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原创]信心,怎样失去,怎样获得?

[复制链接] 6
回复
2602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10-4-12 17:18: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信心  怎样失去,怎样获得?
  
  对管理者来说,有六种信心陷阱是最常见的。这种信心陷阱会不停地消耗着他们的自我信念和乐观精神。
  
  ■ 文/安娜·劳里   微软全球心理咨询师
  安娜·劳里
  行为和情绪管理专家,微软心理咨询师。
  
  乔安娜是一个女强人。她管理的团队工作效率很高,而且对她的领导能做出积极的响应。她做事果断,而且能收获结果。在工作中她一直都信心十足,但最近她的这种信心却出现了问题。史蒂夫·巴尔默和比尔·盖茨对她的一个项目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于是要求她每周向他们汇报一次最新的成果。但每次她站在这两位公司大老板面前的时候,她的自信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她不能把精力集中在她带来的材料上,虽然事先精心组织了语言,但这时她说起话来却磕磕巴巴。由于担心自己的这种表现会让两位大老板认为她准备不足而且笨拙无能,于是她找到我求助。
  
  我们第一次见面时,乔安娜告诉我,她和这两位最高管理者第一次见面的时候自信心就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当时他们对她的陈述毫不留情地提出了质疑,对她的方案也提出了很多疑问。从那时起,每次和他们见面之前,她就会有一种不祥的预感,一种由于过去的失败而形成的不良预期。在乔安娜的头脑中,因为她和盖茨以及巴尔默的第一次会面不理想,所以她以后和他们的见面也不会很成功。实质上,在她进入房间之前,她就已经做好了失败的准备。
  
  即便是像乔安娜这样非常有能力的管理者,在某些人面前或者某些情况下也会突然之间丧失信心,变得对自己充满了怀疑。还有一些人则是长期性地对自己没有信心,这种信心的缺乏就像流感一样在削弱着他们的能力。不管是暂时的还是长期的,信心不足都会极大地影响我们的事业。因此,接下来我将明确信心的定义,介绍六种最常见的导致信心丧失的情况,并且解释怎样才能使我们重新获得信心。
  
  信心是什么
  
  要有信心,首先我们要信任他人,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信任我们自己。哈佛大学企业管理学教授罗莎白·默丝·坎特在其着作《信心:成功和失败性格的来龙去脉》一书中写道:“我们所走的每一步都建立在信心的基础上,即我们是否信任自己和他人能够完成承诺的目标。信心决定了我们的步伐——个人或者集体的步伐——是迟疑试探的,还是大步向前的。”
  
  尽管信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心理构成,但心理学家们却很少谈及它。他们更喜欢使用诸如自尊和乐观这样的词汇。但实际上它们不能等同于信心,而只是构成信心的元素。我们可以用以下公式来对信心下一个定义:
  
  我对信心的定义是,信心是一个人对自己能成功地完成某个目标或任务的信念。只有存在一定的风险时,或者当某个具体的结果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时,信心才会发生作用。比如,如果我正在对一个客户进行一次重要的产品展示,以达成一笔交易,我对这次产品展示的成功与否非常在意,这时对我来说就非常需要信心。但如果我只是一个旁观者、一个听众,那么我信心水平的高低就无关紧要了。我可以放松而舒服地躺在椅子里,因为陈述的结果和我没有任何利害关系。
  
  信心的六个陷阱

  
  通常,一个管理者之所以信心不足,是因为他成为两个敌人的俘虏:一个敌人是内在的批评者,这个批评者会在特定的场合使一个人表现失常;第二个敌人指的是信心陷阱,这种陷阱会不停地消耗着一个人的自我信念和乐观精神。
  
  内心的批评者虽然危害很大,但还只是在某些特定的场合对我们的自信造成影响,而一旦坠入信心的陷阱,那就会对一个人的自我感觉造成更大的危害,以至于几乎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都会受到影响。不管是什么事情,只要它持续性地破坏你对自己能力的信念,那它就是一个信心陷阱。对管理者来说,有六种信心陷阱是最常见的。
  
  陷阱1:对失败的恐惧
  
  身陷这种陷阱的管理者们一个典型的情况是,他们非常想要获得成功,但同时非常惧怕失败,这种对失败的恐惧是如此之大,以至于他们干脆放弃去进行尝试。在这种情况下,摧毁信心的心理活动缘于“过度概括”:“如果我失败了,那我在所有事情上都会失败。”
  
  这种负面思维会严重地影响管理者的人际关系。他们往往不切实际地担心,一旦事情不顺利他们就会失去人们的尊敬和赞许。这种对被社会抛弃的恐惧,或者说对自己达不到人们期望的恐惧是造成惧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描述ESPN电视网的发展过程时,迈克·弗雷曼提到了他的搭档基思·奥尔伯曼是如何成为同事的噩梦的。奥尔伯曼常常对同事大呼小叫、厉声呵斥,甚至不止一次让同事掉下眼泪。后来了解到,奥尔伯曼对失败有一种长期的恐惧。这种恐惧时时刻刻地伴随着他,因为他总是觉得自己应该为很多事情负责,尽管有些事情根本不是由他控制的。为了抵消和掩饰对自己能力不足的感觉,他将自己扮演成一个超人,不管什么事情,只要一有出差错的危险,他就插手进行干预。不幸的是,这种事事插手的做法使奥尔伯曼自受其害,使他产生了一种“担心由于事情出差错而被谴责的恐惧”。这种恐惧最终迫使他离开了他的工作。
  
  对失败的恐惧往往来源于早期不良的家庭教育。有严重的失败恐惧症的人在小的时候往往都有这样的情况:他们的母亲在他们失败的时候会惩罚他们,而对于他们的成功却反应平淡。
  
  陷阱2:对成功的恐惧

  
  弗洛伊德第一个认识到人们也有可能“被成功摧毁”。他说:“有时候,人们之所以生病,完全是因为一个在内心深处珍藏了多年的愿望得以实现了。”
  
  说起来让人难以置信——有些人竟然恐惧成功,但成功的确能够对很多人产生负面影响。这种对成功的恐惧有很多可能的原因。其中之一是自信心的缺乏。缺乏自信的人会对成功后的情况产生惧怕心理——如果成功了该怎么办呢?下一步该做些什么呢?成功会提高他人对自己的期望值,但如果自己无法再现成功又该怎么办呢?这种人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于机会和运气,而不是归因于自己的努力和良好表现。
  
  此外,这种对成功的恐惧另一个可能原因是性别定位。有研究表明,女性更容易产生对成功的恐惧,因为这会让她们体验到成就和女性角色之间的冲突,一种由于性别角色的模式化产生的冲突。竞争、成就、进取心等对于男人来说是很吸引人的品质,但对于女性则正好相反。因此,她们有可能会破坏或者避免成功,因为她们害怕一旦自己和成功的男人们平起平坐,她们会失去自己作为女性的吸引力。
  
  当那些惧怕成功的人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后,他们常常会生病或者产生一些严重的心理问题,如焦虑等。有些人之所以总是得病,很可能是因为他们内心渴望体面地脱离一种让他们难以承受的局面。对那些惧怕成功的管理者来说,生病可以成为一个从压力中体面退出的方式。
  
  陷阱3:用功过度
  
  用功过度的人对自己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没有信心。在内心深处,他们不相信自己,也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对下属进行管理。他们不愿意分配任务,从而阻碍他人挑战自我、完成个人目标并从工作中获得成就。严重的时候,这种过度的责任感会在管理者和他的下属之间产生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管理者用功过度,而下属们则相应的用功不足。有时,下属对管理者的依赖程度是如此之大,以至于一旦管理者另谋他就,整个团队就陷于瘫痪,不能运转。
  
  用功过度的人会有以下的一些表现:
  
  1.即便是不需要的时候也向人们提出建议;
  
  2.越俎代庖,替别人做他们自己能做而且也应该由他们自己去做的事情;
  
  3.为别人操心;
  
  4.觉得自己应该为他人负责,并认为自己明白别人该怎样做才最好;
  
  5.说的比听的多;
  
  6.为别人设定目标,尽管别人可能根本不想为自己设定这样的目标或打算;
  
  7.时不时地会突然觉得筋疲力尽,并出现心理倦怠的情况。
  
  陷阱4:虚假的自己
  
  20世纪60年代,英国教育家和心理分析学家唐纳德·温尼考特将“真实的自己”和“虚假的自己”这两个概念引入了心理分析学中。他将“真实的自己”定义为我们与生俱来的那个健全、自信的自己。而“虚假的自己”则是在生命的早期作为取悦父母的方式而出现的一种构造物。
  
  尤其在工作中,呈现出一个“虚假的自己”、一个快乐地接受组织规范和文化的自己,这往往是一个合乎情理甚至心照不宣的要求。我们也许不会认同公司的一切,或者不赞赏管理者的经营方式,但我们通常对此保持沉默,以便能在公司里和他人正常相处或者使工作能够完成。然而有些人觉得他们必须要将这种“虚假的自己”发挥到极限。他们内心深处的感觉是,为了使自己被接受或者获得成功,他们必须要做出一种样子。而在维持这种“虚假的自己”的过程中,他们的自信逐渐降低。他们想不惜代价使自己适应要求,最终却使自己成为受害者。
  
  “虚假的自己”是一个信心陷阱,它阻碍我们认识自己的真正潜力。我们认为自己不够优秀,不能达到某种外在的或者别人为我们设定的标准,于是我们压抑“真实的自己”,并戴上一种更能被人接受的面具。这种对真实自己的不满导致自我抛弃,并不断地消耗着我们的自信。
  
  陷阱5:冒充者综合症
  
  冒充者综合症也被称为自我能力否定倾向,具有这种倾向的人往往是一些很成功的人,但他们对自己的成功心存怀疑,认为他们不是靠能力取得成功,感觉是在欺骗他人,就像是一个冒名顶替者,并且害怕被他人发现自己的欺骗行为。
  
  心理治疗学家波淋·克兰斯在其着作《冒充者现象》中提到冒充者综合症有四个典型症状。
  
  第一,认为自己必须是最好的。在青少年时代,有冒充者综合症的人一般都是班上顶尖或接近顶尖的学生。这种情况更多见于女孩子,她们对自己要求很高,不管是在学业上、社交上、体育上都希望自己表现优秀。她们不能忍受自己在某一方面的失败。
  
  第二,对失败的恐惧。
  
  第三,对积极经历的忽视。
  
  第四,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就其本身来说,完美主义并不是什么坏事。心理学家哈马切克曾说,完美主义有两种,正常的和神经性的。“正常的”完美主义者为自己设定一些很高但又合理或者说现实的标准——即微软公司中常被提起的“伸展性目标”。“神经性的”完美主义者则往往会设定过高的标准,其背后的推动力是对失败或者让他人失望的恐惧。在“神经性”完美主义者的生活中很少有时间进行反思,因为他们总是忙于“做事”,无法停下来并问问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些事情。最终,他们所能看到的只是他们没有达到的目标,而对于自己的成功却觉得没有很大的意义。
  
  陷阱6:“应该”和“不应该”
  
  有些信条会变得固定化,隐藏在生活经历的沉淀之下,只有在遇到重大的转折时才会被再次发现。很多信条都包含“应该”这样的词语,如“你不应该在比赛中失败”、“你应该总能得到想要的角色”等。这些都是一些专制性的指令,在生活中,一旦我们达不到期许,我们就会产生强烈的负疚感和羞愧感,以及对自己能力的巨大怀疑。我们往往会无意识地将这样一些信条整合到我们的成年生活中,使其继续影响我们的行为,并消耗我们的自信。
  
  咨询者迈克找我寻求帮助。他的下属们对他不满,因为他自己把持着部门的决策过程。他们还指责他总是拥有最后的发言权。在我们的谈话中,我注意到迈克以各种方式反复地提到他的下属们“应该”怎样做。这引起了我的注意和猜测,于是我让他把小时候父母告诉他应该做以及不应该做的事情都写下来。结果他写满了几页活页纸。其中一条和他现在的现状很有关系,就是:“他应该吃完盘子中的所有东西。”我和他就此进行了讨论,以弄清他的父母和与吃饭有关的教导如何对他的团队产生影响。就像是对待每一盘饭菜一样,他觉得自己必须完成每一项决策,并进行最后的发言,作出最终的决定。而他的这种做法却使他的团队变得越来越没有自信。在其后的几次面谈中,我努力减少他对下属们使用“应该”这类语言的次数,并确保他能给下属们机会,让他们在一些事情上作最后的定夺。
  
  重获自信
  
  不管我们的问题是偶尔没有自信还是长期自信心缺乏,首先,要弄清的是问题存在的形式——即确定我们跌入的信心陷阱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的损害程度。比如,你是否经常回避一些威胁到你自信的场面,如在很多人面前陈述你的想法,或者处理两个下属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你是不是为了维持自信和控制权而存在“用功过度”的情况?
  
  然后,再考虑一下继续待在陷阱中可以使你避开什么?我们之所以坚持这种自我损害的做法而不愿意轻易放弃,肯定是因为存在某种形式的“回报”——或者是避免冲突,或者是取悦他人,或者是获得人缘并在同事眼中显得具有同情心等。
  
  下面五个问题可以帮助你更清楚地看清你是如何为自己设下陷阱的:
  
  1.我的生活中是否有些方面我不愿意承认其存在?
  
  2.我是怎样使自己的生活变得充满困难的?
  
  3.我是怎样在生活中制造恐惧的?
  
  4.我是不是正在将自己的问题归罪于他人?
  
  5.我是怎样使自己变得没有自信的?
  
  最后,你必须对关于自己的一些有害态度和信念实施“外科手术式打击”。很多人都在说,管理者和经理们需要改善自己的情感阻塞或者说提高自己表达情感的能力,他们应该提高自己的情感智慧,了解自己的情感,并认识到自己的情绪对周围人的影响。但问题是,人们的关注点过于倾向于主观感觉。所以,一个成功的管理者应该在情商和智商之间取得平衡,不能偏重其一而忽视另一个。
  
  现实性心理测试
  
  有一个很简单的方法,可以使我们更客观地认识到是什么引起了我们的问题。我们可以用一种被认知心理学家们称为现实性测试的方法来“刷洗”一遍我们的信念。
  
  在图表1中的第一栏中,尽可能多地写下关于你自己的信念。比如,你可以写“我应该总是知道问题的答案”,或者“说‘不’是难以接受的”等。一旦你确认了自己的这些信念,好好地看一看它们。考虑一下,它们合理吗?你是不是对自己要求太高了?通过对写成白纸黑字的信念进行评估,你就会看出它们的现实程度或者不现实程度。
  
  如果你总是用一些不现实的期待将自己置于巨大的压力之下,那你在工作中的乐趣就会减少,你的工作能力就会降低,而你的自信心也就会随之降低。如果你认为自己的信念是合理的,那么在第二栏中标上“R”,如果你认为不合理,甚至不可能达到,那么就用“U”标出。在最后一栏中,尽力纠正你那些不切实际的信念和想法,以便使你的想法更具有激励性而不是打击自己的士气。以这种方式将自己的信念写下来,你就能够重新获得对自己的控制,从而从信心陷阱中逃脱出来。
  
  写日记
  
  写日记也是一种很有用的方式。首先,日记可以提供一些重要的信息,来帮助管理者们解决自己的问题。比如它可以让我们了解到:什么场合会让内心的批评者出现,这种场合所牵扯的利害关系是什么,以及这个内心的批评者会说些什么等。同时,日记也可以增加管理者的自我意识,加深对自己的了解。管理者能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他们是如何使他们怀疑自己、否定自己并使自己丧失信心的。通常,管理者可以采用“三栏目方法”,在第一栏目里,确认那些引发内心批评者的场合、情况;在第二栏目中,写出自己所经历的“扭曲”思考;在第三栏目中,写出这个批评者对他们行为的影响以及他们的行为带来的后果,以此来找到自己的问题所在。
  
  通过记日记和使用这种三栏表格,你可以认识到自己一些扭曲的思考方式。而以白纸黑字的形式看到这些歪曲的想法是对它们进行改变的第一步。就像我对我的一些咨询者说的那样,摆脱信心陷阱的第一步是停止继续挖掘这个陷阱。而如果只是关注我们的情感和情绪,我们就不可能停止这种挖掘。只有认识到引起自信心缺乏的是哪些想法,我们才能改变这种自我交谈,并采取更积极的态度。(来源: 《培训》杂志) 
7
发表于 2010-4-29 23:50:28 | 只看该作者
 成功才是信心的基石啊。
6
发表于 2010-4-24 10:00:03 | 只看该作者
虽然有些教条,但多少有些有价值的提醒。主要还是自己如何发现真实的自已,不然假设多了无益。
5
发表于 2010-4-19 19:47:16 | 只看该作者
精辟!值得收藏
4
发表于 2010-4-16 19:16:38 | 只看该作者

嗯,谢谢楼主分享~~

在这个时候看到,感觉让我想明白了很多自己实际生活中的事件~

谢谢~

板凳
发表于 2010-4-16 15:11:24 | 只看该作者
这种老大的书可以随便读读
沙发
发表于 2010-4-13 15:47:16 | 只看该作者

  写日记也是一种很有用的方式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