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原创]凤凰,心灵的故乡

[复制链接] 39
回复
6336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7-4-28 16:37: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上次去凤凰是2002年秋.已经好多年了.

  今年五一快到了,很多家人准备好要出去走走.我就把自己曾经写的一篇文章发上来,与大家共勉!

 

凤凰:心灵的故乡


 

●贺黎明□文

 

 

我对凤凰的相思,是从沈从文先生笔下的《边城》里开始的。当我第一次步入“边城”时,凤凰古城里弥漫着百年沉香的吊脚楼,沱江那豆绿色的江水,江面上腾起的那层簿簿的烟雾,身穿蓝印花布衣裳的“翠翠”,那条小黄狗,甚至石山的阴面罅隙间一簇一簇肥大的虎耳草……都成了我的思念。

于是,我的心中便有了一个秘密,要从千里之外的海岛去赴一次约会。

 

 

 

 

一、凤凰在远方

 

 

凤凰在哪里?

沈从文先生在他的作品里写道:“一个好事的人,若从百年前某种较旧一点的地图上寻找,一定可在黔北、川东、湘西一处极偏僻的角隅上,发现了一个名为‘镇筸’的小点”,这个“小点”。就是今天湘西的凤凰古城。在中国旅居近六十年的新西兰作家露易丝·艾黎曾发出这样的感叹:“中国有两个最美的小城,第一是湖南凤凰……”!

凤凰之所以成为我们共同的心灵故乡,是因为她的山水、她的灵韵、她的古朴醇香,更因为她生养了沈从文和他笔下的各样风景、风物、风情。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地理故乡,而埋藏在我们心中的心灵故乡,却是相同的。只有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一种温暖,心灵的熨贴和幸福的思念。在一个秋日,我终于拎上行李,乘上了湛江至湖南吉首的火车,去寻找那个可以安顿行李的地方。

这个地方地处云贵高原余脉之东,位于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西南,西与贵州铜仁、松桃两县接壤,在一个渝东、黔北、湘西交界的角隅,面积1757平方公里,居住着汉、苗、土家、侗、瑶等民族。史料记载,凤凰在公元前二千多年前,尚属未开垦的荒凉之地。春秋战国时期,属楚国疆域。唐垂拱二年(686年),设谓阳县地。到了1569年,即明隆庆三年在落潮井一带设军营,因一山形似凤凰,便始称凤凰营。后虽经时世变迁和行制变化,这个美丽的名字仍传承至今。凤凰县那厚重的史书太浩繁,我更愿意以大地行走的方式,从古城楼、古街巷、古寨古堡中寻觅,去阅读。

当我用手去触及凤凰古城的一砖一木,站在沱江边深呼吸,一个心灵的凤凰、一个思想深处的凤凰,从远方向我走来,渐渐变得清晰。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7-4-28 16:38:37 | 只看该作者

二、古城灵韵:凄美与唯美

 

其实,沈从文先生笔下的“边城”并不是凤凰,那是一个叫“茶峒”的地方; “有一条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也并非凤凰城中的人与物。然而,对于每一位到凤凰的游子来说,总是不免要在凤凰这座古城中有意无意地去寻觅那位“老人”,那个名叫翠翠的女孩子,那只黄狗,还有那座白塔的影迹。就难免会把凤凰城中的沱江、万名塔、沱江边撑船摆渡的老人和浣衣的苗家女子与“边城”中的景致联系起来,以致使你行走在凤凰古城中时,有一种亲切感。

就在我到达凤凰的第一天,我就极力四处寻找沈从文先生文章中所描述的一切。从十字街到东正街,从回龙阁到北门城楼,过沱江跳岩到河对岸的万寿宫,每一条青石板小巷都让人产生诸多联想——它通向哪里,联接着什么样的人事,进进出出走过了些什么样的人物,曾经浸满苗民鲜血的北门外广场安在?沱江上来来往往的渡船安在?吊脚楼中打开窗户期待熟客回来的河妓安在?……正如沈先生在自传中所写道的那样:“我生活中充满了疑问,都得我自己去寻找解答。我要知道的太多,所知道的又太少,有时便有点发愁。”

正是在这种矛盾的心境中,我们每个人心中、眼里和笔下的凤凰都是不一样的。那么就让我们从书本阅读转向大地阅读,直接从古城中的街巷、沱江边颤颤巍巍的吊脚楼、富丽堂皇的祠堂、沱江边清晨的唱腔和夜里的浆声灯影来阅读凤凰吧。

到凤凰的那天晚上,我便住在沱江边吊脚楼的“翠翠楼”里。说来真是幸运,我所住的“翠翠楼”竟然是古城中目前还未装修,最为古朴的吊脚楼,夜里大门都不必关上。一个名叫“小英”的女孩子坐在门口纳鞋底。房间里极为简单,除了一张安放行李的凳子外,就三张木床,推开木格子窗户,用一根木条把窗户扇支起来,一股湿润的沱江的气味便涌入房间。此时,才真正意识到,自己的脚下,木板的下面就是沱江水,而我今夜就要枕着沱江入眠了。

我卸下行李,去开窗,站在那儿,吊脚楼里无比宁静,而沱江上依然有渡船,有浆声灯影,听得见河对岸的人声,不远处横卧江面的虹桥风雨楼上彩灯闪烁,想必是有许多人在那儿饮酒品茶,谈古论今吧。

我顺着小英的指点,从一架木梯下到吊脚楼的底下冲澡洗浴。洗浴完后,拖了一双鞋,搬了一张凳子也坐到了门口的街巷边,与一位北京来的游客谈起了对这条街的感觉,对翠翠楼这座百年吊脚楼的一些想法,还谈到了沈老的小说和人生……

就在翠翠楼的对面,原来是一户大地主的家产,现在里面住着几户人家,有一位90多岁的阿婆便住在里面,她用湘西口音的方言告诉我们,说这回龙阁一带的吊脚楼在清朝时都是一家的,那户人家拥有自己的码头,这个码头现在就在我住的楼下面。我第二天还专门到下面看了看那个码头,如今只有一条破船和歪歪斜斜地站在江水中支撑吊脚楼的木头,水边长满了青苔,水静静地从木头中穿过。

入夜,很久都无法入眠,闭上眼睛,浮现于脑际的是关于凤凰的一些遥想;睁开眼睛,看到的是被烟董火燎的木头板壁的吊脚楼。夜渐渐深了,就能听见窗外和楼下沱江水沙沙作响,不知什么时候就睡着了。直到第二天清晨,被河对岸迎曦楼上吊嗓子的戏班惊醒。仔细一听,很有专业水准,正在唱京剧《沙家浜》和《铡美案》,韵味十足,给古城的清晨平添了一丝情致。从窗口望出去,还有很多浣衣的女子和淘米淘菜的主妇已在江边忙起来了……

赶紧起床,沿着城墙往前走,就到了北门城楼。河滩上有一位姓刘的老先生正在喂鸡。据说凤凰县城现在每到周五都有斗鸡爱好者到白杨岭斗鸡,斗鸡的传统已经有几百年历史了。

挥之不去的惆怅,是散布在古城中的祠堂和庙宇,大多年久失修。凤凰城里24座祠堂中,现存3座较大的祠堂便是陈家祠堂、田家祠堂、杨家祠堂。杨家祠堂始建于道光十六年,即1836年,木质结构,四合院,分大门、戏台、过厅、廊房、正殿五个部分组成。置身于祠堂中间,凭栏于古戏台,当时的繁盛和隆重可想而知。今天已人去楼空、物是人非,仅留下一个空空的戏台。祠堂的建筑从设计到细节都很考究,很精致。大多为穿斗式结构,窗户、屋檐、梁柱上都刻有精美图案,有龙有凤,有松竹梅菊,有民间故事。这些雕刻和壁画,都极富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可以想象这些姓氏的祖先对子孙飞黄腾达的祈愿,对家族振兴的使命。只是,这一切都已随风而去。

如果你是独自一人来凤凰的,又假如你还是单身,你会更加寂寞,真心渴望遇到心中的“翠翠”;假如你不是单身,你就会后悔当时为什么没有带自己的那位一同来,分享这里的浓浓的人文氛围。所以,到凤凰你最好与你的另一半一同来,你们会在这里陷得很深,以致于思想更纯净,心靠得更近,更爱对方。

我一路上寻找着沙湾,有一座万名塔,有一座万寿宫。万寿宫前的码头如今已显得十分落寞。凤凰是一座依山傍水的古城,山是她的精神,水是她的灵魂。而在陆上交通不发达的年代,沱江上的船队往来穿梭,想必是很忙碌的。要不然就不会有万寿宫,不会有吊脚楼,不会有当年吊脚楼里专门为水手而生的女子。想当年,当水手们一大早要离开这些白脸长身的女子,驾船远航时,那女子还倚窗而立:“我等你十天,你有良心,你就来——”。

万寿宫的繁盛由此也是可以想象得出的。万寿宫是乾隆二十年间由江西商人修建的会馆。明末清初时期,凤凰城商业因水而兴,江西商人往来频繁,故修建了这座气势雄伟的会馆。如今虽有些破败,仍有不少摄制组把这里当作拍摄古戏的场所,上演别人的故事。在万寿宫旁,有一块朱熹碑林,书法遒劲,古风十足。

凤凰城里常常有人来了就不舍得走的,于是就在这里干一起了买卖。其实主要是为了享受这里的生活,枫雅堂的主人陈默,本在外面有很好的事业,但到了凤凰之后,就被这里的山水人文留下来了。很多远方人到了凤凰,都愿意到枫雅堂去喝茶,聊几句心里话,让很多人产生了对凤凰的另一种解读。

凤凰是宁静的,美得让人有些揪心。阅读她的千年史,许多带有血泪历史的故事让人扼腕;阅读沈从文先生的作品,许多伤心的爱情故事让这座城市变得凄美。文昌阁小学是沈老先生就读的小学,出了十几位名人,在文昌阁小学后面是南华山。当我拾级而上,脚下踏着满地金黄的三角枫叶时,回头往下一望,凤凰城就在她的裙裾之下,宛如千年女子。

我又仿佛听到了“翠翠”的那一声问话:

“明天你还会回来吗?”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7-4-28 16:39:31 | 只看该作者

三、谒沈从文墓

 

凤凰是沈从文人生的起点。他从这时走向了世界,成了世界文坛一位不可忽视的大作家。凤凰因为他的作品,成为了很多人的精神和心灵故乡。出古城东门,沿着沱江边的一条石径,一直往前走,到南华山下的听涛山,依山临水处就是沈从文墓地。

曲径通幽,宛转而上,一块极为普通的五色石下,埋葬着沈老的骨灰。我怎么能够相信呢?这儿埋葬着的竟是我最为崇敬的沈老先生!前来拜谒沈老的人络绎不绝。或献上一支菊花,或献上一把路边采摘的野葵,一束冬青树树叶,没有花丽的包装。

就是这样一块不加雕饰的五花石,树立在听涛山下,碑石的周围长满了幽兰草,不见伟岸,不见庄严,但见朴素、自然、真挚。墓碑上刻着沈老的遗文“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字体自然平实,见字如面。碑的后面刻着沈从文夫人的妹妹张允和女士写的挽联“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这幅挽联每句最末的字连起来便是“从文让人”,正是对沈先生一生的高度评价。

站在这全世界最美丽的墓前,心中有一股暖流涌过。听一位姓孙的老凤凰说,有一位北京的博士,去年除夕专程到沈老墓前三鞠躬。我拜谒过很多纪念碑和名人坟墓,但没有哪一座坟墓如此朴实,又是如此感人。

有一位作家写道“山是归根山,水日忘情水,石是三生石,倦游归来的沈从文,在这儿划上了他一生最后的句号。在他的墓旁,月季静静地绽放,不败的山菊荫着兰蕙,淡淡的色彩和一缕清香,正如他寂寞的令人怀念的一生……”

我伫立在墓前,用手触摸这块石碑,这是一块带有沈老体温的墓碑,很温暖很温暖。我在内心为您祈福:“沈老,您还好吗?”

 

4
 楼主| 发表于 2007-4-28 16:40:00 | 只看该作者

四、沱江边的沉思

 

游凤凰,必然会有很多人去体验沱江泛船,穿行于水上领略另一面凤凰。我一直沿着沙湾那条老街慢慢地走,不时地看到许多人在写生、画画和摄影。我相信,他们中的许多人仅看到了一个物质的凤凰,看到的是她的建筑。

而我坐在江边的一块砖石上,对面是依山临水的城楼、水车和马头墙民居,陷入了一种莫名的无奈。

凤凰本是因为有了沱江,才有了市集。于是很多年前,从一个个码头开始了街巷的延伸,于是就有了榨油作坊、豆腐坊、染坊、碾坊、会馆、学堂、铁匠铺、典当铺、钱庄、祠堂。随着当时水上交通的兴盛,这里的市集盛极一时。

于是这古老的街巷里出了很多大户人家,也出了像沈从文、熊希龄、黄永玉、肖纪美等这样的名人,古老的街巷里香火与人文鼎盛,于是出了一条文星街。至今,在不经意间,你也许会追着一股姜糖的清香,找到一家百年姜糖作坊,像张氏、唐氏、陈氏……各氏姜糖在这里传承着人间烟火。

我看到两位古城里居住的老人站在街边对话:

“你今天买了什么菜?”

5毛钱的豆腐。”

“好得很,可以喝一碗米酒了!”

这就是凤凰人——应该说是凤凰老人的物质诉求,知足则常乐。然而,随着更多的人搬出古城,老人们渐渐老去,没有多少人住在古城,这座城市的香火渐渐冷清了,那么我们到哪里去寻找真正的归宿呢?街面上最后全部被改造成商铺,出售着各种各样批量生产的工艺品和假古董,这样的古城还有什么值得留念呢?我陷入了一种深深的思索。

沱江岸边的吊脚楼已全被装修一新,那座弥漫陈香的颤颤巍巍的百年老屋正在走进记忆。立在水中支撑吊脚楼的柱子全被油刷一新,泛船于沱江之上,只能闻到一股刚刚刷完木头板壁的桐油味。这难道是一种宿命?

我理解这种无奈和尴尬,历史行将合上它精彩的一页。

 

5
 楼主| 发表于 2007-4-28 16:40:46 | 只看该作者

五、写在石头上的历史

 

许多散落在民间的先人遗迹,都是些历史与文明的碎片。在官修史书中有时无法真正解读其全部内涵。湘西,真是一个神奇的地方。近年来,这里总是让世界刮目相看,先是在凤凰县及贵州的铜仁地区发现了罕世的“苗疆长城”,即南方长城;继而在湘西龙山县的里耶古镇又发现了大量的“秦简”,有可能将会改写中国的某一页历史。

走出凤凰古城,四面张望,你会发现在这座小县城的周围,多的是历史遗迹。而这些遗迹,便是写在石头上的历史。如黄丝桥古城、南方长城、书架堂古城堡、石板寨、天下第一大石桥……这每一处遗迹,无不与层层叠叠的石头相关联,这叠叠层层的石头墙,便是堆叠起来的史书,绵延着人类的兴衰史。

在城中租一辆面的,向城西贵州方向行进,24公里处便是黄丝桥古城。这座城堡在唐朝时是凤凰的县治所在地,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这座石头城堡的作用已无现实意义。当初是为了防止苗民起义。到如今,只能站在城堡上向西遥望,那边是贵州;向东看,那边是凤凰。导游小姐滔滔不绝地介绍这座古城的历史和现状,我除了惊叹于城堡建筑的精湛之外,感兴趣的是城中现在住的几十户人家,倒有点像围城,城中的人们都和睦相处,据说夜不闭户。像这样的围城,我真想走进去,别出来!离开黄丝桥古城时,苗族小姐给游人们唱了一首苗歌相送,我是听不懂,但感觉是一首情歌。

在回来的路上,远望山顶上的城垛,那就是南长城。不过,先前这些城墙在杂草中淹没,现今有人组织了工匠在修复这些残垣断墙。对于我来说,是没有兴趣去参观这些新修的假古迹。我还是选择了石板寨。该寨距今已二百多年的历史。当年,寨子里建有守备衙门、军火库、练兵场、马房、护城墙、碉堡、炮台,而今这里成了苗汉杂居的农耕村落。许多石头屋子已无人居住,墙头上长满了何首乌藤蔓。站在这样的寨子里,仔细观看地这些完全由石头建筑起来的驿道和纵横交错、宽敞整洁的石板路,细细品味石头大门上的雕刻,饮一飘石头井中的甘泉,足可以让你遥感当年屯兵营中的火热生活和苗疆的战火烽烟。居住在这里的一位阿婆正在院落中翻晒着用旧式织布机手织的青丝帕,一位十二三岁的少年刚从地里拾干柴回来,一名小孩童正在晒谷场收拾稻谷。他们的生活似乎与历史无关。

 

6
 楼主| 发表于 2007-4-28 16:41:19 | 只看该作者

六、苗墟赶集

 

到凤凰乡下的苗墟赶集,是走进沈从文的小说的一种途径。凤凰县各墟场单单从地名上看,已极富吸引力,如阿拉、腊尔山、官庄、水打田、禾库、千工坪……

在县城里坐一元钱的人力车就到了去乡下的车站。要想赶集,必先了解赶集的日程。自古以来,凤凰县的各墟场就轮流赶集,如禾库是农历的一和六日,阿拉是农历的二和七日,山江是农历的三和八日,麻冲是农历的四和九日,官庄是五和十日。每年中最为浓重的要数农历四月初八日。赶集的乡民利用这一日到墟镇上去交易农村土特产,购买一些家用。苗族的青年男女趁着这种赶“边边场”的机会,去与自己要好的那位见见面,捎个话,了却相思的痛苦。

如果不是亲自前往苗墟赶集,参与其中,你是无法想象这些偏僻角隅的小墟镇是如此热闹。我背着行李,带着兴奋与期待,来到山江镇赶集。山江镇距县城20余公里,民族风情浓郁。

据说山江镇的墟场起源于二百多年前,每逢农历的三、八日,周围村村寨寨的苗民和五里四山的商人相约而来,成千上万。满街摆满了竹器、背篓、苗服、银饰、农具、布匹;满街涌动的人潮,各式棕毛斗笠、方格头巾、青布丝帕;满街的乡民充满了希望和好奇……

我挤在他们中间,我愿意在这人潮中肩碰肩、脚碰脚,听自己听不懂的苗语,听苗族姑娘头顶银饰叮叮噹噹的脆响,使自己融入其中。

离山江墟场不远处有一处苗歌台。赶“边边场”的苗族青年男女准是偷偷地跑到苗歌台对歌来了,一问一答,互相对唱,在有意无意之间已把自己的心事表白得一清二楚:

男:太阳快要落山头,好想与妹游一游;

女:面生不知哥心意,哥哥大胆放歌喉;

男:妹妹有情哥敢求,不怕岩头压哥头;

女:送哥一根花带子,望哥早点把妹求;

……

苗墟赶集是苗民生活的一部分,是苗族历史的一部分。当我置身于其中时,像一个异已分子,但却没有丝毫的陌生感。在街头,有几位占卜算命的老人。这位从乡下特意来赶集的老人不为别的,就为了心中的一个希望,一个梦幻,来找人算一算,好让心中的一块石头落地,这就是苗民最简单的愿望……

 

 

7
 楼主| 发表于 2007-4-28 16:41:46 | 只看该作者

七、“苗王府”探秘

 

离开了山江镇热热闹闹的集市,山坡上的一处苗寨便展现在你眼前。这座苗寨规模较大,一打听,方知这里就是当年被称为“苗王”的龙云飞的府宅所在地。这座苗寨,清朝时曾屯,如今各处可见到雕堡等遗迹,布满了历史尘埃。

苗寨里最为壮观的就是当年的“苗王府”。“苗王”龙云飞的历史传奇而变得神秘。不过,今天这里已经建起了一座全国唯一的苗族博物馆。馆名由沈从文先生题写。这座博物馆的落成,离不开一个人——龙文玉。这位土生土产的苗人,从很早开始就注重收集、整理苗族的历史、文化、哲学、物质历史等方面的资料,收集文物,经二十余年,终于建成了这座颇有规模的博物馆。该馆就建在当年的苗王府旧址。在原有基础上扩建而成。今天的这个博物馆,我想比当年的“苗王府”应该更有气派,更加殷实吧,这里集中展示了生活在湘西、黔北、川东边地苗民的文化。

博物馆共分八馆,从苗家农舍、古代住所、殷实人家、武士之家、服饰、苗绣、匠人居室、巫师小屋等方面展示各类藏品二千余件。

最让我念念不忘的,当属苗绣。尤其是帐檐,绣有百鸟图、松竹梅菊等成千上万的图案,精美绝伦。有一件“背巴儿裙”,是苗族妇女背小孩时用的,上面的各类图案令人叫绝。这些精美的手工艺绣品,绝大多数是百年前的作品,由民间的无名氏苗族妇女制作。而这些刺绣,如今被许多大学的美学老师当作教学的案例,进行全新的解读。这些苗绣,无论从其复杂的色调,构图的和谐和刺绣的细致与精巧,是无论如如何无法与不识字的乡下苗族女子联系起来的,但这却是历史,是事实。正是这些无名氏,创造了苗族的文化和历史。

在苗族博物馆,你可以与一部苗族千年史全接触。从而更全面地去了解苗族“一分为三、三生万物”的完整的“生成哲学”,可以了解苗族的历法,可以学一学苗语,可以学唱几句苗歌,可以选一些苗医苗药……从而,更深地领会苗族“行善积德,建功立业”的精神内涵。

就在这个博物馆的周围,如今已成立了一个由16个乡镇组成的“苗文化保护区”,当地政府已经下文,编制了详细规划。这对于明显处于弱势地位的“苗文化”而言,是万幸,是大幸。

当这个“苗文化保护区”真正建成时,昔日的苗王府,将焕发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8
 楼主| 发表于 2007-4-28 16:42:16 | 只看该作者

八、相逢何必曾相识

 

凤凰每天都会有人慕名而来。来凤凰的人心都是相通的。如果你想到周边的景点去游玩,可以在街上随时邀约几位陌生的游人一同去,这是很经济的做法。

你体验过与陌生人结伴同游吗?

凤凰是一个很好的去处。

记得那天去黄丝桥古城,我便与两位广东女孩和三位武汉大学的同学合租了一辆面的,组成了一个小团队。正好司机可以做导游。此外,在凤凰城内,住宿如果能选到一个好的地方,也是一件很不错的事。

在孙家旅馆,老孙是一位凤凰通,住在他家,与他家里人和其他的游客立即相熟得很,像一家人一样。老孙吩咐家人做了一大桌湘西风味的菜肴,什么血粑鸭、炸辣子、酸鱼、“鸭脚板(一种野菜)”、薰腊肉……,老孙每顿饭都拿出一大壶米酒,用土碗盛着喝,不知不觉,谈笑风生间已酒足饭饱。

即使离开凤凰很久了,老孙那模样一直在我脑海中出现,让你有点儿牵挂,像自己的亲人。他会无怨无尤地带你在古城里转悠,拜访黄永玉老先生的“古椿书屋”,参观文昌阁小学,陪你到乡下去体验民族风情。而这些,他都分文不取。从他身上,我看到沈老作品里描写的那些善良、朴实、真挚的凤凰人。老孙是凤凰人的缩影。

结束了这段旅途之后,曾经与你同游的那些陌生人就永远是你记忆的一部分。而凤凰城中,枫雅堂的阿平小妹、陈老板、沙湾的曾君武老先生,这些人的音容笑貌时常会浮现于你的脑际。

其实,孤独的旅途最需要的就是人与人的沟通。我想说:

那天晚上和我一同喝酒海聊的大胡子、长头发老张,你在他乡还好吗?

让我再说一句:枫雅堂的主人、老孙、曾君武、龙文玉、沱江边浣衣的女子,是你们集体创作了今天的凤凰。

 

 

9
 楼主| 发表于 2007-4-28 16:42:46 | 只看该作者

九、北上的夜行班车

 

带着几分依恋,离开了凤凰。中巴车行驶在万榕江边的公路上,看到万榕江边小孩子在玩水,看到公路旁有一长队人身穿孝服在送葬,看到了迎亲的队伍,看到了山坡上苗族村落的炊烟一丝一缕地向河边飘去,我似乎有一种难言的酸楚。一种背井离乡的情怀油然而生。

到了吉首,我乘上了北上龙山县的夜班车。

班车沿着209国道北上,在山间盘旋,夜已完全来临。窗外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车上的旅客大都已经进入了梦乡。我一直盯着窗外,黑暗中只有我们这趟班车的车灯直直地刺向远方。

远处有一豆灯火了,那儿一定是一户人家。在山窝窝里能够看见一豆灯火,让我立刻兴奋起来。车转过一个山头,前面出现了一片灯光,那儿是一座高山小镇,已是夜里十一点多钟,小镇上很冷,许多人都围着毛巾身穿棉袄,在街边的排档上做些小吃,招揽客人。我们的班车一停下来,立即有很多人围过来叫买各样山里的特产和小吃,那脸庞,那眼神,那叫卖声,我是如此熟识,又如此陌生。我打内心希望,他们能够早点卖完,早点回家,毕竟这山里一进入冬季就很冷了。

车继续北上,在夜的时空中穿行,从湘西到鄂西,209国道沿着大巴山的余脉渐渐向上爬升,我一直渴望看到远方出现一豆灯火……

我离开了心灵的故乡,渐行渐远,去接近我的地理意义上的故乡,前面是龙山、宣恩、来凤、恩施、建始、巴东、三峡……

 

200212月于海之南

10
发表于 2007-5-1 23:42:47 | 只看该作者

很难得的游记,楼主文笔很好,我也喜欢写游记,也许人本身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吧,所以我们才会在脱变中去寻找属于自己心灵底处的安静,从古至今,不管是笔墨大家,还是凡夫俗子均喜欢出游,我更喜欢山水,山水总容易让自己置身其中。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