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定义和问题分析有时候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因为很多问题本身就是需要经过分析和调研后才能够逐步明确问题的定义。搞清楚问题的定义问题就解决了一半,其实搞清问题定义的过程就是问题分析的过程。
问题分析重点是找到问题的根源,或者是找到引起问题的根本原因和关键原因。问题分析方法只有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静态分析的重点就是分解,分解包括对问题本身的分解(可以采用5W+1H的方法),也包括对引起问题的原因的分解(可以采用的方法是逻辑树和鱼骨图等)。对于问题的思考和分解过程应该是从顶向下的,以体现思维过程的系统化和结构化。但是往往一开始思考很难成体系,因此可以由头脑风暴会议导入,通过头脑风暴后在逐步对子问题或原因进行归类,形成逻辑树。
动态分析的重点其实就是流程分析,通过流程分析来重现问题产生的过程,针对每个阶段或步骤找寻可能导致问题的原因,这种流程分析过程形成的活动单元或关键要素即是静态分析逻辑树中的节点。因此通过动态分析尽量避免在静态分析的分解过程中出现的遗漏。静态分析好比老中医,先凭经验对症下药;动态分析好比西医;一看病就让你先坐个全流程的体检,体验完再对数据进行分析。
问题根源和问题根本原因,注意是两个提法。问题根源强调的是问题背后的问题,对于问题我们要不断的问为什么导致这个问题,只有解决了问题根源才能治标又治本。问题根本原因强调的是一个问题可能有多个原因综合导致,而我们解决问题绝对又不是所有原因都要去解决,我们需要按照2/8原则找寻导致影响问题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解决了,问题就解决了80%,基本达到了满意的效果。
再次说明针对特定问题的分析步骤,首先是搞清楚问题的定义。如果我们已经很熟悉问题所处的领域和场景,我们直接进行逻辑树分析,列出导致问题的原因并进行结构化分类;如果不是很熟悉,则是由流程分析导入,通过流程分析搞清楚问题产生的详细活动和步骤,提取可能导致问题的原因。 第二步,原因列表已经形成了,我们需要确定根本原因,即需要对问题原因进行优先级排序。对于我们熟悉的领域和场景则直接根据已有的经验积累通过定性分析后进行优先级排序;对于我们不熟悉的场景,则更加强调用数据说话,因此涉及到要进行问题调研,制定调查表或检查单收集问题和原因之间的关系,通过收集回来的数据进行分析(如帕雷托图)后确定引起问题的根本原因。
综合上面两步,可以看到问题定义分析阶段很简单,首先是形成问题原因清单,然后进行优先级排序。原因清单形成重点是分类和分解,如果要全面则需要进入流程分析;优先级排序重点是收集和分析数据,以支持后续结构化分析。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9 22:47:21编辑过] |