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原创]浅谈专业财经主持人的自我成长捷径

[复制链接] 5
回复
964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7-6-28 16:09: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前言:
  我从2004年开始做专业财经主持人以来,短短3年时间,已经先后成功策划主持了大大小小上百场的高端财经活动和论坛。从3年前的不被理解、不被看好,到今天的客户生意源源不断;从原来的只在北京本地主持,到今天的远赴江苏、浙江、山东、陕西、湖北等地主持;从原来的单一主持业务,到今天的策划主持加公关传播。越来越多的高端活动论坛开始纷纷主动找上门来,一个崭新的财经主持“蓝海”也日渐凸现出来。并且我本人也以无可辩驳的理由当仁不让地成了“中国商业财经主持第一人”。

  不可否认的是,主持人这个特殊行当,在很大程度上的确是要源自一定的天赋,而这个天赋则通常无外乎有先天的悟性、敏感度、快速反应能力、机智应变技巧,此外还需要广博深厚的知识背景和幽默犀利的语言风格等等。但在今天,我认为,主持人的光鲜并不是高不可攀,大家只要认真努力,也应该是有章可循的。所以,本着真诚开放的态度,我今天就来分享一下我作为财经主持人的自我成长捷径,以此来帮助有志于此的朋友共同成长。

  1、欠资格上岗

  我曾经开玩笑地对一些朋友说,一个人最大的成长捷径在在于欠资格上岗,就是当自己还不完全具备某种能力,甚至仅仅是刚具备一点点苗头的时候,有人推荐或者你毛遂自荐去从事这项工作。开始时你自然会感觉压力很大,很明显地不适应,但是久而久之你会发现在这样欠资格的状态下你的学习动力才会更强。并且只有当你欠资格的时候,当你明天面临着非常不容易驾驭场合的时候,你今天才会更加拼命的学习。这就要时时刻刻保持一种警惕性。

  同样道理,我当年刚做主持人的时候,其实也是很不专业的,但凭借当年景素奇先生的大力鼓励和大胆起用,凭着我对自己做培训师时即兴发挥能力的自信,我最终还是上了主持人这条道。却不料居然越走越开阔。许多好朋友也越来越理解了我这条差异化发展之路。所以,今天在感谢景老师之余,我也真正认识到了作为当事人自身乐观自信、欠资格上岗的重要性。

  2、有备无患

  比如对于主持人来说,既要讲究对整个活动或论坛主线的系统性,同时又要讲究对即兴场景的鲜活性。这就需要我们平时广泛学习,横向跨越,旁证博引,浮想联翩。需要特别强调注意的是,财经主持毕竟不同于娱乐主持,从很大程度上理解,娱乐主持更注重现场和形式,而财经主持则更强调内容的专业性和深度,尤其是主持人对财经话题的深度解读和敏锐挖掘。在貌似轻松的氛围之中挖掘出真正有思想价值的东西。也就是说,“只有深入,才能浅出”。

  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最为普通的生活当中,要用大量的时间去对周边的事物和经济时事保持一种强烈的关注。常言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对我本人来讲,我长期坚持的研究领域就有终端零售市场的专业研究、市场营销管理的广义研究,此外还有广告时评、影视乱弹、重大经济事件的时评等等。这些都为我积累了宝贵的素材,从而在真正上场主持的时候才会感觉到肚子里有货而不会慌作一团。

  3、观察细节

  就拿考察市场来说,我每去一个地方考察以后,就必然会有大量的心得回来,甚至连餐饮、出租车等等这样的一些司空见惯的环节都不放过。许多人去一个新的城市,都喜欢关注的是旅游景区、风景点,但是我喜欢关注的却是逛街、逛商场,更加关注的是人文状况,甚至是哪怕坐着出租车在大街上闲逛,哪怕看一看这个城市的建筑、大街上的户外广告和行走人群的精神面貌;再看一看大家的消费状况、各个消费场所的物价高低;再看看路上都开了哪些好车,哪个餐馆生意火爆,等等等等,其实这些都是我们的学习空间和宝贵素材。做主持人有一句话叫做“艺多不压身”,真正到了台上面对现场的时候,没有两把刷子是很难顺利完成的。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把自己平时就训练成多面手,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到关键时刻的游刃有余。

  每个有趣的广告出来,每一个有意义的营销事件出来,每一个有影响的商业大片电影出来,我都会尝试用自己独特的观点去进行多角度的解读。我最常用的思维尺度通常是:“平和而不崇拜,借鉴而不盲从”。要时时刻刻保持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多问几个为什么。甚至在有些时候我还会自创一些理论,比如终端营销的Money法则和PERPECT法则等等。甚至还会写一些诗词和散文,最有意思的是,在2005年3月的时候,我太太他们单位组织登狼牙山,她回来以后让我帮她写游记。一个非常让人震撼的事实就是,到现在为止我也没登过狼牙山,但是却帮她写了一篇在单位内刊上获奖的游记。

  其他的就不多说了,关于职业规划,关于大学生职业发展,还有关于最近经常冒出来的一些营销管理的最新理论和思潮。从《加西亚》到《蓝海战略》,再到《中国式管理》,再到《世界是平的》,再到现在比较有个性的《长尾理论》,以及被全国广大创业人士广泛追捧的《赢在中国》等等,我都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视点。这决不是刻意为了标新立异,而是要用实际行动来验证和锻炼自己的全方位思考。

  4、注重创作

  我曾经在两年前写过一篇关于人进步阶梯“五步境界”的文章,文章中原创了“做-想-说-写-讲”的五步进步境界。其中的“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思路整理过程。我们平时可以做很多实事,也可以有很多想法,但大多数人都是过眼烟云,说说就算了。很少有人能真正把平素思考的有价值的东西都认真记录下来。所以,注重原创性的思考和写作就显得弥足珍贵了。

  最近5年以来,我坚持用平均每8天一篇文章的速度在进行原创文字写作。并且每一次出差回来必有大量的真实观察案例。就拿前些日子我的一篇点击率比较高的文章《请看最牛的导购员如何提炼卖点》来说吧,刚发表不足半个月,点击率已经超过6000多人。而之所以如此受到如此追捧,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这是源自真正的终端发现。而绝不是在办公室凭空编写出来的。这篇文章的出台,从某种程度上也恰恰颠覆了我们过去焖在办公室里编案例、编技巧的做法。因为智慧永远产生在人民群众之中,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今天,在我的主持经历中,我原创的“形散而神不散”、“楼低但档次不低”等经典主持语录;“光着脚跟任达华合影”、“让经销商跟酒店服务员一起走秀”等经典活动典故,都已经成了我的职业生命的有机部分,正在被李海龙、周家万等许多当时在场的观众朋友广泛传唱。

  5、资源置换

  我曾经给我的老朋友王海鹰先生非常开玩笑的提到过:我们两个相比较有一点最大的相似,也有一点最大的不同。最大的相似我们都是明显的“目标导向型”风格,做什么事情喜欢事先有一个明确的规划,把许多模棱两可的条件也尽可能先谈清楚,事后再按照最初的规划和约定来进行对照清算。这样就会很有效率。而我们最大的不同,恰恰是王总喜欢硬广,而我本人却喜欢软传播。

  到目前为止,我一分钱广告费没有花,却让全国各地的圈内外朋友都知道了“张会亭是做专业财经主持人的,并且还做的不错”。这当然不是小人得志的一种自鸣得意。而更多的是对软传播策略的一种真实心得和感受。比如像《销售与市场》的第三届中国经销商大会、像《新营销》的2006中国营销领袖年会、像“品牌中国”的第三届年度品牌人物高峰论坛、像《新财经》的中国漂亮50之上市公司市值管理论坛、像《礼赢天下》的首届中国礼品行业论坛等等。这些高端的年度盛会,我通常都是用置换式相互推广的方式来实现了渗透和传播。

  从2006年8月我设计的第一版主持人海报开始,到现在为止已经是第八个版本了。每个版本都是我在最有策划灵感的时候拿出创意,然后由专业平面高手亲手设计的。像“你还能找谁?”、像“用实事说话”、像“谁能为你一条龙服务?”等等,这些都在媒介资源置换时得到了不同版面的综合表现。

  荀子曰:“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我坚持认为:花大钱办事不算本事,不花钱或少花钱办事才是真正的营销智慧。毕竟作为主持人这个行当,本身干的就是捧嘉宾的职业,无论是谁做我的嘉宾,我都有责任也有义务把他们烘托好。所以也就难怪大家在相互支持方面能如此捧场了。 

  6、巧借东风

  今天的时代其实就是一个全媒传播的时代。所以,对每个有志于自我提升的人来讲,对媒介的敏感性直接考验着我们的传播效率。

  比如,在2006年12月份的时候,中国经营报的记者厉林小姐曾经想围绕着“商业会议创新”这个独特的蓝海领域做个专题,她通过一定的渠道了解到我最近一直在做商业会议论坛,于是便对我进行过采访。我马上积极配合了她的采访,后来这篇文章被厉林以一个很醒目的名字《我比电台主持人更专业》登到了中国经营报上。其实说良心话,这并不是我自己起的标题名称,但既然她这样写了,我也就只好继续努力了。所以,我在对她感谢之余也感觉到了自己奋斗的压力,我更愿意把这个标题理解成对我的勉励和目标追求。

  再后来,到了2006年的最后一天,我顺利的开通了我的专业财经主持人网站——中国商业主持人网这个网站的开通也正式标志着我在2007年更为完善的自我推广策略,已经开始从原来的“散打”进化到了现在的网络化系统作战。同时伴随着我现在从主持到公关策划传播业务的一条龙服务,也正式拉开了我从一个“单一主持人”到综合运作商业会议和公关传播的实体机构的战略序幕。这个做法被我戏称为“以点带面,以面衬点”。(用主持人的点来带动公司经营的面,用公司经营的面来映衬主持人的点)。

  7、画龙点睛:

  如果说前面的很多感慨还是我最近做主持人的深刻体会。那么,当我亲身策划了“中国第一商业婚礼”的时候,我才感觉到这应该是我从单一主持人到大型活动策划人迈进的点睛之笔。

  2007年5月19日,星期六,农历四月初三,在这样一个占据了“三六九”的日子里,我在北京德宝饭店举办了一场我自己的婚宴,这也是我进京4年来对各界朋友的一次盛大的交游答谢联谊聚会。来自北京各界的近200名好友共聚一堂。著名演讲家彭清一、著名活动专家王永、著名猎头专家景素奇、著名策划专家王海鹰、著名公关专家游昌乔、著名礼品专家彭善超、著名工业电气专家陈明洋、北京马连道茶叶第一楼更香茶楼总经理赵翼、《礼赢天下》杂志总编张小鹏、我的好兄弟王志民等鼎力捧场,尤其是我的好兄弟著名营销管理专家俞雷专门从杭州飞来北京,更是让我感到莫大的感动。并且本次婚宴联谊会还得到了北京更香有机茶、河南四五老酒、北京怡莲礼业等机构的大力赞助。所以,出于对上述赞助单位的答谢,我还专门为所有来宾印制了精美的会刊和通讯录,并在会刊的合适位置分别给大家印制了广告。因此,此次婚宴开创了中国婚礼史上“出会刊、拉赞助、印制来宾通讯录、给所有来宾当场回赠礼品”的先河。堪称“中国第一婚礼”。

  事隔20天,现在从活动策划的角度仔细回想起来,策划大型活动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新意,要能做出差异化。而客观来说,能策划出有新意的活动还是需要费上一番脑筋的。因为婚礼对中国人来讲本来就是再平常不过的仪式形态,每年中国都有数以百万计的新人结婚,在全国人民的心目中恐怕都早已形成了思维定势。因此,要想把最为平常的婚礼做出特色,这就需要更强的活动策划创意功底了。另外,作为专业活动策划人,尤其是作为我自己本身就是专业主持人的特殊身份,如果不能首先在自己身上做出差异化特色,那以后还凭什么去说服客户呢?一个优秀的策划人,如果连自己都策划不出去,还凭什么去策划别人呢?所以,我必须要先从自己身上开始。最终,我用事实证明我真的做到了,把中国最司空见惯的婚礼策划出了让人难忘的亮点。

  8、挤出时间:

  曾经有许多好朋友问我,每个人的时间都是一样的,你平时要做主持人、做公关活动策划、做终端培训,还有做其他各项工作。你哪来的那么多时间搞写作?

  我的回答是这样的:有一个著名的三八原则,也就是一天有24小时,把它分成三段每段就是8小时,我们通常是8小时睡觉,8小时上班,8小时是业余时间。8小时睡觉大家除了姿势的差异外在时间上都差不多,偶尔谁比谁会长一点或短一点也没有太大关系。而8小时上班呢?虽然说工作的内容不太一样,但是大家时间也都差不多。那么最关键的就是8小时的业余时间。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一句经典的时间观——“时间是挤出来的”。他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学习的,我虽然没有他那么伟大,但是也非常善于抓紧利用8小时的业余时间。我每天晚上从上网学习到自己搞创作。基本上都要在凌晨1点左右才能睡觉,在这样的一个状态下,你会发现这个业余时间很充实。而别人都在干什么呢?别人可能是在泡吧,可能是在蹦迪,也可能是在请客吃饭。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夜生活。但这可能恰恰就是差异的根源所在。那么,到底谁比谁更舒服了多少?谁比谁更显得悠闲?还是谁比谁更充实?每个人可能都有不同的价值观,但是我选择了自己的这种活法,所以这么多年也就坚持下来了,天长日久,现在发现还真的是形成习惯了。

  因为路远,我们只争朝夕!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沙发
发表于 2007-10-14 21:32:03 | 只看该作者
好像楼主差点当上了央视的"绝对挑战"主持人!
板凳
发表于 2007-10-17 15:11:39 | 只看该作者
会亭,不错!
4
发表于 2007-10-17 19:03:48 | 只看该作者

哈,一定要鼓励一下!

5
发表于 2008-3-19 20:10:23 | 只看该作者

楼主是个人才!

6
发表于 2008-3-19 20:11:29 | 只看该作者

小弟佩服之至!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