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在帮主群里面偶然同扬子兄提到"慎独"的话题,直到今日方又重新提起,不才国学水平实在是菜,企望在家园众多高手指点。以下文字草草写就,不通之道见谅。
《中庸》云,“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现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一个有道德的人,要做到别人看不到的时候能十分谨慎,在别人听不到的时候能十分警惕,不要以为隐蔽的和微小的过失就可以去做,应当在一个人独处的情况下更加谨慎,自觉约束管好自己。
然又有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既然率性之为道,也就是说人只要率性而为就是符合道了。庄子也说,“(‘道’)无处不在,道在屎溺”似乎也是讲的同样的道理。道就是天性,为道就是顺应人的天性,要哭、要笑、要工作、要结婚,都是自然而然而不强求(题外话:众多女性喜欢减肥,看着想吃的东西都不敢吃,是“违”道否?我想这应该是一人之小道而非众从之大道吧,就像自然同习惯的差异一样,饿了就要吃东西,这是自然,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道--大道,而具体吃什么则是习惯,是一个人的小道)。[注:那么在这里我们就可以知道,此所谓的大道具体的意思不能一并表达,我想应该就是儒家学说里面所说的“君子”之道吧。]那既然率性既为道,为何还要“慎独”,率性而为不就得了?(当然,前提应该是修心吧,让自己的“小道”与“君子”之大道相合。)
朱熹在评点“慎独”的时候,这样说,道常在,不可离,是故君子心怀敬畏(是敬还是畏?扬子兄研究得应该比较透彻些)之心,即便是在独处的时候也不敢轻慢、放纵自己,从而迷失了道。我觉得最后一句讲出了重点,“慎独”是为了防止让自己的“小道”“率性”偏离了君子之大道。
因此是否可以作如下总结,
君子即使在别人看不见、听不见…的时候和地方,也应该小心谨慎,严格要求自己,不使自己的言行违背君子之道。即要做到不管有无他人在旁,都要严于律己,表里如一,率“己”之性(君子之性,君子之大道)而为,不可偏于(君子之)道也。(然写至此,又想到一句话,“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之所以能坦荡荡是因为他自己的道同君子之大德相合,因此没有什么可修饰的,而小人因己之道与君子之道相违,因此常常会“做贼心虚”。)
言毕,“慎独”是要自己做到“暗室不欺”,即便可以“鱼人之利”的时候也不能违道,绝不是要做坏的时候要小心、要慎的说。
最隐蔽的东西最能看出人的品质,最微小的东西最能显示人的灵魂。我们要慎独,就是要捍卫我们的品质和灵魂,不能偏离君子之道。
那么,我们知道了要慎独,但是“慎独”的真因是什么?
人往往在独处和非独处时表现出差异,大多情况下,在非独处的时候的表现往往更符合君子之道(君子之道,本性之道――其实本性是什么?到如今性本善本恶都没有准确的说法,呵呵,谁知道呢?),而在独处的时候往往可能偏离“道”而表现出一些私欲,但是,由正(“君子”)入邪(“小人”)易,由邪入正难,坏的东西往往就像瘟役,传播得非常快,因此,要保持(其实应该是说一贯的保持)“君子”之身,就必须要慎独,否则就极易在不知不觉中成了小人,偏离了人性大道,也即君子之道。
这里边,潜藏的最底层的问题其实是,为什么人在独处和非独处时会表现出这种差异呢?就如同善与恶,这是否也是人之大道、君子之道而不可避免的呢?
P.S. : 文中 君子 与 “君子”、 小人 与 "小人"(两组带引号和未带引号的),均与古文中“君子”、“小人”之意同,不能屈解为现代人所谓之各个不同的君子、小人,因为仓促未一一修正,语毕。
请各位提点...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8-11 20:00:26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