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红健康险”停售真相
记者得到确切消息,从今日开始,太平洋的“康健一生重大疾病保险(分红型)”就要正式停售。从去年底市场上有“分红健康险要停售”的风声至今,这不是第一个即将停售的分红型健康险险种,也不会是最后一个。此前在3月20日,泰康人寿的重大疾病分红险已经停售,而目前其他几家保险公司的正在销售的同类产品似乎也摆脱不了即将被叫停的命运。
这一切仿佛就在昨天刚刚发生过:今年年初,中国保监会新一届领导公开表示,“2003年是分红险大发展的一年”,而去年分红健康险占据了人身险49.8%的市场份额,在2000年3月分红健康险刚刚推出时甚至被某些保险公司视为“核武器”。在近几个月,分红健康险即将停售的消息更是刺激各家公司该类产品的销售额创出了新高。但现在这些分红健康险就要停售了。时间刚刚过去两年多,分红健康险上市后势如破竹,成了各家寿险公司制胜的“杀手锏”,但为什么分红健康险这么快就纷纷收缩战线了?为什么监管部门对分红健康险的态度出现了如此大的转变?
分红健康险最大的卖点之一显然在于“分红”,投保人从险种的名称和保险公司业务员的介绍中至少可以得到这样的信息。
生逢其时
分红健康险可以说是“生逢其时”:2000年年初,在中国人民银行连续多次降息之后,储蓄存款利率已经达到历史新低,而银行存款利息税又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继储蓄之后,国内股市从2001年6月至今持续低迷,这样在客观上就为保险业务的发展提供了发展的良机。
这一机会很适时的被各家寿险公司抓住了。不久,各家寿险公司便纷纷推出既有保障又有投资功能的新险种:根据保险业务员的介绍,新推出的分红健康险产品“收益比银行高,还不用征收利息税”,“而且具有传统健康险的保障功能。”就这样,一部分人把储蓄作为最主要的投资渠道转而投资分红健康险。于是,中国保监会在2002年的年终总结上,出现了分红健康险“独霸一方”的局面——2002年寿险分红产品保费收入1121.7亿元,占人身险保费收入的49.3%,在新型寿险保费收入中的份额更是超过90%。
令人炫目的营销
分红健康险取得如此骄人的业绩,除了产品本身的特性外,产品的宣传让受众产生一种迷幻感。比如关于产品的分红信息,“客户参与公司经营成果的分配,保障稳定,回报丰厚,专业投资部门操作,安全高效,满足稳健理财的需要”这样的字眼在多家公司产品的宣传材料上都是放在“高额重疾”的前面,类似“在主席台前排就坐”这样的感觉。一些公司的业务员推介产品时向客户承诺一个分红比例——这个比例可能是保险公司的预定利率甚至一个更高的利率。而一些保险在保单上分红率(高分红6%,中分红5%,低分红4%)的介绍很容易使人误认为4%的分红率是一个底线。
分红的不确定的宣传在这里即使不被隐瞒,即使你对能否分红的前景表示怀疑,业务员一口气讲出的若干个保险公司“一定会取得良好业绩”的理由来打消你的顾虑。
平均下来,各保险公司分红险出笼的日子已经有一年多,最早定下来的今年3月份首次公布分红结果的日子已经过了。记者向新华人寿了解分红情况的时候得到的答复是“结果已经上报保监会了,说是要到7月份会向外界公布”。到了检验成绩的关键时候,分红结果却被延迟公布,其中莫非另有隐情?
利润困局
以太平洋“‘康健一生’重大疾病保险(分红型)”为例,关于红利的分配,保险公司一般是这样规定的:“在本合同有效期间,保险人每年年初根据本保险上一会计年度的业务经营状况,按照保险监管机关的有关规定确定本年度红利分配方案,并于每年合同生效日对应日派发红利。”
与此相对应的是,在2002年年底,保监会向各保险公司已经发放了一份名为《关于加强分红险红利核算的管理办法草案》。根据该《草案》的规定,保险公司有没有红利可分、分多少都应该在保监会的监督下核算并公布出来。得知公布结果的日期延期,中央财经大学保险系主任郝演苏教授的一个反应就是,“我个人预测,肯定是不好。”对于监管部门的“刹车”现象,他认为:“这样做是对的,也不对。一方面,刹车可以防止问题扩大化,使整个保险行业平稳发展。但另一方面,保险监管部门不应该“一刀切”。分红险本身没有错,但应该有一个明确的定位,面向什么样的人群。”
据介绍,分红险的红利来源有三:一是死差异,即由于实际死亡率低于保险费计算时使用的死亡率带来的利益;二是费差异,即由附加费用而来的利益;三是利差异,即由投资收益而来的利益。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在上述三个来源中,如果保险公司的精算比较准确,则前两项的影响微乎其微。也就是说,影响投保人收益最主要的因素就是保险公司的经营状况。其具体算法就是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去掉经营费用,包括保险公司的营业费用、手续费、佣金等。是一个类似净利润的概念。
保险资金运用处境尴尬
去年保险公司的经营又怎么样呢?根据保监会公布的资料,截至2002年9月底,寿险公司的资金运用收益率为2.54%,比上年同期下降0.87个百分点;可运用资金(即各项准备金、保户储金、保险保障基金、所有者权益的合计)收益率为2.49%,比上年同期下降0.44个百分点。
作为保险资金重要投资渠道的证券投资基金日前公布的数据不容乐观:不足3成基金盈利,49只封闭式基金净亏损达35.15亿元,平均每个基金单位亏损约为0.045元。而去年保险资金间接投资于证券投资基金的资金量为312.46亿元,入市资金量增多,但收益率下降。1999年保险资金刚入市时12%的收益率已成为美好的回忆。
协议存款也是保险资金以往获得收益的重要途径之一。但由于央行连续8次降息,协议存款的利率已由2002年年初的4.5%以上下跌至目前的不到3.4%。债券市场和交易所回购利率也持续走低,保险公司在债券市场中的获利难度加大。
营业费用升势看涨
但与保险公司各种渠道的投资收益节节败退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保险公司的营业费用正在“步步高升”:营业费用、手续费、佣金分别上涨了67.45%、212.99%、28.92%。
保险公司分给投保人的是“可分配盈余”——一个类似可分配利润的概念。“但只能拿该险种的可分配盈余进行分配,而不能动用其他资金。否则等于是侵犯了其他客户的利益”,郝演苏说。另外,现在有消息说证监会准备让保险公司拿出准备金来支付分红。但这样做会影响到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这个结果会更可怕。
面对如此的经营收益,各家保险公司如何兑现隐约其辞的“4%以上的收益率”的承诺?
大势不可逆转?
叫停已成定局
但这一次并不是所有的分红健康险产品都被叫停。一些保险公司的同类产品仍然在正常销售(见附表)。由银行代理销售的各家的分红险产品也还在销售。中国保监会寿险监管部人士向记者明确表示,“没有出台任何相关禁售文件”。但在采访中,新华人寿的业务人员向记者透露“保监会有意调整分红健康险”。而泰康方面则表示,“保监会有一个文件,各家的分红健康险都会陆续停售。”
而专家分析,此次停售的只是那些周期比较短的产品。他非常赞赏一些外资公司推出的周期比较长的分红健康险产品。他认为,周期长有两个好处,一是可以分散风险,因为人们很难对20年后的情况进行预测。再一个是给政府一个信息,我们从长期是看好中国经济的发展的。
对于分红,保监会方面的答复是“有相关制度,但是没有一条规定,规定有多少可分配盈余”。但从种种迹象来看,保监会叫停分红健康险已成定局。一向行动比较快的平安已于今年1月19日推出纯保障型的重大疾病保险,而且太平洋保险公司的业务人员也向记者介绍,此次公司停止兼备保障、分红双功能的“康健一生”之后,将推出分红和保障分开的新产品。这与平安公司的做法具有某种程度上的相似性。
向纯保障型“回归”?
分红健康险果真要向最初的纯保障型健康险“回归”吗? 中国工商大学保险系主任王绪瑾教授认为,分红险本身是没有问题的,如果代理人在销售的过程中对保险风险和收益能够如实告知,就不会有问题。他相信,“等该险种的投资收益能达到投资者预期水平的时候还会改回来。毕竟,将保障和投资结合在一起的分红险是国际潮流,如果要倒回去将保障和投资分开,是很困难的事情。”
至于目前有人担心的因为与预期分红收益有很大差距而产生的退保问题,郝演苏分析,“肯定会分红,但可能跟投资者的预期相差甚远”,“也不会有大面积的退保,因为退保主要是对投资者的损失,对保险公司影响不大。”他认为,如果说分红健康险目前还想做一些补救,最重要的是“要教育投资者端正心态,保险的本质还是保障,而不是投资。要有一个正确的投保观念”,“作为监管者,也要虚心听取不同方面的意见,使决策更科学、准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