没有得到国家实际有效的重视和政策倾斜。既然讲道理、下文件、发号召已经没有实际效果,具有自身调节功能的市场经济终于启动了“经济危机”这样一种极端的方式,给予我们深刻的警醒、迫使我们紧急刹车。 这样的局面的确比较残酷、比较突然,但为了矫枉过正,为了中国长远发展的美好未来,只能如此。从长远发展的角度上看,这样的结果尽管我们要付出一段时间内很沉重的代价,大批服务于出口战略的企业将因没有订单而倒闭,诸多启动内需的政策需要时间,而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内需市场不可能马上填补外贸的空白,而使国内的就业形势空前严峻。阵痛在所难免,这是我们为以往的浮夸、为以往的无知、为以往无视市场经济规律而必须付出的代价,用我们通常的习惯说法,这是我们这些低年级学生在市场经济中学习所付出的又一笔昂贵的学费。我们有理由庆幸,因为经过了这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对市场经济环境的适应性的确显著增强了。更为重要的是,经过这些年的积累,我们的综合国力有了明显的增强,手中有钱心中不慌啊。如果没有这后一条支撑,我们中国在这场危机面前应对的能力就会减弱许多。 说起来,2008这一年对于我们中国人的意义的确不同凡响,仅就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经济调控而言,就让我们学习到了许多生动的东西。年初,由于物价连续攀升,为遏制愈演愈烈的通货膨胀,我们的政府连续启动货币政策,多次调高银行存贷款利息和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实行银根紧缩,遏制流动性。而仅仅在几个月之后,由于美国华尔街所引发的世界性金融海啸,导致了全球性经济危机。中国在一定程度上过分畸形的经济增长模式,使得中国经济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的政府及经济主管部门紧急应对,在货币政策难以在短期内迅速见效的情况下,果断启动了财政政策,运用国家雄厚的外汇储备及财政积累,连续出台一系列的投资大手笔动作,运用国家财力加大铁路等基本建设的投资力度,大幅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增加对农民的各种经济补贴,强化社会保障等改善民生的措施。这些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组合拳如此密集复杂,恐怕是新中国的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我们完全可以预期,经过一段时期不可避免的阵痛之后,中国经济势必将重拾升势,而且会更加健康。以科学发展观为主导的经济建设,一定会让我们的国家更加强盛、人民生活更加安康。从这个角度上说,我们这一代人还真是很幸运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