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过多年外企工作经验的俞雷先生写了本书叫《逃离外企》,获得了职场人士的一致好评,特别是在外企白领圈里引起了很大的共鸣。 外企,曾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职场:不菲的薪金、舒适的办公环境、快捷的工作方式、频繁的交际活动等等。事实上,这些在外人看来风光体面的职业就仿佛是一道围城,身处其中的人却无从体会。最近一段时间而现在许多在外企工作了很多年的“老外企人”和高级白领,都离开了外企,有的利用在外企学到的管理经验和建立的关系网络自己创业,有的则回到国企和私企,“逃离外企”现象越演越烈。 原因一:外企“玻璃天花板”
在外企,中国员工无论英文多好,与外籍员工沟通起来都有障碍;无论你多么了解当地市场,有多强的人脉关系,中国人不可能坐上高位,即便没有欧美人、新加坡人,也会有其他如台湾等外来人做我们的上司,无论职位多高,你都只是一个工具。何况,大多数中国人在外企不可能坐上真正的高位,就像一个透明的玻璃天花板:你能看到那个位置和地方,可是你永远也够不着。 很多外企的高级职位都不会聘用中国本土人才。尽管这样做公司的成本是非常高的。一方面,外企能给本土人才的空间实在有限,另一方面本土企业现在正是需要人才的时候,对人才的框框也相对较少,而本土企业的管理环境也在改变。 目前许多民营企业的老板,在读MBA、EMBA等,并提出做职业投资人,即职业老板的概念。他们会给这些职业经理人资金、舞台,至于这些人怎样做,只要不违反法律,正常地运作,都不会干涉。你做多得多,业绩与利益分享机制很灵活。这些人一般在40岁左右,更加市场化,更讲求操守、品牌。这样的观念使得国内民营企业的舞台更加广阔。 原因二:本土企业回报高了
为什么现在人们能够离开外企,主要一个原因是到国内企业工作的待遇不见得比外企低很多。随着民营经济的发展,股份制的实施和国企薪金支付能力的提高,本土企业的薪金支付与外企的薪金支付差距在减少,甚至在有些领域,比外资企业还要高,在这种情况下自然地形成一定吸引力。 换句话说,本土企业的综合回报高了,包括:物质条件、精神满足和发展前景。在进行种种分析之后,他们往往选择离开外企。这是本土企业吸引人才回流的关键。 原因三:民营更有发展的深度空间
王光曾在某外企中国区销售经理的位置上干了3年,薪金倒是比国内同类企业高出一些,但“大鼻子”上司给他的印象就像一位赶马车的人,手中扬起的鞭子令他窒息。他忍受不了这种高压力下的狂奔。有一家民营A股上市公司的老总和王光在生意场上交往过几次,很谈得来,就邀请他加入任总经理。王光信心十足地接过了总经理权杖。 王光的感觉是,民企做事和外企做事完全是两码事。外企只要照着制度计划去做就OK,但在民企,要去建立管理和创造制度,去适应企业,这就是许多外企的人到了民企适应不了的原因。很多从外企来到民企的人,王光都和他们打招呼说:做好心理准备。外企的人往往训练有素,很自然地就会表现出做事的规划能力和执行能力,以及督查能力。表达能力也比较强,到了民企后他们虽然也很注意人际关系,但处理问题还是会让人觉得比较就事论事,比较简单。 原因四:民族情结
很多有民族感的高级职业人,依靠外企精细的管理,规范的系统操作,长远的发展眼光,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使国内与之竞争的企业相继落马。于是他们在更多的体验到了这种残酷现实的时候,激发了他们一种更深层次的民族危机感,于是他们试图用自己多年在外企学到的管理经验,去服务国内企业,创造更多价值的同时也体现自身的价值。 原因五:外企“逆本土化”
近年来,欧美市场低迷,有些跨国公司大幅裁员,那些总部无法安排的员工,因为中国市场好,有可能会被安排到中国公司。而且他们几乎不享受过去的外籍待遇。这些裁员安排的老外,做到本来是本地人才的正职上,原来的本地人才不得不做副职,使劲地让这些老外了解中国市场,太辛苦、太累、太难以心理平衡。 原因六:信任危机
我们看到确实是有的外企中国人在经济问题上做得不够光明,比如存在灰色收入、小团体利益、贪污等等。这些情况让外国老板对中国本土人才失去信心,甚至戴上有色眼镜,对中国人往往一概而论,防范大于信任。在这种情况下,使得一些高层本土化人才感到不舒服、不被信任,这也是外流的一个因素。 原因七:工作压力过大,身体透支严重。
从早上出门干活到夜里12点是家常便饭,在嘉里中心和东方广场的E2出口处,深夜还有不少“趴”活的出租车司机随处可见。近日,一些外企员工向记者披露了外企公司鲜为人知的另一面,反映他们在外企受到的种种不平等待遇。“我们经常加班加点,有时每月加班超过200小时,甚至连加班费都没有。” “在公司的楼道、卫生间甚至是办公桌旁,保不准就能见到在偷偷抹眼泪的员工,尤其是女孩们,进公司后没哭过的几乎找不出来。”一位在北京CBD某高档写字楼工作了快三年的高级审计师杨先生这样描述他们公司的境况。 “就个人而言,我一个月最多有一个星期的时间能在家吃晚饭,其他时候都在公司加班,每个星期也只休息半天。前两年,除了每年11月底到上半年4月份比较忙外,大家还能在不忙的时节休假调整一下,但自打今年开始,因为业务量猛增,不仅没有了淡季,就连平时也比过去更加繁忙了。原来一周完成的工作项目可能要求你半周就要拿出报告,接下来的半周公司会派给你新任务,于是大家只能选择夜以继日地工作。每次深夜回到家中,要不就翻来覆去地睡不着,要不就老是做梦,梦里也是在工作,满脑子的图表和数字。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了半年,大家都觉得太苦了。不仅心理压力无法释放,工作还要继续,除了加班有的项目还需要频繁出差,到一个地方熬了数夜,马不停蹄地又要赶往另外的城市。”杨先生说,巨大的工作量让多数员工感到他们的付出与收益不成正比。 同样在某大外企公司工作的陈先生表示,“我们工作的辛苦是人人皆知的,在这里工作等于是加速折旧消耗青春。在公司眼里我们根本就只是赚钱的机器。”他描述说,他们的老板天天早上8:30巡视办公室就是为了亲自记录下迟到员工的名字。在公司业务不佳的时候,作为一个领导者,考虑的不是怎样努力地解决问题,而是训斥手下的普通员工没有调动积极性去拉拢更多的客源,甚至将业绩不好的原因归于员工的病假请得太多。“在那么剥削压榨的情况下,控制公司的成本开支令人难以忍受:严格控制打印纸的使用数量;在室外达到摄氏39度高温的天气里,办公室却在晚上的6点钟准时停止空调的供应。这意味着在没有窗户可以打得开的写字楼里,我们只能汗流浃背地拼命加班至凌晨。” 给一家德国咨询公司打工的李先生说,“我们公司共有80多人,每年的营业额在3000万元左右,利润可达1500万元。”他说,“严格地讲咨询公司是不准从事审计工作的,但我们也靠审计赚钱。”这么高的利润,并没有给员工带来多少福利。员工们加班每月都在200小时以上,加班不仅没有加班费,即使干到凌晨两三点钟,第二天也不能迟到。迟到一分钟按半小时计算,迟到10分钟,一上午等于白干。 一些刚进外企的员工表示:他们中有不少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可是整天除了工作还是工作,根本没时间谈恋爱;有的工作几年了,虽然经济上有了一定的基础,仍然孑然一身;即便结了婚的,过不了几年也会变回单身状态,公司内部流行着这样一句话,甭管你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进公司后再出来就变单身了。 采访中,时讯记者发现不仅仅有不少在日韩企业工作的中国人会倍感压抑,一些在欧美公司工作的员工在形容自己的外企职涯时也使用了“死板、单调、乏味”这样的形容词。他们形容在外企工作就像在一台庞大的机器里,员工就是这台机器上的轮子。在高速旋转的过程中,随时都会被甩掉。“来了走??走了来??来了再走”,多年来,公司的人力资源就是这样非正常流动的。 哪类外企工作压力最大? 工作压力在不同的外企会有不同的体现。中国就业研究所副所长杨伟国博士认为现在外企有几种类型,在这些企业中,咨询类公司比如麦肯锡,以及会计事务所这样的行业都是世界上工作压力最大、最为紧张的企业,不仅在中国是这样,在国外也是如此。这些企业员工的工资很高,工作负荷也很重。这是行业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一些外企直接要结果,讲求结果导向,最差的5%会被末位淘汰,这可能会造成一定的流失率。不同行业的流失率不同,综合起来离职率应该差不多在两位数,10%%左右的状态是比较接近现实的。 原因八:期望过高的落差,也不过如此的感慨!
在外企工作过的人都知道,外企并不像我们想象得那么完美,它里面也有肮脏的交易、专制的集权、无耻的官僚作风、以及无休无止的官僚形式…… 外企看起来是一个充满现代化管理方法与做事方式,讲究效率与业绩,发挥人的最大潜能的地方,实际上不是这个样子的。在外企,“办公室政治”的凶险程度丝毫不亚于国企,而你的政治智慧仍是你能否取得升迁的决定性因素,至于你的业绩能力,它可能是你加分的筹码,但如果你不能得到上司的信任的话,不会给上司“擦皮鞋:,它一样是阻碍你升迁的原因,你可能被上司没完没了地穿小鞋,直到你出局。在外企并不是我们想像的那样民主,很多指标也数字都是欧洲总部在屋子里用计算机算出来的,很多中国人来发言表态的机会都没有,只有不折不扣的努力执行,完成了是业绩可能升迁,再增加指标,在哪一环没有完成,那你就淘汰出局,这是一个没有人情味的舞台。 所以很多进入外企之后的年轻人,慢慢的感觉到了一个问题:只有是人管理的地方,他就有政治,就有黑暗,于是他们就会伺机物色更加适合自己的舞台。因为外企是没有进入外企的人的一个梦,进入了对很多人说是噩梦,于是有了逃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