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标题: [转帖] 24岁年轻人挑战权威麦肯锡 [打印本页]

作者: 木人    时间: 2004-2-10 11:07
标题: [转帖] 24岁年轻人挑战权威麦肯锡
读完了,想说点什么,琢磨了好一会,又不知道说什么好。你看完了,想说什么? 2002年秋季,在中国移动的强力阻击下,中国联通CDMA的销售在全国范围内陷入历史性低谷。11月,福州联通毅然抛弃世界著名咨询策划公司麦肯锡的营销方案,向中国移动发起总攻,创下月销售7000万元的纪录,彻底改变了福建移动通信市场格局。
  这场可以称为福建通信业历史上最为惨烈的商战中,总策划是一个年仅24岁、大学毕业才两年的年轻人。
  ■挑战权威麦肯锡
  2002年11月,表面风平浪静的福建手机市场上风云暗涌。CDMA从5月份进入福州市场,到11月份销量才达2万多用户,其中数千部还是靠员工担保送给亲朋好友的。与国内其他城市比,这个成绩实在是拿不出手,联通委托全球著名的专业咨询策划公司——麦肯锡做的策划未见效果,投进去的大量广告费都未起作用。由于省会城市的市场未能启动,省内其他城市的销售也一直徘徊不前。
  联通的负责人也很为难,在是否弃用麦肯锡的方案上举棋不定。毕竟,成立于1923年的麦肯锡是全球著名的专业咨询策划公司,在全世界拥有75家分支机构。
  当时杨少锋所在的广告公司正在为福州联通做策划方案。杨少锋在看过麦肯锡的方案后,得出了4个字“不切实际”。他总结联通所犯的一系列错误:目标市场定位错误;市场推广策略缺乏长期统一性;广告宣传要点不明确。他建议联通立即停止此前实行的所有促销方案,并了解相关背景之后,制定了另一套完整周密的营销计划。省公司领导再三权衡,终于同意了杨少锋的方案。
  ■新闻大战热炒CDMA
  杨少锋计划的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提高CDMA在福州的认知度。其时,联通虽在CDMA的推广上花费了巨额广告费,但因为联通广告里大量强调的仅仅是一种概念,至于CDMA到底是什么,与以前的G网手机相比有什么优点,却没有人知道。
  杨少锋认为,通过媒体重新对CDMA进行包装是最好的渠道。11月12日,就在福建省联通总经理最后同意杨少锋的策划方案的当晚7点,杨少锋向《海峡都市报》、《福州日报》和《福州晚报》发出了新闻通稿。
  次日《海峡都市报》在头版用近半个版刊登了这篇报道,报道中介绍了联通将从即日起全面停止CDMA在福州原有的一切促销方案的消息,并称CDMA从5月份全面进军福州市场起,到现在销售量已达2万多部,联通的这一举措,势必会在原本已经硝烟弥漫的通信市场上引发新一轮的“战争”。
  由于《海峡都市报》在当地巨大的影响力,这条消息成为当地新闻焦点,联通的咨询服务热线电话量猛增。《福州晚报》和《福州日报》的编辑部也接到大量电话,咨询CDMA的有关事宜。
  这条消息主题上硕大的问号,引起了人们对原本在福州市场表现不佳的联通CDMA的无限猜想,也引发了福州当地四五家平面新闻媒体的新闻大战。
  当地其他平面媒体由于漏发了这条消息,跑通讯口的记者被编辑部批评,于是纷纷致电福建联通要求就CDMA的新举措进行采访。而已经发表这条消息的《海峡都市报》、《福州日报》、《福州晚报》以追踪报道的形式继续进行报道,《海峡都市报》更是在其“福州新闻”版以超过半个版的版面对此进行追踪报道,还配发了“新闻分析”。
  也不是所有的媒体都按杨少锋的意图进行,《福建经济快报》的报道就对联通暂停所有促销方案提出了质疑。但新闻大战已经引爆,主流媒体是正面的声音,其他媒体从反面炒作反而更有利于整个新闻报道按照杨少锋既定的思路发展。联通领导接受了杨少锋的建议,在《海峡都市报》上投放了大量的广告,与新闻宣传配合,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白送手机夺人眼球
  第一轮的新闻战过后,CDMA具备了极高的知名度。根据估算,当时福建主要媒体的报道在第一周的时间内,以1/4到半版进行报道的篇数达30多篇,这如果折算成广告费的话,至少以百万元计。而且,新闻报道的效果不是广告所能比拟的,不但人们会认真地去读,也有助于加深对CDMA的记忆。
  趁热打铁,杨少锋迅速地开始了他营销计划的第二步。这一次,他在全国首次公开提出了“手机不要钱”的概念。应该说,国内其他城市早就有了员工担保、银行存款抵押等方案,事实上也是“手机不要钱”,但在对外口径上却没有人公开提出“手机不要钱”的概念。杨少锋把这个重磅炸弹又扔向媒体,果然,报纸上对“手机不要钱”的概念进行的报道、质疑又持续了一段时间。
  11月15日,《海峡都市报》以《联通砸下一亿多资金:5万部CDMA白送》为题,对联通“手机不要钱”的“疯狂之举”进行了报道,其他媒体也有类似的报道,如《联通手机下周白送》(《东南快报》)、《只要入网手机白送》(《福州晚报》)。《福建经济快报》又从另一角度做文章,报道中谈到,面对福州联通即将推出的“爆炸式”促销,福州移动公司表示将随时跟进应对CDMA。
  正是媒体之间的激烈竞争及微妙关系,使得杨少锋导演的新闻大战持续下去。17日,在媒体上热炒了近一周,已经赚足眼球,读者的胃口已被充分吊起的情况下,杨少锋认为正式启动市场的时机已经成熟了。于是,当天,各大媒体公布了CDMA手机白送方案。
  ■联通赠机初战告捷
  11月18日,不管是对福州联通,还是对杨少锋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一天。上午8点,彻夜未眠的杨少锋早早来到办公室,虽然预期的炒作效果已经达到,但销售场面究竟能火爆到什么程度?会不会有什么突发事件?杨少锋心理惴惴不安。
  事实证明,杨少锋与联通的担心是多余的,在赠机方案开始实行的第一天上午,承担放号任务的银行网点门口一早就被前来的市民围得水泄不通,当天有数千人到银行排队。
  据了解,仅这次新促销方案推行的第一天,就有800多台CDMA手机被送出,另有2000多人预约登记。不说别的,单说CDMA手机的认知度,主流媒体上百篇的报道,让CDMA赚足眼球,此前联通花了千万元广告费尚未能够说清说透的CDMA,杨少锋分文未花便使其认知度从此前的不足30%,迅速上升到80%。
  初战告捷之后,杨少锋又在最短的时间内,和联通一起迅速整合各种资源,建立了基本上涵盖所有银行、证券公司的CDMA战略联盟体,迅速推出银行存款、信用卡担保、证券质押、集团担保等方式送手机。
  短短的一个多月时间,从联通的一个战略合作伙伴手上出去的手机就达一万多部,而且此批月消费平均达300元的用户成为中国联通真正的黄金用户,因为根据用户与联通签订的协议,这批用户两年内将给联通带来将近7000万元的话费收入。联通此前半年的努力,五花八门的促销方案,加上千万元的广告费用,也只不过放出万余号码。
  ■福州电信市场“雪崩”
  新方案还引起移动通讯市场的“雪崩”,引发了榕城电信市场有史以来最惨烈的一场商战,通信营运商、手机厂家、手机零售商无一幸免。没有被纳入新方案战略合作关系的CDMA手机供应商被完全淘汰出市场,而与联通的这次行动形成战略伙伴关系的韩国三星手机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原来在福州很少有人使用的三星手机,现在几乎成为福州CDMA手机的代言人,几款机型风靡福州,无人能出其右。
  受手机白送概念的冲击,当月福州各大大小小的手机经销店苦不堪言,手机经销零售商营业额降至2002年以来最低,一些规模较小的手机零售店被迫关门。各种品牌的手机纷纷跳水,平均价格下降幅度达20%~60%,消费者成为最大的赢家。
  受这个新方案影响,许多手机厂商为了搭上联通CDMA的快车,纷纷推出了新机型,三星、LG等厂商还在媒体上连篇刊登整版广告,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也加入广告大战,据当地广告收入最多的媒体《海峡都市报》统计,第四季度通信行业广告超过房地产、汽车、家电,成为各大媒体的最大广告客户。
  此战过后,福州中国移动虽然还是移动通信的老大,其江湖霸主的地位却已经开始动摇。而同时,杨少锋的信心却愈发十足,连中国移动这样的巨头他都敢去撼动,还有什么市场不敢做?放眼中国,能够一个月创造7000万元的销售纪录的高手恐怕不多。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2-10 11:27:42编辑过]

作者: bmyds2000    时间: 2004-2-10 12:44
切实感受到中国市场的特殊性。
作者: qugant    时间: 2004-2-10 20:42
好文,结合实际
作者: xiaojunwen    时间: 2004-2-11 10:59
好像福建移动请了波士顿咨询
作者: lfengqi    时间: 2004-2-12 23:02
此文正好说明目前在中国的经营环境下用不着咨询,特别是像麦肯锡这样在规范的市场环境下成功的超级咨询泰斗,仅需要好的创意策划就行了。


杨少锋不过就做了一个好的营销战术(4P)组合,首先是宣传,其次是价格,最后是渠道。


所以,战略高手麦肯锡“不切实际”。


诸位看吧,在中国但凡销售红火的,一定是在广告宣传上做足了文章。如脑白金,尽管广告质量不好(他就是要这种效果),广告的数量多得让大家烦得没有了脾气。


也许,中国还没到真正需要真正咨询的时候。正所谓“前途光明,道路曲折”。
作者: hddzxy    时间: 2004-2-13 13:19
在不规范的市场经济中,咨询所起的作用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大!
作者: 迷糊鱼    时间: 2004-2-15 18:16
众口成金
作者: 胡涂    时间: 2004-2-15 18:36
呵呵,和杨少锋是校友,以前都分头在外做企业方的营销企划.和他接触不多,走的路子不一样.


个人感觉他比较擅长造势,就此案例来看,亦是"时世造英雄".成就了CDMA也成就了杨少锋.


仅看案例来说,此举给联通带来众多的用户,但利润如何不得而知,对于一批会因为优惠而换号的消费群来说,不会有太高的忠诚度,长期收益是联通需要考虑的问题.
作者: 新马甲    时间: 2004-2-15 19:06
此书内容在新浪读书频道有连载。
作者: 愚者    时间: 2004-2-15 20:29
策划与咨询本不相同,没有太多的可比性.
作者: julian    时间: 2004-2-16 02:02
销售打不开局面,是任何一个老板都不愿意看到的事情,但是,是不是有了销售就万事OK了呢?这真的是个问题。联通CDMA项目现在到底是什么样子?他们一两年卖出的那一两千万台手机到底意味着什么?他们是不是把国家划过来的钱就那么折腾一下然后垮台被收购?我真有点怀疑。


很有兴趣了解联通现在这两年的资金流的情况,哪位能够介绍一下?
作者: snowwave    时间: 2004-2-16 13:02
很好的战术组合!结合了中国市场的特殊性,对媒体和消费者的良好把握成就了这个神话!在取得短期战果之后,不知联通对长期的战略有了清晰的认识?
作者: 灵动    时间: 2004-2-16 16:36
不能说咨询没用,最多只能说麦肯锡公司安排了不适合的人去做这样的事情,相信麦的实力。而从咨询本身来说,不能陷于各种咨询工具的术的层而上去运作,首先必须看透工具只是工具,关键是用来辅助人发展的,这一点很多咨询人员反而会时常忘记。作为企业无非是唯利而动,而对利,无非是开源节流,如何开源,如何节流,有很多种方法,也有不少辅助工具。但对中国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来说,首先必须抓住重点,像这个案子,作为福州联通,其这一段的重点就是抢占市场,先考虑这个,抓住这个时才能去谈发展战略、组织建设等。很多咨询公司也会陷于全而没有突破。其实就象我们对时间管理的事项分类一样:紧急而重要,紧急不重要,重要不紧急,不紧急也不重要。咨询 公司时刻须谨记
作者: 浪帆    时间: 2004-2-17 15:47
我不想评论这篇文章本身,只说两个事实:



1、几乎所有的策划在其它省公司都有运用,只不过福建联通……。


2、在2003年的联通业绩考核中,福建分公司倒数第二。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2-17 15:51:27编辑过]

作者: zllsh    时间: 2004-2-17 15:54
策划是短期行为,咨询是长期行为,两者不是一回事
作者: haixia7610    时间: 2004-2-20 00:42
也许说这是策划和造势比咨询更为恰当,当然短期来看比咨询更能带来收益的增加,作为身受CDMA赠机之苦的用户来说,除了上当受骗的感觉别无其他,身边的朋友很多协议书尚未到期就不得不放弃使用133了,之所以如今还用着如同鸡肋一样的CDMA,一是因为个人胆小,总觉得签了协议就有了那么一点法律的味道在其中,而且也作为个人的承诺,怎能言而无信,如何提高C网的通话及信号质量才是努力的关键,否则,仅追求量的膨胀绝非明智之举,久而久之也许会适得其反,毕竟还是小孩,能有如此头脑已不简单,后生可畏呀!
作者: 山明    时间: 2004-2-22 11:58
看了此篇报道引发了我两个思考:


1、中国长久以来有这么一句话:“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国内的企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在急于突围的情况下,往往比较相信国外的咨询公司,这些公司能够在国际市场上立足自然有其突出之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钉子都是用一个榔头就能够解决的。这些著名的公司已经习惯了国外那些规范的市场环境,面对中国这个不按常理出牌的市场,自然会出现水土不符之症状了。联通和实达已经说明了这一点,所以我建议,如果我们在选择咨询公司的时候,一定要考虑什么是最合适我们的,并不一定价钱高或者牌子响就是好的。


2、我同意糊涂的看法。以前我们在一起做案子的时候,虽然没有和杨兄有什么接触,但是对于他的一些案子也是有所了解。从联通的这个案子来看,我个人认为,造势的成分比较多,虽然这样做在短期了引起了一系列的震动,大有洗牌之势,可是这其中真正给联通带来了什么利益?有了市场还要有利润。


我还有一个疑问,经过了这一次之后,福州的整个通讯业将来的发展是否会比以前受挫?一支独秀不是春!!!
作者: waterstill    时间: 2004-2-25 09:45
实在不具可比性!正如楼上兄所言!解决的问题不属同一层面!


我们还是冷静看待,不可以偏激之见摒弃它山之玉,而固守本家之石!


本文也有造势炒作之嫌!
作者: jack.jiang    时间: 2004-2-25 22:18
我认为外国公司不了解中国的市场,麦肯锡公司作为全球性公司对中国市场了解还不深入
作者: janechun    时间: 2004-2-25 23:27
这篇文章我在博客中国上面有读过.这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才.我不同意说中国目前市场中不需要咨询,他做的也是一种咨询.会出现这种现象,正说明了人性在各个环节的重要!他很了解国人的习性,所以无论在给自己找工作还是为别人作市场.只要了解了我们国民的特征跟心理,头脑思维敏捷聪明的人,一定能够利用战术来赢得大的战绩.但是短期效益性跟企业在未来市场中的总体发展则不是绝对来依靠这种战术的运用可以完成的.这种现象从这张帖子的整体评论就能够看到.对不起纯粹个人观点,不是褒义,而是说我们都是有这种习性的,而他就是那个更懂得利用的人.说他有策划或者管理天赋,不如说他更有政治头脑的天才.
作者: edward    时间: 2004-2-26 06:14
麦肯席对中国的市场,中国人认识有误,起码在手机。联通错误的采纳了他们的建议,从而导致战略性失误。这种失误是很难弥补的。至于福州的CDMA,即使推广了,也与事无补。


同情联通。
作者: 量子力学    时间: 2004-2-27 13:43
我大致浏览过这本书,从100000到1000000,这本书感觉炒作的东西太多,主人公更是善于炒作,且不论起好坏,主人工平凡的跳动,不见其业绩,感觉很浮躁
作者: 大话西游    时间: 2004-3-2 17:59
一个金点子,一个成功的策划,但是他是真正的咨询吗>
作者: swineherd    时间: 2004-3-3 10:30
更感觉像一锤子买卖,手机市场的争夺不仅仅是开始的销售,更重要的是后来的使用。在我的老家,联通也采用了上述的政策,赠、送等,极尽所能,还是效果不好,为什么?因为在那里,联通、移动之间的通话要收钱,而移动内部是免费(每个月送若干时间)的,本来是移动的用户多,所以联通一直无法打开市场。结果现在是用户多的愈多(移动),少的愈少(联通),原来一些联通的用户也纷纷转到了移动
作者: austinlee    时间: 2004-3-3 12:56
策划和咨询到底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呢?弱弱的问,呵呵
作者: jwlin    时间: 2004-3-10 22:44
标题: 怎么感觉实在看天书
1、各位家人,你们知道时至去年底,福建联通在全国联通和福建电信市场前3甲的排名吗?其实烧钱的是谁不会做,做企业关键要赚钱而不是烧钱!这种软文最好少登。


2、不要简单地否定洋咨询,其实成功与否,还在于中国企业本身的素质,不是也有国内运营商请麦肯锡做顾问案做的蛮成功的嘛。
作者: winglight    时间: 2004-3-11 22:28
看了标题以为是直接和Mckinsey叫板,进去一看才知道不是那么回事儿。。。


文章写的是花团锦簇,跌宕起伏的,就是觉得,个人吹捧的味儿多了点


无论如何,中国从来都不缺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政客,最缺的是脚踏实地本着科学精神做事的实干家
作者: fisherljy    时间: 2004-3-12 13:23
无法预测后果,但适时的操作让杨少锋出了名,相信以后大家开始记住一个名字:杨少锋。如同几年前何幕应聘50万天价一样,现在何某人不也在上海创业(咨询公司),从职业经理人转变,真正实现了老板梦吗?


如同毛遂自荐一样,这种勇气还是要提倡的,但对于当事人来讲,不能限于别人的吹捧,迷失自己,关键是借力有了,实力充足吗。先补课吧!


感谢杨少锋带给我们的惊鸿一瞥,但愿永远成功。


反过来想一下,我们自己呢?如何应对这个“不相信权威的时代”?


看了太多老麦的PPT,时不时已经迷住了我们眼睛?


春来了,睁开眼吧,迎接大地的清新,唤回我们的激情。
作者: management    时间: 2004-3-25 10:58
说句实话,文章感觉像是广告
作者: 小昭    时间: 2004-3-26 16:17
年轻无上限。关键是做了,成功了!众说纷纭,不听也罢。
作者: kenwol    时间: 2004-3-29 10:41
商场如战场,时间就是金钱!大的国际咨询公司的整体方案,考虑到消化其观点,并实施会需要一定的时间,而本土公司则有其了解行情的优势,从新业务的层面上来讲,国际上的行业咨询经验更能够后机勃发!
作者: jiang    时间: 2004-3-31 14:21

这个标题取的和那篇文章的内容相当的符合,非常会”包装“。看完了之后有一些感慨,所以随兴写上几句。

中国这个市场真的很独特,起码和美国的市场有天壤之别。是一个”炒作“能够取得一定成功的市场,是一个还有人相信”炒作“的市场。想想真的很可悲,这也许就是一个社会必经的磨难,不可能实现”跳跃式“发展。

评价一个企业是否优秀、是否成功,我想最少需要有一定的时间跨度。如果从全球的视角看,这个时间跨度我认为至少应该在10年以上。只有在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一个企业能够持续的高速发展,我想这个企业一定是相当优秀的。一个企业取得一时的成功,我想并不一定是优秀的,恰恰相反,这种成功很可能就是建立在对长期竞争力的破坏之上。”吵作“、”广告轰炸“很可能会导致这样的结果。一个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最优秀的企业家是能对这些有限的资源进行科学配置,保证企业各个方面协调发展,最终使得企业得到健康发展。而靠”炒作“是不可能实现这个目标的,中国有太多这样的教训了”秦池“、”三株“等,还有目强市场上一些相当牛的广告人,比如”叶氏“,虽然使企业能取得一定的短期效益,但是重来没有造就出一个“杰出”的企业和品牌,最终这些企业都发展自己持续发展的后劲是那样的不足。


作者: wangsunt    时间: 2004-4-21 13:23
点子大师可能比较适合于不规范的市场经济!但是点子大师必不能长存于中国!策划是非理性的,不能跟咨询相提并论!
作者: jylu888    时间: 2004-4-23 12:50
兄弟还是谦虚点吧,人家成功的案例你数都数不清。本土咨询公司最好低调些,一个个案子做好,一件件事来。
作者: power0591    时间: 2004-4-24 17:13
感觉是胡说八道!![em01]
作者: wanghaif    时间: 2004-4-25 10:52
战术与战略是有很大区别的。这只是一种短暂的成功,还有待观察。但也是成功的第一步吧!帝国主义是纸老虎,相信自己!
作者: yyuu2000    时间: 2004-4-26 10:26

有效果就行!

不必太拘泥形式

[em04]
作者: fanasy    时间: 2004-4-27 23:24

也是一种权益之计,不过,在中国市场消费群不成熟的国情下,也是可取的。但是炒过了头,就不妥了。

[em07]
作者: 水果    时间: 2004-4-30 15:44
不管是麦肯锡还是杨少锋,做的都是策划的事情,不是咨询。虽然麦肯锡有成功的经验,虽然杨少锋没有名气,但这都不能说明在每一个案例上,成功的就是麦肯锡,失败的就是杨少锋;亦然,此联通一役虽然杨胜利了,但也不能说明在以后两者有交锋时,就一定仍然是杨胜利。有成功就必然有失败。对具体的每一个案例,不能迷信名气,只能具体就不同的方案作比较,采取最适合自己的。
作者: sihai    时间: 2004-5-6 17:34

此文本身就是一种造势,与其惯用手法一致.


作者: deqiangw    时间: 2004-5-11 14:22
2、我同意糊涂的看法。以前我们在一起做案子的时候,虽然没有和杨兄有什么接触,但是对于他的一些案子也是有所了解。从联通的这个案子来看,我个人认为,造势的成分比较多,虽然这样做在短期了引起了一系列的震动,大有洗牌之势,可是这其中真正给联通带来了什么利益?有了市场还要有利润。
国企的管理就是造势嘛,你以为那些管理者还真为国家、为员工考虑
作者: trd010    时间: 2004-5-11 15:47

恩,确实是中国咨询业的悲哀

发展了这么些年头,尚停留在糊涂管家说的造势楼上哥哥说的策划上

也就是卖个好点子而已

咨询项目的运做也只是个人行为而已

作咨询的公司在追求短期销售额成功的时候连最基本的销售利润都没有考虑,谈何长期行为?!


作者: nudter    时间: 2004-5-18 12:29
觉得还是有些偏激,买肯西的方案并不一定是全对的,但也不要一概抛弃,这种脑白金式的营销能持续多久,为什么那些咨询专家没有考虑到采取这种方法
作者: hys81    时间: 2004-5-25 22:01

创意和战略没有可比性,再说短期效益做的比麦肯锡好的公司比比皆是,


作者: leeiiii    时间: 2004-5-26 10:07
一时之需,还是一世。但没有过一时则没有一世
作者: bairimeng    时间: 2004-5-26 19:08

记得武侠小说中常会出来一些年轻人,因为某种奇遇或者机缘傲视江湖十年甚至数十年,但能够做到百余年屹立不败的只有少林寺这样的地方,靠体制、制度!


作者: 燎原使者    时间: 2004-5-30 18:06

向领导品牌提出挑战的案例多不盛举,成功几何?能胜几何?未知!未有自知。

苦海无边!!!!!

[em05]
作者: Diamond-li    时间: 2004-5-30 21:29

本人非常佩服楊少俠的聰明才智,至少他打了一場勝仗,有龍泉之利始可論於斷割,批評別人是很容易的,自己也去打場勝仗看看.......


作者: lisam    时间: 2004-5-31 09:38

看来看去都像是自我炒作

就文中所讲的推广手段,并无出彩之处。


作者: andychan    时间: 2004-6-7 09:30

杨的行为是策划行为,不是咨询行为!!咨询绝对是一个系统思考的结果,否则都不能谈是咨询!或则就是骗钱!


作者: joery    时间: 2004-6-7 09:50
不知道发这样的帖子具体的意图是做的,就个人而言,帖子内容并不能说明麦肯锡就不如一个“24岁的年轻人”。毕竟麦走过的咨询历史是不可撼动的。[em05]
作者: 水火    时间: 2004-6-7 14:04
非常赞同前面各位大侠的高见,也非常高兴看到国人现在看问题的理性化,这是历史的进步。糊涂兄的点评尤其到位,毕竟中国的经济发展历史太短,我们所能认识到和感受到的经济规律还很片面,在国内要想有自己完善的系统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我想至少还需要经过两三代经理人的努力才会有。“术”的成功虽然鼓舞人心,但那毕竟是暂时的,真正的“道”还需要经过时间的考验,笑到最后的才是笑得最好的。
作者: lihong4812    时间: 2004-6-17 11:48

“杨少锋在看过麦肯锡的方案后,得出了4个字“不切实际”。他总结联通所犯的一系列错误:目标市场定位错误;市场推广策略缺乏长期统一性;广告宣传要点不明确。”

真是这样吗?那这位杨少侠确实有些斤两。

麦肯锡的东西多是用特定的工具按一定的模式、程序中规中距的做出来的,书本气多了些、风险性小了些,许多地方自然囿于理论、风格之类的东东,无法出奇,这是咨询和点子、策划的不同,这也给我们咨询定位或如何利用咨询提了醒,系统性的、成熟的东西让咨询来做效果很好,市场运作这类灵活的东西还是多听不同意见才会出奇致胜!

就这个案例看麦肯锡对中国的市场操作方式还是无法运用自如——至少在造势上操作性的东西可能较没灵性。(我对麦肯锡的这个方案并不了解,只是根据猜想瞎说)

[em01]
作者: kanfeng    时间: 2004-6-18 09:48

何谓咨询?何谓策划?二者能独立分割开吗?难道耐克的just do it没有咨询的前期定位和策划的后期创意?及广告的传播功效?

当然这篇文章看起来更象是一篇软文,流行在圈内的软文,令我想起了大街上常看的一句话:“吹吧,这里是你展示精彩的舞台!”


作者: bpto    时间: 2004-6-18 13:33
以下是引用zllsh在2004-2-17 15:54:00的发言: 策划是短期行为,咨询是长期行为,两者不是一回事
同意
作者: 9way    时间: 2004-6-18 15:29
好的策划人就是应该有急剧进攻性和策略性,在通过对品牌关注力的迅速提升,就是营销策划成功的正确之路!
作者: willson911    时间: 2004-6-24 12:01
咨询方案和实际执行有距离
作者: dream6868    时间: 2004-6-24 12:23

从短期来看,连通卖了很多,确实是营销的能力

但是现在上海,两年到了的朋友,很多都换了手机!!

什么问题呢?确实如前面的那位朋友说的那样,场面火了,但是不一定能赚到钱


作者: 寡无欲    时间: 2004-6-26 05:37
嫉妒是短期表现,
作者: yuxbmm    时间: 2004-6-26 08:43
外来的和尚不一定会念经,适用的才是最好的。
作者: psychology    时间: 2004-7-3 20:41
挑战老麦没有什么了不起,就象过去外交宣传一样,国人夜郎自大,以为自己的确不错,可到了联合国我们还不是陪人笑脸,关键是和自己多比比,成长是硬道理。玩玩包装,适可而止!不过秀一把,使大家讨论讨论也不乏是个人品牌塑造的好方法!
作者: sailan    时间: 2004-7-7 08:13
大家一定都知道茅台酒的故事,一个好的创意,如果在短期内成功,那就是好的,但是要获得长久的利益,那就需要产品本身的保证。用户憎恨CDMA,那是联通的错,是CDMA本身的问题。
作者: sailan    时间: 2004-7-7 08:19
以下是引用winglight在2004-3-11 22:28:00的发言: 最缺的是脚踏实地本着科学精神做事的实干家

好极了


作者: sailan    时间: 2004-7-7 08:24
以下是引用jiang在2004-3-31 14:21:00的发言:

中国这个市场真的很独特,起码和美国的市场有天壤之别。是一个”炒作“能够取得一定成功的市场,是一个还有人相信”炒作“的市场。想想真的很可悲,这也许就是一个社会必经的磨难,不可能实现”跳跃式“发展。

不是美国人不信“炒作”,也许美国人还不如中国人的免疫力之强呢,关键是人家的法律不允许


作者: lwen    时间: 2004-7-14 16:29
看标题以为值得一看,看了内容觉得没啥深度。
作者: nick1010    时间: 2004-7-15 11:46

营销, 咨询, 一切的一切, 归根到底是为了盈利,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这点了没有?

没有数据的支持, 缺乏财务的计算, 无论是策划还是炒做, 根本上还是不够严谨的.

窃以为是中国的通病, 拍脑袋,凭感觉, 真的要不得.

[em12][em12][em14]
作者: 商振    时间: 2004-7-15 11:52
真不知道是谁成就了谁
作者: jelly1    时间: 2004-8-19 09:12

恩,受教了。


作者: fresher    时间: 2004-8-22 21:28
好顶
作者: laolanyh    时间: 2004-8-24 15:22

一个人做了一段短期的绩效。

老麦的视野会这么短吗?

一个在天,一个在地,不能比。


作者: 5528    时间: 2004-8-25 09:05
有创新才有卖点
作者: hzbhrwdm    时间: 2004-8-25 09:58
权威永远是相对的,战略无定式。
作者: freewillie    时间: 2004-8-25 12:51
国际公司是很难建议客户用这种不道德的有偿新闻手段的。
咳,可悲的中国特色呀。
作者: llj    时间: 2004-9-15 14:20

中国的市场是特殊的

记得一个最白痴的脑白金广告--门一开,老头老太太说"今天过年不收礼",关门后再开门"收礼只收脑白金"--这是给观众骂的最多的一个广告,但是奇怪的是这个广告在什么地方播出,此地的脑白金销量就看好

记住,中国消费者的心理是不成熟的

[em01]
作者: 风竹l    时间: 2004-9-17 11:48

读完之后的感受:站在咨询师的角度,觉得值得注意的几点:

1、24岁的年轻人,他如果得到提升,也许会成为一个好的咨询师

2、咨询不是出点子,点子具有短期性,这个事件的时间是2002年,那么现在的情况如何?

3、点子具有一时的轰动效应,从长远来看,如果点子本身不具有战略眼光,其他的后续工作又跟不上的话,也许还会有巨大的反作用力,使其难以维持,或者前功尽弃。

4、在采纳点子救急时,还应该考虑到长期战略,应该有稳妥的长期方案跟上。

5、我没有看到麦肯锡的方案,不敢评说,但是,如果联通因此而彻底放弃麦肯锡的方案,未必是明智之举。


作者: 道可道    时间: 2004-10-21 22:34

有一城市小孩感冒去看醫生,每次去三甲醫院找教授診治,都要連續吊四天針花伍佰多塊錢方愈.一次偶然鄉下又患感冒,情急之下找赤腳醫生診治,僅吊了一針花了伍拾多元錢治癒.小孩父母大嘆赤腳醫生高明,幾以為神.有醫學常識的人從這事件中不難看出教授未必高明而赤腳醫生肯定就不高明.

凡是信息不對稱的交易便容易產生神話和暴利.在這里我無意奉麥肯西,又無意貶楊少俠.只想提供一個視角讓大家思考.


作者: 飞将军    时间: 2004-10-22 20:59
众说纷纭啊!!!可喜可谈,没多少牛人在的。




欢迎光临 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http://bbs.21manager.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