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范蠡“三迁”诌议 ---zhuan

[复制链接] 2
回复
740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5-6-2 16:30: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范蠡“三迁”诌议 周振林

--------------------------------------------------------------------------------

http://www.gmw.cn/content/2005-06/02/content_241539.htm 无论是在司马迁的《史纪》,还是在《上下五千年》的那些成百上千个历史人物中,有个名望并不显赫,却光彩流溢的人,这个人就是范蠡。

范蠡是何其人也,乃春秋末期的政治家和大商人。

史载:范蠡(生卒不详),字少伯,楚宛三户(今南阳)人。出身于“衰贱”家庭。初为楚国名士,文种为楚宛令时, 二人相交为友。后他们认为楚非贵族不得仕,政治黑暗,乃一同入越,任大夫,与文种同事越王句践二十余年,苦身戮力,卒以灭吴,尊为上将军。

范蠡居官为政,本是关乎国计民生的事体,可是古代中国的官员却不得不考虑更多的问题,那就是如何保全自己。可惜的是,能善始善终的为数不多,范蠡可说是其中的佼佼者,进能助人兴国,退能发家致富,进退之间游刃有余,范蠡三次迁居的故事,千古罕见,启迪后人;名垂千古,流世百芳。

他的第一次迁居是在从政之后。范蠡在助越王灭吴过程中,充分显露出他深谋远虑谙于兵甲之事的非凡才能。

当听说吴王听信谗言杀死了忠诚耿直的谋臣伍子胥后,越王认为时机已到,可以动手了。这时,范蠡却认为时机尚未成熟,不可操之过急。

等到第二年春天,吴王发兵北上,其精锐部队都跟随吴王而去,惟独老弱部队和太子在国内留守,这时句践再次询问出兵之事,范蠡答道:“可以了”。于是动员精兵强将将近五人,进攻吴国。吴军战败,杀死了吴国太子。吴王向越国求和,越王自度还不具备灭亡吴国的实力,便和吴国达成议和。

此后又过了四年,越国再度进攻吴国,大破吴国,并留军吴境内围攻三年。将吴王逼上姑苏之山(在今江苏苏州市西南),吴王派使者向越王乞和,句践于心不忍,想允许求和。

这时,范蠡又进言道:“不能故息吴王,不能忘记被困会稽山的教训,要一战到底。”在范蠡果断的坚持下,终于逼得吴王自刎于姑苏山下,吴国被灭。

范蠡助越灭吴,诚心诚意,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他助越灭吴之目的达到,便婉言谢绝了拜将赐领地的优厚待遇,悄然的离开了越国。

后来,他从齐国寄给他同事好友大夫文种一封信,信中剖白了他的心迹:“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意思是说飞鸟射尽以后,良弓就可以收藏了;狡兔捕杀以后,猎犬也该煮来吃了。

范蠡深知,越王这种人,可以同他共患难,不能同他共安乐。果不出所料,范蠡走后不久,大夫文种便被遗弃了,委屈地自杀于家中。

由此看来,范蠡的见识与眼力是超凡的。范蠡在从政中看透了官场的一切,于是决定走为上策。

他的这次从政迁居之举,很容易使人联想到现代我国战功显赫的彭大将军,也就是后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彭德怀元帅。

彭大将军戊马一身,历经北伐战争、国内革命战争、抗日、解放战争乃至抗美援朝战争,处处冲锋陷阵,指挥战斗在第一线,可谓功勋卓著。

长征途中毛泽东有诗为证:“山高路险沟深,大军纵横驰骋,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特别是在彭大将军从抗美援朝回国后,可也算是功成名就了。被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和国防委员会副主席。1955年还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这时的彭大将军如果是学学范蠡,或三十计走为上策,或玲珑乖巧地避其锋芒,其人生定会是另番景象。

然而,彭公为人耿直,在1959年庐山会上,勇于直言,向毛泽东上“万言书”,批评“大跃进”的错误。其结果被免职,遭批判。直至“文革”期间,身陷冤狱,惨受迫害。当也是意料之中的事了。

后来,虽然得到平反昭雪,受到公正的评价,也只能算是一份迟来的爱罢了。

再来看范蠡的第二次迁居。范蠡漂海出行到齐国境,便改名换姓,自称鸱夷子皮,在海滨耕作,苦身竭力,家人父子共同生产劳动。过不许久,便积资达数十万。

这时,齐国人发现了他的财能,又要请他出任相位。他深知有感慨地说:“治家能置千金之产,做官能至卿相之位,这已达到极限了。长期享受这样的荣华,是不吉利的。”

于是,他归还了相印,散尽家财,分别赠送亲友和乡邻,又悄悄离开了海滨,到陶地(今山东定陶县)定居。

从范蠡此次迁居中,可以看到他至所以把权财看得非常淡然,是他通晓物极必反,祸福相倚之道理。

由此联想到时下落马的哪些贪官,他们多为身居党国要职,平时都是呼风唤雨的人物,可称之为功成名就者。

但他们就是不懂得物极必反之理,贪得无厌,当上小官欲求大官,抓了小权想弄大权,生活富足了还嫌不够,不择手段,贪污挪用、行贿受贿,千方百计的赚大钱。

不是吗?君不见,目前我国据不完全统计就有超过4000名中国外逃贪官在海外,被他们卷走资金最保守数目也有50亿美元(据新华社)。

如此说来,这4000多名贪官如果当初学学范公,今天也不会逃到国外,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而且,还整天还提着心,吊着胆。

范蠡最后定居地陶地,他认准了这个四通八达具有交通优势的地方,有利各地互通有物,可以经商致富。

于是自称陶朱公,率领家人,重新开张经营贸易,收买的东西不屯积,看准时机及时卖出,不求高利,只寻求十分之一的利润。过了不久,便又拥有了成千上万的资产,成了远近闻名的富翁,陶朱公美名誉天下。

朱公后来年老体衰,不能亲自动手经营,但他总是教导其子孙们要能做到“富好行德”。并要求子孙们不要太重钱财,太重钱财会舍掉性命的。

范蠡“富好行德”的思想,是值得当下中国的富人学习和借鉴的。

有资料表明,现在我国富裕阶层10%的巨富家庭占城市居民全部财产的45%;1188万元一辆的外国宾利轿车在中国销售85辆,创下了亚洲第一的纪录。

然而,这些巨富和大款不是所有人的都能致富思源,感谢党的富民政策,按照朱公“富好行德”的思想来回报社会。

恰恰相反,中国的巨富多是为富不仁,“九八”中国的洪灾,没多少富翁为此慷慨解囊,没见多少富人能像东南亚“海啸”灾害中,外国富人那种义无反顾的捐征义举。他们爱财如命,怎舍得将钱用来“打水漂”呢!

从范蠡三次迁居之中,使我们悟出了一个道理就是凡是要善于审时度势,“急流勇退”,“势之于人”乃人事成败之规律。凡慎于势者,皆成功,凡违于势者,则败矣!

当下,芸芸众生,凡人名士,当学范蠡“三迁”,凡事好之为之,少些遗憾,多些成功,何乐不为呢!

板凳
发表于 2005-8-26 08:27:31 | 只看该作者
真正能做到的,天下有几人??
沙发
发表于 2005-8-25 16:23:51 | 只看该作者
陶朱公的精神境界和平和心态,又岂是常人能达到的呢?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