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讨论]70年代生人的尴尬~~

[复制链接] 25
回复
2732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3-12-2 23:1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70年代末的生人有独生子女的也有不是的
可是有一个共性就是处于两个时代的交界
他们没有在他们以前70年代中上的人踏实稳定
他们没有在他们以后80年代出生的人不拘一格
他们处于新老时代的夹缝 间具两重的性格
所以痛苦的是他们
既不会内敛传统 也不会彻底放开
所以矛盾的是他们
究竟该何去何从?
究竟该依附于谁?
26
发表于 2003-12-4 22:41:00 | 只看该作者
生于什么年代,我不能控制
    拥有什么生活,我可以选择
    最无用也是最用的话是  ——
    既然无从选择,那么就选择你能选择的

    母亲生于40年代末,她有时抱怨他们那一代失去了太多
    表哥生于60年代末,他说他们那一代要追赶的太多
    而生于80年代的 , 谁说那就是轻松的、明了的一代?
    可我,觉得70年代末挺好
    活着,生活着,感受着,绽放着

   上帝的公平在于只给你来到世界的机会
   生活的滋味在于你自己的心灵和智慧
25
 楼主| 发表于 2003-12-4 17:18:00 | 只看该作者

说的真好!

以下是引用HerrRubin在2003-12-4 9:32:00的发言:



谢谢WINDYCHEN,
其实,我们同60年代初期出生的人相比较,
严格来说,存在着很大的思想分歧
正如同前面谈到的,80年代的人认为我们老土,
60年代的人认为我们太前卫。
毕竟60年代出生的人大多现在都身居要职,至少在一些小部门里面,
随着现在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60年代的人,尤其是50年代末,60年代初期的人,跟这个快节奏,信息化的社会节奏有点不是太协调,有时候要慢上半个拍子。而他们自己却完全不知道!

我的感受就是,60年代的人,认为听和唱流行歌,甚至追星和狂热的体育爱好
染一染头发,唱卡拉OK都是80年代那一帮小朋友们的事情,
60年代的人,上过山,下过乡,在红旗下成长,唱着《明天来相会》那首歌,看现在的社会,看当前的潮流,俨然以一个过来人的眼光和态度。

60年代的人认为而且一直认为自己是歌曲里面所说的
“美好的生活属于我们80年代的新一辈”
而80年代的新生认为自己是21世纪的新新人类,是下一个世纪的主人
他们却没有把70年代出生的人放到眼里!

50/60年代的人,经历了我们70年代人和80年代没有经历的风风雨雨,吃过了我们没有吃过,而且也吃不到的苦,有着我们所没有的那份理解不到的执着和信念。

70年代的人是五讲,四美,三热爱的忠实执行者,在公交车上让座最多就是70年代的那一帮人。他们对上一个年代的人尊敬,对下一个年代的人宽容。
70年代的人和60年代的打成一片,和80年代的人又是莫逆之交。所以,70年代的人是当今社会中坚。连接着本应该有代沟的两个年代。

同70年代的人共勉!!!!


有些事情想不到这个层次 看了你写的 自叹弗如 pfpf :))
24
发表于 2003-12-4 13:55:00 | 只看该作者
我觉得不是70年代的人老了,而是因为现在70年代的人逐渐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所以才有那么多的讨论。呵呵。
23
发表于 2003-12-4 13:23:00 | 只看该作者
最近关于70年代的话题很多啊,是不是真的‘老’了才会生出这么多的感慨啊!!

现在即使是70年代末期的大概也都走入社会了吧,如果以是否走入社会为划分点来划分是否“长大”,那无庸质疑,70年代的人是现在社会的主流。可能是这个时期的人正是有点小经验,而恰巧又经历了中国经济变革的时代,所以总是容易产生出些“想法”吧!!嘻!!


不管什么年代,都有所进步,有所变革,更有所误区!

生于这个年代,就享受这个年代吧!
22
发表于 2003-12-4 12:11:00 | 只看该作者
每个年代有每个年代的骄傲,每个年代有每个年代的缺陷,为什么我们非要按我们的价值观来影响或改变别人呢——这多少有点象美国推进的“全球价值观美国化”!呵呵
21
发表于 2003-12-4 11:42:00 | 只看该作者
钫儿,
你真行,从哪里找来那么多的资料?
佩服!
20
发表于 2003-12-4 10:40:00 | 只看该作者
主题: 70年代出生的人的共鸣
生于七十年代的我们,是最后一拨这样的人:
是最后一拨对这样一句话耳熟能详的人--“为革命--保护视力,眼保健操--开
始……”;
是最后一拨男女生明明互有好感,却故作嫌恶状,在课桌上刻三八线的人;
是最后一拨在小时候写作文时,言必称--“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或“改革的
春风……”之类的人;
是最后一拨学校开会一冷场有事没事就开唱"没有花香,没有树高"
是最后一拨这样的女孩子--春风越吹越暖,明明早就心痒难搔,却硬着头皮按兵不
动,互相观望,最后都快放暑假了,实在熬不住了,才约好第二天同时穿裙子,谁说话
不算数谁是小狗;
是最后一拨在接受计算机启蒙教育时,还见识过BASIC语言的人;
是最后一拨有过小时候要到别人家看电视,死活赖着不肯回家,被爸妈打的经验的人;
是最后一拨过六一节还必须找齐了白衬衫、蓝长裤的人;
是最后一拨和泥巴、过家家、弹弹子、拍画片,背着军用水壶,揣着茶叶蛋春游的人;
是最后一拨在小学劳动课上还去打扫厕所、捉苍蝇老鼠的人;
是最后一拨对五讲四美三热爱倒背如流,但始终也没搞清楚什么时候才能练成四有新人
的人;
是最后一拨告诉自己,要有理想有信念,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走在路上看见方格子地
砖想着跳房子,跳橡皮筋的时候唱“我爱北京天安门”,每个月存5元指望小学毕业去
看天安门的人;
是最后一拨看过黑白小人书《岳飞》,《丁丁历险记》,《烈火金刚》,《七剑下天
山》的人;
是最后一拨享受过最纯最动人的日本动画片,到八十岁仍能张口就来一段《铁臂阿童
木》主题歌,到九十岁仍记得《森林大帝》里的小狮子LEO、花仙子和李嘉文、咪咪、
来福、娜娜小姐、蓝精灵和格格巫、龙子太郎、一休和小叶子、新佑卫门,自认为曾看
到过最好的动画片的人;
也是最后一拨享受过品质最佳的国产动画片的人--《九色鹿》我们看一回感动一回,
《天书奇谭》让我们第一次明白了狐狸精是什么东东、《大闹天宫》让我们初具审美情
趣,《没头脑和不高兴》寓教于乐,《大林和小林》够曲折,《哪吒闹海》豪气冲天。
是最后一拨当年在看了《排球女将》后,逢中日排球赛就紧张万分,生怕日本队真练成
了睛空霹雳、流星赶月,抢走中国女排的五连冠的人;
是最后一拨看全了山口百慧的《血疑》系列,天天查看自己手臂上有无红点、担心自己
也得白血病的人;(呀,怎么尽是日货,不好意思,不过,当年的哈日族可真比现下的
心境纯明多了。)
是最后一拨有幸目睹过香港无线的诸多武侠剧的人--当时是小学的年纪吧,再小一点
的就看不懂了。看《射雕》里的翁美玲让我们把早逝的她奉若神明,《绝代双骄》又让
我们成了梁朝伟的终身影迷。那个时期的金剧和古剧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最后一拨还
曾为费翔意乱情迷,深深同情他白白地担了大兴安岭火灾罪责的现在还算是年轻人的人

是最后一拨在中学毕业时都要含着眼泪唱小虎队的《骊歌》中的“南风又轻轻地吹送,
相聚的光阴匆匆……”和《再见》中的“请相信我们明天一定会再见,就像白云离不开
蓝天……”的人。 (哈哈,我们初中毕业还真唱过)
只要你生于七十年代,且头脑健全、发育完全、在社会主义的温暖阳光下茁壮成长过,
相信你一定能对以上的文字产生共鸣。
19
发表于 2003-12-4 10:39:00 | 只看该作者
生于70年代: 咱那时候的衣服
吃的玩的说了,咱来说说小时候的服装,咱那个时候没有什么服装方面的要求,老妈给
什么穿什么,完全剥夺服装上的shopping权。嘿嘿,我好像到了高中才自作主张买了一
条牛仔裤,倍儿土,现在打死也不穿了的。

海军装:
那时候最常见的就是女孩子白衣篮裙,男孩子就是白衣篮裤,有点小资风范的就是在衣
领下面加上一条“舌头”,更精神的做法是在肩上缝上两个肩章,俗称海军装。每次被
迫到医院拔牙打针之类的,心怀叵测的医生看见这种衣服就开始借题发挥:“小海军,
很勇敢吧?一定不会哭,一点都不疼……”然后趁我等不备时下手,有什么办法呢?被
人家的赞美封了嘴了,疼咱也得忍着。  

马海毛:
这是一种风靡一时的毛衣材料,大家都记得妈妈们边看电视边运指如飞地织毛衣吧?还
跟隔壁小明的妈妈讨论毛衣的针法以及家常里短,现在还真是没看见这种场景了大街小
巷满地跑的都是毛绒绒的小朋友。

蝙蝠衫:
那是那个时代很拽的时装,常常在理发店或者门市部的门口上看见若干个穿着这种衣服
的脸蛋上两团红扑扑的腮红的明星照,所以,要是第一个穿这个衣服去上课的女孩子,
走进教室的一刹那一定会很不好意思的溜到座位上。有一次参加演讲比赛,我就是穿着
一件爸爸从上海带回来的浅绿色的蝙蝠衫去的,好不风光,嘿嘿。顺便提一句,你们记
得有一种塑料封面的笔记本么?大小为巴掌大小,封面上一律都印着一个脸蛋又圆又大
象个大苹果的美女,旁边一律是鲜花。本子的里面隔几页就又有一张这样的画。这是题
外话了。

罗卜裤:
兴起于我们初中时代,主要是男生穿,是对喇叭裤的反其道而用之,上宽下窄的一种裤
子,上面要够大才行,越大越拽,裤腿一律的收紧,很帅的两手插在裤兜里,吹着口哨
走来走去,老师们当然都认为这种装束是走向堕落的第一步。
暂时就想到这几个,抛砖引玉,大家还想得起什么?

生于70年代: 咱那时的广告
那时侯电视台少,也就中央台和地方省台,电视制作水平挺低,广告也很少,现在想起
来还有印象。
有个收录机的广告:一个摩登青年(那时侯的摩登青年)带着耳迈在那里随着音乐扭
动,音乐是:“燕舞,燕舞,一起歌来一片情……!”
有一种洗发膏广告,(不记得什么时候都该叫洗发水了),一个小女子穿着飘逸的长裙
荡秋千,温柔的歌声传来:施美施美,使您更美……
佛山牌鼻炎康:大家轮流打喷嚏,然后一个女士说,家有鼻炎康,鼻炎不用慌!
肠虫清,一个女同志来问,有制蛲虫的药吗,卖药的老头神秘的一笑:两片!又有几个
人来问,有制什么什么的药吗,老头也是伸出两个手指头,两片!大家都跑过来异口同
声的问,都是一种药啊?然后旁白就开始发话,说的什么记不得了。
还有,唱:威力,威力洗衣机!然后旁白:威力洗衣机,够威,够力,---真不知道什
么叫够威够力。
更多的省台和地方小台的广告就是兰色的背景下,伴随着噼里啪啦的打字声,由播音员
念着什么什么省优部优国优,然后(尤其是地方小台)就开始放港台的的武打片。
还有什么,好象还有好多,记不得了。
18
发表于 2003-12-4 10:38:00 | 只看该作者
生于70年代: 咱那时的电视剧
家里买电视是我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也就是87年前后。那时沈阳好象一共才三个台:
中央,辽宁,还有一个可能是沈阳台,我记的不大清了,反正电视台特别少。但感觉那
时的节目却很丰富,呵呵,当然是和半导体相比了。先是《霍元甲》,接着是《陈
真》、《霍东阁》,还有《再向虎山行》、《十三妹》,《一剪梅》,《冰点》,《昨
夜星辰》......
小学时代最有名电视剧的是两部--《上海滩》和《射雕英雄传》。
《上海滩》播映时端的是万人空巷,一时间好象每个沈阳小伙脖子上都多了一条白围
脖,也不管是什么季节了,黑色的风衣也随处可见。我记得很清楚,当时我是五年级,
我们班最高最能打架的那个也围一条白围脖上学来,据传是他在外校的“对象”给他织
的,嘿嘿,可真是砸倒一片人呀。同学之间也不正经叫名了,都是“X哥”,“阿X”什
么的,遇上谁名字里有个“文”或“力”,嘿,可就抖喽,“文哥”,“阿力”,这称
呼现在想起来都觉得有一股子豪气。
《射雕英雄传》可以说影响了和我一般大的很多人的--至少是一个阶段的--人生。我从
那个时候开始接触金庸的作品,从看他的小说到到看他的散文,史评,时论。他绝对称
得上一个文学家。
对于我们这些出生于七十年代的人来说,没有什么比那部电视剧更具影响力的了。翁美
龄就是黄蓉,谁也替代不了。
那时我们一下课,操场就成擂台了,一百多个靖哥哥在那练“降龙十八掌”,三十多个
洪七公拿着根棒子到处乱窜,甚至还有七八个欧阳克摇着扇子去撩蓉儿......班里还出
现好几本《九阴真经》,都是用演算本的纸撕下来长条,来回折叠成古书的样子。我还
记得头几句:“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故虚胜实,不足胜有余......”
等我上了中学,对武打片的兴趣就不那么浓,开始喜欢看《义不容情》、《流氓大亨》
一类的港片了。那时的家长和老师大多不许我们看电视,尤其是港台的。其实我们最早
的伦理意识有很大一部分就是从港台电视剧里学来的。反观现在国产电视剧,模仿港
台,打打闹闹的那套学来了;发人深省,启人心扉的倒没有了。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