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与奇瑞的一位高层聊天,回顾奇瑞100万辆走过的历程,他讲了许多奇瑞创业初期的故事。其中有一个故事让人记忆深刻,奇瑞刚刚生产出第一款车时,大众就购买了一批车运送到德国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有部分零部件与一汽大众生产的捷达可通用。
德国大众马上要求一汽大众所有配套商停止给奇瑞配套。当时,奇瑞为了上目录还挂在上汽集团名下,德国大众通过上海大众向其合作伙伴上汽集团施压,要求上汽停止奇瑞该车型的生产。当然,德国大众没有挡住奇瑞的发展,如今的奇瑞产量已经达到100万辆,正在雄心勃勃地推进其国际化战略。
另一个目前汽车行业广为流传的,与德国大众相关的故事是,几年前德国大众击败韩国现代成为北京奥运会汽车赞助商。这个炙手可热的赞助商资格,不但会对大众品牌在中国推广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也势必会对大众汽车在全球范围内的品牌建树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业内流传的说法是,拿下奥运会赞助权后,巨额的费用大部分是由德国大众在中国的两个合资公司支付。这意味着合资公司要为德国大众全球性的品牌建设买单。
其实,这两个故事并没有太大的相关性。但这两个故事却能说明一个问题,德国大众并不是向他们说的那样支持中国企业进行自主研发,而是不惜牺牲中国企业利益设法实现其商业利益最大化。
如果,仅仅从商业的角度讲,德国大众的这些做法可能都无可厚非,事实上,即便是商业行为也不可能离开社会其他因素单独存在。德国大众是进入国内第一个跨国汽车巨头,在过去的20多年,德国大众从国内市场拿走了丰厚的利润。按照之前国家“市场换技术”的规划,德国大众应该是第一个进行技术输入的企业,而实际情况恰恰相反,即便是后来的丰田、本田、通用等都为国内企业进行自主研发给予了不同程度的支持,德国大众直到现在还对捷达的技术进行封锁,甚至对上海大众自主研发进行阻挡。
现在,行业内很多人在反思,部分人认为“市场换技术”战略是失败的。其实不然,如果不拿市场换技术,人家凭什么给你进行技术输入。问题是,我们如约给了市场,而技术却没有拿到,这不是战略上的错误,而是战术上的失误。最多只能说20年前我们还没有市场经验,被德国大众坑了。 来源: 京华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