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脑风暴fficeffice" />
导读:本节结合个人经历阐述了“头脑风暴”这种会议制度
除了“资本运做”的胆识,老东家在企业经营中的另一套路也是演练的非常纯熟,这个套路属于会议的一种形式,同样是“舶来品”,传入国内十数年的时间内,这种会议形式已经被众人熟知,它就是“头脑风暴”。
1941年,亚历克斯·奥斯本,一个广告总经理,发现传统的商业会议制约了新观点的生产。他提出了帮助激发观点产生的规则。他在找寻把自由赋予人们思想和行动以激发产生新观点的规则。"想出"本来是他用来描述他开发的过程的词语,后来逐渐变成"头脑风暴"而闻名于世。他把头脑风暴描述成一个小组试图通过聚集成员自发提出的观点,以为一个特定问题找到解决方法的会议技巧。他提出了如下规则:
○没有对观点的批评 ○追求观点的数量 ○在彼此的观点之上建立新观点 ○鼓励狂热的和夸张的观点
他发现,当遵循这些规则的时候,更多的观点就被产生,而且更多的新颖观点带来了更多有用的观点。有些观点在平常看来是"错误"或“愚蠢”的,但这些"愚蠢"观点的产生能够改变了人们思维方式,因而可以激发出非常有用的观点。使用这些新规则,人们的自然的拘束减少了,无论你是在小组里或独立工作,都不需要为新观点感到无措。
这种思想在中国也古已有之,只不过我们经常把它精练的表达成一句话“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而理性的西方人却把这种模式,发展成为一套理论体系。“头脑风暴”作为集思广益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在公司高层会议中被广泛采用,而且公司还在此理论模式上加以提升,大多数人都感觉自己的思维在深夜会处在最活跃的状态,基于此,我们的“头脑风暴”一般在深夜进行。
作为一个以图书出版为主营业务的文化传播公司,有创意的新产品的不断推出是企业生存的根本,在文化传播基础下开展多元化业务模式是企业发展方向,我们的会议也往往围绕着这两大主题进行,与会者一般是企业的决策层和外聘顾问,罗永浩总说的一句话“大家都是出来‘混’的,不容易”即使用在这些外聘顾问身上也都不为过。公司的顾问团队实力异常强大有知名ffice:***arttags" />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高校">高校ersonName>教授、行业资深策划、政府部门官员,至今我仍不明白老总如何将这些人牢牢的栓在公司,使得这些精英显贵肯屈尊大架,夜半三更来公司参加会议,并且还是那么热情澎湃。当然其中也有端着架子来的,在策划证券画册时,有一位金融专业的教授可能“特力独行”惯了,不仅反客为主的对公司员工颐指气使,还常不知深浅的对与会者进行冷嘲热讽,仿佛在他主宰的课堂一样,而且还屡屡跟我们强调“我在金融领域也是一个‘人物’”,老总在忍无可忍之下只得请这位高人出局,还很“委屈”的对我们说:总是强调自己是‘人物’,我们也没有认为他时“畜生”呀!大家的怨气化解在一阵哄堂大笑中。
“头脑风暴”通常有4到8人参加,我自然是没有资格列席的,不过后来在整理前任董事会助理(就是那位MBA,每次董事长参加的会议都由他记录,大概就是由于受不了老总这种超常人的精力,最终导致辞职)会议记录时才了解到会议的激烈程度。
会议之前,参会者会接到列有会议时间、地点、参会人员、讨论主题的通知,有时还会有一些参考资料,参考资料中有一种是公司信息部门从网络上收集的《每日参考》,信息收集人员会筛选一些与文化产业相关的新闻信息,董事长不是经常上网,这种手段却使他能够掌获取大量优良的行业信息。“头脑风暴”的会议形式非常随意,可以倚卧在舒适的沙发上抽着特醇“三五”(董事长喜欢的牌子,受家乡口音的影响“醇”“冲”不分,有一次然我帮他买条,特“冲”“三五”,我找遍了公司方圆数十家店铺。),醢着浓茶,聆听别人发言,灵感突至,随时发表意见,没有不屑的嘲笑、没有冷水的袭击,一个个新的创意和思想就在这种自然的气氛中自然而然的产生了。
我们的头脑风暴会议能在任何地方持续5分钟至2个小时,这不一定取决于参加者的经验和要解决的问题的性质,在这种会议上灵感或许更为重要。如果时间过长,为了使参与者保持新鲜。应该有短暂的休息,吃点点心、放松一下、相互鼓励、祝贺他人和感谢他人。大家时常使用休息时间来进行他们自己的思考和反思,适当的休息也减轻了会议带给个人的压力。
如果会上没有最终决策,会议的成果最终会是一张列满各类创意的清单,这些清单会发给每一位与会者,大家在回家路上、在浴室都会继续思考,观点会及时反馈。经过不断的筛选,除了能够及时执行的以外,其它好的创意会被保留下来作为公司的“脑库”,为公司以后的发展提供参考素材。
我曾参加过一次更大规模的“头脑风暴”,会上提出过一些可能很“幼稚”的观点,但却很自信,不过,最终筛选出来的观点清单中有一条是我提出的,内容大概是为迎接2008年奥运会,策划一套有关中国体育历史的大型画册的礼品书,画册中除了包括珍贵的文物图片外,还可以结合与2008北京奥运的相关的时尚元素,比如邮票、吉祥物等。当年公司出版的一套关于中国传统画的图文画册就曾被当作“国礼”赠送给基辛格、金大中等外国友人,如果这本画册制作完成,难免不会在2008年成为热点,现在离2008年越来越近,我当时的想法不知道是否被提上计划日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