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球财富五百强企业悉数进入我国汽车零部件业
近几年,我国汽车零部件出口正逐步取得国际市场的认可,由早期供应国外维修市场,逐渐转向进入国际著名汽车公司的跨国采购体系中。但同时,我国仍有大量的本土零部件企业刚刚完成民营化的转制,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还很脆弱。因此,尽管国际大公司大都表示了对我国汽车零部件质量的信心,但事实证明,跨国汽车零部件公司在中国的投资也在逐年增加。 2007年尤以《财富》世界500强中汽车零部件企业扎堆进驻我国最为惹眼。截至目前,世界500强中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已全部悉数到场,如德国博世,美国的德尔福、TRW、德纳,日本电装、爱信精机,法国的法雷奥等在我国建立了一家甚至若干家合资或独资企业,这些企业涉及汽车关键总成、汽车电子、车身部件等各个品种。按地区划分,现已基本形成东北、京津、华中、西南、长三角、珠三角六大零部件集中区域。 二:创新型零部件企业崛起 我国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为汽车零部件工业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近年来,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一部分创新型零部件企业正在迅速崛起,充分表现出自主品牌汽车零部件企业的成长力,诸如万向集团、陕西法士特、福耀玻璃、信义玻璃、广西玉柴、深圳航盛、浙江银轮、南京奥特佳等。 从此类企业身上可归纳出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在专业化细分市场上大有作为,企业差异化经营成果显著,已基本上去除行业内的同质化弊病;其次,企业具备较强的持续创新能力和优秀的人才队伍,不断摸索和掌握先进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再次,已经进入汽车零部件的全球采购体系,具备一定的品牌效应,拥有较好的国际竞争力。还有,企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有能力把握关键的战略发展点,逐步形成全球化的不可替代的市场实力。 三:出口产品屡遭贸易壁垒国内安全预警体系亟待建立 随着出口规模的扩大,加上出口秩序不规范,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处境令人堪忧,大有成为反倾销新热点之势。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06年底,我国汽车零部件已遭到10多起反倾销调查。2007年同样风波不断。仅上半年,就有印度商工部反倾销总局对原产于我国的客车、卡车的轮胎反倾销调查作出终裁,除对内胎征收产品税外,还设定了到岸最低限价;秘鲁反倾销调查局对原产于中国的汽车轮胎启动反倾销复审调查程序;埃及对我轿车及轻型卡车轮胎反倾销案也发起新一轮复审调查。 近年来,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发展突出表现在出口范围的不断扩大。汽车零部件除了出口至欧美发达国家外,还有大量进入巴西、印度、乌克兰等发展中国家市场。但是这些国家整车工业水平相对比较薄弱,为了保护本国汽车产业的独立发展,必然也会对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设置贸易壁垒,采取反倾销等策略。因此,我国亟待建立完善的汽车产业安全预警体系,扩大汽车零部件企业的监测范围,使一直在国际贸易中遭受调查的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也能行使其合法权力,举起维护自身利益的大旗。该体系不只是指导国内企业如何处理国外发起的反倾销调查,同时针对国外产品对国内形成的产业安全问题,国内企业也可以发起针对国外产品的反倾销调查。事实上,目前已有一些国外进口汽车零部件对中国生产的同类型产品造成很大冲击,但对其如何认定,还在论证过程中。 四: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发展迅速 随着吉林长春、湖北十堰、安徽芜湖、广东花都、京津冀环渤海经济圈等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的迅速崛起,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化与区域经济建设无疑成为近两年汽车行业的新热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拥有汽车零部件为主的各种产业园区在1000个左右,其中关键的集群区域或地带约100个。 近几年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迅速发展壮大的一个主要原因,正是利用了区域集群战略优势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目前除了大型汽车集团内部配套以外,国内零部件产业集群发展,主要表现为三种形态:第一种是依托于整车厂周围发展零部件产业,这种发展方式有利于和整车厂建立联系,并且有针对性地进行生产,且运输路途短,节约成本。但随着全球化采购的逐渐增多,这一形态的优势逐渐被削弱;第二种是依托于开发区、汽车城发展零部件产业;第三种是依托于县域发展零部件产业,这种发展形态是充分利用当地的有利资源,结合自己的产品特点所聚集形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