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家通吃”局面的形成。 当一个行业的利润丰厚时,必然会吸引更多的竞争者介入,意味着激烈竞争的开始。 在激烈竞争过程中,行业利润会急遽下降,导致行业整体亏损,甚至全面亏损。 随着一个个亏损者被淘汰出局,行业整合加剧,直到市场中剩下少数几个――有时只有一个――“剩者”。 而专业化的企业往往能够坚持到最后。
在中国,“赢家通吃”正在席卷一个又一个行业。 当微波炉动辄上千元甚至几千元的时候,格兰仕采取“先发制人”的“割喉降价”策略,让“一窝蜂”上马微波炉的企业“血本无归”。 同时,彩电及其它家电价格战,又消灭掉更多“原地踏步”的同行。 之后国美、苏宁这些连锁电器商店的崛起,更使整个家电产业形成完整的“寡头垄断产业链”。 而现在,连锁超市、连锁餐饮、连锁酒店、家具建材城等等正在更加深刻地改变人们的生活。 这些现象意味着,越来越多的行业正在被越来越少的专业化企业所控制。
“一将功成万骨枯”。连格兰仕自己都在“薄利”边缘挣扎时,相信没有谁能够在微波炉上挣到钱。 同样,国美、苏宁争斗的结果,是其所到之处的绝大多数电器商店的倒闭。 而在国外,沃尔玛每到一个地方,当地零售业都要调动政治与社会资源进行强烈抵制,因为一个沃尔玛的商店的“扎根”就意味着当地零售业“七零八落”。 这些现象表明,而产业聚合到达 一定程度,“小而弱”的企业将没有生存空间。
中国的多元化企业基本上都是“小而弱”的企业单元组成,很容易遭受竞争的冲击。 无论是海尔这样的国际知名企业,还是地方性的公司,其大多数业务单元的能力都不足以应对激烈竞争。 一旦激烈竞争开始,这些业务单元将是市场上首先发生亏损,并最容易被淘汰的部分。
为什么这些多元化企业现在还能生存。 一方面是激烈竞争还没有波及到这些企业的所有领域,因此这些企业还可以“拆了东墙补西墙”; 另一方面是地方性保护措施,或者通过政策关系给予优惠的业务,或者是给予支持性贷款,免得企业关门导致员工下岗,社会动荡。
展望未来5年, 绝大多数中国多元化企业将“艰难度日”。 如果把这些多元化企业看作“八爪鱼”,那么专业化竞争的“利刃”将会把这些“爪”一个个砍去。 每当一个业务从盈利变成亏损,多元化企业就会承受双重负担,而如果亏损的业务达到三分之一,其处境将变得非常艰难。 几年前,高喊“做大做强”、“做百年老店”的多元化企业领导正在发现,别说百年,能够做好5年,都是一件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最可怕的还是WTO带来的“国际化赢家通吃”。 娃哈哈、乐百氏、小护士这些大家所熟知的品牌被收购,代表着国际收购浪潮。 随着中外交流的深入,跨国资本正在“鲸吞”中国的行业领导企业,然后通过这些领导企业的扩张,加速市场拓展与产业整合。 同时,WTO不仅仅意味着更低的关税,更关键的是规则的改变。 另外,WTO承诺一步步兑现,过去多元化企业所熟悉、依赖的政策、法律等“壁垒”被迅速“拆除”。 处于“无险可守”的处境的中国企业将加速衰败。
中国的多元化企业学不了多元化跨国公司。 很多中国多元化企业也想学GE、强生、ffice:smarttags" />3M等多元化公司,但那只是“一场梦而已”。 当杰克 韦尔奇喊出“数一数二”的口号时,那不是他的发明。 韦尔奇只是将早已经深深埋在GE这些公司文化基因中的这个因素挖出来,加以强调而已。 而中国企业即使天天将“数一数二”挂在嘴边,也做不到。
研发是成功多元化公司背后的“专业化基因”。 爱迪生作为世界数一数二的发明家,为GE的系统化研发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且,韦尔奇时代减少的研发投入,在后任者又重新增加。 强生、3M的商业导向研发体系是竞争者难以模仿与超越的。 而杜邦的“大赌注”也成为商业经典。 这些企业的产品与技术正在大家不甚关注的地方,为整个社会提供着全方位的服务,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成功多元化是专业化成功之后的延伸。 分析这些企业的成功史,都是在一个领域取得相对垄断地位后,再借鉴本领域的相关技术和成功经验进行其它产业延伸,逐步形成多元化体系。 就像现在的微软,在操作系统等取得垄断地位后,加强在游戏机、搜索引擎、商用软件中间体的竞争,持续获得新的利润成长来源。
对于中国的多元化企业,唯一出路是学习成功规律,然后走自己的成功之路。 “数一数二”是多元化企业的必然文化导向,而且需要中国的多元化企业领导“身体力行”。 迅速砍掉盈利希望不大的业务单元,进行主动的“战略收缩”。 然后,聚焦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加强研发(包括市场、技术等研发)与利润导向型创新,逐步发展自己的独特价值。 就像拳头,要朝着更准、更有利润的方向打出去,成功实现企业的“二次创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