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家所谓上司公司的部门经理,近几年来,企业外请培训过来的培训越来越多,培训师的价格也水涨船高。鱼龙混杂之辈太多了,笔者这几年来接触了很多所谓高手、大师,有的让人敬仰十分,有的真是相见不如怀念。
过去谈培训都是人力资源部的事情,其实作为部门经理一层,对培训的感受是最直接的,因为部门经理的培训是以效果为导向的,也谈谈我所见过的职业培训师类型,供各位作个参考。
1、劝说者
这种类型的培训师表现出如传教士一般的虔诚和对人性的关注,如果作为一般心态类培训还可以,作为管理技术和涉及具体操作模式的内容,千篇一律的灌输:劝告听众应该这样、那样,80%的时间放在调整心态,20%的时间用于内容讲解。这一类型的培训师在潜意识里边认为:听众是不太愿意接受这些新的观点、新的技术、新的管理方法的,所以会花很多时间用于劝诫和强调重要性。前年从北京请了一个老师给我们区域经理上了一堂市场管理方面的课程,听完大家的评价就是:这个课程太重要了,怎么操作老师却没怎么讲。*的,钱花了不少啊
2、专家和教授:报告者
前两年,老总读了个MBA,认识了不少许多国内知名的大学教授,每次听完课程之后就回来跟我们介绍多好多好,于是就直接定下今后每个2个月安排一天李××教授的课程,为了表示重视,开课前他亲自做动员,进行了两次:《管理心理学》《部属激励》,进行不下去了,企业这帮哥们刚开始装作很认真,挺给老总面子,后来确实听不进去了,整个课程就是一场报告会。中间有人提问:教授通常有两种回答:“前面我们讲过××原理,你想想,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后面我有讲到这个问题。”;教授的经典明言是:“大家来到这里就是来听课的”“来这里就是来认真学习的”,眼下之意不用花时间和精力去设计课程互动、测试、需求调查。后来老总再也不提教授了。
3、表演者
煽动性非常强,具有很高的欣赏性,学员听了保证不会睡觉,甚至有些时候会让让人有做秀的感觉,去年新产品上市请了一个叫林A的老师,给我们做了1天半的心态激励方面的课程,我的上司猛说这个老师不错,肯定让人一辈子都忘不了。1天半的课程是这安排的,上午9:00-11:00分组,11:20-12:30做了一个齐眉棍,2:00-3:00,团队分组设计游戏比赛,3:00--6:00做一个领袖风采的游戏,哇塞,这个老师几乎极尽煽情之能事,非把大家整哭了不可。等到大家都哭过了,老师还在舞台上嘶哑(装的)的声音、痛苦的(装的)的表情继续崔发我们流泪,那个时候已经没有感觉了。嘘声一片啊。
4、职业培训师
原来我对职业培训师是存有偏见的,我总认为隔行如隔山,没有对企业深入了解,一上来就摆出我要教你怎么做的姿态让人很难接受,空杯心态我也懂,可我要是一点判断是非的能力都不体现,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空杯心态。
春节前,我们这帮顽固不化的部门经理参加了公司年度计划中的一个职业经理人管理素养培训,为期3天,是一个叫余杰奇的老师讲的,我觉得这才是我们想要听的真正的培训,课程前一个月我们就有和他们面谈过,我以为跟以前一样无非就是过过场而已,没想到,课堂上的案例和练习全部都是在访谈的基础上重新设计的,非常结合公司实际情况,3天课程设计非常合理,3天也就几个专题,管理角色、商业道德、工作设计、有效授权、部属培育等,但印象非常深刻,每一个专题都是按照:1、测试对相关概念理解程度---2、技巧讲解---3、案例分析--4、练习这四个步骤来,几天下来我对他运用2人对话的培训方式,印象非常深刻。实用、实战。不会弄一些虚头八脑的事例来搪塞。我们这帮顽固不化的家伙心理很是服气。后来听人力资源部说,这一次的培训满意度是最高的,95分
5、作为部门经理对参加公司内部组织培训的一点体会
其实公司请职业培训师的动机和目的大家都非常清楚,只要对大家有用,没有谁不会认真;但没有什么料硬是吆喝“不学习就没有明天”,胡乱职责大家没有学习心态是培训师的实力问题和道德问题。
培训一般都是星期天,我们这帮家伙私低下开玩笑用硬币赌运气:如果正面就去看电影、反面就去吃麻辣汤,如果立起来,***就去培训!
象我们这种所谓的上司公司,一年每个管理人员的培训学时要达到60个课时,除去单位内部组织的,一年培训太多了,主要是象余杰奇这种讲师请的太少,贵,大牌讲师不愿意花心思设计课程,小牌老师有心思没实力。我听说后来余杰奇成了我们省各兄弟单位的特约讲师。意料之中啊。不过可以想象,多见几次面之后,这帮人的口味也会更挑剔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