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企业文化] [原创]我们需要一个人人都明白的“文化”定义

[复制链接] 17
回复
5596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6-8-1 16:32: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引言:企业文化作为20世纪80年代以后非常重要的一种管理理论,已经在世界范围内被普遍接受。前一段时间,家园集中讨论了这一话题,发现大家虽然都比较关心这一话题,但参与者并不积极,而且有少数家人觉得没有实质意义。家园中的文章又多是从理论方面进行阐述,关心的家人纵想发表意见,总觉“无从下口”,因而不少文章成了“阳春白雪”,确实有些可惜。

其实,从实践的角度,企业家或管理者并不需要太多的理论演绎,是否要成文化体系完全取决于企业的实际需要,没有必要强求。至于是“文化管理”还是“文化建设”,是价值观唯一还是同时加入物质、制度等载体,是源于道家还是道法融合等,这些对于一线操作者来说,恐怕很难有精力去搞清楚。而要研究这些问题,应该是“小众”即专家学者们的事情。对于管理者“大众”来说,只要在基本概念上有了深刻认识,其他的做法是完全可以因人而异、因企而异的。

要了解企业文化,从现状来说,本人认为,我们首先迫切需要的是要有一个人人都懂的“文化”定义!只有企业家和管理者对此有了深入骨髓的了解之后,才有可能进行有实质意义的企业文化建设。

一、文化是一种“思维方式”

什么是思维方式?先来看一个案例:一个刚到中国不久的老美,只会简单的几句中文会话,认得人民币的贝值。有一天他在一超市购物,结帐时收银机屏幕上显示是51元,那位老美当即掏出100元大钞,此时收银小姐要求他再拿出1元钱,谁想这下捅了马蜂窝,那位老美急了,用英文夹杂着汉字大声的嚷嚷:难道100不大于51吗?为什么还要我再掏1块钱?搞得那位小姐既尴尬、又委屈,一时竟无所适从,不知道说什么好?

那位老美错了吗?没错!那么那位收银小姐错了么?也没错!那到底谁错了呢?谁都没有错!!问题出在思维方式的差异上!都是思维方式惹的祸!!

思维方式的差异往往取决于每一个人的成长背景,“小家碧玉“与”大家闺秀”的第一关注点是有很大不同的,关键是要彼此常有换位思考的好习惯。美国人的规则意识与中国人的圆通意识都是在各自的社会环境下养成的,而一旦形成了某种思维方式,特别是已经融入到潜意识中,我们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加以改变的。唯有意识到这种差异存在的合理性,我们才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包容她!

二、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

在上海,某区在一次城市环境整治行动中,曾经“请”(不能用“抓”,“抓”不符合和谐社会的主旨)到了一位“惯丐”,十五六岁左右,衣衫褴褛,与传统乞丐无异,奇的是他居然有一部最新潮的三星手机,而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他发短信完全是“盲打”,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结舌,更令人拍案叫绝的是居然很少有错别字!

这就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被称为“拇指”一族的生活方式。谁也逃脱不了主流生活方式的影响,不相信你可以自我测试一下:一天上班不带手机,两天不打开邮箱,三天不到“栖息谷”转转,四天不用GOOGLE或百度,五天不用MSNQQ,六天不玩网络游戏,七天不碰电脑……相信你一定会六神无主、七窍生烟。(其实,早有悲剧发生过:上海一著名骨科专家、中科院院士,七十出头了,一天早晨出门时忘带手机,恰巧钥匙又丢在家里,他等不及晚上家人回来,居然欲翻墙爬窗进入,不幸踏空坠地而亡,可叹最后的悼辞都没办法写得完美)

不同人群的生活方式变化太大了,什么汉堡包文化、可乐文化、无厘头文化、奥特曼文化、大长今文化、短信文化、博客文化、播客文化……存在就有其合理性,作为管理者,你不懂特定人群的特定生活方式,行吗?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8-3 10:20:22编辑过]
18
发表于 2010-1-16 23:01:35 | 只看该作者

1月20日14:00-17:00 深圳华侨城国际市长交流中心,企业文化论坛,参会人员200左右 参会企业代表 :

 

 华为、海尔集团、TCL集团、罗莱家纺股份、广百股份、中航地产、联想国际、佛山铁路投资建设集团、中兴通讯、珠海中富实业股份、用友软件、远东控股集团、东阳光集团、中盈盛达股份、深圳滨海医院筹备办、顺电连锁、朝向管理集团、海外装饰集团、华海鹏城酒业、欧贝特卡、东江环保股份、百勤石油技术、中建国际、8341集团、锦峰集团、信业地产、业尊房地产、左右家私……

 

现有部分免费名额,报名从速,有意者请联系0755-86100009/13428721904 杨小姐

17
发表于 2009-1-31 17:18:04 | 只看该作者
学习学习在学习啊!
16
发表于 2008-12-23 15:07:56 | 只看该作者

企业文化是所有员工认可的!

15
发表于 2008-11-26 13:56:32 | 只看该作者
呵呵 这个帖子含金量高,建议置顶!
14
发表于 2008-11-18 22:03:45 | 只看该作者

文化是意识形态下的一种形式体现,文化需要相当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企业文化”这东西确实像家园里的另一篇帖子中提到的一样,只不过是西方国家在研究“日本企业经营模式”的时候措辞中用到了“企业文化”这个抽象概念,而真正西方的学术研究领域,对于这一层面的问题是归在“心理契约”的内容中研究的。

文化的提炼是基于各种各样可能形成文化的元素之上的,例如“红红的中国结”可以代表中华名族的一个文化元素,其中“红色”、“中国结”都有分别是可以体现中华文化的象征。这样色彩元素与实物元素的完美结合,形成了带有符号特征的文化元素,因此自然而然的被看作是文化的体现。

13
发表于 2008-11-10 22:21:00 | 只看该作者

都是废话连篇!

翻开大英字典,对文化的定义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物质的和精神的文化总合!也是废话!不过这点明了:一、文化是包括虚的(精神)也包括实的(物质),是虚实结合!二、文化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也就是说是可变化的!

从以上,我们可以得出两个结论,一:企业文化不光是精神的,否则会让专业人士笑破大牙!不过在我的工作中,遇到的这种烂人还不少!就知道说文化是虚的(持有这种傻子观点的人,就知道在企业喊个破口号,下面的员工在心里骂,悲哀!)

二:企业变化是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可变化的,但这个变化同样要记住是要为作者服务的,不可轻易造化!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10 22:24:30编辑过]
12
发表于 2006-9-8 16:20:39 | 只看该作者

"从实践的角度来说,这种内涵的表述可能实践家们无暇细细品味,甚者觉得没有必要,",这个确实,但这不也正是大多数实践家们在企业文化工作难以取得进展的直接原因吗?

对企业的管理者而言,他就是企业医生啊,他医治企业就不仅需要知道病症,还要知道病理.如果管理者知道看了文化的表象,而没有看到文化的内涵,这只能说明它对企业文化还缺乏深入的了解.

11
 楼主| 发表于 2006-8-31 13:27:03 | 只看该作者
QUOTE:

再看楼主的定义,文化是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价值取向、风俗习惯,这些都不错,但是文化不仅仅是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价值取向、风俗习惯这些东西,这些东西只是文化的表象,如果仅仅看到这些东西,而没有看到这西东西背后的文化内涵,那么它们也仅仅就是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价值取向、风俗习惯,而不是文化。要想看到文化的内涵就需要转换一下视角,就需要在思想上发生转变。

含英朋友的见解确实是讲到了点子上,“文化内涵”问题最终决定了我所定义的四个方面,这非常正确。

但从实践的角度来说,这种内涵的表述可能实践家们无暇细细品味,甚者觉得没有必要,关键是这种研究超出了其中大多数人的时空领域。

就象医学一样,从事病理学等基础研究与从事门诊等临床实践,其实都很重要;不同的是,病人们可能更关注医生的医术如何,治好了多少病人,不大会去了解为了达到这种水平,这位医生到底看了多少文献,做了多少对比研究,这些,都应该是医学界内部的事情,即文中所述“小众”的事情。

10
发表于 2006-8-28 16:52:58 | 只看该作者
QUOTE:
以下是引用ghzhou88在2006-8-1 16:32:11的发言:

要了解企业文化,从现状来说,本人认为,我们首先迫切需要的是要有一个人人都懂的“文化”定义!只有企业家和管理者对此有了深入骨髓的了解之后,才有可能进行有实质意义的企业文化建设。

楼主的倡议很好,见解也很不错.我也认为当前企业文化工作的主要困难在于对"企业文化"认识不清,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企业文化'概念的玄化确实是一个的方面,但不是主要方面.因为大多数人弄不懂文化并不是因为文化的定义难以理解,而是因为很多人没有认真的去弄懂文化的定义,按照自己的原有的想法去理解企业文化,只能似是而非。

再看楼主的定义,文化是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价值取向、风俗习惯,这些都不错,但是文化不仅仅是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价值取向、风俗习惯这些东西,这些东西只是文化的表象,如果仅仅看到这些东西,而没有看到这西东西背后的文化内涵,那么它们也仅仅就是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价值取向、风俗习惯,而不是文化。要想看到文化的内涵就需要转换一下视角,就需要在思想上发生转变。

我一向认为,如果思想上不发生变化,思维方式不作改进,即使有了一个通俗易懂的文化定义,也是难以懂得文化的.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