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2004-12-9 10:40:57
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里最可贵的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作为知识分子,经济学家要坚守独立客观的立场。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日前撰文,结合当前改革中的一些问题,兼述了作为经济学家应具的精神立场。
吴先生文章开卷言志:在任何一个时代总有随波逐流的人,但是一个社会总是还会有一些有点精神的人,做点事的人。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他的生命与他所处的时代休戚与共、骨肉相连。
吴先生指出近20年来中国经济改革中的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不公正现象和腐败行为愈演愈烈。文章说,大约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他与一批参与改革的经济学家就愈来愈认识到这种危险。1980年代中期,主要是“官倒”们的商品寻租的问题;1992-1994年是信贷和土地寻租问题突出了;而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商品市场放开了,商品寻租问题也就自然而然地得到了解决;但是由于行政垄断权力迟迟不肯从市场退出,土地、信贷等要素寻租的问题实际上到现在也没有解决。
文章说,不少人以为搞市场经济了就可以狮子大开口,名正言顺、不择手段地追求自己的利益。吴敬琏称这些人是新时代的于连,是大变革时代的产物,他们是反抗旧制度的,但另一方面为了自己的利益,他们又可以不择手段。
吴先生指出,中国的改革不但要回答“要不要市场经济”的问题,而且要回答“要什么样的市场经济”的问题。现代市场经济不仅应该有完整的市场体系,而且这些市场的游戏规则还应当清晰透明,政府的行为和私人行为同样应受到法律的约束,即法治的市场经济。而中国当前出现的种种腐败,主要并不是从市场化中产生的,而是来自部分官员滥用不受约束的权力。出路在于坚定不移地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建立法治的市场经济,而非回到命令经济。
吴先生并表示,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里最可贵的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作为知识分子,经济学家要坚守独立客观的立场。
吴先生强调,经济学首先是实证的科学,对经济学家主要应该看他的观点,而不是所谓“代表哪个利益集团讲话”。经济学家首先要坚守的是实事求是。一方面要从善如流,知错即改;另一方面,当还没有证明自己的认识是错误的时候,也不必“唯上、唯书”而轻易改变自己。
吴敬琏称,这是经历了40来年的曲折后得出的教训,也是如顾准那样诚实的学者用生命为代价换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