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转贴] 陈晓旭出家背后的深层意义

[复制链接] 39
回复
8218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7-3-12 11:52: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陈晓旭历经三次转型,每一次都让她获得了新生:第一次是由默默无闻到名扬天下,缘由是她饰演了《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第二次是由拥有精神财富变成物质财富,缘由是创建广告公司,至今已经积累了亿万家产;第三次是由坐拥物质财富变成一切居空,缘由是剃度出家,取法号:妙真。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短短的一生都陷于这样的幽怨中无法自拔。

但现实中的林黛玉——电视剧《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扮演者、北京世邦广告公司董事长陈晓旭,却挣脱了这种种苦恼,实践了“质本洁来还洁去”的愿望,于2007年2月23日在长春市百国兴隆寺剃度出家。从此,那个叫林黛玉的魂魄散了,那个叫陈晓旭的躯壳远了,只剩佛前缁衣布屣、洗尽铅华的“妙真”。

陈晓旭的剃度出家,凸显了当今一个社会问题:众多拥有名利的所谓成功人士,他们的灵魂却一直滇沛流离。钱钟书对此一语中的:“人生,不过是居家、出门、又回家,我们的一切情感、智慧和意志上的追求和企图,不过是灵魂上的思想病,想找一个人、一件事、一处地位,容许我们的身心在这茫茫的世界上有一个安顿之所。”

青灯木鱼是陈晓旭安顿自己灵魂的理想之所,但更多的商人们仍旧在路上,甚至有些人根本不知道路在何方?

灵魂流离失所

商人们的灵魂为什么会流离失所?可能会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是工作压力太大,精神长年累月处于紧绷的状态,一直得不到休养生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曾推出《中国企业经营者成长与发展专题调查报告》,报告中提出:中国的企业家“有时出现”或“经常出现”“烦躁易怒”症状的占70.5%,“疲惫不堪”的占62.7%,“心情沮丧”的占37.6%,“疑虑重重”的占33.1%,“挫折感强”的占28.6%,“悲观失望”的占16.5%。根据不完全统计,在过去20年中,自杀的中国企业家多达1200位。

而年轻的企业家王均瑶,除了每天工作将近18个小时以应付均瑶集团内外事务,他还兼任着12个社会职务,一直高负荷运作,留给自己及家人的时间太少,以至于38岁便英年早逝。

二是失去了事业或生活的目标,没有了奋斗的动力。陈晓旭的烦恼也缘于此。她曾坦言:“我曾经很专注于财富的积累。身为家中长女,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父母家人过更好的生活。在那段时间里,我不断为他们创造更舒适的家,一次次搬到更大更美的房子里,还送精美的礼物给他们。后来,我发现物欲的增长并没有给我和家人带来真正的快乐。我变得越发忙碌和烦躁,很少有时间和父母相处。”

“林黛玉”的烦恼在中国的商人中得到了广泛的共鸣——步步高的创始人段永平赴美国定居以后,觉得时间和金钱越来越多,但一度觉得很惶恐,看不到自己新的人生目标;江森自控公司中国区总裁杨薏澔,曾为分到第一笔花红、买了第一辆本田CR跑车而兴奋,但很快就觉得没劲;“财富的意义何在?为了赚钱我需不需要牺牲自己的原则?什么是成功的标志?我该如何处理家庭生活?工作多少才是够?”亚钢集团CEO符气清的脑海中,每天曾被这些问题缠绕得头痛不止;香港排名前十位的富豪、新鸿基地产副主席郭炳江也大倒苦水:“1994年时,我什么都有了,心里却很恐慌。出去排解,打高尔夫、开跑车、跟家人到荒岛度假,每天强装欢颜,却只能找到happiness(快乐),而找不到精神上的joy(喜乐),其实很惨……”

三是因为各种因素导致了中国企业这个群体的不安全感加剧。随着中国市场体制的逐步完善与规范,法网一步步在收紧,于是一批曾经游走在黑色或者灰色地带的商人们纷纷“触网”,成为体制的殉葬品。近年来“落马”的企业家名单可以列长长的一串:唐万新、顾雏军、张海、周正毅、黄宏生、郑俊怀……

“富人进天堂,犹如骆驼过针眼。”《圣经》中的断言,让很多商人们惊慌失措。而近来,清算原罪的说法更是甚嚣尘上。正如一位学者所说,“中国许多民营企业家的诞生,本身就像是一根木炭,如果你硬要去把它洗白,那么最终的结果是把整根木炭都洗掉,木炭还是洗不白。”清算可能给这个群体众多的人带来“灭顶之灾”,这导致中国的民营企业家们成天惶恐不安、如履薄冰,精神上陡添几分幻灭感。

而各种原因,都可以归结于一句话:那就是信仰的丧失。
寻找精神皈依

什么可以成为我们所敬畏的信仰呢?哲学家康德的答案是:天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还有人把它归纳为这样几种:宗教、自然、哲学、艺术、伟人及神秘的事物等。

宗教最容易成为我们的精神信仰。象佛教、基督教等宗教,基本教义都是劝人互爱向善,而且宗教中强调的“轮回”、“原罪”、“末日审判”之说,对人更具震慑性。企业界中,有从小接受天主教洗礼的黄光裕,有虔诚皈依佛教的陈锋与刘长乐,有致力宣扬摩门教的潘望博……

陈晓旭剃度前,每天都以诵读《无量寿经》作为一天的开始,祈愿自己具有如佛般的慈悲与大家共度此美好的一天,入睡前则读诵《地藏经》来检讨和忏悔自己这一天的过错,并替一切正在造罪业和受苦的众生忏悔;沈阳凤祥集团董事长孙凤祥的办公桌上有两个青花瓷碗做成的香炉,办公室后面有一个“静心堂”,里面供着如来和观音,是他用来“洗心”的所在;海航集团董事长陈峰,常常穿着道服在办公室里工作,读书、打坐、记录心得是他每晚的必修课……

宗教首先是对“小我”(我自己)的慰藉,接着是对“大我”(和我有关系的人)的关注,最后上升到对“超我”(和我无关的人)的博爱。历数欧美那些最成功的商人,其中大多数是有信仰的——石油大亨洛克菲勒是清教浸礼会教徒,IBM创始人老沃森是新教徒,沃尔玛创始人沃尔顿是卫理公会信徒,GE的杰克·韦尔奇是基督徒,DELL的董事长戴尔是犹太教徒,CEO罗林斯是摩门教徒,汇丰银行CEO埃尔顿还是一个圣公会牧师……

精神信仰,也可以是内心深处一种新的价值观的构建。近年来,企业社会责任这个舶来品在中国企业界渐呈汹涌之势,核心便是提倡公司的经营应该与产业内外各种人类需要的责任联系起来,主要包括法律责任、经济责任和道义责任。

“在巨富中死去是耻辱的。”美国“公益之父”安德鲁·卡内基在临死之前如此告诫富人们。卡内基终其一生创办了庞大的“卡内基钢铁公司”,但他却在退休之时把企业以4.8亿美元出售给美国的摩根大通,并以这笔巨款开始了比钢铁更坚实宏大的公益事业,他主张富人在伦理、道德上有责任去帮助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国外的商业巨头们,如洛克菲勒、比尔·盖茨、巴菲特、松下幸之助等,经过一生的苦心经营,赢得了巨额的财富,但最后都积极投身于慈善事业,把自己的大半财富捐献了出来。洛克菲勒死的时候,把双手一摊,表明自己什么也没带走,因此赢得了举国的尊重。

而胡润推出的“2006中国慈善排行榜”显示,当年榜单上的人数从50位扩大到了100位,榜上前50位企业家从2003年至今累计捐赠近51亿元,比前一年的13.5亿元翻了近4倍。这表明,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慈善事业,正在中国蓬勃发展。
精神信仰,还可以是一位进驻自己心田的伟人。四年前,移居美国的段永平,把巴菲特作为自己的偶像,于是他的事业和生活有了新的坐标。2006年年中,段永平便在eBay上以62.01万美元拍下和巴菲特共进午餐的机会,为的是亲聆大师的教诲。

在事业上,他成为全球追随巴菲特投资哲学浩荡队伍中的一员新兵,“买一家公司的股票就等于在买这家公司,买它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投资你看得懂的、被市场低估的公司”……在资本市场,段永平把巴菲特的这些价值投资理念运用得游刃有余;与巴菲特在慈善事业上的慷慨一样,段永平和妻子刘昕也在2005年成立了家庭慈善基金Enlight Foundation,他把自己拥有的一些股票捐到这个基金里。Enlight Foundation光在网易和九城数码这两家公司的持股价值,并已经超过了5300万美元……

“我用自己的智慧去创造财富,但我的财富不是为了满足一个人、一个家庭对物质的欲望,而是用于更广大、更有益于社会的事业。”陈晓旭的话代表了大多数寻找精神归宿的中国企业家们的心声。

沙发
发表于 2007-3-12 14:25:27 | 只看该作者

人生,不过是居家、出门、又回家,我们的一切情感、智慧和意志上的追求和企图,不过是灵魂上的思想病,想找一个人、一件事、一处地位,容许我们的身心在这茫茫的世界上有一个安顿之所。

经典,精辟,一语中的。

板凳
发表于 2007-3-12 18:49:06 | 只看该作者
 人的需求有身、心、灵三个层次的。我们一般都需要首先满足身和心的需求,当身心的需求得到满足后,灵的需求就会出现,这个是必然的。陈晓旭的出家只不过是一种满足自己灵的需求的一种行动。就想一般人赚钱来满足身的需要一样。只是她的这个需求的层次比较高而已。应该说也算是很难得的了。很敬佩她找个人的决断力。一般的人是放不下的。
4
发表于 2007-3-12 22:44:40 | 只看该作者
每个人都可以走这个过程,只是一般人还没到第二阶段就已经年华老去,没有积累过财富的人如何能够知道舍弃财富放开一切的心境呢?其实出家根本没有必要,出世的哲学只是在逃避现在。入世体会这人生百态,也是真豪杰。
5
发表于 2007-3-12 23:11:26 | 只看该作者

看不透,

但觉得她这样做很正常.

关健要知道引发她这样做的真正原因.

6
发表于 2007-3-13 09:44:51 | 只看该作者

三十年的发展,只是成就了表面功夫,却没有培养出国人健康的精神。邓大人说改革十年最失败的是教育,我说尤其是社会教育、人格教育。随着经济发展,国人没有信仰或没有正确的社会总体价值观的问题会比美国、日本更为突出。目前的成功人士或公众人物只不过是经济发展拉动和媒体的推波助澜造成的,当然不是否认其个人的努力。但没有健康的人格,那么可以说除了较积极地占有了社会资源外,对社会不仅没有贡献,反而更进一步扰乱了社会整体对价值的判断,难道成功成名后就意味着累、意味着要逃吗?美国式的英雄是既痛恨这个社会又要有改造他的担当。中国的侠义精神一个弱智都能总结出:侠之大者,为国为家。当然我们不排除社会多元化的成就小我关怀。但这样的宣传无异于在降低社会的整体责任感,这种破坏力是相当大的。因为中国人善良的以为声音大的就是对的,就是方向,几千年来除了民智初开之外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

为什么欧美没有这种现象,不能全怪在文化上,做人没有什么不同。西方人是有限自由,有限免责,而国人想无限自由,无限免责,实在不是自然的态度,自然是有规则的。

对于没有随能力的人我鄙遗地同情他们。

7
发表于 2007-3-13 10:57:20 | 只看该作者

很好呀,陈晓旭我一直很喜欢她的形象,她选择出家是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嘻嘻,在俺认为。

出家 在家 每个人选择的生活只有一种,有人选择在家奋斗 奉献  有人选择出家修行身心,出家不代表离世,也不存在所谓逃避生活。人生在世,不过一路旅程,人 事  物 真的很重要吗?在你出生的时候 在你离开世界的时候有人可以替你生替你死替你痛吗?

俺如果有这个机缘和定力的话我也会这样选择的呵呵! 

8
发表于 2007-3-13 12:31:22 | 只看该作者

认同陈晓旭的观念,人活着总应该有点信仰,物质追求只能是一个过成,温饱之后还能做什么?我认为是否皈依只是形式,我更愿意用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收益.可能出家更是精神上的修行.境界更高

9
发表于 2007-3-13 12:40:51 | 只看该作者

陈晓旭是一位值得钦佩的、很有生命力量的人。

别以为我认识她,在捧她。

你看看她的生命轨迹,不仅仅是光亮,还很自然,很有力量。

你看,这世上有多少红得发紫的明星,有多少轰轰烈烈的富豪,有多少虔诚的信徒,她不过是(曾经是)其中的一员而已。

但是,她不被身外之物所困,勇于跟随自己心灵的呼唤,她的生命是有力量的。

10
发表于 2007-3-13 13:15:41 | 只看该作者

    "精神信仰,也可以是内心深处一种新的价值观的构建。近年来,企业社会责任这个舶来品在中国企业界渐呈汹涌之势,核心便是提倡公司的经营应该与产业内外各种人类需要的责任联系起来,主要包括法律责任、经济责任和道义责任。"

  赞同楼主所说的.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