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能工巧匠,皆有一手铸剑之高超技艺。干将莫邪,以人名命之的古代宝剑,后人以这作为锋利宝剑的代称。也用来比喻锋利而有特殊功效的事物或杰出的才能。
《战国策·齐策五》:“苏秦说齐闵王曰:今虽干将莫邪,非得人力,则不能割刿矣。”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干将者,吴人也,与欧冶子同师,俱能为剑。……莫邪者,干将之妻也。干将作剑,采五山之铁精,六合之金英,候天伺地,阴阳同光,百神临观,天气下降而金铁之金不销沦流……于是干将妻乃断发剪爪,投于炉中,使童女童男三百鼓装炭,金铁乃濡,遂以成剑。阳曰干将,阴曰莫邪;阳作龟文,阴作漫理。干将匿其阳,出其阴而献之。阖闾其重。”事并见于《列士传》、《搜神记》、《拾遗记》等。
在青铜时代,剑是最重要的兵器;由于是在短兵相接之际克敌制胜,剑往往又与持剑者的“大无畏”精神联系在一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读着这样的诗句,你分明能感到那“剑”不只是金锡之物,更是士气国魂。而今,企业拥有急需优秀人才,不啻于剑客拥有一把宝剑,方能在风波险恶的江湖之中纵横驰骋。
其实铸剑与造就人才,两者打眼一看,真是风马牛不相及。但是,当我们了解铸剑过程,就会发现,造就一个人才,和铸剑何其相似,造“才”不就是在铸造一把宝剑。
铸造好剑,一定要有优质的金铁,合适的火候和高超的技术,三者缺一不可。而造就一个优秀的人才,也需要优秀品质,适合人才发展的环境和企业管理人悉心培养。
铸剑过程是异常艰辛的,第一步:通常是匠人自己去选择优良的材料,然后经过炉火纯青的高温将其融化,去除其中的杂质。第二步:将融化铁水铸成模型,再接着经过不断的敲打,形成锋利的刀刃。这样还不是一把真正的宝剑,最后一道关口,也是最关键的一道程序,就是淬火,把烧红的宝剑放入冷水之中。经过了这一番艰苦劳作,方才成为剑锋利无比,吹毛得过,可切牛马,削金属,劈石头,永不卷刃。为天下良才美器。
而造就一个人才,也同样需要这样复杂而艰苦的过程,当企业从人才市场挑选人材,就好象铁匠去挑选优良的材质,没有好的材质,根本就无法铸不成锋利宝剑,这就要考验企业HR经理人的眼光了。如何在泥沙俱下,鱼目混珠的市场中,发现人材,的确要经过千淘万漉的辛苦。
当企业选拔人材以后,这就是优秀人才吗?人材不等同与人才,当这些人材进入企业这座炼炉之中,必须经过艰辛的考验。这就如同炉火一样,不达到一定温度,炉火就不能纯青,也就不能去除材质中的杂质。人材如果在企业中,得不到充分的锻炼,那么,他永远就不可能发现自己缺陷,去除自己的一些毛病。所以企业造就人才,就必须给人材以压力,使其在不断挫折面前,战胜一切困难,最终成为人才雏形。
使人材成为人才,就必须反复敲打,这样才能形成人才的个性。企业不需要这样的人才,在一个模具下,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产品,这样的只能扼杀人才。有时候,企业领导对于人才不能过于溺爱和珍惜,不经历千锤百炼,是无法铸就锋利的锋刃。
如果说,这样就是一个人才,这未免有点拔苗助长了。人才经过不断考验之后,走向企业前台,担负起企业重任。但是我们不能忽略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在铸剑过程中的“淬火”。当将企业造就人才推向最重要的位置,成为企业的核心管理层,那么就必须进行人才的“淬火”,就是必须在一个降温的过程中,考验人才在逆境中的忍耐度,从而培养人才荣辱不惊的心态。一个真正人才如果忍耐不了逆境中的寂寞和屈辱,这样恐怕他永远也无法肩负重大的责任。不经历淬火的人才,就像没有淬火的宝剑,虽然锋利无比,但是最致命的地方就是过于刚直、脆弱,很容易折断。经历淬火后的宝剑,方能达到柔韧坚毅,百炼成钢的利器。
同样而言,一个真正人才,就必须经过逆境中“淬火”,才能在企业面对任何重大危机面前,做到临危不乱,泰山崩于前而色不改。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是企业梦寐以求的人才,也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率领员工开创企业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