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sliverwolf 于 2014-8-3 18:05 编辑
在企业上班,在职场打拼,忠诚这个词汇从耳熟能详到渐渐淡忘,是对于企业与个人关系的思考逐渐回归理性的过程。忠诚固然是一种始终不可否认的美德,但是也不可以滥用。因为从未有绝对的忠诚,天下也从未有不散的宴席。
而之前的企业习惯于拿忠诚说事,不愿意给予员工以实质性的回报,那么这样的忠诚始终是站不住脚的。换句话来说,企业要求员工忠诚,那么企业对员工报以守信了吗?企业与个人的关系是双方的,也是相互,企业与个人的关系说到底是一种利益上互相交换,心理上互相妥协的社会关系。
何谓利益上相互交换?
可以理解为劳动付出和薪酬回报的关系,可以进一步衍伸为,做得好给予更高的报酬,有相应能力那么就放在相宜能力的岗位和等级上。“奖勤罚懒”、“付出就有回报”等等这样的词语都可以用来描述这种关系。实际上这种关系也成为企业与个人之间心照不宣的规则,如果破坏了这种约定,那么企业与个人的关系就会出现许多问题。如果按照劳动法律法规,还可以继续衍伸:工作时间的问题,劳动强度的问题,作息时间的问题,薪酬发放方式和劳动时间的问题等等。
这些都是企业与个人关系界定过程中最基本的问题,也是不可触犯,需要认真处理和对待的问题。如果以上发生问题,那么就会引起员工在情绪上的强烈反弹,甚至会表现为行动,出现劳动纠纷。
何谓心理上互相妥协?
这就涉及到企业与个人情感上的交流,每个企业也因此形成自身独有的文化。企业与个人一直在潜移默化的互相影响着,员工在某家企业任职,除了基本的利益关系以外,还有一些情感方面的因素,企业与个人之间始终存在相互选择。之所以能达成协议,甚至有较长的任职时间,说明了某种程度上的相互认可。如果利益关系反映了在物质层面的投射,那么心理因素就反映了在精神层面上的表现。从薪酬报酬上能够接受,到相互关系上互相满意,是企业与个人关系进一步的升华,而企业文化应该涉及到的实质就是这些。如果不能在精神上发生触碰,那么所谓的企业文化“建设”就是一场虚假的游戏。
心理上互相妥协是双方在情感上磨合,找到契合点的过程,是互相探底之后的了解和包容。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么就是赤裸裸的利益关系,因利益而聚,也会因利益而散。
在对企业与个人关系的实质进行了分析的基础上,我们继续深入了解忠诚的渊源,忠诚因何而诞生,如今的忠诚又出现了哪些问题。
其实忠诚始终是存在的,但是现实中的许多问题导致企业与个人之间的关系表现得很激烈,出现了不少劳动纠纷。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在企业与个人之间的关系出现了问题。首先上在心理情感因素上违反了约定,使得忠诚不再成为可能,然后在利益上突破了心理红线,导致经济利益出现损害,也就是说从精神层面到物质层面都出现了问题。之所以将情感因素放在经济因素之前,主要是因为作为人,虽然在经济学上是一种理性的动物,但是在社会关系上却是一种感性的动物。
因此,在彻底了解了企业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以后,才能再谈忠诚这个话题,否则就是单方面的强求,其实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意义。而在认真处理好企业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以后,忠诚这个话题已经不复存在了。因为也只有在企业与个人出现冲突和矛盾的时候,才会凸显忠诚这个话题和问题。因此忠诚这个问题的出现是有实际背景的,是矛盾激化以后想要弥合矛盾而迫切需要的临时药方。但是这种药方实际上也是无源之水,因为建立忠诚的基础并不存在。首先是因为出现了一方的违约,而忠诚恰恰是双方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忠诚也仅仅是单方面的一厢情愿。
那么忠诚这种话题的渊源在哪呢?
忠诚的出现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而忠诚也是封建时代农耕文明的产物,经过文化的传承和沉淀,逐渐成为一种社会美德。在儒家“五常”的“仁、义、礼、智、信”中,“仁”体现的是忠诚中的“忠”,而“信”体现的是忠诚中“诚”,因此忠诚始终贯穿儒家的“五常”,也就是五种美德。
这是农耕文明时代进行社会管理和社会规范的道德约束,而农耕文明也并非法治文明,需要用淳朴的道德观念维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五常就是“人治”时代进行有效社会治理的典范。在强烈的社会道德约束下,使得忠诚成为一种有效的规范手段,因为处于比较落后的社会生产阶段中,尽管人们之间已经进行了社会分工和社会协作,但是还未有发展到需要明确界定责、权、利的阶段。人们也习惯于维系相互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经常性的进行利益分割,而且道德的约束也使得骄奢淫逸成为一种道德上的罪恶,并没有将极端的物质利益和物质享受当做是可以模仿的典范。因此在没有需要较高的生产力水平的前提下,“五常”这种社会伦理关系基本上就可以解决社会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因此忠诚这个概念的诞生具有强烈的社会历史背景,但是我们今天身处的社会经济环境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何去描述我们当今的社会呢?我们可以用以下频繁出现的词汇做标注:经济、利益、法制、物质、权力……
可以明显的发现,今天的社会同之前的环境有了很大的不同。有时候也可以听见一些老人们在叹息,以前的人是如何的淳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的融洽,而以前的社会治安又是如何的好。总之,过去的一切都是美好,也是不会再有的。或许每个人的记忆中对于特别美好和特别丑陋的东西总是影响很深,但是也反映出之前的社会环境有别于现在,至少在人文环境上表现得很优秀,在这一点上是无可厚非的。
那么我们将忠诚这种传统的社会美德和社会道德投放在当今社会又会遭遇到何种问题呢?
我们都经历过如下的挫折:失信、欠薪、恶意违约、背叛等,这些挫折产生的原因很大程度上不是客观上引起的问题,而是主观上引发的问题,也就是说并不是在客观履行上出现问题,在物质角度上完全可以满足。但是在主观上却不愿意去履行承诺。
在上文中对当今社会标注中,笔者提到一个词语“法制”,但是越出现以上的挫折,我们在法制上的要求就越高,这就出现了一个悖论,越讲法制,似乎出现的问题反而越多。因为法制都是事后的总结和规范,做的都是些“亡羊补牢、犹未为晚”的事情。
正因为越到的问题越多,越来越棘手,因此才需要规范和弥补,这正是我们现今的法律从酝酿到出台的过程。因为道德已经难以去约束,因此才用法律去约束,而频繁的法律的出台,正反映了形势的严峻性。
道德经所言: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而目前的这种情况与道德经斯言的寓意类同。正因为失去了道德约束,因此才迫切的需要法律约束,而现在法律约束已经成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也是最后的救世良方。而法律的频繁出台也从侧面证明了形势是何等的严峻。
比如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为什么要集体协商?为什么会出现集体协商?其实本质就是一方违约下的再次妥协,或许还需要说得再清晰一点:员工在企业就职(或者企业雇佣员工)证明双方已经就劳动有关的一切相关事项达成了协议,也就是妥协,否则就职(或者雇佣)不会存在,这是前提条件。现在的问题是其中一方出现违约,首先不需要分析为何会出现违约,因为可以找出或者编造的理由很多,但是事实只有一个,那就是出现了违约。
在原来的合同无法继续有效履行的前提下,原来的妥协已经失去了意义,因此才需要通过集体协商来继续商讨达成一个新的约定,也就是说新的妥协。由此来看,这种集体协商制度的作用更像是补锅匠所起的作用,修修补补,努力弥合裂缝,使之不会彻底碎裂。
因此所谓的劳动集体协商其实没有任何值得夸耀之处,是违约下的产物,是合同约定不能继续履行下的补充方案。
遵守约定是一种美德,但是不遵守确实一种现实,也千万不要牵强附会的去找理由,因为事实就是事实。将忠诚放在以上的社会现实背景中,那么忠诚又是什么东西呢?
首先,忠诚是传统道德的产物,但是目前遇到的却是当今社会的现实问题。
正如前文所言,这种传统美德已经失去了原先产生的客观社会条件,而其继续维系也是去了客观的历史背景。因此忠诚固然值得表扬和赞赏,却是一种与社会现实不太符合的东西,毕竟其背离了社会价值观和社会的价值取向。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如何,笔者在此勿须多言,而忠诚是否能够站得住脚,很值得让人怀疑。
固然我们需要社会新道德,但也是需要符合社会实情的新道德,但绝对不是那些有着美丽外表的虚伪的东西。因为那些东西毕竟没有实际的根基,随着各种潮流和风向很快就会散去,最后什么都没有留下。“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其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没有现实根基的东西,所有的企盼都会成为空想。
因此忠诚在面对各种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的时候,遭遇到各种挫折也就不足为奇了。我们可以赞美,但是实际上我们更需要的是同情,因为如同勇敢的挑战风车的唐吉坷德骑士一样,忠诚其实就是这么个玩意。
其次,对于忠诚需求的产生是有客观条件和实际背景,而且需求强度也会在不同时期发生变化。
无论任何社会组织也好,个人也好,在处于危急时刻,总是想着有人能够跳出来一同担当,而且如果形势越是严峻,这种心理越是迫切。如果在这个组织能够正常运转的时刻,那么这种需求通常是很微弱的,因为情势不同而已。个人也是一样,如果一个经济状况良好、春风得意,通常不会想到有其他人同其一起分担责任和困难,所谓的“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其实只是“有福独享,有难你当”。因为这是人性决定的,趋利避害是本性,这个我们勿须回避和掩饰。
因此,忠诚这种道德的需求时间和需求力度其实是有条件,而投注忠诚的主体,在不同阶段取得的回报也是不同的。或许在某个阶段对于忠诚的需求十分强烈,在另外一个阶段对于忠诚的需求却十分淡薄。时机不同,时间段不同,需求的需要度不同,我们也可以套用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在不同阶段的需求种类不同,需求组合也不同,对于各种需求的强度也不同。
为什么?因为具体情况一直是存在变化的,如果没有根据变化来做及时调整,那么就会显得不合时宜,会陷入各种麻烦之中。这就好比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一样,始终存在变化和波动,因此是否需要忠诚,忠诚的需求强度始终也是个变量。
再次,忠诚的选取也是有选择性的,而忠诚的付出也是有选择性的,但是始终面临现实问题的挑战。
究竟需要谁的忠诚?假如将忠诚也视为一种产品的话,是否需求这种产品?提供的忠诚是否只是一种很廉价的产品,根本就不需要珍惜?要始终明确的是,选取的忠诚实质上是有选择性的,之所以选择甲,而非选择乙,实际上有条件限制的。具体这种条件是什么,取决于组织或者个人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就如同组织架构一样,某个岗位上的名额始终是有数量限制的。
再返回来说忠诚付出的选择性,是否能够投注忠诚,是否能够投注多大忠诚,也始终是有选择性的。这也取决于投注主体的价值倾向性和未来期望。忠诚是属于精神与情感的范畴,但是首先也要建立在客观和理智的基础上。现实的抉择是,先理性选择忠诚投注的对象,这一点很重要,需要明确方向以后,才能决定接下来怎么做。如同就业选择一样,选择和期待自己心目中的“好”公司,在能够顺利入职以后,再用心去投入,然后用努力和智慧来获取回报。
因此,这就明了忠诚选取的选择性和忠诚付出的选择性,一切都是建立在客观选择的基础上,容不得任何似是而非,也容不得任何牵强,因为任何组织和任何个人首先生存在现实的世界中,始终容不得半点虚假。
最后,与其将忠诚作为一种手段,还不如深耕细作、换位思考,反而更能够收获忠诚。
组织和个人都需要忠诚,也经常将忠诚挂在嘴边,甚至在一些企业中将“忠诚”放在企业文化中,因为忠诚是一种可贵的美德,这一点不需辩驳。
但是是否能够得到忠诚,也需要双方的付出和努力,因为任何结果都不可能无缘无故出现。对于企业等组织而言,也需要认真付出一些东西,因为不能将忠诚视为廉价品,这种高贵的品德应该是企业不可多得的财富。虽然职业操守要求每个人去忠诚于所任职的组织,但是也需要组织的付出和努力来播种忠诚。正如前文所言,忠诚是个不稳定的变量,而且是个因变量,需要一些投入来进行维系,因为忠诚也不可能无缘无故的被收获。
既然如此,任何组织和个人都要认真反省一下自己平日的行为表现,自身的行为值得别人报以忠诚吗?而且也不要将忠诚视作是理所当然的东西,自身的想法也不要太想当然,因为忠诚是双方关系的产物。如果不能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那么无论企业文化的文字部分是如何的绚丽,组织的需求是如何的强烈,那么注定一切都是奢望。
为什么说忠诚是盘菜?
忠诚是一种企业的优质资源,忠诚也是企业最珍贵的财富,对于企业生命周期的始终而言,忠诚是一种奢侈品。
但是你的忠诚是否值得被珍重,首先取决于你的忠诚符合不符合对方的胃口,或许你的忠诚对组织而言并非必须品,而你一厢情愿的忠诚只一种自以为是。而且组织对于需要何种人的忠诚实际上是有选择标准的,或许在企业文化说的似乎很明白、很清晰,但是实际上并不按企业文化所说的那样操作。企业自有其内在的价值标准和人才标准,或许你认为是一道大餐,但是对于其他人而言可能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小菜。因为你想的,和别人所想要的实际上是有区别,因此千万不要犯主观的错误。
而且何时需要忠诚,何时需要什么人的忠诚,也不是一直不变的。就如同菜品一样,想要吃到什么菜,想要吃到谁做的菜,也始终不会一直固定下去。因为需求总是很有趣的东西,总是多变的,也是需要认真去琢磨的。你不能确保你的味道总是让人满意,吃多了同一种东西,也总会让人感到厌倦,因为这是人之常情。而组织如人,企业如人,也有着种种癖好和性格,而且菜品存放时间长了,却无人品尝,时间长了,有一天也会变味、变质的。这一切就是真实的世界。
忠诚就像是小时候妈妈做的手擀面,现在回想起来回味无穷,时间越过的长远,越是留恋那种味道。然而世界始终是在不停的变化,对于走向何种的道路我们不去争辩,我们只是偶然间还保有那份怀念。但是过去的感受和美好始终不会再来,我们也只能在回味之中留念过去的味道。
忠诚是盘菜,过去的味道和现在的味道截然不同,或许是世界发生了变化,或许是自己发生了变化。但是要知道彼此之间始终存在距离,是否符合胃口,是否值得去选取,是否值得去珍重,就如同一盘菜,总是面临不可知的命运。勿须忐忑不安,其实已经有了选择,只是不知道而已,每个人需要的是淡然,保持那份平常心,因为世界和生活总是存在有多重选择。选择自己喜欢的,付出自己值得给予的,吃自己喜欢的菜,给珍惜自己的人吃自己认真做的菜。其实就是这么简单而已,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想得太多了。
这么说来,忠诚其实也就是一盘菜。
沐易于2014年七月十八日 大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