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你已经超过30岁,在事业或工作上还没有遭遇任何重大挫败的话,那你快没时间了。
每个人都该在40岁之前至少重重失败过一次。我指的不是小小的失望,比如搞砸一项任务,也不是辞掉一份好工作,更不是被炒鱿鱼。一定要是很严重的失败。敢冒大险,才可能跌得重;跌得越重,以后才有可能爬得越高。
“失败降临时,最好你已经老得足够从中真正学到教训;但也最好足够年轻,让你还有本钱振作精神,拍拍灰尘,重新出发。
“有些父母担心子女可能会失败,我则担心我的孩子到三十几岁还不曾失败过。如果不赶快的话,想要从中学到什么,对他们而言实在太晚了。如果没有在二十几岁时从小规模失败的经验中所学的教训,就不可能有日后成年时大规模的胜利。”
这是当今全球最大的报纸《今日美国》创办人艾尔?努哈斯自传中的一段话。《今日美国》不是我们今天的话题,事实就是,艾尔?努哈斯执意地做了一件被“权威机构”认定“不可能成功”的事情――在美国创办一份全国性报纸,结果他成功了。
5年前我第一次读到这本书的时候,已经处在他所说的“快没有时间”的时候了。一度被这个S.O.B. (这是他的自称)骇人听闻的观点搞得有点惶恐,急急忙忙开始清点自己的“失败记录”。
很庆幸,在那个年龄受到这样的启发;很庆幸,在那个已经老到足够学到教训的年龄,开始对“成功”和“失败”有了重新认识。
从那时起,我相信,wrong的反义词不是right,而是learn(Peter Senge 提出的第五项修炼也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渐渐地,我发现,当你能够正视自己的“错误”以后,自然对他人也变得宽容,有耐心。
进一步强化这个认识是通过一个体验式培训课程。这是一个面向企业中高级管理者的战略决策模拟课程,学员得以在三天之内模拟一个企业10年的经营过程,能够亲眼“看到”自己的决策在财务报表上产生了怎样的结果。
过去的10个月里,在这个培训课程中,我观察到了来自不同行业,有着不同知识和经验背景的,担任企业中高级管理工作的300多名经理人。在课程模拟的市场条件完全相同的情况下,没有出现过一次相同的结果。真实世界的经营活动中,“成功的公司都相似,不成功的公司各有各的不幸。”但因为这个课假设了完全相同的外部环境,所以结果就直接与“经营者”相关了。因为这样一个难得的观察角度,我发现在课程中经营得不成功的公司的共同之处是:
――沟通不畅。特别是,如果当一个“一意孤行”的学员为了说服同伴采用自己的方案,而片面地运用信息“证明”对方“错误”的情况出现时,这家“公司”的厄运就开始了;
――无视结果。决策和实际运行当中出现一些“意外”是必然而且正常的现象,但每次结果最不如人意的都是那些“一直忙于弥补错误,掩盖错误”的“公司”,为避小错而酿大祸。
其实,在大多数情况下,面临“挫败”的学员们都不缺乏相关知识,而是不能够有效地运用恰当的工具和方法向他人展示自己的分析和观点。
我们不可能让时光倒转,什么都不可能重来;
我们可以预见将来,只要别把时间花在为错误找借口和掩盖错误上。
每次课程中,收获最大的往往是那些犯错最大的学员,因为他们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缺什么,并且知道该怎样才能不犯同样的错误。
所以,现在我可以挑战努哈斯的观点了,我们不一定非要真正经历一次重大的失败,只要我们做好了认识失败的准备,“体验失败”一样能够带来刻骨铭心的教训。
顺便告诉大家,我在这个课程第一次做学员的时候,曾经“很惨烈地死过一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